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安徽服裝產業轉型升級是中部地區承接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縮影。以實證調查為基礎,分析安徽服 裝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機遇,在進行徽州傳統文化助推安徽服裝產業品牌化發展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以徽派服飾為總稱,實施安徽服裝產業集群化、品牌
摘 要:安徽服裝產業轉型升級是中部地區承接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縮影。以實證調查為基礎,分析安徽服 裝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機遇,在進行徽州傳統文化助推安徽服裝產業品牌化發展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以徽派服飾為總稱,實施安徽服裝產業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并著重在科研、專業建設、文博傳承和品牌推介四個路徑上深化安徽服裝軟實力建設,最終助推安徽服裝產業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現狀;科研;專業;文博;推介;服裝產業
目前關于服裝產業領域軟實力研究的成果數量較少,外交學院董入雷博士以 2014 年 APEC 會議領導 人服裝為例對服裝符號與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郭翠和易芳以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 會 2016(春季)展為例,提出以“大文化、大時尚”概念助推中國服裝文化創意軟實力建設。
紡織方向論文范例:不同服裝紡織面料的數碼印花設計
肖琳以中國 紡織創新年會“商業模式創新”和“時尚話語權”兩大年會主題為切入點,分析了將上述主題作為中國紡 織服裝軟實力“起飛”模式的合理性。從為數不多的現有成果中不難發現,前人的研究均以會議和展覽為 視角進行服裝產業軟實力報道性研究,宏觀層面內容較多、落地性內容較少,研究深度與水平不足,且尚 未發現針對某一特定省域服裝產業軟實力研究的成果。
1 安徽服裝產業的發展現狀
服裝產業被公認為是“永不衰落的產業”[1],一度對安徽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上世 紀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東方皖風”、“英德利”、“依立騰”、“帥氣”、“華貝”等安徽服裝品牌也曾一度 成為享譽全國的知名品牌,但隨著更具區位優勢的沿海各省紡織服裝產業的飛速發展,安徽服裝產業在與 沿海各省服裝產業集群化良性發展的對比中逐漸敗下陣來,以至于時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州先生 曾經惋惜道:“多年以來,我始終聽不到安徽服裝的聲音”。
目前安徽省服裝產業園區數量最多的地區位于皖南,蕪湖、銅陵、宣城三市的服裝產業園區數量分別 為 4 個、2 個和 1 個,尤以蕪湖孫村“安徽服裝第一鎮”和宣城郎溪“經編服裝產業園”最具特色。皖南 的地理位置毗鄰服裝產業較為發達的江浙地區,服裝產業雖然頗具規模,但多以外阜服裝企業代工為主, 鮮有自主品牌。 安慶與合肥均位于皖中,合肥目前建有安徽省唯一的專業服裝一級市場和服裝品牌孵化基地,但對于 省內其他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體現不足。作為昔日省會,安慶是安徽省服裝工業基礎最好的城市,同時也 是安徽省最大的羽絨產品生產基地及羽絨產品原材料供應基地,是該市發展服裝產業的優勢所在。
皖北是安徽省最大的連片貧困地區,勞動力、土地等生產經營成本較低,阜陽和宿州兩市因人口基數 大、勞動力資源豐富,成為外地服裝企業生產加工型工廠落戶安徽的重點目的地,目前阜陽市阜南縣和宿 州市埇橋區已各建有一個規模較大的服裝產業基地。
總的來說,安徽服裝產業整體實力不強且發展不均衡,絕大多數服裝企業軟硬件基礎較薄弱、利潤率 低,多數企業仍以按單加工為主,由此導致服裝貼牌加工多、自主品牌少,雷同產品多、特色產品少,低 附加值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產業“碎片化”問題令人堪憂。
