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朱自清敢于將自己的人格缺陷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本篇文學論文真實地流露自己的內心情感,不掩飾,不做作,在不斷地反思自我、解剖自我的過程中,他的人格也得到了不斷的升華,他那真誠無畏的自我反省精神,讓廣大讀者感受到一種撼動人心的藝術魅力?梢园l
朱自清敢于將自己的人格缺陷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本篇文學論文真實地流露自己的內心情感,不掩飾,不做作,在不斷地反思自我、解剖自我的過程中,他的人格也得到了不斷的升華,他那真誠無畏的自我反省精神,讓廣大讀者感受到一種撼動人心的藝術魅力?梢园l表文學論文的期刊有《意林》少年版(半月刊)創刊于2007年,短短幾年時間,月發行量達百余萬份,已躍居中國文摘類期刊的第一方陣,成為近年來中國期刊市場最大的一匹“黑馬”。其創建并弘揚的“意林”文化已深得數百萬讀者和業內人士的認同,其良好的上升態勢所激起的“意林現象”已成為業界專家爭相研究并為之津津樂道的對象。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情感真摯細膩、藝術構思精巧,他的散文作品《荷塘月色》、《背影》等入選中學課本,為世人所熟知,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鳴,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和認可,也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散文作品中表達自己對親友的愛戀、對孩子的疼愛、對反動軍閥的不滿、對文學的關注和探討。他在創作中真實地抒發自己的愛憎情感,表達自己對人生和世界的認知,給廣大讀者呈現了一個完全真實的自我。
朱自清的散文創作中呈現出鮮明的自省意識,“自省”就是通過自我意識來省察自己言行的過程,心理學認為,自省不僅是一種優良的品德,更是一種使人走向幸福的能力。心理學把自省定義為通過自我意識來省察自己言行的過程,也就是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調控和自我教育。朱自清在創作中不斷地對自己的內心靈魂進行審視和反省。在《背影》、《給亡婦》、《兒女》等作品中表達了對家庭親人的愧疚之情,在《執政府大屠殺記》、《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反思了自己的膽怯和自私,我們從朱自清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真實的內心世界,他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老老實實地袒露自己的人格缺陷,他在不斷的反省和自責中追尋更加完美的自我,我們也從中獲得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朱自清創作中自省意識的形成原因較為復雜,其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儒家文化:“吾日三省吾身”
朱自清從6歲時開始在私塾學習,接受的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讀古文、詩詞,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他接受了孔子提出的一種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內自省”就是進行自我反省,要做到自我反省是很難的,一般的人往往會對自己身上的缺點視而不見,為自己所犯的錯誤尋找各種借口和理由,想方設法地原諒自己,有的人甚至還會把錯誤推到他人身上,為自己開脫?鬃拥膶W生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可以說是對于“內自省”的最好詮釋,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不斷反思,提高自己,改變自己。朱自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主動進行自我解剖,主動發現自己的缺點,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言行,不斷修正自身行為,追求完美的自我。在《背影》中,通過回憶的手法表現了“我”為自己當時沒有能夠真正理解父愛而感到深深的自責和悔恨“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1] 一聲無奈的嘆息道出了作者深深的悔恨和自責,他為自己年少時不能理解父親的關愛深感愧疚,也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了審視。朱自清不僅對父親滿懷愧疚之情,對妻子和兒女也倍感內疚,在《兒女》中他以真切的情感追憶兒女們兒時種種幼稚吵鬧的情形,不斷追悔自己當時對孩子們粗暴的行為,譴責自己的殘酷,在《給亡婦》中流露出自己對妻子武鐘謙的深深懷念和內心的愧疚之情,他譴責自己沒有盡到丈夫的責任“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輩子還多,謙,你那樣的身子怎么經得住!你將我的責任一股腦兒擔負了去,壓死了你,我如何對得起你!”[2]朱自清在作品中不斷反省自己、警醒自己,真誠地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愧疚與無盡的自責,表現出對完美人性和人格的執著追求。
二、佛學思想:“自貴其心”
朱自清從五歲開始在家里由父母啟蒙讀書,他接受的主要是儒家傳統文化的教育,在中學學習期間,他開始對佛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在中學時他最喜歡讀的一本書是《佛學易解》,考入北大哲學系以后仍然喜歡閱讀各種佛學書籍,只要有機會,他都會購買許多佛學書籍“那時候佛經流通處在西域臥佛寺街鷲峰寺。那是個陰沉沉的秋天下午,街上只有我一個人。到寺里買了《因明入正理論疏》、《百法明門論疏》、《翻譯名義集》等。” [3]從這些佛學經典中,他接受了佛學中“自貴其心”思想的影響,佛學經典禪語中提醒人們不要對別人不滿,而是要經常檢討自己。佛學中所倡導的自我覺悟和自覺行為促使朱自清常常進行自我靈魂的剖析,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審視自我人格。在《執政府大屠殺記》中,作者記錄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三一八”慘案,他對段祺瑞政府對游行示威的學生和群眾進行殘酷屠殺的行徑表示強烈的憤怒,也對自己面對死亡和危險時的膽怯和自私進行了反思“這正是死的襲來,沉默便是死的消息,事后想起,實在有些悚然,在我上面的不知是誰?我因為不能動轉,不能看見他,而且也想不到看他——我真是個自私的人!”[4]朱自清對現實生活中的弱小者滿懷同情之心,他敢于呈現真實的自我,他敢于反思自己的人格缺陷,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在《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作者對那些以賣唱為生的歌妓給予了無限的同情,也渴望聆聽她們美妙的歌聲,但是由于道德律的約束,他只能拒絕了她們,留下深深的遺憾“這不足之感使我的心盤旋不安,起坐都不安寧了。唉!我承認我是一個自私的人!”[5]朱自清不斷地表達自己的愧悔之情,真實地流露出內心深處的種種矛盾和萬般無奈。
三、文藝觀:“表現真我”
朱自清的散文以真摯的情感打動了每一位讀者的心,這與他認可的文藝觀有著密切的關系,朱自清在《文藝的真實性》中說“我們所要求的文藝,是作者真實的話。” [6]他堅持在創作中講真話、抒真情,表現自己內心復雜情緒,呈現內心情感的變化歷程。由于受到佛學思想的影響,朱自清曾經刻意遠離現實政治,1927年國共分裂,兩大政治力量處于尖銳的對立狀態,在國家危亡之際,作為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朱自清開始反思自己,清醒地認識自己“我解剖自己,看清我是一個不配革命的人!這小半由于我的性格,大半由于我的素養,我徹頭徹尾,淪肌浹髓是小資產階級。” [7] 在反思自己的同時,他也在不斷地催促自己改變消極的人生態度,面對苦難的民族,他不再保持沉默,在“七七”抗戰兩周年之際,他創作了《這一天》來歌頌中國人民的覺醒和中華民族的希望。1945年,朱自清對妻子陳竹隱表達了自己思想的轉變“以后中間路線是沒有的,我們總要把路看清楚,勇敢地向前走。”[8]朱自清在不斷反思和探索中,人生觀和文學觀發生了較大轉變,他逐漸走出個人的小天地,開始關注社會現實斗爭,加入到解放中華民族的戰斗行列之中。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11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