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中國古代是禮樂文明的國度,小到立身行事,大到治國理政,都以禮樂教化為根本。禮樂思想也滲透在《詩》《書》《禮》《樂》的教化中,希望可以培養文質彬彬的君子。文質彬彬最早出現在《論語雍也》,質盛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摘 要:中國古代是禮樂文明的國度,小到立身行事,大到治國理政,都以禮樂教化為根本。禮樂思想也滲透在《詩》《書》《禮》《樂》的教化中,希望可以培養文質彬彬的君子。“文質彬彬”最早出現在《論語·雍也》,“質盛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鬃拥倪@句話道出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典型表征。如果質樸超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樸便會顯得浮夸,只有當文采與樸實兼備時,方稱得為君子。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文質彬彬一直作為中國人強有力的身份標志,傳播著中國人內外兼修的文明教養,更是文明大國的有力象征。
關鍵詞:禮樂文明;文質彬彬;傳播思想;當代意義
相關論文投稿刊物:道德與文明設有倫理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國倫理思想研究、西方倫理思想研究、公民道德建設、思想道德教育、現實問題研究、未成年人教育、婚姻家庭倫理、經濟倫理、政治與行政倫理、環境倫理等20余個欄目,對倫理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理論問題,以及構建和諧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和公民道德建設等重大社會現實問題進行廣泛深入地探討。
“社會是由傳播關系構成的網絡,主要靠傳播來維持。”[1]學者黃星民認為,“禮樂傳播”是一種傳播活動,即儒家自覺地利用禮樂這一傳播形式向全社會民眾廣泛地傳播自己的思想及觀念。“禮樂傳播”中的“禮”,是指在各種場合下舉行的禮儀禮規;“禮樂傳播”中的“樂”,不僅只有音樂,還包涵了詩歌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禮”與“樂”的協同運作形式傳播著禮樂文明,其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社會系統各部分的有機協調,實現情感的交流、維護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禮樂的傳播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禮樂傳統涵蓋了從典章制度到精神信仰的各個層面,無論是外顯的聯系如政教的典儀節文,還是內隱的聯系如心理的‘六藝’之教,均為禮樂文化之載體”[2]。先秦時期的禮樂文明傳播譜寫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一章,使禮樂文明延續了數千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無古不成今,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現如今要復興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必須要深刻了解我們的過去。
一、中國禮樂文明概述
“在中國社會,‘禮樂’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現實層面,它被視為賦予社會文明秩序的手段;二是理想層面,禮樂因其藝術特性而代表著社會的文明和雅化,成為美好社會的象征。”[3]《禮記·樂記》曰:“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4]723禮樂是以禮為中心,以樂為補充。彭林先生認為禮樂文明在中國的出現,是歷史的進步。因此,禮樂不僅是古代社會制定的一系列典章制度,也是古代社會和諧與秩序的象征,更是中華文明的象征。
中華禮制源遠流長,夏、商時期便已存在禮儀,但禮樂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是在周代。西周初年,周公開創了“制禮作樂”的傳統,中國便進入了“由娛神敬鬼轉變為以人為本”的禮樂文明時代。“相比于殷人的‘我生不有命在天’,周人強調要在現實中實現‘人道’和‘天道’的和諧,完成了思想史上的一次飛躍。西周的禮樂制度,也是在這種觀念下誕生的。”[5]周公“以德入禮”,用“禮”來規范人的行為,用“樂”來調和人的內心,其目的就是為了建設一個和諧有序、文雅道德的文明國度。
