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數字化時代,信息獲取與發布的門檻降低,網絡評論限制薄弱,導致內容的質量和價值降低。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的許多新聞評論中,水軍刷屏的現象時有發生,儼然成了部分人的牟利手段。針對評論質量低、無價值的情況,《華爾街日報》擺脫傳統的審核方式,打造用戶
數字化時代,信息獲取與發布的門檻降低,網絡評論限制薄弱,導致內容的質量和價值降低。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的許多新聞評論中,“水軍”刷屏的現象時有發生,儼然成了部分人的牟利手段。針對評論質量低、無價值的情況,《華爾街日報》擺脫傳統的審核方式,打造“用戶之音”團隊,實施全新的評論策略,從可評論文章、評論資格等方面進行全面限定。這一舉措與我國社交媒體上的“實名制”發言有類似的功效。一方面,可以避免“鍵盤俠”在網絡上肆意發布不負責言論;另一方面,也能借此收集用戶信息,把握更精準的用戶畫像,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
設置評論發布門檻,營造舒適評論環境
《華爾街日報》新聞策略編輯Louise Story認為,網絡上少見優質評論,并不是該網站缺少優質、高端客戶,而是現有的評論區被低質量內容占領,導致優質客戶雖渴望參與其中,與作者對話,但這種不受限制的評論規則讓其望而卻步。因此,《華爾街日報》改變了以往默認開放評論的策略,啟用“用戶之音”團隊,創造舒適的評論環境,以吸引更多優質內容沉淀,在評論區形成良性循環。
“限制”為主,增強平臺高效性!度A爾街日報》將負責評論的團隊稱為“用戶之音”,團隊對站內的文章進行分類,限制可評論文章的數量。通過限定會員發言,對評論區用戶進行篩選。與其他門戶網站不同,《華爾街日報》報道的文章下,僅有部分新聞開放了用戶評論區,也僅限注冊用戶對內容進行評論!度A爾街日報》通過“付費墻”,向用戶收取訂閱費用,提升了留言門檻,也實現了對現有用戶的二次篩選。通過這種形式,內容主可以清晰地看到真實用戶的評價和意見以及個人的真實流量和互動。另外,用戶也能通過留言內容快速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實現評論區的社交功能。通過提升評論門檻,讓真正優質的內容沉淀下來,從而吸引更多目標用戶。通過該方式獲得的流量真實且質量高,與同類型新聞門戶網站或社交平臺的評論互動相比,其互動量更具參考價值。
除評論外,用戶還可以給每條新聞做出“星級評分”。在每篇新聞消息最后,用戶可根據自身喜好對內容打分,其平均分也會顯示到標題中,從而給其他讀者以參考。此外,注冊用戶的評論內容也并非隨意留言,《華爾街日報》會讓記者在評論中進行引導,組織用戶在主題內進行討論,從而保證留言內容的高質量。通過“用戶之音”團隊的努力,新評論策略推出后,報紙的評論和點贊數量較改革前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不難看出,經過引導、篩選的評論區更能啟發人們對新聞的認知與看法。
“高光”為輔,激發受眾自主性。作為在線閱讀收費的先行者,《華爾街日報》從未對用戶做到完全免費的閱讀服務。一方面,說明該平臺擁有穩定且忠實的用戶讀者,對平臺的黏度較高;另一方面,也說明平臺用戶具有一定知識付費的認知,在價值觀與邏輯思考上與平臺所提倡的相一致。因而,如何進一步激活用戶,激發其閱讀自主性,成為“用戶之音”團隊的挑戰之一。
因此,在提高發布評論的留言門檻之外,報紙還在評論改革期間遵循用戶建議,將文章可評論時間由文章發布后的2天延長至4天。這樣一來,用戶發表留言多了2天的“冷靜期”,以便做出更理性的判斷、發表更恰當的言論。很多時候,人們看到信息后的第一反應并非理性占據上風,而往往會因為一時沖動,產生過激言論。而“冷靜期”的限定,既能給用戶提供一個情緒通道,也能防止過激和不當言論的產生。這樣一來,線上的內容把關效率也會更高。同時,面對大量評論,《華爾街日報》也會對內容進行進一步篩選,如優質評論以及高質量的互動會被“高光標亮”出來,用戶還能分享到其他社交平臺上,獲得更多曝光。同時,用戶還可以為其他留言和評論進行回復和點贊,點贊次數和評論互動數越多,會被認為是熱門從而被更多人看到,因此,也會出現評論熱度超越新聞本身的熱度。
聚集優質評論,提升受眾用戶體驗
要想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只營造一個舒適的評論和閱讀環境是不夠的,還需要讓用戶感受到被重視。只有讓用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才會有動力去創造有價值的內容。針對這一點,《華爾街日報》通過挖掘評論區價值,讓用戶在新聞報道中廣泛參與!度A爾街日報》通過聚焦優質評論,跟進用戶留言,讓用戶的投票決定報道走向等做法,打破了內容生產的選題局限,實現了用戶體驗與報道價值的雙贏。
