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 《近現代漢語辭源》追根溯本、考探詞源,集4.3萬條新詞新義于一編,在某種程度上可謂現代漢語詞匯在中西文化撞擊相融下形成的縮影和實錄,客觀上展現了漢語詞匯系統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與交際需要的與時俱進,從中不僅可供探討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而且還
摘要 《近現代漢語辭源》追根溯本、考探詞源,集4.3萬條新詞新義于一編,在某種程度上可謂現代漢語詞匯在中西文化撞擊相融下形成的縮影和實錄,客觀上展現了漢語詞匯系統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與交際需要的與時俱進,從中不僅可供探討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而且還可揭示語言演變機制的內在規律及人們的價值取向,學術價值甚巨,與時下一些急功近利拼湊而成的泡沫之作不啻有天壤之別。 辭書編纂是一項細致而又煩瑣的工作,更是一個逐漸完善的大工程,期待詞源詞典編纂更上層樓,日臻完善。
關鍵詞 《近現代漢語辭源》 追根溯本 價值取向 日臻完善
一、 引言
明末至民國末是中國社會急劇發展變化的時期,也是漢語承古啟今由古白話演變為今白話的過渡轉折期。 經明清鼎革、五族共和、西學東漸,尤其在中西文化的激烈對撞與交融中,秦漢以來的古白話,借助時代的大變革,由文言的附庸而取代文言,贏得了現代漢語書面語的正統地位。
漢語論文范例:網絡時代漢語言文學經典的閱讀與體驗探討
學術界一般把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下限定在明末清初,把現代漢語詞匯研究的上限定在五四運動時期,而明末至民國末正好處于漢語詞匯由以文為主到以白為主,由漸進的量變接近飛躍性質變的臨界點,進而突破量變,奠定了現代漢語詞匯系統的基礎。
河清君近三十年來孜孜矻矻于近現代漢語辭源的探討,編有《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考釋了“保險、儲蓄、常識、草案、操場、大使、電燈、方法、體積、郵局、博物館、望遠鏡、明信片”等5000多個詞; 續編有《近現代辭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考釋了“存款、貸款、存折、代表、代價、代理、擔保、單純、黨派、導航、電波、電話、電鈴、電臺、樂觀、類型、留影、憑據、書包、香煙、演奏、演習、賬單、招生、招收、追求、住房、資格、資源、資料、作用、座談、座位、作業”等9500多個詞,成果斐然。
今又在其所建“近現代漢語詞源數據庫”收錄的8.4萬多個詞條基礎上,精選了約4.3萬條編成《近現代漢語辭源》(以下簡稱《辭源》),內容包括文化、科技、社會、思想等諸多方面,記錄了明末至民國末,即從15世紀末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350多年漢語詞匯的實際使用狀貌,客觀上展示了這一時期漢語詞匯與時俱進的過程,為漢語詞匯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語料,學術價值甚巨。 下就其特色及可改進處略做管窺。
二、 時代特色與文化意義
《辭源》時代特色鮮明,文化意義深遠。 其犖犖大者有如下三點:
(一) 融貫中西展示變革
漢語的文白轉型可以說是在印歐語言的劇烈沖擊下漢語語言系統的及時更新,標志著漢語新書面語系統的形成,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我們整個民族的思維與演說方式。 大量系統反映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西學新詞,尤其是表現觀念性的抽象名詞,攜帶著新鮮的文化信息,豐富了漢語的概念系統與觀念系統,極大地擴展了人們的思想空間與科學思維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也改變了人們的倫理觀、價值觀、歷史觀、哲學觀、文化觀、文學觀等,形成了突破傳統范式、體現中西會通的新思想體系,進而促使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
