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文史論文》 “雙一流”背景下大學博物館認知與構建> 正文

    “雙一流”背景下大學博物館認知與構建

    所屬分類:文史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9-09-12 10:51

    本文摘要:摘要:大學博物館承載著大學文化建設、科學研究、通識教育和社會服務多重責任,對我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重要意義。盡管我國大學博物館在近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在場館規模、藏品數量、數字化程度上均得到了較大提升,但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博

      摘要:大學博物館承載著大學文化建設、科學研究、通識教育和社會服務多重責任,對我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重要意義。盡管我國大學博物館在近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在場館規模、藏品數量、數字化程度上均得到了較大提升,但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博物館相比,在基礎建設、社會服務和信息化建設水平上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雙一流”背景下,大學博物館需通過明確自身定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運營管理體系、充分開發利用資源的方式,增強其文化競爭力,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為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助力。

      關鍵詞:雙一流,一流大學,大學博物館

    博物館

      2015年“雙一流”建設總體目標和任務要求的提出,為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指明了方向,加快了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跨越的步伐。世界一流大學是現代人類文明、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引領并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

      大學博物館作為一流大學的精神圖騰和文化符號,在大學發展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一流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科學研究的重要資源平臺、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基地、社會公共文化的傳播機構。隨著國家各部門對大學博物館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大學博物館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重新審視其功能與定位,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博物館對“雙一流”建設的意義

      1.大學博物館是一流大學文化建設的必要組成部分

      優秀的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走向世界一流的關鍵。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漸積累形成的精神產物,傳遞著大學的辦學理念、教學目標和價值內涵,如果沒有合適的物質載體對其進行良好承載,則不能夠被后人更好的認知、內化和傳承。大學博物館的建立依托于大學的學術領域和研究方向,通過碎片化的物組合成連貫、持續、可視的文化陳述,是大學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大學博物館不僅僅是物的集合,更是由物展示出來的觀念的匯集,代表了不同時期人們對物的最高程度思考,是全面理解大學文化以及文化反思與再生的物質基礎。丘吉爾曾說:“人創造了建筑,而建筑反過來也塑造人。”大學博物館作為大學文化載體的同時,也在大學文化的長期浸潤中形成獨特文化,博物館以更加平等公正的態度重述過去,喚起人們對文化與社會的反思、激發人們對未來的探索與創新,在體驗和思索的過程中影響著大學人思想觀念、價值標準、思維方式以及科學精神的形成。

      2.大學博物館是一流大學科學研究的重要資源

      據發達國家經驗表明,國家科技發展的主導力量來自于一流大學,而一流大學學術領域的智力引領來自于基礎科學研究,因此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是提高國家原始性創新能力、積累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大學博物館肩負著科學研究的重要職能,積累了大量基礎科學研究的寶貴資源,為多學科科研人員提供豐富、多元的認知基礎,并由此促進了很多偉大思想、發現的誕生。

      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大學博物館即繆斯神廟,收集了大量有關天文學、醫學和文化藝術等藏品,大批學者如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數學家歐幾里德、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等匯聚于此從事研究并取得了多項重要學術成果,為人類科學的發展與進步奠定堅實基礎。大學博物館不僅為科研提供大量資源,還是重要的科研機構。

      世界上第一個具有近代博物館特征的博物館——牛津大學的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同時也是一個研究機構,館內設有天文學、幾何學、實驗物理學、化學等十個基礎科學部門,目前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在世界范圍內的學術合作機構已達166所,成為了牛津大學學術部門和世界各地學者研究的重要推動者①。

      3.大學博物館是一流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基地

      2018年初,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先后公布了“雙一流”建設方案,三校都將通識教育作為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②。通識教育區別于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更側重于全面而多樣化的自由學習,其內容涵蓋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科學、人文等諸多學科,目的是拓寬不同個體的發展空間并讓其潛能得到充分開發。通識教育的完成不能僅依靠課內教學,還需要非正式的課外教育協同配合,大學博物館作為大學非正式教育的主體,為通識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實踐空間。

      大學博物館館藏涉及眾多領域,通過展覽、講座、沙龍等非正式教育形式,構建了跨學科、跨文化的交叉展示陳列空間,將館藏資源轉化為通識教育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視角,讓學生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漸自我領悟、完善自身。大學博物館的教育過程充分體現了通識教育重“育”而非“教”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學生的全方位提升,為一流人才的養成起到了積極作用。