2 軟實力及其與服裝產業的關系概述
2.1 軟實力概述
軟實力是指一方憑借獨特的價值觀、文化、政策等顯性與隱形優勢要素,影響與說服他方趨于認同自 身的能力。軟實力作為一種非直觀存在的軟性“偉力”,主要由文化形態與意識形態通過長期積淀綜合凝 結而成,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軟實力與經濟、軍事等支配性硬實力同屬國家間綜合實力競 爭的必要指標項,且其在當下新科技革命時代國際博弈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更為突出。 我國傳統文化雖博大精深,但卻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受外來文化涵化所致的自身文化赤字窘境[2]。
另 一方面,文化挖掘與文化推介工作相對滯后,創新力度不足、改造形式膚淺,致使傳統文化資源向現實生 產力的轉化率較低,軟實力建設仍處于相對原生態的初級階段。習近平同志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 實力的根本指引[3],并以一種開闊式和內涵式的創新型思路,不斷激發著人們提升主體綜合實力的潛能與 動力。具體到我國服裝產業而言,如何挖掘、整合與植入文化理念并實現廣泛的價值認同,最終形成推動 產業創新發展的新動能,是亟待業界思考與解決的重要問題。
2.2 軟實力與服裝產業的關系概述
我國有著幾千年的傳統服飾文化,并以獨特服飾技藝和豐富的門類聞名海內外。然而在工業商品經濟 橫行的強勢下,民間藝術賴以生存的手工模式被推向了解體的風口浪尖,眾多優秀地方傳統文化藝術正面 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4]。當前在以國潮為代表的民族風格服飾關注度提升、市場顯著回暖的大趨勢下,服 裝產業一般模式同本土特色文化的融合度低,是導致我國服裝產業軟實力發展水平嚴重滯后的要因之一。
服裝的最高境界是“把衣服當文化賣”[5],環顧世界六大時尚中心所培育出的著名服裝品牌,無不以 獨特的品牌文化軟實力作為其核心競爭力。服裝產業雖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更是時尚與文化產業,當前 我國世界知名的自主服裝品牌數量稀缺,軟實力建設對于推進我國服裝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作用 和推動我國由服裝大國向服裝強國轉型的重大戰略意義十分明顯。
3 安徽服裝文化軟實力建設現狀與潛在優勢分析
3.1 安徽服裝文化軟實力建設現狀 以科研現狀、本科及以上層次專業設置現狀、文博傳承現狀、自主服裝品牌/商標/企業知名度現狀為 觀測點,運用實地調查、數量統計、分析比較等方法對安徽服裝文化軟實力現狀進行研究,各觀測點具體 現狀如下。
3.1.1 科研現狀 以知網為數據源,從六個方面開展安徽服裝文化軟實力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關成果的 統計調查。現有基礎研究成果涉及徽州傳統服飾歷史演變、服飾文化、造型、圖案四個主題。從成果數量 來看,最早一篇論文發表于 2011 年 3 月,截止 2020 年 4 月,基礎研究學術論文數量 9 年間累計僅有區區 14 篇。
從成果質量來看,10 篇期刊論文中僅有 1 篇發表于核心期刊,4 篇發表于本科高校學報,5 篇發表 于普通期刊,4 篇學位論文均為碩士層次,博士學位論文空缺。 現有應用研究成果主題涉及徽州服飾設計開發和徽派服飾產業發展兩個方面。前者數量較多,共計 13 篇,其中包括 10 篇期刊論文、3 篇學位論文,核心期刊論文與博士學位論文空缺,本科高校學報論文僅 3 篇,其余均發表于普通期刊。后者僅有 3 篇期刊論文,2 篇發表于本科高校學報、1 篇發表于普通期刊。
3.1.2 本科及以上層次專業設置現狀
安徽省內開設服裝專業的本科院?傆 8 所,包括省屬重點大學與省屬公辦普通院校各 3 所、民辦院校與公辦民助獨立學院各 1 所。其中皖中地區 3 所、皖南與皖北各 2 所、皖西地區 1 所。皖 中地區的安徽農業大學、合肥師范學院和安徽三聯學院均位于合肥,皖南地區的安徽工程大學和安徽師范 大學皖江學院均位于蕪湖,淮北師范大學和宿州學院以城市命名,均地處皖北,皖西學院位于六安。
8 所高校中辦學層次最高為省屬重點大學,所設專業涵蓋設計與工程全科辦學的僅有安徽工程大學和 安徽農業大學 2 所。具有服裝專業碩士點的高校僅有安徽工程大學 1 所,博士點空缺。安慶、阜陽、銅陵 等城市服裝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位于上述城市的本科院校尚無服裝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 發展的應用型功能體現不足。
