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博物館是展示一座城市文明發展程度的窗口,更是一所公眾的社會大學。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和數據分析,對渭南市博物館社會服務的重要性、現狀及運營情況進行梳理,提出將收藏陳列功能擺在首位、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以人為本增強游客體驗感、強化
摘要:博物館是展示一座城市文明發展程度的窗口,更是一所公眾的社會大學。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和數據分析,對渭南市博物館社會服務的重要性、現狀及運營情況進行梳理,提出將收藏陳列功能擺在首位、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以人為本”增強游客體驗感、強化與學校的互動合作機制等對策。
關鍵詞:博物館;社會服務;現狀調查
相關論文范文閱讀:自然科學博物館文創產品推廣設想
摘要:文創產品的開發在近幾年的博物館相關領域中可以說是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各省市博物館及各樣式博物館也都層出不窮地推出了屬于自己的文創概念和文創產品,得到了社會的熱烈反響和廣大公眾的深切喜愛。
博物館是展示一座城市文明發展程度的窗口,更是一所公眾的社會大學。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社會已經是博物館存在的必然需求,如何讓其更好地發揮這一功能,就要首先明確現代博物館的社會定位,深刻理解“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了解各個社會群體對博物館的需求。本文針對開館四年、占地90畝、基本陳列分為八個單元的渭南市博物館,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參觀體驗等形式進行調研,分析采集到的數據,對博物館社會服務的重要性、現狀及運營情況進行梳理,并提出發展對策和建議。
一、調查分析
(一)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共有360人(館內147人、館外213人)參與本次社會調查,其中,男性184人,女性176人。調查涉及各個年齡段,調查對象以學生為主。統計問卷的調查數據后分析如下:
1.經過對館內147人的調查發現,83人(占比56%)是通過身邊朋友介紹來參觀渭南市博物館的,且沒有人是經過報紙雜志這一途徑了解到博物館;32人(占比22%)是由媒體互聯網、32人(占比22%)通過其他方式知道的。館內外360人在選擇“增加大眾對博物館關注度的宣傳方式”(多選項)時,270人(占比75%)選擇了“線上播放博物館的宣傳片”;230人(占比64%)選擇了“創建與博物館有關的網址或APP”;155人(占比43%)選擇了“線下去社區學校開展講座等活動”,220人(占比61%)選擇了“發放宣傳手冊、海報”。將以上兩個問題的結果對比分析后可見,渭南市博物館在線上宣傳方面還有待加強。
2.在館外對213人隨機發放問卷時,學生群體66人(占比31%)全部選擇了“知道但還沒有去過渭南市博物館”,23人(占比11%)選擇了“不知道”。結合實際生活可以推斷出,學生由于平時學業較忙、博物館地理位置較偏等原因,很少有機會參觀,但受調查的學生都表示博物館對自己有一定吸引力,以后有時間還是會去參觀的。而選擇“知道,并且參觀過”的受訪者124人(占比58%)都是教師、單位干部等其他社會職業群體,年齡大都處于35歲以上,具有一定的社會閱歷。通過“已經工作的人群大部分都去參觀過博物館”這一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博物館以全體社會成員為服務對象,為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提供服務,并且渭南市博物館在此方面所做的工作已經具有一定成效。
3.在調查360人(館內147人,館外213人)“什么方式更能增加對展品的了解”時,83名(占比23%)學生選擇了“模型和仿真品”,129名(占比36%)學生選擇了“動畫演示虛擬互動操作”這兩個選項,但已經工作尤其是年齡為50歲以上的人群,148人(占比41%)選擇了“文字與圖片結合”。由于時代的發展,不同年齡群體所接觸的事物差異較大,因此會出現青年學生大多注重展品的互動性,對有趣味的展品展示更感興趣的現象,而中年人則反之。
4.在館內外271人被問及“渭南市博物館里的哪一方面令人印象較深”(多選項)時,206人(占比76%)認為“展品是博物館的基礎和根基”,149人(占比55%)認為“博物館布局、展示方式和高科技”。在選擇“渭南市博物館目前還存在的問題”(多選項)時,受訪者(館內147人)“注重與參觀體驗聯系最緊密的展品互動性、觀賞性”和“博物館的具體設施、展區開放”情況;49人(占比33%)認為博物館的“對外宣傳力度不夠”;33人(占比22%)選擇服務水平低,這說明大多數參觀者都沒有注意到有關服務水平的問題。由以上調查結果可知,博物館要不斷擴充展品,多方收集和研究,解讀其文化歷史內涵。
5.在館內外360人被問到認為“博物館存在的主要功能”(多選項)時,352人(占比98%)選擇“保護研究和展示文物、傳承優秀民族文化”,這表明在大眾眼中傳播和傳承社會歷史文化知識是博物館的首要任務;277人(占比77%)選擇“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提高公共意識”;115人(占比32%)認為“參觀博物館不失為工作之余放松”的一個選擇,并且在參觀時直觀強烈的美的體驗,可以促進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
