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文史論文》 蘇區文藝的陣地建構與方向引領> 正文

    蘇區文藝的陣地建構與方向引領

    所屬分類:文史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9-06-20 17:23

    本文摘要:摘要:蘇區文藝是在特殊的革命戰爭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作為蘇區發行量和影響力最大的中共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開辟了多種文藝專欄,發表了大量反映蘇區革命斗爭和現實生活的雜文、漫畫、散文、戲劇、詩歌和評論。這些文藝創作和理論批評卓有成效地

      摘要:蘇區文藝是在特殊的革命戰爭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作為蘇區發行量和影響力最大的中共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開辟了多種文藝專欄,發表了大量反映蘇區革命斗爭和現實生活的雜文、漫畫、散文、戲劇、詩歌和評論。這些文藝創作和理論批評卓有成效地構建了蘇區文藝的陣地,引領了蘇區文藝的發展方向,為蘇區革命斗爭和文藝大眾化運動做出了突出貢獻。

      關鍵詞:《紅色中華》;蘇區文藝;文藝創作;理論批評

    馬克思主義論文

      《紅色中華》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創辦的第一份中央機關報,1931年12月11日創刊于江西瑞金,共發行324期。在極其艱苦的戰爭條件下,《紅色中華》積極配合蘇區革命中心工作,不僅為建設和鞏固蘇維埃革命政權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在蘇區文藝宣傳、文藝大眾化以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傳播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蘇區發行量和影響力最大的報紙,《紅色中華》不僅開辟了多種文藝專欄,發表文藝作品和理論批評,宣揚蘇維埃文藝思想和政策,而且創辦了中央蘇區唯一的文藝副刊《紅色中華·赤焰》,專門發表反映蘇區生活和斗爭的文藝作品,動員和鼓勵蘇區群眾積極進行文藝創作!都t色中華》結合蘇區的現實條件和民眾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文藝形式,引領蘇區文藝發展方向,活躍蘇區文藝創作,在蘇區掀起轟轟烈烈的文藝運動,成為蘇區文藝發展的號角和陣地,為蘇區戰時革命宣傳和文藝大眾化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究《紅色中華》的文藝創作和理論批評,有助于我們厘清蘇區文藝的發展脈絡,發掘蘇區文藝的寶貴遺產,了解中國共產黨在戰爭環境下運用文藝進行宣傳的方式方法,對于當下的文藝創作和文藝工作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蘇區文藝是在特殊的革命戰爭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方面,它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傳承中國傳統的載道精神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蒙文藝觀,誕生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所以,蘇區文藝自然帶有與時代共振的基因,肩負著救亡圖存、共克時艱、宣傳大眾的時代要求和歷史使命;另一方面,蘇區的實際情況和民眾的文化水平決定了蘇區文藝需要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表現革命斗爭、現實生活和蘇區人民的精神狀態。在這一時期,蘇區文藝主要發揮了宣傳武器的作用,以革命實用性為宗旨,表現出大眾化、通俗化和工具化等主要特征。作為中共中央的“紙筆喉舌”,同時也是面向蘇區民眾進行文藝理論傳播和文藝大眾化普及的重要窗口,《紅色中華》上刊載的文藝作品和批評文章,思想內容、體裁形式和語言風格等無不順應這一現實要求。

      一、雜文與漫畫:針砭時弊,諷刺丑惡

      《紅色中華》刊載的文藝作品中,雜文所占比例最高,自1932年3月9日第13期開始,它先后開辟了“突擊隊”“鐵棍”“鐵槌”“無產階級的鐵錘”“警鐘”“黑板”“輕騎兵”“鐵帚”“生活批判”“自我批評”等20多個專欄,用以刊登各類雜文。作為蘇區文藝的主要形式,雜文因其短小精悍、及時有效的特征比其他文體更切合服務革命、宣傳大眾的現實要求。為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蘇區的封鎖政策和虛假宣傳,《紅色中華》常常發表一些雜文,分析當時國內時局,揭露國民黨的反動本質!都t色中華》第206期至211期連載了維嘉的文章《中國能否抗日?》,從在華日資的具體數量、中國的經濟實力和中國人的組織性等方面,以詳實的數字和實例論證中國能夠抗日,給予懷疑論者有力的回擊,堅定了紅軍部隊抗日的決心。在《廣東軍閥真的抗日嗎》(《紅色中華》1934年9月4日)一文中,作者定一對陳濟棠是否真正抗日提出質疑:既不反對中滿通車通郵,也不派一兵一卒北上抗日,甚至保護日貨從港口上岸,種種事實表明廣東軍閥不過是打著“抗日愛國”的假旗號欺騙民眾。而平的《日本帝國主義的車》(《紅色中華》1933年9月4日),則以諷刺筆調和漫畫手法刻畫了日本法西斯不顧國內經濟危機,妄圖侵略中國的野心和必將失敗的結局,頗具思想深度和藝術特色。