      4.大學博物館是一流大學社會教育的服務窗口

      英國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在評價美國高等教育時說,在世界高等教育歷史上,美國的貢獻是“拆除了大學校園的圍墻”。大學的建立與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回饋社會是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作為集中了國家資源的一流大學更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大學博物館是一流大學與社會聯結的重要窗口,具有知識傳播、文化熏陶、精神引導的社會教育功能,在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博物館為全民提供平等的社會教育服務,通過主題展覽和專題講座進行基本科學知識普及,提升大眾文化素養;依據博物館的類型與特色舉辦相應的文化活動,豐富公眾文化生活;通過展示校內前沿學術成果,發揮冷知識的熱能量,開拓大眾文化視野;通過倡導科學思想、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塑造大眾文化理性。大學博物館為社會教育搭建了交流平臺,是一流大學服務大眾、回饋社會的有效途徑。

      二、我國大學博物館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國逐步開始重視高校博物館建設工作。2011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下發的《國家文物局、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將高校博物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納入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2012年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成立,為高校博物館更快發展搭建了重要平臺。

      在國家政策的出臺和推動下,我國大學博物館數量穩步提升,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國博物館名錄》數據統計,2012年入錄高校博物館為66座,2016年入錄高校博物館為96座,平均每年以9.8%的增長速度入錄統計。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有各類高校博物館250余家③。2017年國家教育部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42所大學中,經筆者統計截止到2018年7月擁有大學博物館的大學為22所,共有大學博物館30座,有6所大學擁有一座以上的博物館,其中博物館展陳面積達1000平米以上的為70%,藏品數量達1萬件以上的為43.3%,博物館對外開放率已達83.3%④。

      盡管大學博物館在近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場館規模、藏品數量、數字化程度均得到了較大提升,但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博物館相比,在基礎建設、社會服務、信息化建設水平上仍有較大差距。

      1.博物館基礎建設較為薄弱

      雖然近二十年來我國大學博物館整體發展迅速,但相比世界一流大學還存在數量不多、類型單一、藏品不豐等基礎性問題。在博物館整體數量上,據統計在2018QS世界大學排位前10名的大學中共有實體博物館38座,而我國42所一流大學中共有實體博物館30座,世界一流大學的博物館擁有率是我國的5.3倍。

      在博物館類型上,我國一流大學博物館種類較為單一,依據國際博物館劃分方式,在歷史、藝術、科學與技術、特殊四大類別中,我國主要以歷史類博物館居多,共有20座,占總數的66.7%,而特殊類型博物館僅占6.7%。在博物館藏品數量上,由于博物館類別不同導致藏品數量差別巨大,所以以中位數計,據可查的23所世界前十大學博物館藏品數量中位數為6.8萬,而我國一流大學博物館藏品數量中位數僅為1萬,較之還有很大差距。

      2.社會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我國多數一流大學博物館還未形成良好的服務體系,社會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博物館對外開放時間有限。在被調查的30座一流大學博物館中,對外開放博物館為25座,開放率已達83.3%[4],但每周開放時長達到6天以上的僅有8座博物館,僅占總數的26.7%,大部分博物館周末、節假日、寒暑假閉關現象嚴重。其次,現有博物館服務難以滿足公眾需求。

      據筆者調查發現,大學博物館常設展覽形式陳舊,同質化現象嚴重,很少使用新媒介新技術提升觀展體驗;臨時展覽少且活動內容單一,場館創新能力低,難以吸引公眾的重復訪問;普遍缺乏職業講解員和志愿者隊伍,博物館的服務缺乏長期和有效性。

      第三,博物館宣傳工作不到位。一方面缺乏對自身的宣傳,導致社會公眾知曉度低,社會文化影響力弱;另一方面缺乏對展訊信息的有效傳播,信息難以傳達給目標人群和潛在受眾,極大地影響了博物館的社會服務效果。

      3.信息化建設水平普遍偏低

      盡管我國大學博物館在信息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上有一定探索,但整體建設水平相對國外依然非常薄弱,對互聯網、移動技術及新媒體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基礎的網站平臺建設還沒有普及,博物館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仍不夠完備,數字化管理體系尚沒有全面實施,對教育技術研發與應用依然存在盲目性。

      世界前十名大學的博物館,全部擁有自己獨立的官方網站和多種官方社交公眾號,哈佛大學擁有14個博物館官網,還建立了6個配有詳細藏品查閱系統的數字博物館。據我國一流大學博物館可查數據顯示,在30座博物館中擁有配套官方網站18個,官方微博10個,微信公眾號或訂閱號9個,暫沒有博物館開通配套手機APP和數字博物館。

      而這些已建成的各類信息平臺和應用軟件在使用、教育和文化傳播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有些大學博物館仍在使用技術已被淘汰的信息平臺,這些平臺已不能支撐現有的工作項目和服務內容;有些大學雖然開發了新平臺,由于不重視后期維護,導致空有平臺框架沒有豐富的內容支撐等,導致我國大學博物館教育資源的優勢難以有效發揮。