禮樂文明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禮樂秩序遭到破壞,禮樂文化由鼎盛逐步走向衰退。面對“禮崩樂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通過“克己復禮”,以求恢復西周禮樂制度,這也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墩撜Z·八佾》中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6]28孔子認同并稱贊周禮,但這里所說的恢復周禮,并非照搬照用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對周代禮樂進行了再次加工與改造?鬃觿撔滦缘靥岢隽“以仁釋禮”的禮樂思想。
“周公開始,使禮樂從原始的地位,走向人類社會;孔子開始,豐富了社會中的禮樂內容,禮不再是苦澀的行為標準,它富麗堂皇而文采斐然,它是人的文飾,也是引導人生走向理想境界的橋梁。”[7]周文王與孔子,作為禮樂文明發展史上兩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也使禮樂文化對中華文明發展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鬃幼鳛槎Y樂文化的踐行者,還賦予了禮樂教化的意義。“禮樂教化”主要集中在社會性的道德倫理和個體人格修養兩個方面,并且主要通過“詩教”“書教”“禮教”“樂教”等形式構成傳播的主要思想內容。
二、“詩書禮樂”:鑄就文質彬彬的禮樂中國
“詩書禮樂”基本上涵蓋了禮樂文明的精髓。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化弟子,希望他們能成為文質兼備的君子!抖Y記·王制》中也講到:“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8]儒家將詩、書、禮、樂作為主流的、具體的教化傳播方式,目的是培養文質彬彬的君子人格,同時也塑造了“文質彬彬”文明大國的形象。
(一)“溫柔敦厚”的《詩》教思想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溫柔敦厚是古代儒家的傳統詩教思想。“詩教”的“詩”指的是《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作為禮樂文明的重要內容與載體,擴大了周代禮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鬃釉唬“詩之所至,禮亦至焉。”“《詩》不是脫離禮而孤立存在的詩歌文本,其依托于禮以介入日常生活;禮也不是沒有詩樂藝術形式的抽象說教,其依托于《詩》實現了藝術化,成為充滿詩學精神和生命風韻的文化景觀。”[9]所以詩和禮相輔相成,禮中有詩,詩中有禮。《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共三百零五篇,詩歌內容涉及到了禮的方方面面,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種禮儀場合,逐漸形成了以“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為核心的五禮制度規范。
孔子認為《詩》可以言志、可以顯情、可以傳教。溫柔敦厚作為《詩》教的核心傳播思想,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方面詩歌要發揮內在道德教化的作用,培養內在溫文爾雅、柔和友善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詩歌在表達情感時要以禮節情,對情感的表達應適如其分,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只有敦厚而崇禮,才能成就內外和諧、文質兼備的理想人格。
(二)“疏通知遠”的《書》教思想
“疏通知遠,書教也”。孔子的《書》教思想主要來源于孔子在宣揚《尚書》教化思想的實踐中總結而來!稌獭返哪康氖橇钗覀冎b今,看清歷史趨勢,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以達疏通知遠。
《尚書》是一部經典的政治教科書。“主要是對虞、夏、商、周統治者事跡的追記和浩誓命詞的記錄,體現了華夏先民在社會斗爭和與自然斗爭過程中所積累的寶貴智慧”[10]!犊讌沧·雜訓》云:“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詩》、《書》而終于《禮》、《樂》。”這足以說明孔子非常重視《書》教。孔子認識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所以能夠稱王天下的根源在于秉承了以“德”執政的理念!渡袝·康誥》中講到的“明德慎罰”,不僅明確了立德、重德的觀念,也明確表明了《尚書》的“中道”觀念。統治者要以德化人,教而后刑,即使用刑也要在合理的限度內使用,避免重罰或者輕罰。
孔子授《書》是一種政治教化,以道德為取向、以適度為原則?鬃右仓鲝埖轮餍梯o,認為道德教化要比刑罰高明很多,不僅能使百姓恪守規矩,還能使百姓有羞恥之心,因此有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6]12。禮樂文明以道德理性為依據,有助于養成君子理想的政治人格。
