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畬族傳統服飾是畬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特點主要體現在服飾的顏色比較單一、花紋獨具畬族特色和制作工藝復雜三個方面,并具有實用功能、藝術功能和教育及教化功能。當代的畬族服飾特點主要體現在顏色五彩斑斕、花紋絢麗多彩和流水線制作日漸取代傳統手
[摘要]畬族傳統服飾是畬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特點主要體現在服飾的顏色比較單一、花紋獨具畬族特色和制作工藝復雜三個方面,并具有實用功能、藝術功能和教育及教化功能。當代的畬族服飾特點主要體現在顏色五彩斑斕、花紋絢麗多彩和流水線制作日漸取代傳統手工工藝,且具有個性化功能、標簽性功能和文化展演功能。通過實地調研、文獻資料和訪談基礎上對傳統服飾文化功能變遷的原因進行分析,主要有三個原因:畬族對服飾觀念的改變;外來文化對畬族民族文化的影響;畬族人民審美情趣的轉變。
[關鍵詞]畬族,傳統服飾,文化功能,變遷
畬族是分布于東南地區典型的山居民族。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畬族人口約70多萬人,分布的大部分地區屬于東南丘陵地帶,地勢大致自西北向東南傾斜〔1〕。主要山脈有閩、浙、贛三省交界的仙霞嶺,閩、贛交界的武夷山和杉嶺。敕木山村位于景寧縣城東南部的敕木山北峽谷,距縣城13km,面積約52km2,處在環敕木山畬族核心聚居區范圍內,屬鶴溪鎮。
東鄰東弄村,西接金丘村,北連惠明寺村,南靠草魚塘森林公園,轄敕木山村和九重垟村2個自然村,其中九重垟自然村在2014年已下山脫貧搬遷至雙后崗生態移民小區。全村4個村民小組,103戶,272人,其中畬族人口占總數的98.9%,黨員26名,村兩委成員6人,耕地280畝,林地4475畝,茶園1918畝①。
一、研究回顧
學術界對畬族服飾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對畬族服飾的研究零星散見于相關書籍和刊物,到20世紀90年代才逐漸增多。張君蘭認為畬族服飾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審美及體驗的價值。當前,畬族服飾產品存在民族文化融合不夠深入,尚未形成規模和品牌及服飾工藝傳統意識弱化等問題,于是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和思考〔2〕。雷志良對廣義上的畬族傳統服飾特點及其所表現的文化內涵進行了分析〔3〕。
肖芒、鄭小軍通過對畬族傳統服飾“鳳凰裝”由鳳冠、彩帶、花邊衫、攔腰、花鞋等組成,來探討畬族的文明史、輕紡史、藝術史和較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價值,認為應該高度重視,采取搶救保護措施〔4〕。馬賡明、毛清英通過對首飾、花邊衫、彩帶、花鞋四種畬族傳統服飾來介紹畬族服飾的民族文化〔5〕。
葉樺通過對畬族傳統服飾的種類和圖案來探討畬族服飾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6〕。邱慧靈通過對首飾、花邊衫、彩帶、花鞋四種畬族傳統服飾探討,認為畬族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豐富的美學內涵〔7〕。
俞敏、崔榮榮認為畬族傳統服飾蘊含著畬族歷史、民俗、藝術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并對形成這一獨特文化內涵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探析〔8〕。德國學者史圖博和他的博士李化民通過對敕木山村的全面調查,詳細記錄了敕木山村畬族人民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民族性格、畬漢民族關系〔9〕1-126。何孝輝通過對景寧敕木山進行回訪調查,從飲食、服飾、建筑、民歌等四個方面來調查畬族傳統文化的變遷〔10〕。
此外,一些學者還從畬族傳統服飾的樣式、服飾的特色和傳統服飾的現狀進行了探討。綜上所述,對畬族傳統服飾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探討畬族傳統服飾蘊含的藝術價值和畬族服飾存在的問題;二是探討畬族傳統服飾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民族歷史;三是對畬族傳統服飾的產生和畬族服飾作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價值的探討。本文擬從畬族傳統服飾特點、傳統服飾的功能及傳統服飾變遷的思考來探討畬族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二、畬族傳統服飾特點及文化功能
服飾既包括人身上穿著的衣裳、鞋、帽以及各種裝飾品,也包括文身和各種化妝品、涂料等,是人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民族的服飾都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是為了遮蔽身體和取暖,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審美情趣,表現本民族向往美、追求美的天性,畬族服飾也不例外。鳳凰裝是畬族傳統服飾,主要由發式與鳳冠、圍裙、彩帶等幾部分組成。