從評論里找新聞由頭,拓展深度報道空間。優質的評論,往往會引發其他用戶和網站記者的共鳴。在《華爾街日報》提升其評論質量后,不少用戶的留言也成為記者們的新聞素材,這在后來也成為“用戶之音”團隊的獨特思路:若一個故事能引發用戶討論,那就證明還有可挖掘的報道空間。例如,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中,闡述了關于SAT成績與學生成長環境的關系。這一報道引發了網友熱議,用戶留言2000多條。編輯在對評論內容一一篩選后,隨即推出了另一篇與SAT相關的報道,最后收獲評論800余條。不僅如此,《華爾街日報》為了讓用戶更積極地參與內容生產,還通過投票的形式讓用戶決定報道方向。這一做法的參與門檻低,用戶不需要產出專業、完整的內容,只需要動動手指參與投票,就能收獲新聞報道的參與感,從而進一步提升用戶黏度。
在評論中挖掘報道空間的方式也在社交媒體中廣泛運用。在我國社交媒體平臺上,也有專門向用戶開放的留言區和爆料區,但由于缺少對發言者身份的篩選,因而難以判斷留言的真實性,造成虛假信息占據了更多注意力資源,而真正值得關注的內容卻很難被用戶發現。為了讓評論中有價值的內容得到重視,篩選出有效信息,《華爾街日報》的“用戶之音”團隊通過增加人手,在茫茫評論和留言中找到閃光之處,從開始的3位兼職人員發展為6名全職編輯。由此可見,在對待用戶留言這件事上,《華爾街日報》投入了大量成本,讓專業記者們在評論中找到有價值的“干貨”。因此,評論區也成了新聞記者的“選題庫”,評論里熱議的問題同時具備了人氣與話題感,同時也能減輕新聞記者搜索信息的壓力。
以評論為媒,實現媒體與受眾共贏。用戶希望獲得更充分的評論空間,平臺需要更優質的用戶群體和更高質量的內容。用戶在下載《華爾街日報》APP后,點開任意報道都會跳出付費對話框。強硬的“付費墻”措施對用戶進行篩選,再通過不同類別和主題的信息將用戶分類,盡可能讓有相同愛好和共同語言的用戶聚集在一起,在保證用戶體驗感的同時,也讓用戶在高質量的閱讀氛圍中留下好的評論。因而,用戶也可以在評論區內找到同伴,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提高對平臺的信賴度。另外,用戶在留言評論后,會更加頻繁地訪問網站、瀏覽相關文章,試圖獲取更多其他用戶對于留言的評價。而這一舉動產生的流量,也是大眾與廣告商用來衡量媒體價值的指標之一。
用戶質量與平臺影響力相輔相成,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如果說平臺是一個生態系統,那么新聞和評論內容就是養料。優質用戶更易生產豐盛的養料,而高質量的內容也更容易吸引同類型的用戶。從這一角度出發,不僅能看出優質平臺對內容的重視,也能看到平臺對用戶的挑選。此外,用戶也可以通過臉書等社交平臺,與《華爾街日報》的官方賬戶進行互動。在共通的話語空間里,交流和溝通成本也越低,平臺和用戶都能享受到“同頻道”的舒適!度A爾街日報》以評論為橋梁,溝通平臺和用戶,實現兩者的共贏。
結語
評論往往被看作是網站或平臺日活用戶的重要參考,互動越多,說明用戶質量越高。因而,評論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媒體的廣告收入和新聞質量。更深層地挖掘評論價值、激發用戶活力,是《華爾街日報》評論改革的重要目標。告別評論區的野蠻生長、提高評論門檻和條件、拓展評論的新聞價值,媒體找到了適合自身與用戶的互動方式,在提升用戶黏度與自身品牌價值上實現了雙贏。其實,以上經驗同樣適用于我國的社交媒體或新聞平臺。當前,人們在網絡世界中身披馬甲,扮演成鍵盤手發表言論,對互聯網秩序帶來負面影響,很大原因在于評論門檻太低,優質資源被占用。數字化時代,受眾的言論被更廣泛地被看見,但也要認識到挖掘評論質量比提高評論數量更值得追求。
相關論文范文閱讀:廣電網絡整合現狀及推動措施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科技水平不斷提升,數字電視也由此產生,我國廣電網絡有了巨大的發展和突破。在我國廣電網絡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廣電網絡進行有效整合。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0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