(三)“以仁為本”的禮教思想
《禮記開講》一書中講到:“‘禮教’是打開中國傳統文化之門一把必備的鑰匙。”禮教是關于“禮”的意義傳遞、思想交流、情感互動的行為規范[11]。禮作為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如果只單純從形式上要求人們言行規范、合乎禮儀,難免會造成禮儀的形式化而無法將禮化作人的自覺意識!墩撜Z·八佾》中,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6]24孔子希望通過外在的禮的教化,以達到內心的仁德。他認為一個沒有仁德之心的人,根本談不上有禮,這也足以表明孔子更加注重禮的內在精神。踐行外在的禮,要從根本上體現“仁”的內涵。“仁”是一種內在的道德修養,講求自覺性。“仁”與“禮”的真正結合,就是內心自愿地追求一種符合“禮”的生活。此時,“禮”便不再是外在的強制,而被賦予了“仁”的精神特性。儒家君子的個人修養始于內心的情志,最終也要由內而外體現于“禮”。
(四)“以和為美”的樂教思想
《樂記》中的“樂”,泛指詩、樂、舞的綜合體。在古代“樂”作為一種教化的工具,有治心的特殊功效!抖Y記·樂記》云:“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4]719把“樂”“禮”“政”“刑”四者相提并論,足以表明對樂教的重視。樂教更加注重的是內在情感上的熏陶,從根本上影響、改變人的思想,但樂教的最終目的在于移風易俗,使社會歸于和諧。陳來先生認為:“樂所要達到的作用是培養化育人的內在情感,使人不僅因外在規范的約束而不爭,更由內在感情的作用而無怨,從而使得在社會根本上不會產生暴亂和爭斗。”[12]樂教與禮教、詩教也有著緊密的聯系,禮以社會規范修外,“詩”“樂”以情感修內,“禮”“樂”“詩”三者相互產生作用。孔子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給予樂極高的評價,把樂教作為育人的終極標準。
由此觀之,《詩》《樂》培養人的性情,禮來規范人的行為,《書》使人通古知今,雖然教化方式不同,但都是以禮為根本、以和諧為美、以仁德為貴,修善節文、整齊儀容,方能成就彬彬有禮的盛世景象。
三、禮樂文化的傳播功能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出的精神財富,而且文化的發展進程也遵循功能的定律。毫無疑問,禮樂文化傳播活動必定也會遵循功能的定律。
(一)道德教化功能
道德教化是教人求真、勸人求善、促人向美的過程。從根本上來講,“教化”最本質的特征是引發人的精神和情感的內在轉變。中國有幾千年的教化傳統,教化注重的是道德感化和影響,使人們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從本質上發生改變。禮樂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也形成了一整套基本道德規范。“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構成了孔子德育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彬彬君子必備的道德品質。教化形式是一種非暴力性、軟性的控制,當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教化時,也促進了對社會倫理價值的認同。通過以教化民、以德服人,使人們自覺遵守社會秩序,以此維持社會的和諧有序。“君子懷德”“為政以德”“以德修身”“敬德保命”“以德配天”“禮樂皆得,謂之有德”。當講道德、守道德成為每一個人的自覺追求時,人和人之間便可產生依賴,整個社會成員聯結起來擰成一股繩,匯聚起磅礴的力量,以促進社會的發展。
(二)情感維系功能
學者劉豐認為,儒家禮樂之根本在于情,情為禮之本、禮為情之據,兩者相互依存。情感是人類集體意向的反映,通過人類行為得以表達,并將人類行為合理化。因此,情感是與特定社會的獨特文化密切相關的一種社會現象,情感既由特定社會的文化所塑造,又反過來影響特定社會的文化面貌和文化進程[13]。
自古中國人都注重情,是一種感性的動物。而禮樂文明也是建立在“情”的基礎上,更多指向的是一種人性情感、道德情感。先有了人性情感、道德情感,才能轉化為道德行為。“禮樂協同以情感為媒介將社會各階層凝聚在一起,傳承中華文化,實現社會大眾的情感共鳴,構筑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14]其中所蘊含著“親親”“尊尊”基本的道德情感,從喪祭之禮表達了對父母的忠孝之情,從鄉飲酒禮表達了對客人的尊敬之情,通過對個體情感的激發、調動,以促進人際間情感的互動,是維系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正如馮夢龍在《情史》中斷言,情感是宇宙萬物得以生生不息的推動力,情感猶如穿線的繩索,最終將宇宙萬物貫穿起來。
(三)社會整合功能
