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講好中國故事是增強文化自信的現實需要,它有著深刻的時代價值,能夠凝聚精神力量,助力實現偉大夢想以及助推構建中國話語。因此,文藝工作者在進行文藝創作的過程中,必須把講好中國故事作為自己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立足當下時代背景,其次要
摘要:講好中國故事是增強文化自信的現實需要,它有著深刻的時代價值,能夠凝聚精神力量,助力實現偉大夢想以及助推構建中國話語。因此,文藝工作者在進行文藝創作的過程中,必須把講好中國故事作為自己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立足當下時代背景,其次要搞清楚文藝為誰創作的問題,最后要回歸實踐,在實踐中推陳出新。
關鍵詞:文藝工作者;中國故事;文藝創作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是塑造靈魂的偉大工程,是實現文化自信的一種載體形式,文藝工作者是文藝創造的主體,是塑造靈魂的工程師,是實現文化自信的鋪路人。文藝精品創作離不開文藝工作者的辛勤創造,必須清醒認識文藝工作者在打造精品文藝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去把握時代、著眼人民、立足實踐,不斷講好中國故事,以優秀作品銘刻文藝初心,不斷踐行文藝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藝事業的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踏上了新的征程,文藝工作者也面臨著新的使命,迎來了新的機遇。“作為文藝創作的主體,作家藝術家既是整個文藝活動的起點,也是文藝活動的關鍵環節。”[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做好文藝工作,不斷改造國人精神世界,實現民族復興,構建中國話語,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價值所在,是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的職責與使命。
藝術論文投稿刊物:《中國文藝評論》(刊號CN10-1342/J)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國家級學術月刊。
一、文藝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價值
中國故事是中國人特有的價值觀、中國文化的創造活力和歷史智慧的體現,用故事來輸出價值觀和思想,不斷征服人心,這就是軟實力,也是文化的力量。文藝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通過藝術描繪人民豐富多彩的實踐生活與波瀾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有著深刻的時代價值。
第一,講好中國故事,凝聚精神力量。文藝作品中的中國故事是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2]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發揮中國精神的引領作用,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激發人們創造幸福生活的積極性。即使在人們的溫飽問題亟待解決、物質生活需求較之精神生活更為迫切的改革開放前,我國的文藝事業也沒有停滯不前,更不是一片荒漠。
相反,廣大文藝家創造出一大批優秀的文藝成果,用文藝的精神力量傳遞能量、振奮人心、鼓舞士氣,促進了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對精神生活的充盈表露出了更大的期待,文藝工作迎來了春天。無論是音樂、舞蹈、影視等動態藝術,還是繪畫、書法、建筑等靜態藝術,都在有條不紊的向前發展,凝聚在這些文藝作品中的思想意蘊及價值觀念,是人民的精神源泉,讓人動心,使人愉悅。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要繼往開來,文藝工作者關于文藝作品的審美創造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審美接受和精神滿足程度,好的故事才更能吸引人、打動人。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才能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生活,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第二,講好中國故事,助推實現中國夢想。文藝作品中的中國故事是實現中國夢的不竭動力。文藝作品中的中國精神是篇大文章,更是文藝的靈魂。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物質文明支撐的發展,更需要精神文明來匯聚力量,經濟繁華與文藝繁榮缺一不可。而后者,更能溫暖人心、鼓舞士氣,文藝作品中的思想及價值觀念對人們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不斷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來凝聚力量。
唐代文學空前繁榮,尤以詩歌最為光彩奪目,“初唐四杰”“詩圣”“詩仙”等一大批詩人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詩歌,以詩抒情,以詩言志,以詩交友,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和統治者的相應重視,唐代詩歌的精神引領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大唐的繁榮興盛;五四運動是中國新舊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不僅是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禮,在五四運動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誕生了像魯迅、郭沫若、冰心、聞一多、朱自清等舉世聞名的作家、學者和詩人,國家的危難、新思潮的高漲和濃厚的愛國心,使得這些文藝家將自己的命運與民族振興緊密聯系在一起,投入時代潮流反帝反封,魯迅的《吶喊》《狂人日記》;冰心的《去國》《繁星》《春水》等都在警醒著世人、激勵著人心。當下,鑄就文化繁榮的使命需要文化自信的依托,文化自信又是“四個自信”的基礎,而文藝最能代表先進文化來引領文化興盛和民族復興。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實現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
