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改革_《教育與職業》2014年06期
所屬分類:文史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4-07-11 09:45 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教育與職業理論版》2014年06期,作者:姚建惠;吳海濤;張文婷 [摘要]:隨著媒介融合的推進,地方院校的新聞傳播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全新的媒介形式下,地方院校應該結合地方優勢加寬培養路徑、形成自身特色、增強實踐教學、提升科研轉化力
注:本文摘自《教育與職業·理論版》2014年06期,作者:姚建惠;吳海濤;張文婷
[摘要]:隨著媒介融合的推進,地方院校的新聞傳播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全新的媒介形式下,地方院校應該結合地方優勢加寬培養路徑、形成自身特色、增強實踐教學、提升科研轉化力,從而實現培養適應性更強的新聞傳播學人才的目標,從而促進自身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媒介融合、地方院校、新聞傳播教育、地方優勢
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傳播技術也在進一步地革新,這不僅推進了媒介發展的步伐,還加強了媒介間界限的進一步模糊,網絡、內容、終端的融合,促發了新聞傳播的新形態,這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有主體地位的地方院校,為地方培養輸送人才,有助于服務地方經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所以地方院校在新媒介形式下,更要認清形勢,根據自身的情況,結合媒介環境的變化,深化改革,提升新聞傳播教育水平。
一、加寬培養路徑,更新專業方向
地方院校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特點,所以應該實時了解地方的經濟發展需要,人才培養也要實時進行改革。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在新聞傳播學的人才培養方面,應根據實際的市場變化和需求,加寬培養的路徑,在專業方向上進行更新,結合媒介的發展,設置更能與行業、市場接軌的專業方向,從而拓寬學生的就業面。同時,還應該以短小的課程或獨立的項目的方式,補充專業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可以設置與媒介融合相關的課程,甚至以媒介融合為背景,設置相關的專業方向,讓學生能夠精專于這方面的知識。然而地方院校也不能僅是就媒介環境進行閉門造車,而應加強與地方企事業單位、傳媒行業及社會的互動,打造開放式的平臺,進行傳媒方面的教育。
但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空間畢竟有限,更新專業方向后還要進行必要的改進。首先,強化新聞傳播課程教學內容和實操業務流程之間的邏輯關聯,整合部分課程,尤其是相似相仿的課程盡可能地合并,比如新聞采訪、新聞寫作,廣告策劃、廣告創意都可以進行適當的合并,同時相關的課程還可以進行重組。其次,適當刪減不適于本科教育的研究性強、層次過高的課程,去除課程設置與本科教育的沖突。比如可以設置一些媒介應用類的課程,盡量減少媒介研究等課程的比例。再次,結合媒介融合的現狀,開設一些媒體融合、新媒體發展和技術應用等業務課程,加強與行業的對接。最后,從本地的企事業單位、傳媒單位中汲取意見、搜集資料,了解地方的媒介技術應用和發展情況,開發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讓企業走進學校,讓學生走進企業?傊,在專業設置和課程改革方面,地方院校要清楚認識媒介發展的現狀,及時轉變觀念,膽大心細地改革,從自身已有的教育模式出發,結合地方資源展開全方位的改革。
二、結合區域資源,形成自身辦學特色
在新媒介形式下,地方院校欲提升教育水平,首先要形成自身的個性特色,這不僅需要在學科方面有精準的定位,還要避免簡單復制重點大學、名牌大學的教育模式,一味追求大、全的教學方式。隨著媒介融合的推進,社會與行業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有了變化,尤其是對新型人才的需求變強,這便要求地方院校充分分析市場需求,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改變思路,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從而培養出有差異競爭力的人才。
地方院校應及時發掘和搜集本地區的現有及潛在資源,尤其是在新聞傳播方面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創新力的企事業單位、傳媒單位,一方面尋求合作教育的方式,培養訂單式的人才,為學生就業提供機會;另一方面在合作中發現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本校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與地方企事業單位合作前,地方院校應該根據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結合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以體現自身人才培養的差異性的目標,進行精準定位,而不是照搬其他學校的教育模式。在充分分析自身發展形勢之后,地方院校需要做適當的調研,發掘當地可以合作的企事業單位。根據開設專業的情況,進行分類分級;根據企事業單位的工作內容和運行情況,發掘合作的方式。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既滿足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需求,又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對表現突出的學生應予以就業推薦。地方院?梢杂唵蔚姆绞,根據地方相關單位提出的明確的規格需求,培養定向的人才。比如與各類媒體、廣告公司等相關企業進行溝通,確定他們緊缺的人才類型,在現有培養方案允許的基礎上,調整培養的重點,以小班、精優班為單位,培養專門人才。此類人才不僅能適應當地的企業,還能在同類城市中相似企業進行就業。同時,邀請當地經驗豐富的傳媒行業從業人員走進學校和課堂,將市場的變化、需求以及從業技能及時地帶給學生。地方院校與傳媒單位合作,不僅是為了培養人才,還應從實踐中總結分析工作經驗,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培養模式,突出地域性的差異,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這樣培養出的人才不僅就業率高,較之其他同等院校的學生也更有競爭力,院校的培養模式也將進入良性循環,從而促成自身的更好發展。
三、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學生應用能力