(二)面對面訪談
在與渭南市博物館館長面對面訪談中了解到,國家現已對各地博物館有了免費開放的資助,館里也設置許多便于市民參觀的配套服務,博物館會逐漸成為社會公共服務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目前的博物館是將教育功能放在第一位,積極探索新時代人民對文化知識需求的特點,同時依托博物館的文物資源、人才資源等,與教育局加強聯系,針對學生、市民、老年人等開展研學項目或相關課程。為了進一步發揮社會服務功能,渭南市博物館還開展了“我們的節日”系列特色社教活動,在傳統節日的基礎上推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喚醒傳統民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通過系列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讓博物館更好地發揮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作用。除此之外,渭南市博物館還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以及傳統媒體進行宣傳。在5月18日的國際博物館日,渭南市博物館作為陜西分會場現場連線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通過與民間快板家合作創造音樂快板劇、博物館主題歌等節目,將高雅的歌詞與親民的形式相融合,增強了社會公眾對博物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加強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的對策建議
作為社會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鏡子、一個窗口,博物館在代表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履行自身的社會服務功能。渭南市博物館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發揮博物館教育、研究、收藏、宣傳等的社會服務功能:努力把渭南市博物館打造成傳承渭南文明、弘揚渭南精神的殿堂;努力把渭南市博物館建成陜西有名氣、全國有影響的地級市標桿型博物館;努力把博物館打造成為傳承弘揚渭南歷史文化、開展區域文化交流、展示渭南城市形象的新窗口、新平臺。首先,博物館要把自身的收藏陳列功能放在首位。
中國各類博物館既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博物館要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多角度呈現從古至今的歷史文化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汲取學術最新成果。此外,博物館也要不斷提升硬件和軟件水平,運用多媒體、高科技等手段盡可能多地增加展示內容,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動”起來,提高展覽水平,最大限度地幫助游客實現價值追尋。其次,博物館要積極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博物館作為傳統文化中樞,要擴大其影響力,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并行的方式積極提升知名度。同時,做好多方面多角度的宣傳推廣工作,如利用重要節日開展書畫工藝展、打卡博物館、吸引社會各界參與公益活動等,再輔之以多種多樣的文創產品及周邊衍生品,保持自身特色,在發展過程中獲得更多大眾的喜愛。再次,博物館要“以人為本”,讓游客的體驗更為愉悅。
博物館在強化展覽研究、宣傳教育功能的同時,要從館內布局環境、工作人員的服務、建筑特色等方面入手,兼顧不同層次參觀者對文化知識的訴求,發揮“博物館+旅游”功能,運用“互聯網+”模式實現服務的信息化,讓人們在愉悅的體驗欣賞中實現博物館的使命與價值。最后,博物館要強化與學校的互動合作機制。博物館要敞開大門,健全文教結合、館校合作長效機制,豐富博物館教育課程體系,推動博物館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積極與學;雍献,在德育、人文素質、專業教育方面滿足學校的實際需求,利用秦東自然資源和人文優勢,有針對性地推出一批具有渭南特色、個性化的研學產品,不斷提升新時代博物館的教育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向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致賀信[EB/OL].[2016-11-11].
[2]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教育[J].東南文化,2010(6).
[3]劉玉珠.青年與新時代中國博物館[J].博物院,2019(1).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