(一)畬族傳統服飾的特點
任何民族的傳統服飾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畬族傳統服飾也具有自己本民族服飾的特點。實地調研中得知畬族傳統服飾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顏色比較單一、花紋獨具畬族特色、制作工藝復雜三個方面。畬族傳統服飾在平時穿著和節日穿著無特殊差別。
1.顏色比較單一
畬族傳統服飾基本上是“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藍色,著自織的苧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婦女高鬢垂纓,頭戴竹冠蒙布,飾瓔珞狀。衣服是右開襟,衣袖、袖口、右襟多鑲彩色的花邊,花多、邊紋寬的主要是青年婦女的服裝。畬族男子服裝式樣有兩種:一種是帶大襟的無領青色麻布短衫;另外一種是結婚禮服,紅頂黑緞官帽,青色長衫,襟和胸前有一方繡龍花紋,黑色布靴〔11〕。
畬族婦女的服飾,大多是自織的苧麻制作,主要以青色、紅色、黑色居多。彩帶是畬族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主要以白、藍、黑三個顏色為主,敕木山彩帶配色鮮艷,由紅、黑、藍、白等幾種顏色搭配交織而成。
2.花紋獨具畬族特色
鳳凰裝是畬族對鳳凰崇拜觀念的總體表現,鳳紋就是這一觀念的細化。鳳紋是鳳凰裝上的主要花紋,遍布在鳳凰裝上的各個部位,從頭頂的鳳冠到腳底的鳳鞋都繡有千姿百態的鳳紋。畬族鳳紋圖案獨具民族特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抽象造型,這一類鳳紋主要以簡練的線條來勾勒,具有很強的抽象簡化風格,鳳的頭、身、尾都被抽象為簡單的幾何圖形。另外一種是采用稚拙的表現手法,這一類造型經過概括和提煉,鳳形體簡練、單純、古拙,形態自由豐富〔12〕。畬族鳳紋與漢族傳統的鳳紋造型存在著差異,體現了畬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和畬族獨特的藝術。
3.制作工藝復雜
敕木山村畬族傳統服飾鳳冠的制作工藝比較復雜,鳳冠頭飾由一個三邊為棱柱體形狀的10cm長的支架構成,它的長軸是放在正中面上的。支架上罩著黑色棉布,其前面和兩邊鑲上薄銀片,銀片的兩個縱面都用浮雕細工飾著簡陋的圖案和兩個拱手的人的簡單畫像。有兩根銀制的棒狀物以向上的方向安在木架上。后面的根飾有一個馬蹄鐵形狀的末端,這個半圓形把手的上端是一條細長的紅布同棱狀體支架的前面飾有薄銀片的底連在一起。
支架前端掛著一排約20cm長的、用白色玻璃珠做成的11串鏈子,看去像一種面紗似的。每根鏈子的末端都飾有一塊薄銀片。此外,支架前端是用4根約1m的白色玻璃珠鏈子以弧形盤繞著腦袋兩邊的頭發。頭飾上還用一根紅黑玻璃珠的長鏈子安上一個笨重的兩個尖頭的銀質頭抓,頭抓旁邊還系著一個銀質牙簽和一個銀質耳挖子以及好多銀鏈子和小銀片〔9〕23-25。整個畬族鳳冠頭飾由鉗欄、頭面、大奇喜、奇喜載、奇喜牌、牙簽、耳挖等18種配件搭配而成,十分精致。
(二)畬族傳統服飾的文化功能
畬族服飾是畬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古老文化的遺留,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具有實用功能、藝術功能、教育與教化功能。
1.實用功能
墨子曾言:“衣必常暖,然后求麗”,畬族傳統服飾首先有御寒、護體的實用功能。在不斷發展中其造型結構更加符合人的生理機制,使穿著者感覺舒適與便利,同時利用造型、紋樣、色彩等因素的組合,使受用者得到美的享受〔13〕。畬族自稱“山哈”或者“山達”。“山哈”即指山里人或居住山里的客人。畬族服飾主要由黑白兩個顏色組成,服飾簡潔樸素、紋飾清晰、對比鮮明。敕木山的畬民由于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過著刀耕火種的日子,畬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方便和適應地理環境氣候形成了傳統的畬族服飾。
2.藝術功能
敕木山村傳統服飾的藝術功能主要體現在畬族的彩帶、花邊及頭冠的形制上。畬族彩帶和花邊是畬族傳統服飾的裝飾品和吉祥物,主要有象形、會意、假借漢字及幾何圖案為元素,以現實生活中某一種原形為基礎,將民間傳說和典故巧妙融合,圖案精美、做工精致,表現了畬族婦女的心靈手巧和聰明才智。畬族頭冠是畬族傳統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敕木山村的畬族婦女佩戴的頭冠是“雄冠式”,又稱為“景寧式”。
造型上呈現穩定的三角形狀,有大山的寓意,也有鳳頭的象征。頭冠上多采取植物紋飾、人物紋飾和鳳紋,例如“拱手人”紋樣,就是由兩個相似的小人組成,表情生動,由簡單的線條勾畫出手臂,兩只手抱在一起,意為“生生不息”,腳踏祥云,增加了藝術感和畫面感,同時表現了畬族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以上體現出畬族傳統服飾的藝術功能和民族服飾的獨特之處。
3.教育與教化功能