《辭源》以受外來文化影響而產生的詞語為主,收錄明末至1949年350年間漢語中出現的新詞新義。 這些新詞新義遍及政治、經濟、軍事、心理、文化等各個領域,大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沒有而又隨時代發展在新的生存語境中應該具備的,猶如一泓源頭活水激起了漢語表述系統的層層波瀾,形成了現代漢語既不同于文言又不同于古白話的鮮明特色。 其中有反映現代物質文明(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后)成果的詞、反映現代制度措施的詞、反映現代科學知識和成就的學術術語等。 如有關地理概念的“亞洲、歐洲、美洲”等詞的流行,影響著人們以這些空間為單位的地理名詞來思考和論述相關國家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又如“世紀、上古、中古、冰期”等詞的流行,影響著人們以這些時間概念名詞來考慮問題,劃分時間段,進行紀年。 至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詞的流行,更影響著人們把日常生活中的事務按照這些范疇進行分類加以考慮。 正是“科學、民主、人權、社會、本質、抽象、階級、發明、文明、化學、概念、文學、法律、現象”等一大批有關文化與社會的新詞新義成為現代漢語詞匯中的新成分,(威廉斯2005)“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傳統的語言體系,形成一種新的話語生態,在古白話的基礎上融入歐化成分成為一種新白話,從而促使白話取代了文言話語的文化范型,導致了漢語文白順應時代變革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型”(徐時儀2011a)。
《辭源》在某種程度上可謂現代漢語詞匯在中西文化撞擊相融下形成的縮影和實錄,揭示了漢語詞匯文消白長的演變趨勢,展現了漢語詞匯系統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與交際需要的與時俱進,更反映了漢語詞匯系統保持活力的機制所在。 (徐時儀2008)如“科學”帶來的不僅是一個新詞,“民主”帶來的也不僅是一個新義,而更是人們認識世界、社會與人自身的某種準則和精神內核,從意識深處改變了原有的“詩云子曰”的傳統思維結構和方式。
從《辭源》可見,漢語語言系統的更新不單純是以增加新詞為標志的外在形式的演變,更是把新概念與新詞所體現的科學成果與思維方式融入漢語語言系統的內在結構之中,既有所保留與舍棄,又有所接納與發展,從而促使漢語文白轉型順應時代變革由量變到質變,也使漢語從承載本土文化進而承載世界文化,從近地交流走向遠地傳播,不斷豐富自身的容量與表現力,表述更為縝密,具備了吸納西學與融合東西方文化的能力。 (徐時儀2011b)
(二) 追根溯本考探辭源
傳統訓詁學講究無一字無來歷。 鐘少華(2006)的《中國近代新詞語談藪》說道:“倒是有一種筆者不解的現象,就是20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家們,這些多數接受過西方語言學訓練的專家,他們確實是繼承清代考據學風,繼承威妥瑪的研究,繼承《馬氏文通》的研究,在中文語言、字形、古字流變、方言等方面,取得了極大的學術成果。 但是對于中文字義內涵(特別是新詞語的內涵),對于中外文字內涵的交流則研究得遠遠不足,連資料的收集整理都很少。
中國人想讓中國字表現得更準確清晰,就非研究詞語的字義內涵不可。 ”沈國威(2010)在《近代中日詞匯交流研究》中也指出:“近代新詞研究可以告訴我們相當一部分現代漢語詞匯的‘來龍去脈’。 但是同時,近代新詞研究的意義又遠遠超出了傳統的詞匯史研究的范圍。 ”近代新詞研究“既有概念史,即導入外來新概念的歷史的一面,也有詞匯史,即新詞形成的歷史的一面”。
