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文史論文》 藝術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淺析回歸自然之境的美學思想> 正文

    藝術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淺析回歸自然之境的美學思想

    所屬分類:文史論文 閱讀319次 時間:2018-01-13 16:48

    本文摘要:本篇文章是由 《民族藝術》 發表論文,是由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司、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主辦的學術刊物,屬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每年出版4期。該刊提倡跨民族、大藝術、多學科、原創性、學術性、思想性理念,辟有專家特稿、學術訪談、人文思辨、文化研究、藝術

      本篇文章是由《民族藝術》發表論文,是由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司、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主辦的學術刊物,屬“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每年出版4期。該刊提倡跨民族、大藝術、多學科、原創性、學術性、思想性理念,辟有專家特稿、學術訪談、人文思辨、文化研究、藝術探索、田野觀察、書評、21世紀畫廊等專欄,現此期刊正在火熱征稿,詳情咨詢編輯老師。

      摘要:回顧我國美育的進程不難發現,其自身經歷了一個由傳統的實踐美育向現代的生命美育和生態美育的華麗轉身過程。較之傳統,現代美育更關注人類的生命活動本體,以審美之路作為超越之路,將審美活動視作另一種方式的自我拯救,并試圖以人感性的、生命的、生存重構的審美活動去抵御物質世界對人的侵犯,通過審美活動去創造生命的意義。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它的發展更呈現出一種生活化的、大眾化的、社會化的傾向。

      關鍵詞:傳統美學 現代美育 藝術期刊

      早在三百年前的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所倡導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當中就早已蘊含了許多和生命美育、生態美育極其相似的美學主張。盧梭勇敢地面對生活,用心發現自然意象的“崇高之美”,感悟生態系統的“平衡之美”,崇尚情感的“本真之美”進而追求人性的“和諧之美”,最終期許達到一種真正的自覺、自由的思想與生活境界。他直面于對完整德性和健全人格的培育,對新時期我國美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盧梭自然主義美育思想的內容

      在英國教育家丁·亞丹士看來,“自然”一詞有三種含義:一是指人們的個別天性;二是指大自然的法則;三是指與“藝術的”對立的“自然的”及與“人為的”對立的“自然的”,即脫離一切人為影響而任其自然發展。

      那么,在盧梭思想中,“自然”究竟是指什么呢?我們在其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當中不難發現,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中的“自然”比較明顯趨向于第一和第二種解釋。它主要與近代文明相對立,既指生態環境中的自然界,又指事物的“自然法則”和人的“自然狀態”。他熱切疾呼要回歸的“自然”之境既有原始之意,又有社會稟賦之意。這正表明了盧梭主張擺脫理性科學與封建文化的束縛,尋求人的自然天性的決心。

      既然盧梭將“回歸自然”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那么在此進程中,他的教育主張必定有別于同時代的封建教育,他究竟想要培養怎樣的“新人”?他的教育需要遵循哪些理念?在這種理念和原則的指導下,他的教育又具有哪些側重點呢?依照這樣的思路,我們對盧梭的自然主義美育內容進行了簡要的梳理,概括起來其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從美育目標上看,盧梭主張培養“自然人”,批判“文明人”。盧梭在《愛彌兒》的第一卷就告訴我們,他這部小說主要在談論關于“自然人”的培養。而他要培養的“自然人”既是“能仁能愛,可以借助感情而使心智發育完整的人”,又是將古代的勇敢、忠誠、道義等“自然感情保持在第一位的人”。需要強調的是,愛彌兒不是“被逐于原野的野蠻人”,更不是“被教育成孤獨的人,是被教育成社會成員,而且要能夠盡到社會成員的職責。”\[1\]292與之相反,他的教育極力地駁斥“文明人”,認為這是“一種被封建專制制度所腐蝕了的人”, 是一般意義上的與“古代人”相對應的“當代人”,與“鄉村人”對應的“城市人”,是他在作品中所提到的那些“傲慢的傻子”、“暴君”、 “歹徒”、“惡棍”等形象。當然,盧梭將古代人與現代人對立、鄉村和城市對立,并且認為城市的奢靡及腐化與“人是最不宜于群居生活”的觀點相聯系是不科學的,但是由此反映出他對封建“文明”所代表的城市的批判,以及對于人類生存中理想與現實、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關系等重要美學命題的思考,卻是有意義的。