第三,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中國話語。文藝作品中的中國故事是構建話語權的重要支撐。全球化語境中,話語權爭奪戰愈演愈烈,在大國向強國的轉變中,崛起的中國要不斷提高國際話語權。當下,主流文藝逐步成為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在話語權構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帶有“中國味”的中國故事最能吸引人、感染人,這是中華民族最突出的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要常抓不懈。從早年梅蘭芳成功訪美的出演,到近些年“蘇州故事i系列”活動,從一次次對外交流活動出彩的文藝表演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講好中國故事是傳播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文藝工作者從未停止努力。
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腳步仍未停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藍圖仍在繪制,中國故事仍在繼續演繹,文藝工作者要繼續為講好中國故事而不斷努力,提升世界對中國文藝的認知度,用寬廣的胸懷與世界各國對話,要不斷交流,摒棄對抗,通過打通文化隔閡來傳播中國故事。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才能在國際舞臺中發揚中華文化魅力,建設文藝發展的中國話語。新時代文藝必須出精品、展風貌,不斷通過優秀的文藝作品來講好中國故事,撫慰世道人心,滋養時代新人。中國故事必須講好講透,那么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便成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二、文藝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的三重維度
中國故事彰顯了中國文化及其軟實力,必須講好講透,這是做好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要深刻把握其時代維度、人民維度和實踐維度。這三個維度是相互關聯的,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內在要求,要在這些基礎上去構建講好中國故事相對系統的思維框架,是當前講好中國故事的新布局。
第一,時代維度: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
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是反映時代。沒有人能夠脫離時代。藝術家的創作都無法抹去自己所處的時代底色[3]。任何文藝作品都帶有自己所處時代的烙印,都是這個時代生活和精神的真實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秩序也正在深刻調整變動,這是當前文藝工作者無法回避的時代底色。文藝工作者應該講好這個時代的故事,立足國內外時代背景,創造文藝精品。
要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變化給文藝工作者提供了時代機遇,人們開始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越來越多地表現為文化需求,更準確地說,越來越表現為自己的精神充實程度,這就要求既有數量又有質量的文藝作品來滿足不同程度的精神需求。不可否認,這個事關全局的重大變化給文藝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文藝工作者能從這個偉大時代中發現新的藝術主題,捕捉新的創作靈感,在時代洪流中尋找故事素材。同時,又面臨著新問題、新情況,如何提高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如何把握文藝發展與社會其他方面發展的關系,對文藝工作者和文藝創作也是一種挑戰。
不過從總體上看,機遇大于挑戰,文藝工作者應有魄力也該有底氣挑起文藝大梁,從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中汲取能量,從人們群眾的首創精神中集中智慧,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源頭。要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文藝作品要立足時代,但立足時代并不是摒棄過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仍是文藝工作者講好中國故事的寶貴資源。
文藝具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任何時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都是文藝創作者汲取寶貴資源、學習文化價值的寶庫,要真正讓這些文化資源活起來走出來,用這些思想精華豐富文藝內涵。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不乏文藝巨匠,如孔子、李白、蘇軾、白樸等;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都產生了眾多文藝精品,如詩經、唐詩、宋詞、元曲等。這些文藝大家創作的文藝精品流傳至今,并不僅僅是因為其高超的文學造詣,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更重要的是內化于這些作品中的非凡氣度與不朽精神。在今天看來,文藝傳統及文藝遺產中的中華優秀文化精髓,是中國先進價值觀念,是中華民族精神血脈,仍是當代文藝工作者學習傳承的楷模。
既學形態,又學精神,雙管齊下使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推動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要立足交流借鑒的國際背景。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開放不僅有利于社會進步,也有利于文藝發展。時代在變化發展,文藝發展不應關起門來獨自摸索,“閉門造車”“孤芳自賞”是萬萬行不通的,否則只會造成與世界先進文化存在更大的差距。文藝工作者應樹立世界眼光,堅持與時俱進。
