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僅依靠傳統的拍攝手法是行不通的,電視新聞藝術在此基礎上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因此本文根據本人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對當下電視新聞專題片的拍攝工作進行了反思,對畫面拍攝和運用的技巧進行了探究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僅依靠傳統的拍攝手法是行不通的,電視新聞藝術在此基礎上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因此本文根據本人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對當下電視新聞專題片的拍攝工作進行了反思,對畫面拍攝和運用的技巧進行了探究,希望能為中國以后的電視新聞藝術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新聞電視專題片拍攝;拍攝技巧;運用技巧;探究
電視新聞藝術在當下的藝術形式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為電視新聞藝術中將看和聽巧妙的結合在了一起,將畫面與解說融合在了一起,這樣不僅豐富了觀眾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加深了觀眾對相關信息的理解,因此在現在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為電視新聞與報紙、書籍等藝術形式不同,其表達形式更為豐富,它不僅可以將信息的時間、地點、任務清晰的表達出來,還可以讓觀眾有畫面感,因此在電視新聞的制作上也要下功夫,因為電視新聞專題片的拍攝質量影響著電視新聞的質量。
一、前期要對拍攝內容進行準備和策劃,撰寫拍攝腳本
電視新聞專題片與時效性新聞有著很大的差別。時效性新聞如報紙、新聞聯播這樣的新聞表現形式主要目的是將實時發生的事情傳遞給觀眾,而新聞專題片市場都在10分鐘以上,主要目的是為了將新聞的具體情況、來龍去脈、產生的影響給觀眾表達清楚。因此拍攝新聞專題片的過程是比較長的,因為需要更多的素材組成專題片,它不能像傳統新聞那樣將畫面拍攝得凌亂不堪,要在真實的同時為觀眾展現自然美。因此在現在的新聞專題片拍攝之前需要撰寫腳本,對拍攝工作進行規劃,并且在拍攝之前還要與攝像做好溝通,根據不同的拍攝情節確定不同的拍攝手法。一般來說,當下的拍攝需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1]。
(一)全面性
全面性指的是拍攝素材的全面,因為在進行新聞專題片制作的時候需要先對相關的素材進行拍攝整理,然后通過后期將其剪輯成為成片。所以為了避免在后期剪輯的過程中出現沒有足夠素材的情況,我們在進行拍攝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不同的腳本對現場進行大量拍攝,在沒有足夠的現場畫面情況下,我們要提前制作好空鏡頭或者模擬鏡頭以供剪輯使用。不僅如此,相關工作人員還可以整理與新聞內容相同的數據、表格、動畫、圖片以及監控來作為補充材料。
(二)節奏性
為了提高觀眾的觀賞性,電視專題片要具有一定的節奏,其中在拍攝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好兩種拍攝的節奏。一是把握好新聞專題片內被拍攝物的運動節奏,比如馬路上的汽車、草原上奔跑的馬或者河流中緩緩流淌的水等,要對不同物體節奏的快慢把握好。另一種指的是在拍攝過程中相機和攝像的運動節奏,比如攝像對攝像機的調整以及推拉的快慢和搖、移等,防止因為拍攝節奏與鏡頭內節奏不相符造成畫面的突兀感。只有將這兩種節奏把握好,才能提高新聞專題片的真實性,因此這些內容的節奏也需要在腳本中標注清楚,并根據拍攝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保證能為后期的剪輯提供更多真實有效的畫面[2]。
(三)細節到位
在電視新聞專題片的拍攝中細節的展示不僅可以將觀眾帶入到情境中去,還可以引發觀眾的反思,所以細節的捕捉對專題片的拍攝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獲得過中國新聞二等獎的專題片《合龍》,在這部專題片中,因為很多建設者需要盡快趕往新一個建筑的地點,所以沒法親眼見證合龍,很多建設者說與合龍已經有了感情了,自己也想等橋面貫通以后在上面看一看、走一走,說完就轉身離去,記者對著遠去的背影問其名字時,建設人員只是揮揮手說不必了,然后消失在了大橋的盡頭。這個鏡頭給予了很多觀眾不小的撼動,雖然整個鏡頭沒有什么話,也沒有壯闊的風景,但正是這一細節打到了觀眾的內心深處,所以在拍攝相關素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相關細節的采集,只有這樣才能制作出有感情的作品。
二、在拍攝中要具有編輯意識,將后期制作的需求考慮在內
(一)預留充分的前后鏡頭
因為在對影片的后期制作中需要對專題片的前后進行編輯,利用特效添加相關的內容,因此在鏡頭的拍攝過程中要留夠前鏡頭和后鏡頭,以方便后期的剪輯,尤其是移動的鏡頭需要在前后有4秒的靜止鏡頭,防止鏡頭產生晃動,這樣制作出來的效果才會更穩定[3]。