明末至民國末漢語詞匯新舊質素并存,尤其大量外來新詞的涌入,人們若使用這些詞甚至很難順暢地表情達意,相互溝通,且很多詞潛移默化,或不知其源,或不解詞義,往往似是而非未達確詁,漸至習而不察。 如morpheme譯作“形素”“詞素”或“語素”,不僅涉及內涵的理解,而且還涉及漢語自身的特點和漢語詞匯演化的價值取向。
又如“小說”與novel的對接則生成現代學術史范疇“小說”研究的格局,“在某種程度上使中國小說研究和創作與傳統中國小說之‘本然’漸行漸遠”(譚帆2011)。 漢語與linguistics、漢語詞匯與vocabulary的對接生成現代學術史范疇“語言學”“詞匯”研究的格局也與之頗為相似,中國語言學雖然繼承了傳統“小學”的成果,但學科的格局和導向頗受西學的影響,語言研究的現代化在傳承和開拓的關系方面還需要正確對待。 [1]
《辭源》難能可貴的是運用現代數字化技術和數據庫,對明末至民國末產生的約4.3萬個詞逐條追根溯本,盡可能給出早期首見例證,可供探討這些新詞新義的源流演變及對現代漢語詞匯形成的影響。 根據河清君《自序》中所說“過渡詞”和“歷史詞”的理念,《辭源》設立了“正條”和“副條”,盡可能地囊括了這一時期新產生詞語的各種表現形式。 如收: 【奶胞】【乳房】【奶餅】【奶粉】◇乳粉、◇牛奶粉、◇粉乳。 【奶酪】◇牛奶餅、◇支士、◇之時、◇乳餅、◇牛乳餅、◇乳酥、◇奶餅、◇脂士、◇之士、◇干酪、◇干牛乳、◇計司、◇起司。 【奶瓶】◇乳壺、◇牛乳瓶、◇哺乳瓶、◇乳瓶、◇喂瓶。 【奶糖】◇牛奶糖、◇奶油糖。
【奶油】◇奶皮、◇牛乳油、◇牛奶油、◇牛奶皮、◇牛奶油、◇記斂、◇乳油、◇乳酥、◇乳精。 【奶油蛋糕】◇記斂餅。 【奶油面包】【奶油糖】【奶罩】等,可據以考探“乳”“奶”的文白興替。 (徐時儀2007a)收“郵局”為主條,副條有“郵亭、信局、信館、信行、驛遞公局、信司、書信館、郵政局、郵務局、書信局、郵便局、驛遞局、公信局、郵政院、寄信局、郵政館、郵館、郵政管理局”,可據以考探辦理郵政業務的機構的古今淵源。 收“詞典”為主條,副條有“字匯、字典、字類、語匯、字書、辭典、說文、辭匯”,可據以考探詞典、字典和辭典的異同及古今演變。
陳寅恪讀沈兼士《“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一文曾贊道:“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沈兼士1986)據《辭源》所載,不僅可厘清這些新詞新義的源流,而且一詞即可寫一文化史。 如“動物園”為“正條”,與此對應的“副條”則有“生靈苑、生靈院、生靈囿”等,互相參照,可考“動物園”一詞的約定俗成過程,還可寫“動物園的歷史”的專文。 又如收“共和”為主條,副條有“公和”,收“民主”為主條,副條有“德謨格拉時、德謨括拉寺、地莫克拉底、德莫克拉西、民治、德先生、德謨克拉西、德謨克那西、德摩克拉西、德謨、德漠克拉西”。 從中可見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在西方現代思想沖擊下變遷的復雜性,借以考探這一時期民主觀念的變遷。 (徐時儀2007b)
(三) 廣搜博采窮思極索
《辭源》以語源考證為主,釋義中盡量給出詞目的相應來源,廣搜博采780多種各類文獻,貫通古今中外,且盡量采用始見書證或早期書證,標有初見于文獻的時間。 每個詞早中晚各個階段都引代表性的文獻為證,不僅可考其源頭,而且可探其至最終約定俗成的發展過程,從中還可揭示語言演變機制的內在規律及人們的價值取向。
如收“公司”為主條,又收副條“公班衙、公局、公班牙、公班、公司局、甘巴尼、行號、會社、商社、社會、聯、商聯、歌頗魯勒憲、康邦宜、商局”,可據以考探“公司”一詞約定俗成的成詞過程。 收“咖啡”為主條,又收副條“架啡、架菲、架非、加非、架飛豆湯、加菲、啡、迦非、茄菲、噶霏、噶霏之茶、加非茶、喀啡、阿非茶、加啡、茄非、高馡、珈琲、考非、咖啡茶、哈非”。 收“面包”為主條,又收副條“面頭、面餅、饅頭、饅首、西洋饅頭、麥比、面飽、巴、列巴”。 不僅可據以考探“咖啡”“面包”的成詞過程,而且還可考探中西飲食文化的交融。