地方院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以企事業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此類人才應在理論知識體系完善的基礎上,還有較強的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尤其是新聞傳播專業的人才,還需要有很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所以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應向著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強,多方向、寬口徑的方向發展。而媒介融合的推進,對學生的應用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轉化到教學中,各院校則應該重視實踐教學的加強,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1.創新校內實驗、實訓課程。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很多地方院校都面臨著財政、師資、生源以及設備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局限了發展的步伐,尤其是設備方面的欠缺,使得校內實驗、實訓課程的開展遇到很多阻礙。這便要求地方院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展開校內實驗、實訓課程的創新,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校內的實驗實訓課程更應該進行革新。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首先促發了觀念的變化,所以在進行實驗實訓課程教學時,不僅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還要先傳輸給學生在新聞、傳播、媒體方面的全新理念,讓學生對自己學、做的事情有全新的認識,再注重應用技能的訓練,才能培養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創新。在以往的實驗實訓教學中,也已經在使用項目式教學,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專做專練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在新媒體環境下,項目式教學應該更多地結合媒介技術的發展和媒介傳播的變化展開,采用模擬式與實操式相結合的方式,漸進式地推進,讓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從模擬到創造,全方位、立體化地進行訓練。在實驗實訓的內容方面,還應根據地方院校的地域特色,適當結合當地的企事業單位及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模擬演練及深度創造。比如,可以根據當地媒體的實際發展情況,為其設計并制作相關的產品,并進行相關的數據調研和可行性調查,提出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2.充分發揮實習、見習基地的作用。高校的人才培養一直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即畢業生很少能迅速地接手業務工作,并做出良好的成績,這不僅僅是學校培養的責任,還需要與社會溝通互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實習、見習基地的開發,不僅能補充在校內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缺失,還能從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對行業一線工作的深入了解。對于地方院校而言,培養應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這一點尤為重要。在媒介環境的快速轉型期,媒介環境可能隨時發生變化,實習、見習基地的建設和應用,一方面能解決地方院校由于經濟等原因而面臨的硬件不足問題;另一方面還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學生提供實際的工作、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提前進入工作狀態中體驗學習,有助于日后就業的順利進行。地方院?梢猿浞职l揮自身的優勢,與地方的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交流,建設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實習、見習基地,定期定量地向實習、見習基地輸送學生。初期以讓學生了解掌握基本技術、理解行業的經營理念為主,下一階段則應由學校牽頭,以專業資深的教師帶隊,配合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進行項目的合作,將實習、見習轉化為行業生產力,真正地為企事業單位做出產品,體現成效,這樣才能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切實的貢獻。
四、提升教研轉化力,服務地方經濟
新聞傳播學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這不僅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實踐能力,還要求教師以及學校都具有前衛的實踐意識。作為教學單位,高校要做好教學和科研,更要重視教研的轉化。對于地方院校而言,實現科研轉化,服務地方經濟,更能體現其本身的應用型特征。在教研轉化的實踐中,地方院?梢越Y合研究所的方式展開。首先,研究所的建立能夠促進學科及專業科研隊伍的完善,形成科研梯隊,從而有助于地方院校的學科建設研究;其次,研究所形成科研效益之后,不僅能夠服務于地方企業的發展,還有助于學校的品牌推廣,讓地方企事業單位對學校有更多的了解;最后,研究所可以切實承擔政府、企事業單位、傳媒行業相關的新聞傳播方面的科研項目和應用型研究課題,以研從用,以用養研,從而充分地結合社會需求、行業需求,做到產學研的良性發展。在具體項目建設上,可以根據本地的自然、文化、歷史資源,展開品牌傳播、宣傳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根據地方的傳媒、廣告行業的具體運作需求,打造適合本地企業發展的具體方案等。地方院校的研究所不僅能夠搭建起學校、企業和傳媒的橋梁,還能為本地經濟的品牌化發展做出貢獻。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院校更需要充分運用其自身的地方優勢和機遇,緊抓地方文化、經濟發展的需求和特點,從應用型本科教育出發,形成更具合理性和適應性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地方培養出更多適應時展,具有更強專業思維、技能和實踐力的專門型新聞傳播人才。
【雜志信息】:
《教育與職業》雜志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創刊于1917年,由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中共中央統戰部主管的全國教育中文核心期刊,在目前中國近萬種期刊中創辦較早、刊史較長,覆蓋全國各省市及港澳臺、東南亞等地區,至今已有90年的歷史。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4-3985,國內統一刊號:CN11-1004/G4,郵發代號82-139。雜志為2008年北大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8連續五次入選北大中文核心期刊。ASPT來源刊、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