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通過對西雙版納勐罕鎮傣族貝葉經制作技藝的實地調查,本文記述了該項傳統技藝的原料、工藝流程、產品特點、市場現狀和相關的民俗事象。 關鍵詞:傣族 貝葉經 制作技藝 貝葉經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公元7世紀前后隨南傳上座部佛教傳人斯里蘭卡,再經泰國
摘要:通過對西雙版納勐罕鎮傣族貝葉經制作技藝的實地調查,本文記述了該項傳統技藝的原料、工藝流程、產品特點、市場現狀和相關的民俗事象。
關鍵詞:傣族 貝葉經 制作技藝
貝葉經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公元7世紀前后隨南傳上座部佛教傳人斯里蘭卡,再經泰國、緬甸傳人西雙版納。西雙版納州是繼承和保護貝葉經文化和制作技藝較為完整的地區,有八千多部保存完好的貝葉經。貝葉經不僅是南傳佛教在傣族地區傳播的重要歷史記錄,而且貝葉經所記錄的歷史文獻還有整個傣族文化的精髓,涉及到歷史、文學、語言、藝術、科技、醫藥等多方面的內容,涵蓋了傣族社會的方方面面,真實地記錄了傣族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的全部歷史,對交流和傳播傣族文化起了重大的作用。理解體會傣族人民的精神世界,離不開貝葉經這個文化傳播載體?梢娯惾~經不僅僅是研讀佛教教義、佛經的經典,它還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融合的體現。
貝葉經的發源地印度已經很少有人制作了,包括西藏等地區雖然有大量典藏的經書,但也鮮有人掌握這項技能了。在西雙版納還有為數不多的寺院僧侶及還俗的佛爺仍堅持制作貝葉經,使得這項制作技藝傳承下來。從工藝的保護角度來看,它的意義不僅在于鐫刻經文本身,而在于制作技藝的傳承。貝葉經制作技藝也被列為第二批國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一、貝葉經制作工藝流程
貝葉其葉片長度可達兩米,極具韌性,耐磨耐曬,防腐耐潮,不受蟲蛀,用水泡制之后的葉片則更加柔韌耐久。在刻制經文之前,貝葉需經過傳統工藝的處理。西雙版納景洪市勐罕鎮制作貝葉經的主要工具有:原料就是貝葉,書寫的工具有鐵筆、墊板(用來墊寫的工具)、油;畫線的工具有墨汁、彈線、木尺等;整理的工具有推刨、壓經夾等;其他輔助工具還有鋸末、紅漆、金粉、酸角或檸檬等;這些原料都是就地取材。貝葉經的制作過程主要是要經過采集貝葉、煮洗、曬干、修整、壓平、彈線、刻寫、抹墨、上漆等幾道復雜的工序。制作出來的貝葉經本做工精細,規格整齊,并且裝飾性極強,古樸大方,堅固耐用,久用不爛,成為具有儲藏經典的最佳材料。西雙版納州勐罕鎮貝葉經的制作技藝大致分為以下七道工序。
1.取材制作貝葉經的師傅們都會在每年的六、七月份雨季來臨前去采集書寫用的貝葉。這個季節的貝葉柔韌性最好,便于刻寫。貝葉呈扇形,長度可達兩米,砍貝葉時要順著葉間縫隙將貝葉取下來,在地上展看鋪平,然后用快刀再順葉間把蟲咬過的壞葉、敗葉和葉脈筋骨剔除。貝葉砍摘下后,再把精心挑選的貝樹葉進行裁剪,根據需要裁剪成書寫所需要的長度和寬度,一般情況是一個葉片約長70厘米左右,寬7厘米左右。把裁好的葉片按照10片左右碼整齊對折卷起來,用竹篾捆好,然后再用一條長的竹篾把幾捆貝葉串起來。為使葉子整齊平整,每一片樹葉都必須夾好,這樣才便于后期使用。
