<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農業論文》 農藝師職稱論文要求淺析良種有機生態茶園建立> 正文

    農藝師職稱論文要求淺析良種有機生態茶園建立

    所屬分類:農業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5-10-24 11:38

    本文摘要:生態茶園必須建設一個生態系統工程,依據茶樹的生物特性,采用立體復合栽培,茶木共生,保持原生態,引山泉水用于自動化灌溉,茶園管理必須采用人工除草,下面小編推薦一篇生態茶園農業論文。 【摘 要】經2001~2008的研究,通過應用無性系良種,實施人工復合

      生態茶園必須建設一個生態系統工程,依據茶樹的生物特性,采用立體復合栽培,茶木共生,保持原生態,引山泉水用于自動化灌溉,茶園管理必須采用人工除草,下面小編推薦一篇生態茶園農業論文。

      【摘 要】經2001~2008的研究,通過應用無性系良種,實施人工復合生態茶園等高種植、茶園地面覆蓋、重施基肥、病蟲草害綜合控制及茶樹多次矮化修剪等技術,使3.3hm2茶園年平均生產1芽1葉優質鮮葉9 954.9kg/hm2,實現年平均產值48 679.46元/hm2。土壤肥力得到明顯增加,茶葉品質得到提升,安全性指標達到國家農業部有機茶標準要求,為云南省有機生態茶園的建立提供了一種新模式。

      【關鍵詞】無性系良種;有機茶園;土壤肥力;茶葉品質

      隨著歐盟等茶葉消費進口國相繼出臺要求降低茶葉中農殘等非關稅措施,茶葉外銷面臨著嚴峻的“綠色壁壘”的挑戰,建設有機茶園,發展有機茶生產已成為世界茶葉生產發展的主要方向。目前,茶樹栽培上存在諸多弊端,主要是茶園建設、管理技術不合理造成生態失衡所致[1];無性系良種有機生態茶園是有機茶生產的重要載體和首選基地,也是可持續茶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因而是茶葉栽培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是實現云南茶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2]。無性系良種有機生態茶園,指的是根據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原則,按照生態系統內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運用系統工程方法,所建立的能夠維持茶園生態平衡,促進茶園物質和能量良性循環,實現茶業優質、高產、高效、無污染,達到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協同發展目的的茶園[3]。通過改變傳統純茶園種植模式,采用良種,結合復合生態茶園等高種植模式、茶園地面覆蓋、重施基肥、病蟲草害綜合控制及茶樹多次矮化修剪等技術,增加土壤肥力,減少病蟲草害發生,有利于茶葉高產、優質、高效和無污染。2005年經云南省內外專家鑒定,這項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是茶農發展生態茶園脫貧致富的一項實用新技術,同時作為重點示范推廣技術在云南省主產茶區大面積應用,示范推廣面積達8 700hm2,綜合效益顯著。現將其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海拔1 176.3 m,東經100°40′,北緯21°30′,屬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7℃,年均日照2 088h,年均降雨量1 397mm,全年有霜期32d左右,年霧日128d,日降露水0.2mm,空氣相對濕度82%。土壤屬花崗巖母質發育而成的磚紅壤性紅壤,土層深厚肥沃,呈微酸性,pH值5.0~6.0。11月至翌年5月上中旬降雨較少,空氣濕度低,土壤蒸發強烈;5月中下旬至10月降雨偏多,暴雨頻繁發生,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干旱、暴雨等是對茶葉生產不利的氣候因素。

      1.2試驗材料

      供試茶樹品種為國家級良種云抗10號和云南省良種佛香1號、佛香2號、佛香3號;其中種植云抗10號2.2hm2,佛香1號0.4hm2,佛香2號0.2hm2,佛香3號0.2hm2。

