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黨的十七大把生態文明寫進黨章,標志著我國進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顯著地位。黨的十九大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就。生態文明源于中國古代的生態思想,中國古代生態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具
黨的“十七大”把“生態文明”寫進黨章,標志著我國進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顯著地位。黨的“十九大”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就”。“生態文明”源于中國古代的生態思想,中國古代生態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的意義黨的“十九大”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就”,可見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決策,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指導。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愛萬物”的生態思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源泉,并且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
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的主要內容儒學的生態思想
第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把天、地、人作為一個統一的和諧整體來考慮,既要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從而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的共生共榮、和諧發展。
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類,“天人谷一”的含義是指人是由天地生成的,人與天地之間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而不是敵對的關系,人與萬物是共生共處的關系。人與自然是為一體,應該和諧相處,人與天地要互相理解、結成友誼。
第二,“仁愛萬物”的環境倫理思想。“仁愛萬物”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納入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這是一種生態倫理觀。“仁愛”包含原始人道主義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義等等,儒學認為人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自然的尊重是同等重要的;同時生物和自然對人是有用的,所以人就要熱愛自然、尊重生命。
宋代以后儒學的生命哲學把“生”看成宇宙的本體,把“仁”與整個宇宙的本質和原則相聯系,認為“仁”是一種生命精神和生長之道。朱熹認為,天地之心是萬物生長發育,賦予萬物生的本質,萬物才能生生不息,這種統一的生命就是“仁”,而且是“眾善之源”。
第三,“天地之性和為貴”這是古代環境哲學的價值論思想。“天地之性和為貴”崇尚以和為貴、以和為美、和而不同,追求和平、和睦相處,對不同意見者秉持和為貴,但和而不同的態度。“和”的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髓和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和”指“太和”、“中道”等。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指不同的事物和因素,是事物差異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同”是指相同的事物和因素的結合,它排斥差異,因而“和”能生生不息,“同”則沒有持續發展。“和”與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一致的。
道學的生態思想第一,“道法自然”的實質是人與自然的統一。“道”就是對自然欲求的順應。任何事物都有一種天然的自然欲求,順應了這種自然欲求就會與外界和諧相處,違背了這種自然欲求就會同外界抵觸。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點,這告訴我們有了陰陽,陰陽達到和合的狀態之后,才能生長。
可見,人的誕生是包蘊在“三生萬物之內”的。“道”是指自然界的規律和法則,萬物是由“道”演變而來的,即萬物是由自然規律演變而來的,人作為“道”的衍生物之一,人就應該遵循“道”的運動規律,即遵循自然規律。他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人既是天地的產物,就應效法天地,順應自然,使天、地、人更為和諧。
第二,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美學思想。道家主張回歸自然,崇尚自然之美,以“道”的原則去審美。道家認為和諧就是美,只有理解“道”的人,才會體會自然之美;只有奉行“道”的人,才會不去強求無法到達的成功,因而總是能不斷地前進;在L1I林曠野中有無窮的快樂,這就是“本真”的狀態。
因此,天人合一的審美要在自然中進行。中國古代生態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循環經濟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否和諧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平與進步。人類要珍愛資源、保護環境,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當今社會的重大課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確證,是建構、尊重自然的有效途徑。
循環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三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它是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
工業生產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這樣才能合理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可持續發展,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的一貫主張。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使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物質變換受到阻礙,導致環境問題的產生,要想實現人與自然的最終“和解”,必須發展循環經濟。正確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民主是法制的基礎,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民主是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石,也是生態政治建設的基礎,更是生態文明的必經之路。
民主是公民政治力量的集中體現和代表,在民主制度下,公民不再孤力無助、無依無靠,他們可以通過國家意志表現出自己對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這樣公民就能有效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同時要發揮法律、法規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立法,為生態政治的實現奠定法制基礎,這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只有在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強大的制度保障下,生態文明建設才會不斷取得進步。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推進中國傳統文化進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開的精神支柱。
儒家主張“天人合一”,肯定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界的規律為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為自身行為的阪依;佛家倡導“眾生平等”,蘊含著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之寓意?梢,中華傳統文化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作為文化理念,這就是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學,這與生態文明的內涵是一致的。因此,我們要不斷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改造與創新。
文史方向論文范文閱讀:傳統文化論文禮俗文化再研究
這篇傳統文化論文發表了禮俗文化再研究,由于禮學史研究在大陸的長久冷落,對禮俗社會的研究成果甚為少見,因此這一學說50多年來很少有所發展。論文探討了禮俗社會的文化模式和土生土長的禮俗模式。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