2.煮洗、晾曬貝葉把采摘下來的新鮮貝葉捆扎好,放在淘米水里煮,煮貝葉要用大的鐵鍋,在鍋中加入一些酸角或檸檬等酸性物質,一方面是為了去除貝葉的綠色葉汁,就是讓綠色的葉子慢慢變成灰白色;另一方面,這些酸性物質也可以使貝葉中的淀粉和雜質充分脫離,防止貝葉的腐爛蟲蛀,便于流暢地書寫經文。當煮到貝葉表皮滑脫、綠色泛白時即可取出。貝葉煮好之后要將其撈出,最好是到江邊用細沙搓洗干凈,使之前的酸洗物質清洗掉,便于保存。洗好后將貝葉用竹篾穿孔拿到通風的地方進行晾曬。晾曬好的貝葉如果當時不用,要卷起來存放好以備用。
3.修整貝葉曬干后的葉片不平整,長寬也不均勻,需要進行修整。修正時要選擇適當的木尺。一般是約45厘米長,5厘米寬,距木尺兩端約14厘米處,各有一個0.5厘米的小孑L.分別插入長約20厘米的小木棍,使其直立,在將存放好的干貝葉取出,按照適當的距離一片品穿入木棍中,幾十甚至上百片為一匣。之后再將另一塊同樣長寬的木尺放置其上,將貝葉緊緊夾兩塊木尺中間,兩頭用力壓緊綁上繩索,按木尺比例修整,然后用快刀把木尺四周多余過長的貝葉切割掉,并把邊緣修飾光滑。這樣可以保證每個葉片有兩個孑L,尺寸大小均勻。
4.壓平修剪整齊的貝葉需要壓平,以便刻寫經文。壓平葉片有專門的工具,叫做壓經夾。壓經夾的原理也就是通過木片之間的距離縮短而使夾在中間的葉片因受力而平整。壓經夾板長約1米左右,寬10厘米左右,厚約5厘米,兩端10公分處打孔。以前的方法是將木板兩端用力綁緊線繩,有的還在上面壓上重重的石頭,10天半月再取出來,現在的方法是兩塊木板兩端有可以扭緊的螺母,通過不斷施力,使貝葉在木尺間充分受力而平展,且以后也不易變形,在陰涼之處放置一段時間取出;為使貝葉四周更光滑平整,在壓緊的過程中還會用刨子刨平。
5.彈線壓平后為了便于書寫,還要在葉子上劃出橫線。如同稿紙的橫線一樣,彈之前要把要彈線的貝葉固定在彈線夾內。橫線用專門的墨線弓,一般劃分成4線、5線、6線和8線四種規格,線用木楔固定,使用時根據需要由木楔調整不同的規格。在彈線之前要先取一點臭牡丹葉子擦拭彈線夾的線,這樣可以防止蟲蛀。線的寬度規格由葉片的寬度決定的,彈線用的墨汁是用水加上少量鍋底灰制成,將臭牡丹葉卷起來用線扎好,蘸去鍋底灰來涂抹彈線。彈線的原理類似蓋房砌墻用的繩墨的方法一樣,將固定抹滿墨汁的彈線兩端輕輕提起,到一定高度,迅速松手,貝葉上就出現了清晰而筆直的黑線,反復幾次直到符合規格和書寫要求。
6.刻寫刻字是制作貝葉經的關鍵步驟,刻寫經文時,用鐵筆現在最上面的貝葉上刻寫,下面墊有一塊墊板。寫好的貝葉要編上序號,以便整理。鐵筆是特制的,長約15厘米左右的圓木,頂端磨成錐狀,再嵌入一個打磨好的鐵針。每一個制作貝葉經的佛爺的鐵筆都是根據自己的刻寫習慣自己改裝和加工的,所以每個鐵筆都是與眾不同的。還要準備一塊小的磨筆石,因為刻寫貝葉經十分費力,每刻幾頁就要在磨筆石上磨一磨以保持筆尖鋒利。刻寫好的貝葉要編號序號,以便整理。
7.上色與保存當全部經文刻寫好后,要用布蘸取墨汁(植物油與鍋底灰混合制作而成的),涂抹在刻寫好的貝葉上,然后用鋸末把貝葉上多余的墨汁擦去,再用塊干凈的抹布擦拭,這樣黑色的墨跡就清晰地留在了貝葉上,保存上幾千年都不會模糊。字跡抹印清晰后要曬干,經過加工的貝葉經不易磨損,且不易蟲蛀和腐爛,是絕佳的書籍收藏品。最后將刻好的經書裝訂成冊,放入壓經夾中,并根據不同需要,在周邊涂上一層黑漆、紅漆或金粉加以保護和裝飾。貝葉經最后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本完整的佛教典籍。
推薦閱讀:工藝類論文發表哪些期刊容易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19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