      1.3茶園設計

      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3.33hm2生荒地上建園。于2001年1~4月完成茶園規劃和開墾,開墾面積3hm2,茶園干道970m;在開墾時,清除灌叢、惡草茅根、樹頭、樹根及碎石頭,按確定的大行距(1.5~1.8m)進行拉線定標,劃出種植帶,縱橫整齊等距。種植溝的標準為50cm×80cm×80cm(深×底寬×口寬),由下往上開溝,雜草及表土回溝。種植溝經2~3個月的晾曬后,進行修筑梯地和種植溝回填,梯面外高內低,成3~5°的內傾斜,梯地內壁成60~70°的傾斜。15°以下的緩坡按等高線布置茶行,15~25°的山坡開成水平梯級茶園。茶園小區面積0.2~0.4hm2。種植采用3行單株對空排列方式,株距35cm,大行距150~180cm,小行距30cm,種植密度57 075株/hm2。

      1.4茶園管理

      于每年5月、10月各進行1次中耕鋤草管理。10月淺耕鋤草,結合茶園鋪草,鋪草(稻草)厚度為5~8cm,在稻草上再鋪1cm厚的細土。茶園中做到勤鋤雜草,使茶園基本保持無雜草。茶行內的雜草用手拔除于臺面上堆成小堆,距茶根頸10cm內外臺面用鋤頭鋤草。茶樹平均高23cm進行第1次定剪,剪留15cm;茶樹平均高52cm進行第2次定型修剪,在第1次剪口的基礎上提高15cm剪去次生主枝;茶樹平均高60cm進行第3次定型修剪,在第2次剪口的基礎上再提高15cm剪去二級次生主枝,茶樹基本封行;茶樹平均高70cm,用籬剪距地面65cm剪平;茶樹平均高80cm以上,用籬剪距地面80cm剪平。2004~2008年的12月各進行1次距地面90cm的籬剪水平修剪。每年12月進行茶園施基肥,施肥于種植溝內側,采用30cm×30cm均勻溝施,施肥后及時覆土,施優質有機肥(腐熟的牛糞、豬糞)22.5t/hm2,施肥后及時覆土。在茶行中套種樟木210株/hm2,共630株;干道、支道兩旁套種杉木為390株/hm2,共1 170株;茶園及道路套種樹木為600株/hm2;保留的原生樹種山蒼子90株/hm2。對茶行中套種樟木、自然生長木姜子樹以及在干道、支道兩旁套種的杉松均進行合理去側枝、地腳枝,留主枝及根部培土等管理措施。每年結合茶樹修剪對杉木、樟木進行適度修樹,保證茶園覆蔭率為15%左右。根據茶樹病蟲害蟲口密度和致病級數的調查,主要病害有茶輪斑病、白星病和茶餅病;主要蟲害有茶黃薊馬、小綠葉蟬和蚜蟲,當茶小綠葉蟬達10頭/百葉、有蚜芽梢率4%~5%、芽下二葉有蚜葉上平均蟲口達20頭、茶黃薊馬達10頭/百芽、茶餅病芽梢罹病率35%、茶白星病葉罹病率6%、茶輪斑病葉罹病率10%時即進行生物防治。由于茶樹病害未達到防治指標,因而未使用任何殺菌劑。2003~2008年的5月、10月各噴施1次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及白僵菌1 000倍液防治茶黃薊馬、小綠葉蟬和蚜蟲。

      1.5觀測項目及方法

      2001年1月茶園開墾前和2003年10月13日取土樣(0~50cm)送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昆明)檢測,2008年3月22日進行了再檢測;2003年10月26日制蒸青樣茶送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檢測,每年的10月進行再檢測。產量測定及經濟效益按年度統計結果分析,并按實際茶園產出鮮葉計算經濟效益。

      2結果與分析

      2.1對茶樹生長發育的影響

      當年抽樣調查,茶樹成活率為93.9%;茶樹2足齡樹高為67.3cm,樹幅為107.6cm;3足齡平均樹幅為123.8cm,達到了全面封行;至2008年底,平均樹高為90.6cm,樹幅為167.8cm。

