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日本都市農業的發展對我國農業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本農業類論文發表就日本都市農業的發展特點進行了分析。在日本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經過多年的發展,日本的都市農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發展特點:生產逐漸規模化,以提高都市農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農業結構逐步
日本都市農業的發展對我國農業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本農業類論文發表就日本都市農業的發展特點進行了分析。在日本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經過多年的發展,日本的都市農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發展特點:生產逐漸規;蕴岣叨际修r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農業結構逐步調整,逐漸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農產品,綠色保健品大量生產;生產手段向全自動化、設施化、智能化發展,尤其是蔬菜、水果特別明顯;農產品批發市場逐步完善;生產經營管理向網絡化方向發展等。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創刊于1989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文獻信息中心、中國農學會主辦的學術類期刊。辦刊宗旨是:宣傳黨和政府有關圖書情報政策,探討農業圖書情報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報道國內外農業圖書情報業的發展趨勢,交流工作經驗,傳播最新信息,提高人員素質,促進我國農業圖書情報事業的發展。
摘要:城市化蠶食了大量農地,為維護城市生態平衡,不少發達國家在20世紀就興起了都市農業。日本則把資源用到極致,建成了鑲嵌式綠島農業和高科技農業等獨具特色的都市農業。本文對此進行了介紹,以期對中國都市農業的發展有所參考。
關鍵詞:日本:都市農業:發展
日本經過20世紀60—70年代經濟的高速增長之后,城市擴張迅猛,城市周邊地區的地價不斷上漲。由于土地屬私有制,為保留土地以達到增值的目的,一些農戶不愿過早出賣自己所擁有的土地,于是將繼續耕種的土地在高樓大廈林立的都市內保留了下來。以后人們發現,在都市星星點點的耕地上生長的嫩綠的蔬菜、鮮艷的花卉,不僅為新興都市增添了綠色,增加了觀賞的景點,改善了都市的生態環境,同時都市農業的發展還有助于解決日本蔬菜、水果嚴重依賴進口的問題及緩解就業壓力,為日本年青一代創造就業機會等方面有不可忽視的存在價值。
一、日本都市農業的發展
日本都市農業形成于19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戰后經濟高漲期,當時農場主結合生產經營項目的改造,興建多種觀光設施,先后開辟了多個觀光農園。但是由于城市街區土地利用失控,導致農業用地不斷被征用。1961年日本政府出臺了《農業基本法》,鼓勵城市近郊農業由水稻生產向果蔬、園藝等勞動密集型作物栽培轉型。1966年日本出臺了《日本蔬菜生產上市安定法》,1971年又頒布了《批發市場法》,這兩大法規推進了農村地區大規模園藝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在日本國內形成了園藝產品廣域流通體制和城市消費的農產品產地遠程化體系。日本都市農業主要針對特大國際化都市的局部地區,進行規;a。由于這段時期小規模產區被忽視,加之在課稅方面的不合理等,許多學者將該時期稱為日本都市農業的衰退期。
1990年,日本實施《市民農園整備促進法》,推動50-1OOm2的大面積的體驗型市民農園面世,市民農園的農地可以租借,一次租借期以5年為限。這一法案的頒布使得農場主不僅可賺取高額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費,而且有時還可獲得農園的農產品。1995年4月膿山漁村停留型休閑活動的促進辦法》規定了“促進農村旅宿型休閑活動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實現農林漁業體驗民宿行業健康發展措施”,推動綠色觀光體制、景點和設施建設,規定都府縣及市町村要制定基本計劃,發展休閑旅游經濟,國家需協調融資,確保資金的融通,從而規范綠色觀光業的發展與經營。同時,隨著日本加入WTO,日本通過采取相應激勵措施(給予貸款及貼息),小規模的產區得到較快發展,生產手段也逐漸向自動化、設施化、智能化,生產經營管理向網絡化發展。