      三、促進大學博物館發展的對策建議

      1.明確自身定位

      大學博物館的定位不同于社會博物館,應該具有自身獨特的發展方向。大學應把博物館建設納入學校發展的整體規劃,不斷推進博物館全方位建設,使之與大學發展目標相匹配、與發展階段相適應。大學博物館建設需緊密結合大學的主體任務,充分發揮專業教育輔助與實踐、學術研究與學科傳承、科學精神與知識傳播、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四大主體職能作用。

      大學博物館要結合大學的歷史文化、優勢學科及辦學特色,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重視博物館的個性化發展,實施文化品牌戰略,彰顯博物館的教育特色,避免“千館一面”。要轉變傳統博物館“以物為本”的建設理念,從“內向型”關注藏品擴充、保護和研究發展為“外向型”重視教育服務提供,堅持以受眾為中心,以貼近大學文化、貼近教學科研,貼近師生群眾為原則,打造學習歷史文化、接受文明熏陶、進行終身學習的文化陣地和課堂,為“雙一流”建設目標助力。

      2.加強基礎建設

      基礎建設是辦好大學博物館的必要物質條件,它直接影響到博物館的整體業務水平和社會效益,主要包括資金渠道、人才、藏品和信息化等建設。博物館需拓展資金來源渠道,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和學校對大學博物館的資金投入和經費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博物館自我發展能力,探索依靠社會辦管的新途徑,取得合理的經濟收益。

      要做好人才支撐,完善博物館人才的招聘、培養機制,為人才發展提供良好平臺,建立長效化的志愿者隊伍,增強博物館的人才補充力量,逐步建立高專業素養的博物館人才隊伍。要建構藏品自身的邏輯體系和邏輯特色,根據大學博物館的定位和性質對館藏薄弱環節做好藏品征集和篩選工作,對已有藏品做好管理、保護修復、整理研究工作,有目的的提升藏品數量與質量。要加強信息化建設,提升信息化意識,做好藏品數字化、基礎數據庫、通用網絡平臺建設和信息管理系統開發工作,通過標準化、規范化方式提高博物館工作效率與質量。

      3.完善運營管理

      大學博物館需建立科學高效的運營管理體系,制定博物館相關規章制度,規范博物館藏品管理、展覽、教育等基礎性工作,提升整體運營專業化水平,更好的服務校內教學科研以及社會公眾。要延長開放時間,增加臨時性展覽,明確受眾和潛在受眾的需求和渴望,開展豐富多元的文化活動,積極籌劃展覽活動的安排與宣傳工作。重視博物館體驗,通過新技術新形式的應用,開展線上線下文創活動,增強受眾的互動性參與度,做好活動介紹、觀展導引等輔助性服務工作。

      要積極開展論壇講座、學術會議、交流展覽等活動,加強與國內外大學博物館之間、社會博物館之間以及社會機構和企業之間的交流,建立多渠道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的多元化發展。實施文化品牌戰略,增強自身文化競爭力,堅持高學術價值和文化內涵水準,突出館藏優勢、文化理念及服務特色,擴大社會文化影響力,使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其社會功能。

      4.開發利用資源

      大學博物館的真正價值不在于擁有多少資源,而在于其資源是否被有效利用并讓更多人受益。博物館需加強館藏資源知識體系構建,制定相應的研究計劃,深入挖掘藏品內涵與特色,將零散、獨立的藏品進行梳理整合,形成博物館獨特的科學知識系統。依托館藏資源,將館內文化資源與地域文化特色相結合,與文化創意、旅游產業相結合,開發知識型產品和文化衍生品,提升文化附加值,擴充博物館資金收益,實現博物館文化資源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開發配套的大學博物館移動軟件,通過多終端學習方式結合移動互聯網技術提升受眾學習體驗,拓展博物館的教育服務范圍,延伸文化的傳播深度。加強現代科技在大學博物館中的應用,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開發大學博物館資源共建共享系統,為建設開放型、標準化、信息化和社會化的高水平資源服務體系提供保障,積極推動各大學博物館間的資源共享和跨機構深度合作,實現多機構信息資源開放、集成與互通。

      博物館方向評職知識:博物館申報副高級職稱要幾篇論文?

      博物館副高級職稱論文著作條件:1、獨立撰寫一部學術專著,獨立作者;2、第一作者合著撰寫一部學術專著,并發表一篇獨立撰寫的論文;3、獨立撰寫發表論文3篇以上;4、第一作者撰寫考古報告3篇以上;5、獨立撰寫發表論文2篇,并提交專業調查報告2篇以上。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0355.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