      針對蘇區內部,《紅色中華》的雜文則充分發揮其輿論監督職能,如匕首投槍般直刺蘇區社會種種不合理現象,尤其對各級蘇維埃政府行政過程中的官僚主義、貪污腐敗、鋪張浪費等不正之風展開無情揭露和批判。據不完全統計,瑞金時期《紅色中華》發表的批評性文章共524篇,其中對上述現象進行批判的雜文達160余篇。江鈞的《好個石城縣主席的遷家大喜》(《紅色中華》1932年4月6日),嚴厲批評了石城縣革命委員會主席借搬家之機大肆慶祝、收受賀禮的行為。卓夫的《好闊氣的小岔鄉蘇》(《紅色中華》1932年5月25日),以諷刺性極強的標題對小岔鄉蘇“兩月用去大洋五百余元”的鋪張浪費和腐化現象進行了激切直露的批判。1933年3月9日“鐵棍”專欄刊載《兩個腐化的醫生滾出去!》,以寫實手法刻畫了兩個平日里不學無術、虐待傷員又吃喝嫖賭的腐化分子的丑惡形象,曝光了革命隊伍內部的某些陰暗面,為中國共產黨的反腐敗斗爭、整肅干部隊伍發揮了重要作用。

      《紅色中華》上發表的這些充滿戰斗性的雜文,以犀利的筆觸大膽地“介入生活”,鋒芒直指當時中國社會的種種矛盾和沖突,通過報刊的傳播和宣傳,使蘇區廣大民眾得以正確認識蘇區內外的社會實際狀況,對于蘇維埃政權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紅色中華》也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為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

      作為一種圖像與文字結合的藝術形式,漫畫較雜文更容易被文化程度不高的蘇區民眾所理解和接受,也能更好地發揮政治宣傳和鼓動作用!都t色中華》上發表了大量簡單生動、富有表現力的漫畫,以圖像的直觀形式向蘇區民眾揭露了法西斯侵略瓜分世界的野心和國民黨黑暗腐朽的反動統治,展示敵人兇殘的同時,也堅定了蘇區軍民對敵斗爭的決心和革命必勝的信念。

      據統計,《紅色中華》報上發表的各類漫畫達141幅,考察這些漫畫的發表時間可以發現,隨著中國革命運動的發展,漫畫與政治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這些漫畫“有紅色戰士的英勇姿態,有革命群眾的實像,有革命與戰爭的輪廓畫”[1](P1)。有的漫畫反映了在日本侵略者無情炮火下死傷慘重的華北民眾,將日本帝國主義比作一個雙手握著手榴彈的兇殘士兵,腳下是尸橫遍野的華北大地(《紅色中華》1933年3月21日);有的漫畫將帝國主義和國民黨黑暗統治比作一把鐵鉗,工農群眾的世界則是鐵鉗下備受擠壓的地球,將工農群眾遭受帝國主義屠殺和國民黨殘酷剝削雙重壓迫的現實狀況形象地表現出來(《紅色中華》1933年4月11日);在革命民眾面前,國民黨如同一個手持屠刀、面目兇惡的軍官,腳下踩著工農群眾的累累白骨(《紅色中華》1933年7月14日);而國民黨反動政府沉重的苛捐雜稅則像巨石一樣無情地壓迫著瘦骨嶙峋、衣不蔽體的窮苦民眾(《紅色中華》1934年5月23日)。還有部分漫畫則指向蘇區社會內部,以漫畫來達到諷刺批判的宣傳功效,如有的漫畫諷喻蘇維埃區域的一些組織機構如同笨重的大象一般遲鈍和臃腫,不夠靈活和“敏捷”;有的漫畫針對蘇區行政工作中的某些官僚主義者展開批判,畫面上官僚主義者如同坐在藤椅上翹著腿查看上級命令的“官老爺”,對蘇區群眾頤指氣使,嫌棄群眾“落后”“腦筋不健”(《紅色中華》1934年4月10日)。此外,《紅色中華》上的漫畫還反映了蘇區群眾對紅軍部隊的大力支持,如有漫畫展示了蘇區百姓踴躍為紅軍編制草鞋的熱鬧場景,對蘇區民眾為紅軍送來的10萬雙草鞋給予高度贊揚和鼓勵(《紅色中華》1934年9月8日)。

      推薦閱讀:《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雙月刊)是中共中央編譯局主辦的密切聯系實際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綜合性理論刊物。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19563.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