二、日本都市農業的主要發展類型
日本開始建設都市農業時,將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于一體。都市農業一般依土地的地形與原有農產品種類而構成其風格特色,主要有市民農園、銀發族農園、農業公園、民宿農莊、觀光農業和體驗農業等多種發展類型。
1.市民農園 這是由沒有農地所有權的市民承租的市區或近郊區農地而進行耕作的園地。承租者可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進行庭院式經營,以享受耕種與體驗田園生活的樂趣。農地所有者將農地出租收取租金,平時尚可幫助忙于工作的市民照顧農田,收入要遠多于自己種田,因而這是一項使委受雙方皆受益的事。日本市民農岡的類型較多,依據農同承租使用對象的不同,又可分為家庭農園、學童農園、高齡農園、殘疾人農同(如盲人農園)等。
2.銀發族農園 這是日本專為65歲以上的退休銀發族開辟的。日本在風光明媚、景色怡人的農村或農業觀光點,大力發展自然休養村,使退休銀發族不僅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樂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紤]到相關活動可能會對田間作物造成損傷,或干擾社區居民的生活,因此在自然休養村的整體設計、軟硬件設施的布局、動態與靜態活動的安排等方面,都特別注意與社區生活的配合,同時也強調對其加強管理。不僅可以讓高齡化社會日益增多的銀發老人獲得心靈的安寧,獲得規律性與回歸自然相結合的健康生活,體驗耕種、收獲、享用農產品以及把產品饋贈他人的快樂,同時還可以擴大人際交往,追憶往事,返老還童,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3.農業公園 日本于20多年前,開始建設農業公園,將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于一體。農業公園一般依土地的地形與原有農產品種類而構成其風格特色,有以單一農產品,如水稻、果品、花卉、茶葉、桑等構成專業性的農業公園。但目前日本以綜合性的農業公園居多,一般在公同內規劃有服務區、景觀區、草原區、森林區、水果區、花卉區及活動區等,其中以果樹為主體者又可稱之為果樹公園,以花卉為主體者稱之為花卉公園,而在水果或花卉中也有以梨或蘭花為主體者,分別稱之為梨公同和蘭花公園等。
4.民宿農莊 一個農家,也是一個很好的休閑度假場所,加之農場景觀優雅寧靜,更具吸引都市人的魅力,因此許多農場都成為都市人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寒暑假還可以成為都市學童進行農村生活體驗的場所。在日本,農戶耕作面積比較小,但是比較突出秀麗的景色、農村文化和農副產品特色。在這些地區,農民將廢棄或多余的農舍加以改造,提供給都市休閑度假者住宿,稱之為民宿。民宿的住宿規?扇菁{25~60人,以當地特色食物供應早晚餐,經營以家庭為主,有的少量雇人。
5.觀光農業 主要包括觀光農園和觀光農漁村,以及二者的結合。在都市或近郊地區,利用農業產業、各種農業設備及農村資源,做有計劃、有組織的規劃設計,并安排多種觀光、采果活動,可吸引很多城市觀光者。
6.體驗農業 發展體驗農業是日本都市農業的一項重要政策。日本特別注重孩童對農業的參與體驗,使其接受農耕教育。在體驗農業的規劃設計上,依據不同族群特點提供不同的體驗方式,其辦理單位遍及鄉鎮公所、農協、民間企業,也有農協、公所與農民三者合作辦理者。不少地方政府將體驗農業列為學校的教育內容,而中央的國土廳更倡導舉辦全國性的有關“農業、農村之教育懇談會”,并推動教育農園、自然教室、森林旅游等農業體驗形態的制度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最具特色的農村留學、,在日本,為培養青少年堅忍、樸實、健康、有正義感的人格,有許多市民把子女送到農村就讀小學和中學,也有的在假期把孩子送到農村親屬家去寄宿,并參與農場作業、農村社區活動等,這就是所謂農村留學。就農家而言,由于接受托育孩童,可以獲得住宿、伙食及照護費用的收入;在休息日或假日,家長到農村探視孩子,也增加了農戶的住宿費及伙食費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農村的特產、農產品加工、手工藝品等也成為家長購買的對象,從而提高了農家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8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