在講述中國故事、發展本國文藝事業的過程中,學習先進創作技術,善于運用世界優秀文化資源,批判借鑒國外文藝理論,在文藝獨立自主的前提下互鑒互商互學,既尊重差異,又包容多樣,在發展本國文藝的同時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多彩文化,讓中國故事傳遍千家萬戶,讓中國文藝走進國外生活。文藝家取長補短借鑒交流才能“美美與共”,文藝界相互激蕩相互融合才能“天下大同”。在交流互鑒的過程中,文藝工作者萬不可邯鄲學步,在世界大潮中迷失自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堅守自己的文藝立場。
第二,人民維度:人民是文藝的劇作者和評判家。
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是為人民服務。在中國新時代和世界大變局中,文藝工作者更應該堅守人民立場。文藝工作者的立場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文藝作品與誰站在一起,為誰服務的問題。藝術扎根人民,藝術源于人民[4]。文藝工作者要將人民立場作為自己文藝創作的初心和歸宿,這不是空話與套話,而是有著實踐根底和價值訴求的。文藝要扎根人民。
人民創造了文藝,也在實踐過程中使文藝不斷傳承和發展,這是一個發現美并不斷創造美的過程。社會主義文藝是文藝工作者基于人民實踐在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人民的文藝、大眾的文藝。因此,文藝要沿著人民實踐的方向去負責。人民群眾真實豐富的實踐生活是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文藝工作者想要真正了解人民,必須扎根人民。毛澤東同志曾強調:“我們的文藝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藝工作,但是這個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確實是第一位的工作。”[5]
了解人民生活,熟悉多彩語言,聚焦人民實踐,真正做到想人民之所想,發人民之心聲,用活潑生動的藝術表達方式將人民樸素真實的實踐生活表露出來,真正做到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源于生活使故事真實立體,真實性是打動人的第一步;高于生活使故事豐富多彩,藝術性是吸引人的關鍵環節。世界舞臺的主體是人民群眾,而文藝家恰是大眾創造的提升者,講好中國故事必須扎根人民。只有對人民真懂,與人民真熟,置身于人民活動中,真正打成一片,才會為講好文藝故事添磚加瓦。文藝價值要接受人民檢驗。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反過來文藝的價值要接受人民的檢驗。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因此,文藝只有經得起人民檢驗才不失為一部好作品。判斷一部文藝作品是否是精品,不能簡單抽象地從文藝的定義中去尋找,而要從客觀產生的影響中去尋求,這種影響歸根結底由人民產生、受人民落實。一方面,文藝具有人民性,文藝作品價值自然由人民評判[6]。
人民不僅創造文藝,而且隨著實踐的不斷豐富和發展,有能力并且也開始積極主動對文藝做出美的判斷,進而逐步要求高質量、高水準、多樣化的文藝產品;另一方面,只有經得起人民檢驗才能稱得上文藝精品。文藝成果要由人民共享。人民享有文藝不僅指人民參與文藝的“生”,還指人民理應享受文藝的“果”,即文藝因人民產生,受人民檢驗,由人民共享,這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訴求。人民群眾創造了物質文化財富和精神文化財富,豐碩的文藝成果當之無愧應由人民享有。這個文藝共享的過程有著豐富的內涵,那就是推進全民共享使人人享有文藝成果,推進全面共享使社會發展、人的發展和文藝發展有機統一,推進共建共享使共同建設共同享有成為常態,推進漸進共享使不同領域因地制宜逐漸享有。恩格斯曾經說過:“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7]。
人民享受到文化權益,精神需求得到滿足,才能更好地邁向自由,促進社會進步。文化包括文藝有著陶冶身心、滿足情感的作用,能夠娛樂人民生活和陶冶人民情操,對人類來說是一種不可喪失的精神需求,無論是高雅文藝或是大眾文藝,都會產生社會發展過程人們的一種高級需求———精神需求。因此,都是人民需要享有的文藝。文藝工作者要讓人民真正享受到文藝的碩果,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新時代邁向新階段。
第三,實踐維度: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文藝精品。文藝工作者的價值在于打造文藝精品,成為一名文藝大家,不僅要感時代變化,為人民服務,同時要腳踏實地,大膽摸索,不斷地追求真善美,身體力行地去踐行并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藝工作者在實踐中打造文藝作品,文藝作品又在實踐中進行價值檢驗。精品建設是實踐創作的價值旨歸。打造一批經得起時代檢驗的文藝精品,才能更好地涵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文藝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作用。
一方面,文藝工作者要實干,要奮斗。講好中國故事的藍圖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千千萬萬文藝工作者不懈追求、接力奮斗的過程,這就要求在立足億萬人民群眾實踐、扎根中國廣袤國土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故事素材,為精品力作積累經驗。另一方面,文藝工作者要有責任,守責任。文藝工作者萬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自我,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言,藝術家要“有‘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8]。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個人水平、社會條件等主客觀因素會導致作品質量參次不齊,因而獲得的效益及對社會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只有清醒認識到這一點,在文藝創作中,文藝作品才不會“唯市場論影響”“唯利益論成敗”,才會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文藝工作者才能抵制錯誤傾向,反對拜金享樂主義,實實在在的講述中國故事。