      〖SJ〗其二,從美育理念上看,盧梭提倡感性,反對理性。盧梭所處的時代,正值于以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為代表的理性論蓬勃興起之時,這是工業革命前期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理性論的發展推動了科技革命,催生了工業革命。在人的精神領域,科學理性已占據了絕對的話語權,更是被哲學家們奉為“圭臬”。然而,盧梭勇敢地力批這種以實用、確定、精確知識為特點的科學理性主義,而推崇人類自身豐富的感性美,顯示出不同凡響的哲思。他說:“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性這個官能可以說是由其他各種官能綜合而成的,因為他最難于發展,而且也發展的遲;但是有些人還偏偏要用它去發展其他的官能呢!”\[1\]90與此相對,他對感性則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重視感官與感性的基礎性作用,并將感性看做人生存的基礎和前提。他說:“由于所有一切都是通過人的感官而進入頭腦的,所以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種感性的理解,正如有了這種感性的理解做基礎,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說,我們最初的哲學老師就是我們的腳、我們的手和我們的眼睛。”\[1\]149眾所周知,人的感覺和知覺都包含著判斷的因素,但是前者的判斷來源于具體事物,是被動的,而后者要靠主體進行比較分析,具有明顯的主動性�?梢�,盧梭的貢獻在于指出了感性的理解是理智的理解的基礎,它內在地包含著理性的判斷和比較,具有審美的特性,是一種審美的理解。如若要使理性的理解成為審美的理解,就要轉化為主體感性的“直覺”, 這種感性理解是一種容納了理性、目的而側重直覺教育的審美方式。在這場理性與感性的博弈之中,盧梭態度十分鮮明,即反對理性,重視感性。

      其三,從美育的重點上看,盧梭力倡“自然美”,排斥“臆造美” 。盧梭熱情謳歌和贊美感性的自然之美,在他看來,人們對于美妙的大自然主觀的審美選擇的結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的美,遠遠優于任何人為的臆造和刻意的造作。在其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諸多關于優美景致的動情描寫:“夜里,綠蔭獲得了新的活力,黎明照耀著它,初升的陽光給它鍍上了金黃的顏色,蓋上一個用露珠織成的亮晶晶的網罩,把它的光彩和顏色反映在人們的眼里。鳥兒在一起合唱著歌調……所有這些情景的交相配合,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沁透心靈的清新的感覺。”\[1\]500在他筆下,隨處可見對大自然壯觀和優美景色的細膩觀察和引人入勝的描寫。另外,自然中的“丑”也是一種美,是一種質樸、原生態、桀驁不馴的意象形態之美,它更能凸顯出自然美的張力。但是對于貴族階級所追求的“臆造美”,出身貧苦且具有強烈平民意識的盧梭卻是極端排斥,他說:“至于臆造的美之所以為美,完全是由人的興之所至和憑借權威來斷定的。”\[1\]501盧梭尖銳地指出這種美的本質只不過是那些大人物和大富豪們在利益和虛榮支配下,“為了炫耀財富或是從中牟利的新奇的手段而已”。由此可見,盧梭的美育重點是關于被平民階級所欣賞的真實呈現事物純樸本真的原生態之美。

      二、盧梭自然主義美育思想的特點

      盧梭在長期的理論探究和實踐開拓中,不僅豐富了自然主義美育思想的內容,也彰顯了自然主義美育思想的特點。概而言之,盧梭自然主義美育思想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整體性。與西方傳統世界觀中極端孤立、片面、狹隘的觀點針鋒相對,盧梭大膽地提出了整體的世界觀,而教育的秘密也就在于“使人的身心活動一張一弛,相互調劑,相互促進,共同發展\[2\]。因此,在盧梭看來,培養“新人”除了必要的體能訓練以外,還應包括興趣的培養、感知覺、審美判斷力和創造力的教育等內容。他曾說:“我希望擺在他眼前的是原件而不是畫在紙上的圖形……我要使他經過屢次的觀察,把他們的正確的形象印在他的心中,以免拿一些稀奇古怪的樣子去代替事物的真正形象,而失去了比例的觀念和鑒賞自然的美的能力。”\[3\]179可見,盧梭的教育觀念和哲學觀點是一脈相承的,就是強調整體的聯系,不僅提出美育需要遵循自然的規律,而且肯定了人通過審美實踐能夠發現和掌握規律,以及“美”在育人方面的積極作用。因此,這種辯證聯系的美育觀點是具有整體性的。

      其二是平民性。18世紀后半葉的法國,正是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之機,資產階級也正處于日益強盛的階段,然而,以封建國王為首的僧侶貴族階級壟斷著全國絕大部分的土地和財富,過著縱情聲色、奢侈淫逸的寄生生活。與當時很多啟蒙主義思想家的有產階級立場不同,盧梭深感社會的不公,堅定地站在平民階級的立場之上,對封建專制的體制、腐朽奢靡的社會風尚與審美趣味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批判,他所倡導的“返歸自然”、“天賦人權”等等口號在當時都是具有十分積極的革命意義的。