又如《近現代辭源》釋“蒸餾”是個來自日語的詞,引1889年傅云龍《游歷日本圖經》為例證。 經河清君窮思極索,《辭源》所引書證溯至1612年熊三拔《泰西水法》,且證明這是漢語原本就有的詞,至少也是日本借去后又來到中國的回歸詞。
值得一提的是依據這780多種文獻所收錄的詞語,往往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時代信息和文化信息。 如《辭源》收錄“睡獅沉睡的獅子。 常比喻未覺醒的中國”“救中國拯救中國”。 又收錄了河清君《自序》提到在嚴復、梁啟超的一些論著中讀到的“佛蘭金仙”,引嚴復《〈如后患何〉按語》:“論者以此方中國,蓋亦謂吾內力甚大; 歐之人所以能稱雄宇內者,特以吾之尚睡未醒故耳。 1898年梁啟超《保國會演說詞》:‘英人烏理西(英之子爵,今任全國陸軍統帥)謂中國如佛蘭金仙之怪物,縱之臥則安寢無為,警之覺則奮牙張爪。 ’”這些文化內涵豐富的詞生動地體現了當時中國處于未覺醒至開始覺醒的狀態,從中可見憂國憂民、自強自立思想的萌芽和發展。
三、 百尺竿頭,更上層樓
河清君舉一人之綿力單打獨斗,考溯了這一時期進入現代漢語的近4.3萬條新詞的最早書證,成此皇皇巨著,其工程浩大可想而知,而說有易,說無難,[2]其實說有也并非容易,亦難免百密一疏。 正如作者所說,“詞源考證很復雜,很繁難。 許多學者為一詞的溯源而窮思極索、百轉千回,雖已是人比黃花瘦,白發上額頭,但仍感到自己的探索未達理想的彼岸。 而《近現代漢語辭源》要面對的詞成千上萬,每個詞都窮其源流,追其本原,那是一件無法實現的事。 加之我材料有限、學識淺陋,要成就此事更是萬萬不能”,“《近現代漢語辭源》看似已經告成,但其實仍是一個階段性的工作”。 其中尚可補收相關詞語,有些詞似尚可追溯更早書證。
(一) 補收相關詞語
《辭源》收錄了“語尾”“詞尾”“語根”“詞根”“字根”“語干”“詞干”“詞主”“主詞”“詞類”“詞法”“語法”“文法”“詞性”,似可酌補“形素”“詞素”“語素”等 。 還可據馬禮遜(1815—1823)《華英字典》“銷Seaou chae 銷差to finish one�s errand, and carry an answer back; applied particularly to official messages”和“餐正餐 regular morning and evening meal”,酌補“銷差”“正餐”。 “銷差”指向上級回報已完成差遣任務。 如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二回:“現在料也買齊全了,驗收委員也驗收過了,正打算回省銷差呢。 ”“正餐”指正常的有規律的飯食,如午餐、晚餐等,區別于“小吃、早點、夜宵”等。
《辭源》也收了一些熟語。 如“掉槍花”比喻施展詭詐手段; ;ㄕ小 1917年徐珂《清稗類鈔·方言類·上海方言》:“掉槍花者,滑頭手段之一,社會上承認其為不正當之行為也。 ”似可酌補與之相關的“掉花槍”。 如清王浚卿《冷眼觀》二十九回:“他只配想出法子來同他掉花槍,你若要真心去待他,倒反要吃他的苦了。 ”(徐時儀2010)漢語的詞與語是一個連續統,人們交際既可以用詞也可以用熟語來表達同一概念的意義。 (徐時儀2018)《辭源》似還可酌補這一時期的一些熟語。 如據馬禮遜《華英字典》“遂Wan sze suy e萬事遂意every thing according to one�s wishes”和“討Tsze taou koo keǐh自討苦吃to bring trouble upon one�s self ”酌補“萬事遂意祝福語,祝人順心如意”,“自討苦吃指自尋煩惱; 自找困難”。 [3]
(二) 追溯更早書證
《辭源》中有些新詞新義早于明末已出現,收錄時似可考其源流。 如:
【詞典】◇字典。 1822年馬禮遜《華英字典·PartⅢ》:“DICTIONARY,字典tsze teen; 字匯tsze wei,or hwuy.”◇字書。 引證為1900年沈翊清《東游日記》和1908年顏惠慶等《英華大辭典》。
考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中已引用“字書”和“字典”,如卷三十四釋《大乘百福莊嚴相經》“疵穢”:“上音慈,下咸衛反。 《字書》《字典》云并惡也。 ”(徐時儀1988)似可據慧琳引文溯至比唐更早的年代。