任何時候,文藝工作者都要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唯有遠離喧囂、腳踏實地進行實踐創作,作品才能深入人心,才會有質有量。守正創新是實踐創作的不竭動力。優秀傳統文化是“根”,文藝工作者固然要“守”,但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有創新才能激發活力。在新的時代目標、新的實踐要求下,文藝工作者也要有自我革新的能力,要學會超越、敢于創新,簡單來講,就是要在“守正”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文藝工作者創作過程要有創新精神,要“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9],不能拘泥于現有的藝術水平,技術創新是基本保證,這樣作品才能引人入勝。
文藝工作者要敢于突破前人的影響,優秀文化傳統是文藝工作者進行文藝創作的寶貴資源,但也要明晰學習借鑒是為了更好地創新創作。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文藝擁有穩定性,但也是隨著時代發展需要與時俱進,把握歷史也要突破歷史,每個文藝工作者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文藝個性,處理好藝術個性與文化傳統的關系進行文藝創新,實現傳統文藝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要敢于突破時代的束縛,文藝作品能反映時代但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烙印,扎根時代要以時代為依據,超越時代是要引領時代前進,兩者并不沖突。突破時代束縛需要文藝工作者的革新精神來支撐,有超越時代的勇氣和精神,才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自身修為是實踐創作的引領石。塑造好自己是打造好文藝的第一步[10],自身品行修養是文藝工作者實踐創作的邏輯起點,凡是能夠在實踐創作中講好中國故事的文藝家,能力修養都是最基本的“墊腳石”,文藝創作者只有自己先強大起來,才能為藝術創作“披荊斬棘”。要把握好打造文藝精品的顯性邏輯和隱形邏輯,在文藝創作中,好作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呈現出來的。一方面,創作的藝術形式、藝術風格、技術水平等業務能力是作品“精”的前提;另一方面,自身學養、修養、涵養等思想精神水準是作品“質”的保證。有才方能博見,有德方能行遠,外在準備和內在涵養缺一不可。
縱觀歷史,每一種經典文藝都通過主題意蘊、情感構造、人物把握等反映著作者心靈世界和歷史人文內涵。比如,余華的《活著》講述了大時代背景下一個歷經滄桑和飽受磨難的老人形象,作者沒有煽情,通過簡潔有力的風格使作品直抵人心,讓人明白活著的意志是人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看,文藝不僅僅是藝術價值的體現,好的故事更是文藝工作者自身修養的縮影,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時刻要把握這個內在驅動力。
三、結語
當前,中國這片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進行著最為宏大的實踐創新,這是一個需要文藝而且文藝一定會繁榮發展的時代,這是一個文藝工作者可以而且也一定會大有作為的時代。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素材,缺少的是講好故事的人才。身處新時代,邁步新征程,時代呼喚講好中國故事的文藝工作者。在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文藝工作者要從細節入手,感人又真實的細節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和基礎。
因此,文藝作品必須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著眼于當下不斷尋找故事的靈感,挖掘故事的素材,書寫多彩進步與團結的中國;其次要明白社會主義文藝從根本上講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性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和靈魂,這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問題,扎根人民是新時代一切文藝創作思想和創作活動的“總鑰匙”,參照人民的生活與命運去講述故事是文藝的制勝法寶;最后要不斷走進實踐深處,發現文藝界及自身存在的問題再去解決問題,才能用心用情講述文藝故事。
總之,文藝工作者要不負人民期待,增強自身本領,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不斷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中國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推動我國文藝園地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讓文藝成為激勵國人和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助推實現文化強國的發展目標和構建中國夢的宏偉藍圖。
參考文獻:
[1]張江.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歷史使命[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9:96.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3]張江.文藝要與時代同頻共振[N].人民日報,2015-04-17(15).
[4]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0.
[6]張江.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歷史使命[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9:94.
作者:侯瑤瑤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