3.1.3 文博傳承現狀
黃山市是我國徽文化的發源地,坐落于該市的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一家突出反映徽州 傳統文化的國家一級博物館。該館館藏徽州傳統服飾品數量僅 62 件,并以配飾居多,服裝 僅有 1 件,且為竹制,館藏日常纖維類服裝空缺。61 件配飾品中包括頭、頸、手、足等主體飾品 37 件、 其它類雜飾品 24 件,雖然數量相對較多,但多半品相不佳。服飾向來被公認為文化的活態載體,作為我 國徽文化文博傳承的重要陣地,服飾品數量不及館藏品總數的萬分之一,傳承與研究價值十分有限。
3.1.4 安徽自主服裝品牌、商標、企業知名度現狀
目前安徽自主“國字頭”服裝品牌和商標僅各有 1 個,且均屬于皖中地區。位于安慶的安徽華茂股份 有限公司是安徽省唯一一家紡織服裝上市公司,該公司的“銀波”品牌是唯一一個入選中國名牌的安徽服 裝品牌。在安徽省 114 個入選中國馳名商標的行列中,僅有位于合肥的安徽好波國際內衣有限公司所持有 的“好波”入選,該公司為國內一線內衣企業和安徽省最具行業影響力的服裝企業。
中國服裝行業百強企 業由中國服裝協會根據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利潤率分項進行評選,安徽紅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安慶 市,主營西服和羽絨服設計生產,是安徽省首家“G2M”模式的互聯網+智能制造服裝企業。安徽武鷹制 衣有限公司現位于合肥市,是安徽省規模最大的職業服裝生產企業。
2019 年中國服裝行業百強企業共計 130 家,上述公司利潤率排名分列 36 位和 46 位。 總體來看,具有知名度的安徽本土服裝企業及其所擁有的品牌和商標數量極少,產業帶動作用與產業 集群培育作用不明顯,且均位于皖中地區,產業發展不均衡現象極為突出,說明省域產業布局存在明顯的 不合理性。
3.2 安徽服裝文化軟實力建設潛在優勢分析
3.2.1 徽文化積淀優勢分析
徽州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另兩種為藏文化與敦煌文化),徽州地區位于黃山與天目山脈之 間,雖地理位置不具優勢,但因少受瘟疫、饑荒、戰亂等天災人禍影響,且當地對于人口遷徙與外阜文化 的包容度較高,上述因素共同孕育了諸如理學(朱熹、二程等)、徽商文化(中國三大商幫之一,張小泉、王致和等)、書院文化(宏村南湖書院、歙縣竹山書院等)、工程建筑(汪定貴、詹天佑等)、樸學(戴震、 吳承仕等)、徽劇(京劇的兩大主要源流之一)、新安畫派(海陽四家、黃賓虹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等豐富多彩且耳熟能詳的特色文化藝術形態。
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為安徽服裝軟實力建設提供了潛在的資源優勢,無論是從產業宏觀發展層面,還是 從客觀現實窘境角度而言,安徽服裝產業整體由貼牌加工向品牌化轉型升級,必須以徽文化為代表的區域 特色文化軟實力建設為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安徽服裝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3.2.2 產業發展機遇優勢分析
首先,以內需市場為例,安徽省服裝產品年平均銷售額雖高達 350 億元,但本土品牌的銷售額卻不足 其中的 3%,外阜品牌占據了安徽服裝內需市場 97%的龐大份額。巨大的市場空間為現有本地品牌的發展 與未來品牌的誕生提供了極為可觀的前景與動力。其次,從國家戰略層面來看,在中部崛起、轉型升級等 重大戰略背景帶動下,地理位置促使安徽成為沿海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就近向中部省份梯度轉移的前 沿要地,安徽服裝產業大有可為。
第三,從產業發展政策層面看,工信部頒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產業集 群發展的指導意見》與安徽省經信廳出臺的《安徽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均對傳統產業提出 了向集群化、信息化、智慧化方向發展的目標要求,安徽服裝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第四,從消費需求 層面而言,隨著時尚潮流、品牌、服用品質和個性化定制需求的上升,以及服裝智能制造技術成熟度的提 高,代工型服裝企業的利潤率堪憂,生存空間逐步壓縮,安徽本土服裝企業只有與消費者積極對接,才能 有效把握市場脈動,品牌化發展勢在必行。