      其三是情感性。自然感性美的贊揚和情感本真美的追求是盧梭美育思想的兩大基調。作為自然神論的膜拜者,盧梭堅信大自然和人類的美感并不等同,自然之美并不是“客觀的”,而是人主觀“選擇”的結果,是基于人“聽命于本能的”主觀的審美判斷力。正因為具備了這種天賦的審美判斷力,人類才具有了美感。換言之,只有大自然的形式與人類的審美想象活動相和諧之時,才具有了目的的性質,才能在人類的主觀精神層面引發美感。此外,在盧梭的自然主義美育思想當中,始終充滿著對人性的關懷和人類真摯情感的呵護。他曾說,“人的最原始的感情就是對自己生存的感情,最原始的關懷就是對自我保存的關懷”;他認為,培養青年人的“自愛心”和“憐憫心”,“不摻雜虛榮、競爭、榮耀以及那些使我們不能不同別人比較的情感”,更能夠“激發他們最初的自然的情感,使他的心胸變得明朗開闊”\[3\]310。因此,情感性是盧梭美育思想中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這正體現了他樸素的自然育人的基本美育理念。

      其四是自然性。人與自然是貫穿盧梭教育思想的主線,它連接著兩種教育的關節點:一方面,從批判企圖征服和控制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出發,盧梭從生態系統層面思考人類生存的深層次問題,提出要尊重自然,強調人與自然天然的親和性,關注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人的生存環境的精神層面和價值層面。他曾尖銳地指出:文明社會狀態下的人類“擾亂一切,毀壞一切東西的本來面目……甚至對人也是如此,必須把人像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人像花園中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3\]89,但人類卻不知“征服和統治自然也許會帶來一時的自以為是的快樂,但由于失去了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人類將承受長期的精神痛苦”\[3\]90。另一方面,從批判以灌輸封建的理性知識出發,盧梭指出“人類的進步是以人性的異化為代價的”,美育應遵循 “自然的法則”,做到行以求知,學以致用。此外他還提出了著名的“苦難的教育”、“適齡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愛情的教育”等等理念。他認為,唯有遵循自然法則,保持人進入社會之前的“自然狀態”,心智才夠達到“和諧之美”的最高境界。

      三、盧梭自然主義美育思想對我國新時期美育的啟示

      系統、深入地研究盧梭的自然主義美育思想,對增強我國新時期美育的實效性是大有裨益的。

      (一)注重美育工作的辯證性

      伴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大眾傳媒的急速擴張,審美教育面臨的危機也越來越復雜和尖銳。“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沖突強烈地沖擊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尤其是陳腐的教育觀念和僵化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美育學科發展的現實瓶頸。加之良莠不齊的信息資源的海量涌入,人們很容易受到各種負面信息的毒害。在這種情況下,盧梭這位思想家的前瞻性美育思想,他的關于“教育要促進人的協調發展”的理念,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

      正如上文所述,盧梭希望培養的“自然人”不僅體格康健,具有靈敏感覺、善良淳樸的審美情感、清新脫俗的審美趣味和新穎靈活的審美創造力,而且能夠主動適應時代的要求并承擔相應的責任。這一目標不僅在當時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和革新意義,而且直至今天依然對我國新時期的美育具有重要啟迪,這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以美啟真。通過娛樂的形式激發受教育者的審美興趣,引導學生熟悉美的基本形式,掌握藝術發展的基本規律,進而引導其自主探究學習。盧梭非常重視游戲,認為游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美育途徑,并以此提供審美刺激,吸引學生通過主動的審美體驗獲得對自然的審美感知。

      2.以美儲善。即通過具體的事物和生動的形象激發人們內心潛在的善。對此,孔子也曾提出“里仁為美”,即將“仁”(即人與人之間之間的親善和仁愛)視為最高的審美原則,認為只有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從自身、從自己的家庭、從調整和改善人與人的關系做起,不斷浸染仁義道德的精神和風尚,逐步建立起和諧、美好的社會,才是美的�?档乱苍凇杜袛嗔ε小分刑岢�“美是道德的象征”,等等�?梢�,人的認知活動不是教條刻板的純認知性的,“美”可以將教育內容的“真”與內心意志的“善”有機結合起來,進而引導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和審美價值觀念。