      2.2對茶園病蟲草害的影響

      通過對不同品種茶樹茶小綠葉蟬發生情況進行田間調查可知,云抗10號、佛香1號、佛香2號、佛香3號4個品種茶小綠葉蟬蟲口基數差異較大,分別為6.5、5.0、6.5、4.5頭/百葉,據統計分析,以佛香1號為100%,則云抗10號為130%,佛香2號130%,佛香3號為90%;說明4個品種中以佛香3號和佛香1號抗茶小綠葉蟬為最好,佛香2號和云抗10號相當。調查鋪草對茶小綠葉蟬和雜草的控制效果,據統計分析,地面覆蓋后降低了蟲口基數,蟲口數比不覆蓋少1.9%。通過地面覆蓋,有效地抑制了雜草的生長,抑制率為91.67%。通過嚴格使用生態調控、生物農藥及物理防治茶樹病蟲害,掌握防治時期,減少防治次數,全年茶樹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現嚴重病蟲害為害。

      2.3對茶園土壤肥力的影響

      由表1可知,茶園土壤中的養分含量均比開墾前明顯增加,說明土壤肥力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2.4對茶葉品質的影響

      由表2、表3可知,茶葉中2項重金屬(銅為9.9mg/kg,鉛為0.46mg/kg)指標低于2002年9月1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有機茶標準》(銅≤30mg/kg,鉛≤2mg/kg);六六六、滴滴涕、優樂得等15項農殘均未檢出,達到《有機茶標準》要求。每年10月進行再檢測均未檢出農殘,重金屬指標達到《有機茶標準》,連續5年獲得中國有機茶認證中心的有機頒證,這表明試驗茶園的茶葉是安全的。

      2.5對茶園經濟效益的影響

      由表4可知,從2002年起茶園經濟效益逐年增長,7年平均每年生產1芽1葉優質鮮葉9 954.9kg/hm2,實現產值48 679.46元/hm2。

      3結論與討論

      在茶園中種植杉松、樟木、木姜子樹等植物,形成立體復合種植模式,結合病蟲草害控制技術的運用,能有效抑制雜草生長、控制茶樹病蟲害。在旱坡地紅壤土上,沿等高線種植云抗10號、佛香1號、佛香2號、佛香3號良種,具有

      提高茶園整體功能、增強茶園自然調控能力和促進茶園持續豐產優質的作用。多次矮化修剪技術的運用可培養茶樹良好樹冠,使茶樹達到矮、壯、密、茂、寬的最佳樹型。在茶園中應用地面覆蓋技術,施用腐熟的牛糞、豬糞能增進土壤肥力,促進茶樹生長,提高茶葉產量。

      總之,應用良種,實施人工復合生態茶園等高種植模式、茶園地面覆蓋、重施基肥、病蟲草害綜合控制及茶樹多次矮化修剪等技術措施,是有機生態茶園獲得高產、優質、高效和無污染的重要因素[4-6];同時,為云南省良種有機生態茶園的建立提供了一種新模式。

      4參考文獻

      [1] 韓寶瑜.茶園昆蟲群落穩定性機制[J].茶葉科學,2000,20(1):1-4.

      [2] 何青元.有機茶園生態建設[J].生態經濟,2003(10):50-51.

      [3] 田永輝,梁遠發,王國華,等.人工生態茶園生態效應研究[J].茶葉科學,2001,21(2):170-174.

      [4] 魏國雄.果茶人工群落的生態效應及經濟效益[J].生態學雜志,1994, 13(1):23-25.

      小編推薦優秀農業期刊 《廣東茶業》

      《廣東茶業》(雙月刊)創刊于1979年,由廣東省茶葉學會主辦。本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面向廣大茶葉生產、經營、科研單位及茶葉愛好者,宣傳黨的農村政策,推廣茶葉科研成果,交流茶葉產銷經驗,普及茶葉知識,弘揚茶文化,提供茶信息,介紹茶葉生產,介紹企業成功經驗,追蹤國內外茶葉科技發展和市場新動態。是一份專業性、權威性、可讀性為一體的,信息量大的專業期刊。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4189.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