【地毯】鋪地用的毯子。 ◇地單。 1903年上海徐匯報館教士譯《泰西事物叢考》卷三:“學堂中不用瞽人為教習,故所教概在手藝,如作窗簾、地單、棹罩、繩索等物。 ”◇地氈。 1904年莫文暢《唐字調音英話·家內器用門》:“地氈,carpet。 ”
考南北朝時“毯”字已出現,“地毯”一詞則可補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宣州觀察楊相公造白檀香亭子初成,會親賓落之。 先是,璋潛遣人度其廣狹,織一地毯,其日獻之。 ”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一十四《后妃傳》:“宣徽院羊臑皮置不用,后取之合縫為地毯。 ”還可據白居易《紅繡毯》詩“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補與“地毯”“地單”“地氈”相關的“地衣”。 (徐時儀2003a)
【品質】② 人的行為、作風所表現的思想、認識、品性等的本質。 1954年洪深《評〈尤利烏斯·伏契克〉在首都的演出》:“伏契克除了具有勇敢、機智、黨性這些革命者所應有的品質外,還有著一些鮮明的個性特征。 ”
考此義宋代已有使用,似可溯至宋吳泳《蔣知縣墓志銘》:“夫以數子之品質、才分,皆卿材也,皆將相器也,而獨以治邑稱,何哉? ”(《鶴林集》卷三十五)
有些產生于這一時期的新詞新義似尚可補溯更早書證。 如:
【搞】做; 干; 從事。 1924年《清華周刊》第316期《大波斯頓中國學生的生活》:“游歷與消暑團是一個最好的消暑法,搞一暑假,學的東西不少,且回校后,自覺精神百倍。 ”
考“搞”有“弄; 做; 干; 從事”等義,清光緒己亥(1899)年刻印的短篇小說集《躋春臺》中已有使用。 如卷一《雙金釧》:“近年來家綱隳,風氣不好,一個個把宗嗣當作蓬蒿,有門扇和窗格搞去賣了,有棹凳與木料伐作柴燒,有渣草與灰塵全不打掃。 ”《啞女配》:“他女桂英走來,曰:‘媽,為何搞得滿地是酒。 ’”(徐時儀1999)
【民主】① 見“總統①”。 ② 指人民有參與國事或對國事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 [日]民主(みんしゅ)1878年汪鳳藻等譯,丁韙良鑒定《公法便覽》卷一:“有民主政權者(民主政權者是為民政),有教會公舉理政者(即教皇之國),以公法視之,無分軒輊。 ”
似可溯至惠頓(Henry Wheaton,1836)所著《萬國公法》中譯本,1864年丁韙良翻譯時,多次用“民主”一詞對譯英語的democracy,如“若民主之國,則公舉首領官長,均由自主,一循國法”等。 (徐時儀2007)
【自行車】② 一種兩輪交通工具,騎在上面用腳蹬著前進。 1870年6月25日《教會新報》第2卷第92頁:“自行車上海已多,或雙輪或三輪,不用騾馬,人坐踏足于版,其版動,而其輪轉,即其車自行,已覺巧矣。 ”
似可溯至納蘭性德(1655—1685)《淥水亭雜識》卷二:“西人有自行車,前輪絕小,后輪絕大,則有以高臨下之勢,故平地亦得自行。 ”[4]
拜讀河清君大作,深為敬佩其“為一詞的溯源而窮思極索、百轉千回”的執著精神。 2004年筆者曾承羅杰瑞和白維國先生惠約參撰《現代漢語語源詞典》k部的編寫,兩位先生皆已仙逝,《現代漢語語源詞典》惜迄今尚未出版,謹此選錄其中“開”的8條詞語所見早期例證略做補溯,借以緬懷兩位先生,并供河清兄參酌如下:
開動開行; 運轉。 1936年《科學畫報》第三卷第二十二期:“關于電動機方面也只須把電鍵一捻即可開動。 ”
似可補溯至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一三回:“玉仙先送上一碗燕窩湯,呷了一口,然后披衣起身下床,洗臉刷牙,吃早飯,一頭吃著,船已開動。 ”
開飯① 把飯菜擺出來準備吃。 1924年郭沫若《陽春別》:“他是在躊躇著——他今天中午在什么地方開飯。 ”
似可補溯至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八九回:“茍才回到上房,恰好是開飯時候,卻不見姨媽。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五三回:“屋里正是文制臺一迭連聲罵人,問為什么不開飯。 ”