畬族傳統服飾表達了畬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對畬族歷史、民族品格和民族文化的記載,畬族婦女將畬族傳統服飾制作的方法和步驟傳給女兒或者兒媳,在這過程中也會將畬族傳統服飾上的圖案和紋樣的故事等民族文化傳遞下去,讓畬族傳統的服飾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通過家庭傳承方式使畬族服飾技術得以保留和傳承下來,通過對下一代的教育讓畬族服飾文化得以傳遞和延續。
三、畬族當代服飾特點及文化功能
(一)畬族當代服飾特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價值觀念的改變,原有傳統畬族服飾特點也在發生改變,主要表現在顏色五彩斑斕、花紋絢麗多彩、流水線制作日漸取代傳統手工工藝方面。畬族當代服飾平時的穿著和節日的穿著存在一定的差別,平時以休閑、時尚的服飾為主,節日以更加突出畬族元素和畬族獨特文化的服飾為主。
1.顏色五彩斑斕
在敕木山村畬族當代服飾主要有牛仔褲和T恤、夾克和西裝等流行服飾,很少穿戴鳳凰裝。當代服飾的顏色不只局限黑色和藍色兩種,目前敕木山畬民穿著的衣服顏色五彩斑斕,有黑色、白色、紅色、橘色、藍色等十幾種顏色,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畬族人民審美情趣更高,對衣服的顏色搭配和對衣服審美的標準要求更高。對畬族傳統服飾的顏色進行了改良,使畬族服飾色彩更加艷麗多彩。
2.花紋絢麗多彩
敕木山村當代服飾的花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調研中據村民LXH介紹,目前畬族服飾基本上是從市場上購買的服飾,和鄰近的漢族村民一樣。只有少部分60歲以上的老人還穿戴傳統畬族服飾。如今,當代服飾的花紋更多體現了時尚元素和花、鳥、動物為主要題材的花紋圖案,或者基本上已經沒有花紋,更加體現簡練、完整性,以及當代服飾的特點和流行的式樣。
3.流水線制作日漸取代傳統手工工藝
在敕木山村,傳統的制作工藝已經不復存在。在過去,大多數的畬族婦女多用自家的土織布機紡織彩帶和圍裙等,但是現在的畬族基本上不懂傳統的織布工藝,主要因為傳統制作工藝復雜,花的時間多、成本高。傳統的畬族鳳冠頭飾由18個部分獨立裝配而成,如今畬族鳳冠頭飾發生了改良。
傳統畬族鳳冠完整地保留了畬族的民族文化內涵,改良后的鳳冠頭飾不再是由分體的幾部分組成,而是變成了一個整體,這樣免去了將配件一件件扎到頭上的繁鎖過程,只要將成型的鳳冠戴在頭上就可以了,穿戴比較方便。加之現在打造銀飾的工具和制作流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以機械制造為主,傳統的打造方式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二)畬族當代服飾文化功能
隨著敕木山村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畬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當下畬族人民的服飾文化功能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具有個性功能、標簽性功能和文化展演功能。
1.個性化功能
所謂個性就是一個人在性格、外表等方面存在與別人不同的特點。畬族服飾作為外在的表現形式,能最直接反映出穿著者的個性。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自我形象的要求越來越高,敕木山的畬民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更注重自己的穿著打扮。服飾是塑造一個人形象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因素。當代,隨著年輕人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和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穿著打扮的個性化,從而突出自己獨特性和自我形象的與眾不同。
2.標簽性功能
服飾是一個民族的顯著標志,是記載一個民族歷史與文化的主要載體。作為畬族服飾的鳳凰裝也不例外,敕木山村畬民穿著畬族服飾出現在不同的場合和地點,都是代表畬族進行本民族文化的宣傳,也讓外界知道鳳凰裝是畬族傳統的服飾,這也有利于人們加深對畬族的了解和加深對該民族的記憶,同時也是人們區別畬族與其他少數民族服飾的重要標志。敕木山的畬民到縣里、市里、省里開會,甚至到北京開會都會穿上本民族的鳳凰裝。這樣也是對參會代表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識和讓其他參會代表了解畬族的民族服飾和文化的方式。
3.文化展演功能
當代的畬族服飾已經成為畬族進行對外宣傳和展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例如在畬族“三月三”節日、畬族民歌大賽、畬族婚禮、畬族服飾設計大賽等傳統節日和民俗聚會中對畬族服飾文化進行展示,因此當代畬族服飾的文化功能主要是民族文化的宣傳展示和對外展示景寧縣畬族的服飾文化。據村民LXJ介紹,她自己每一年都要穿著畬族服飾代表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到各地進行民歌比賽,當代畬族服飾具有展演的功能。
四、畬族傳統服飾文化功能變遷及原因