綜上所述,安徽服裝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如何在挑戰并存的眾多現實問題下基于宏觀 層面制定符合自身現狀的發展戰略、如何在服裝品牌與風格林立的當下尋求安徽服裝的品牌特色與發展空 位,事關安徽服裝產業轉型發展的出路與未來,是擺在包括安徽服裝專業院?蒲泄ぷ髡咴趦葟臉I人員面 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4 文化軟實力建設助推安徽服裝產業發展路徑
4.1 科研路徑
針對安徽服裝文化軟實力研究成果數量少、視角窄、高層次成果欠缺等現狀,建議從服飾與山區地理 環境、徽商文化、重文興教等多方面的關系著手,分析服飾與地域文化的交融性,以及文化特質在服飾中 的表現形式,并以文化內涵和市場推廣為重點,運用美學、服裝學、色彩學等理論,最終以徽派風格現代 服飾產品研發與品牌化發展戰略研究為落腳點,倡導廣大專家學者及行業人士開展系統性、多學科交叉性 的綜合研究。
此外,還應倡導基于安徽地域特色文化挖掘層面的成果實現普及化。社科普及成果是傳播人文社科知 識的重要載體,應以長期、深入的田野調查為基礎,本著密切結合實際、圖文并茂,并堅持將學術性、實 用性、知識性、通俗性、趣味性和可讀性相融合的原則,為促進社科成果的轉化應用發揮積極作用。
4.2 專業建設路徑
安徽工程大學是省內唯一的服裝專業碩士點高校,安徽農業大學是省內開辦服裝專業較早的高校,兩 所高校服裝專業師資力量與辦學條件等各方面均具備優勢,應著重推進內涵建設,突出并加強服裝專業博 士點和碩士點立項建設的特色與力度,以分別填補安徽省服裝專業博士點在其所處的長三角地區內的唯一 空白和皖中地區服裝專業碩士點的空白。
4.3 文博傳承路徑
安徽博物院、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等文博機構應組織力量分批、分地區深入開展田野調查活動,對傳統服飾品民間保有量和傳承現狀進行調查統計,加強收集、分類與整理工作,并適時舉辦專題展覽, 擴展該項常規展覽的空間,以彌補安徽傳統服飾文化傳承普及能力欠缺的現狀[6] 。
4.4 品牌推介路徑
首先,可通過政府部門持續性主辦,高等學校、行業協會或企業承辦,以突出體現安徽本土特色文化 為主題的國際性高水平服裝設計專業競賽為宣傳渠道,且需確保賽事經費、人員等方面的持續性投入。以 此來鞏固并完善與國內外服裝設計界的聯動機制,為徽派服飾的發展與振興積累業界智囊資源。其次,可 通過省級政府與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等國家級、甚至國際性行業組織合作主辦國際時裝周、 模特大賽等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時尚活動,為徽派服飾區域品牌發展進行高起點宣傳。第三,安徽衛視與國 內演藝界長期保持著良好的共贏關系,歲末的國劇盛典活動常年備受國人矚目,故而可借助該平臺的明星 效應,策劃徽派服飾的宣傳方案,提升安徽服裝的知名度。第四,伴隨著消費心理和服裝品牌市場細分的 一系列變化,設計師個人品牌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在多方位、高起點加強徽派服飾整體品牌推介的同時, 還應為本土設計師個人品牌的宣傳推廣提供平臺支持。
參考文獻:
[1] 劉曉剛. 品牌服裝設計[M]. 上海: 東華大學出版社, 2015. 87.
[2] 李展. 關于文化研究的三重反思[J]. 武漢紡織大學學報, 2015,(05): 34-37.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7. 6.
[4] 曲義. 徽派傳統服飾歷史演變與藝術特征分析[J]. 武漢紡織大學學報, 2019,(01): 22-26.
[5] 閭志俊. “制造業+文化”促進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研究[J]. 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8,(02): 59-63.
作者:曲 義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