      3.以美怡情。就是要美化教育環境,加強對學生審美情操的陶冶。在新的時期,美育以其指向性與非功利性、獨立性與滲透性、崇高性與時代性、思想性與趣味性的高度統一的特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凈化人的靈魂,使人們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中實現內心的平和與愉悅。另一方面,自然規律的“真”,道德本性的“善”,樸素真摯的“情”,共同促進了受教育者“身心協調”之“美”的最終實現,它們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不可分割,辯證統一地存在于教育整體當中�?傊R梭主張通過實踐美將“真、善、情”有機融合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和美育工作者認真借鑒和思考。

      (二)尊重美育實踐的主體性

      當前,我國的審美教育工作的環境、對象、范圍、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多元、多變的思想沖擊下,在拜金、拜物等觀念腐蝕下,一些人逐漸迷失了自我,心為物役,奉行名利至上,精神空虛,這些錯誤的思想趨向極易導致政治上的變質、經濟上的貪婪、道德上的墮落、生活上的腐化和情感上的貧乏。因此,我國新時期的審美教育面臨著的巨大挑戰。

      重溫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原則、堅定的“平民教育”立場以及明確的教育方向,無疑會對我國當前的美育有重要啟示,即當前的美育更應該尊重主體性原則。所謂“主體性”,是指在審美教育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教育者和受教者的主體性,從而培養和開發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普遍要求,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要尊重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充分發揮美育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教育者應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和認知水平,遵循教育規律,講究教育藝術,不斷加強自身審美修養,堅持正面教育,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在不斷創新中增強新時期審美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并始終把培養和開發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作為審美教育的核心任務和目標。美育只有深入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疏導才能打動人心,居高臨下的空洞說教,生硬刻板的填鴨式灌輸,都只能使美育流于形式。此外,新時期的美育更應牢牢把握以人為本的教育導向,切實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問題,把崇高性和優美性有機地統一起來,把黨性和人民性有機地統一起來。既要胸懷大局,著眼大事,把握大勢,又要尊重人的主體地位,拜群眾為師,向群眾學習,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引導群眾同服務群眾教育結合起來,把提高素養同滿足需求結合起來,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激勵美育過程的情感性

      從盧梭對感性理解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感性理解也是一種審美理解,這種理解絕非只是一種外在世界的被動感知,單純地停留在感覺層面,它更是一種包含分析、鑒別、判斷、理解的主動思維過程。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者在培養學生主動地感受優美的“外在形式美”的同時,促使其自覺體會崇高的“內在精神美”的意蘊,使受教育者外化為個體主動的審美行為,才是新時期審美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

      筆者認為,“生活審美化”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因為生活中離不開情感,本真的情感之美能夠使浮華的人感受內心的平靜和真誠的快樂。例如,在敬仰的情緒中體味德性之美,能夠使平凡的人感悟崇高的意義并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在愉悅的情緒中,體會平衡的人際交往之美,能夠使孤獨的人感受群體的力量,并增強自身的歸屬感;在平靜的情緒里,體會和諧的生態之美,更能夠使以自我為中心的現代人擁有健康祥和的生存環境。將生活視為藝術,以審美的高度投入生活,以內心真摯的情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傳播美,并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內心的幸福才能夠真正實現。換言之,只有從“美”的情感和意識出發,主動將“美”的心靈、“美”的語言與“美”行為統一起來,在創造財富的同時才能構建起幸福生活的大廈。因此,對于美育而言,也只有充分調動審美情感的積極參與,通過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心靈美、行為美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積極由內化轉為外化,主動從生活中獲得美的感受、精神的充實、人格的完善,才能在自我價值的不斷肯定中體味人生的快樂和幸福,實現審美教育的最終目標。

      (四)倡導美育內容的生態性

      “無論什么時候我想到自然與人類的關系,我就忍不住想到盧梭。只有盧梭才能描述自然與人類之間美麗的直接關系”[4]。盧梭熱愛大自然,他認為大自然能夠為人提供豐富的審美對象,激發人的審美興趣,可以使人暫時擺脫現實的束縛,促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協調發展。面對如今人類與自然分裂與對抗的事實,盧梭對自然美育的重視顯得意義深遠。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但是隨著人類自我意識的泛濫,物質欲望的日益膨脹,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不斷惡化。審美實踐面對的是人的實踐,而人的實踐又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貧w自然,尊重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在審美實踐中培養個體的生態審美意識和行為,尋找寧靜的心境,擯棄人類的私欲,與大自然共建一個和諧的“家園”,應該是當代美學所追求的方向。所以,新時期我國的美育更應該響應實現“美麗中國”的召喚,不斷豐富和拓展教育的內容,加快生態美育的普及,培養和造就出一代代的“自然之子”,在自然中尋找物之為物的物性和人之為人的人性。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 \[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1785.html

    多对一·精细化服务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