(二)拍攝足夠的空鏡頭
在電視新聞片拍攝的過程中攝影師要留夠足夠的空鏡頭,在這構成中可以拍攝富有感染力的空鏡頭?甄R頭的作用不僅僅可以使電視新聞專題片的內容更加緊湊,防止缺少鏡頭影響整體觀感,還可以通過空鏡頭的內容渲染氣氛,增加電視新聞專題片的藝術氛圍。因此,在拍攝相關題材的過程中可以拍攝富有感染力的空鏡頭。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合龍》就拍攝了當時大海的波濤洶涌,既可以為觀眾展示波瀾壯闊的海景,也可以讓觀眾了解建橋工作人員環境的艱苦以及當下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三)及時捕捉偶發的鏡頭
在拍攝過程中由于不可能將所有的鏡頭按照計劃中的畫面展現出來,會有偶然出現的鏡頭,而有些偶發的鏡頭卻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因此在拍攝的過程中,攝影師要時刻注意這些偶然鏡頭的發生,一旦發現有偶發美麗畫面的產生要及時對其進行拍攝,通過對這些新穎畫面的利用提高新聞專題片的趣味性。如在《合龍》這部專題片中,工人在夕陽下完成橋梁的合龍工作,這時候正好有一群海鷗飛過,攝影機在及時捕捉鏡頭時既保留了工作環境的真實性,又增加了專題片的美感。
三、在后期制作中具有創作的意識,把握好節奏
當所有的鏡頭都拍攝完畢,解說稿也錄制完畢,那么接下來的便是后期的制作環節。后期制作就像是裁制一件衣服,只有得體且天衣無縫的后期制作才是高質量的標準,在后期制作中一定不要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導致觀眾看起來摸不著頭腦以至于浪費了前期的拍攝工作,以下是本人對后期制作工作的具體探究。
(一)一般鏡頭
新聞專題片的組成鏡頭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也就是重要鏡頭和次要鏡頭。重要鏡頭指的是在新聞專題片中介紹新聞的中心內容,而次要鏡頭指的是引導觀眾進入新聞等輔助性鏡頭。只有將這兩種鏡頭的數量、時長以及出現的時間掌握好,才能做好專題片的構架結構。首先在制作的過程中不要因為盲目追求畫聲同步,如果盲目追求畫聲同步就會導致有大量的素材被浪費,這會嚴重影響主題片的質量。因此,新聞工作者在進行剪輯的過程中要注意畫面節奏的重合,好的新聞專題片的節奏應該是張弛有度的,如果在剪輯中打破了節奏必然會影響專題片的質量[4]。
(二)模擬鏡頭
因為在專題片拍攝的過程中容易受專題片內容的影響,很多情景很難通過重要鏡頭中的真實拍攝來實現,因此在拍攝的過程中需要有模擬鏡頭的參與。例如在中央電視臺有一期對艾滋病人的訪談中,因為受到個人隱私的影響,很多病人都不愿意直接面對鏡頭接受調查,因此拍攝中就采用了模擬鏡頭的方法,在影片播出以后,很多觀眾反應雖然沒有真實被采訪人員,但是節目的內容和節奏都非常不錯。還有就是在現在很多刑事案件的情景還原中,拍攝過程無法將真實的犯罪經過和過程展現出來,因此在現在很多的專題片中也采用了模擬鏡頭的方法將觀眾帶入到情景中,以增強觀眾的真實感和代入感。
(三)特技鏡頭
因為在現實拍攝過程中,有很多高難度的場景無法通過鏡頭拍攝來完成,因此在當下拍攝中經常會用到特技鏡頭的拍攝,現在用的最多的是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對場景的還原,以及通過FLASH動畫來對鏡頭進行鏡頭立體感的強化。因為特技鏡頭制作成本較低,且可以為觀眾呈現豐富多彩的鏡頭,如今在專題片制作中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并且逐漸有越來越多先進的特技鏡頭效果已經同步,在以后的工作中還會有更多的特技拍攝技術融入到拍攝過程中來,如人工智能、現場模擬等技術已運用到當下的專題片拍攝過程中。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以上是本人對當下電視新聞專題片畫面的拍攝與運用技巧通過不同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希望能為以后中國的電視新聞專題片發展帶來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曼妮.電視專題片的拍攝與制作技巧初探[J].傳媒論壇,2018,1(6):29-30.
[2]李靜.電視新聞專題片拍攝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西部廣播電視,2015 (11):144,157.
[3]趙曉強.電視新聞專題片拍攝制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31):139-140.
[4]陳藝.電視專題片的策劃與拍攝研究[J].大眾文藝,2016 (4):199.
推薦閱讀:《傳播力研究》(月刊),創刊于2017年,由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主管主辦。2016年12月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創刊,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1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