所謂的“文化變遷”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大類,即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指的是該民族社會本身經過其發展、進化、發明以及發現,由此產生的文化變遷;而外部因素主要是在與其他民族交流融合的過程中,在不同民族文化的驅動下,對其借用和創新,從而產生了文化變遷〔14〕。敕木山村畬族服飾的變遷也是內外因共同影響下的結果,上文所述的傳統服飾主要是指改革開放以前畬族人民所穿的服飾,當代畬族服飾主要是指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社會發展、思想解放、外來文化影響下的畬族服飾。
我們認為浙江敕木山村畬族服飾傳統功能變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畬族對服飾觀念的改變。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不同的人對服飾的種類、樣式的觀念也不盡相同,其原因在于畬族人民對服飾的認識發生了改變。
早期,畬族居住在大山里,生活條件艱苦,物質資源匱乏,對于服飾的選擇主要是為了御寒和遮擋身體。據村民LXH介紹,在以前只有草鞋、斗笠、蓑衣、青黑色和藍色麻布大襟短衣和長褲,現在的畬族年輕人都愿意穿當代時尚的、潮流的休閑褲、運動服、短袖、牛仔褲、裙子等。加上當下服飾色彩絢麗、成本也不高,更加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情趣和彰顯自己的性格,也更加符合當下年輕人對服飾的觀念。
其次,外來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的影響。畬族傳統服飾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與其他民族相互溝通交流和融合中,新的服飾文化形式也在不斷產生,現代畬族服飾文化由此而發展起來。在敕木山村畬族從廣東鳳凰山遷到浙江,再到景寧,再到敕木山,在這樣的遷徙路線中畬族受到其他周邊民族服飾文化的影響,吸收其他民族的服飾文化元素,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服飾文化。
最后,畬族人民審美情趣的轉變。畬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無法通過文學作品和歷史記載來表達民族共同的情感,而畬族的傳統服飾是他們表達感情的載體之一,敕木山村村民的畬族服飾是他們審美情趣的直接表達,但一個人的情趣發生變化時,也會對服飾的選擇發生變化。隨著敕木山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從御寒和遮體到對美的追求,在文化展演過程中畬族穿上獨特的畬族民族服飾,也是畬族對外宣傳和對本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表現。
綜上所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在長期的持續接觸中必然會出現涵化、同化或融合的現象。一般來說,具有較強勢能的文化往往在多種文化的接觸中處于中心地位,而具有弱勢能的文化則在文化的變遷中被涵化或同化。畬族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敕木山畬族服飾文化功能的變遷也是整個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畬族傳統服飾的功能主要是實用功能、藝術功能、教育與教化功能,當代服飾則具有個性化功能、標簽性功能、文化展演功能。在時代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下,畬族服飾功能在發生變化,主要是畬族對服飾觀念的改變、外來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的影響、畬族人民審美情趣的轉變等原因導致的。加大對畬族傳統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加大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傳續,提升自身文化適應性,從而在真正意義上更好地繼承群體的文化,為畬族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一條持久而有效的路徑。
[參考文獻]
〔1〕方清云.從自守到多元:變遷中的畬族山居文化:以江西省貴溪市樟坪畬族鄉為例〔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211-212.
〔2〕張君蘭.江西畬族服飾產品開發的幾點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18(10):190-191.
〔3〕雷志良.畬族服飾的特點及其內涵〔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5):133-136.
相關刊物推薦:《中國民族博覽》(月刊)雜志創辦于1992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基金會主辦的國家一級大型文化類期刊,每月出版一期。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0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