“所謂‘整合’,是指一種文化形成統一的制度、目的和價值觀念的過程。”我們這里所說的整合,是指形成以“禮樂”為特性的社會整合。所有人類社會都由一系列整合機制所維系而得以在時間中存續[15]。“禮樂‘制度是中華民族在文明的獨特發展中摸索出來的、不以武力和強制達成社會合作、融洽與統一的偉大制度,”[16]并且發揮著重要的社會整合功能!抖Y記·樂記》云:“樂者為同,禮者為異”。禮以中為體,樂以德為和,禮樂思想促使社會有序而和諧,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禮樂文化所推崇的以和為貴的精神價值和忠、孝、仁、義、真、善、美的道德信仰將人們同化到一種共同的公民文化中,具有一種強有力的整合力量,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傳承禮樂文明的當代意義
禮作為中國文化之總源。隨著時代的更迭,也許落后的禮樂制度已被廢棄,但蘊含在其背后的禮樂精神卻傳承至今,仍散發著強大的生命力。“文質彬彬”的君子理想人格,跨越時空仍對人們處世行為與道德修養發揮著較為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要以德修身、遵守禮儀。當然“文質彬彬”也蘊含著“中和”之美,這也是中國禮樂文明追求的“以和為貴”的思想理念,是對心靈和諧、社會和諧、自然和諧的真摯追求,并與當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不謀而合。
(一)增強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這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因而,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而且是最深層的基礎。”[17]先秦儒家禮樂文化所具有的教化育人功能,規范并引導人們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會生活,培育了中國人崇禮義、尚和合、講仁愛、講道德、美善相樂的精神品質。當被人們接受并認可這種精神品質時,這些精神才能真真正正地流淌到世世代代人民的血液中,才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延續下去,才可以幫助我們在多元的文化沖擊中找到個體的歸屬,增強群體的民族凝聚力,并喚起人們對真和善的認知與向往。
(二)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它所產生的力量是持久而深遠的。但提升文化自信需要以擴大傳播作為重要的根基。眾所周知,大眾媒介傳播速度快、范圍廣。處于大眾傳播時代的我們,必須要借助媒介用現代意識挖掘禮樂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更好地傳播我們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例如一系列電視節目《經典詠流傳》《詩詞大會》《詩詞中華》,通過詩樂、詩詞與現代性相融合,創新性地傳播了詩樂精髓,激發了觀眾內心深處的文化記憶。這對電視節目來說不僅是一次創新性地發展,也是對傳統禮樂文化一次創造性地轉換,使傳統文化更具備吸引力和現代感,積極傳承禮樂文明,提升中華文化自信,構建文明強國,也是媒體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禮樂傳統作為中華文明歷史積淀的精神財富,不僅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壯大的源泉活水,更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國家安定、社會和諧、人民彬彬有禮才是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的象征。
五、結語
現如今道德滑坡、民眾素質變差,人與人之間連最起碼的禮貌尊敬都不懂,雖然這并不屬于公民的義務,但是屬于道德規范的層面,確實有愧于“禮儀之邦”的稱謂。在傳統文化復興的背景下,我們要積極吸收儒家傳統禮樂文明的精華部分。禮樂文明是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思想共識,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骨子里流淌著古老的血脈,必須將“禮”深深地扎根于心,知禮行禮,成為建構彬彬有禮的文明大國的一份子。
參考文獻:
[1]施拉姆,波特.傳播學概論(第2版)[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8.
[2]夏靜.禮樂文化與中國文論早期形態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1.
[3]劉成紀.西周禮儀美學的物體系[J].文藝研究,2013(1):31-40.
[4]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7:723.
[5]劉清河,李銳.先秦禮樂[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