開赴(部隊)開往、前往。 1948年11月17日《大公報》第二版:“竄擾粵南毛匪第二支隊第二團團長符春茂,于十一月一日毅然率屬二百六十余人攜械投誠,現已全部開赴海康縣城。 ”
似可補溯至曾樸《孽;ā范寤兀“起用了老敬王會辦軍務,添派宋欽領毅軍、劉成佑領銘軍、依唐阿領鎮邊軍,都命開赴九連城。 ”
開工(土木工程)開始修建。 1872年丁韙良等《中西聞見錄》第3號:“開工年次,道光四年。 ”
似可補溯至明李昌祺《剪燈余話》卷一:“開工之前,禪師召集工匠告誡他們說。 ”
開價說出價格; 開出價格。 1828年馬禮遜《廣東省土話字匯》:“don not ask an unfair price,你唔好開價。 ”
似可補清李汝珍《鏡花緣》三二回:“海外賣貨,怎肯預先開價,須看他缺了那樣,俺就那樣貴。 ”又三三回:“大嫂單內貨物并未開價,這卻怎好? ”
開幕④ (會議、展覽會等)開始。 [日]開幕(かいまく)。 1917年徐珂《清稗類鈔·譏諷類·不識字人勿入內》:“地方會議開幕之時,各市選舉議員,多有不識字人,依樣描寫他人之姓名而入會投票者。 ”
似可補《中華民國史事日志·1912——中華民國元年壬子》:“北京中國銀行總行開幕。 ”
開始② 開始的階段。 [日]開始(かいし)。 1915年伍廷芳著,陳改譯《美國視察記》:“美國兒童入學,其開始所授之課,即憲法上所規定之‘人民一律平等,無階級,無種族,無派別,同隸美國之土,即同為自由之民’數語。 ”
似可補明馮夢龍、蔡元放《東周列國志》一○六回:“李牧忿然曰:‘開始譖廉頗,今復譖吾,吾當提兵入朝,先除君側之惡,然后御秦,可也。 ’”瞿佑《剪燈新話》卷三:“何友仁一個人在暗中,大約快到半夜,忽然聽到儀衛前呵后殿、喝令讓道的聲音,開始聲音很遠,漸漸走近,快要到廟門的時候,各官署的判官,都急忙出來迎接。 ”李昌祺《剪燈余話》卷二:“沈韶感到奇怪,就問她緣故,開始美女強忍著不肯說,接著就放聲大哭。 ”
開始③ 從頭開始; 從某一點起。 [日]開始(かいし)。 1933年6月25日魯迅《致山本初枝夫人的信》:“最近中國式的法西斯開始流行,朋友中已有一人失蹤,一人被暗殺。 ”
似可補明李昌祺《剪燈余話》卷一:“你們如果想去游覽,應該先從這里開始。 ”又卷四:“只是造化不離陰陽,而天地間精妙開始于夫婦。 ”
四、 結語
筆者與河清君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相識,1993年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創辦了《詞庫建設通訊》,筆者(1999)曾撰《說“搞”》一文,并為“外來概念詞詞庫”詞條選刊補撰“苦力”“考非”“ABC”“自行車”“空氣”“解剖學”等詞,[5]其中“幽默”與河清君合寫,[6]“她”與河清君、姚德懷先生合寫。 [7]河清君數十年如一日鍥而不舍,終成此皇皇巨著。 其追根溯本考探辭源的執著,令我深為感佩。
其《自序》稱“編至X部時,眼睛突然閃光,飛蚊飄舞。 醫生警告: 失明將至! 一時間,驚恐不已”; “回首這5年,辛酸太多,感慨太多! ”凡潛心治學者當有同感,筆者讀之亦感同身受。 筆者自1980年開始匯釋《朱子語類》的詞語,擬編纂《朱子語類詞典》,至今已老眼昏花尚在反復打磨,深感編詞典的甘苦正如禪宗祖師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陳原先生(1985)曾說編詞典“這個事情是吃力不討好的。
你鉆進去有無窮的趣味,你不鉆進去簡直是味同嚼蠟”。 然而盡管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套用佛教的說法,這也是一種功德。 河清君所編《辭源》集近現代漢語新詞新義于一編,為漢語詞匯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語料佐證,彌補了已有研究的不足,為漢語詞匯史的研究打下了厚重扎實的基礎,與時下一些急功近利拼湊而成的泡沫之作不啻有天壤之別,從中可見其甘苦和功力。 《辭源》的編纂是一項細致而又煩瑣的工作,更是一個逐漸完善的大工程,誠如河清君《自序》所說,“這樣的詞典,其編纂永無止境”。 筆者(2003b)在《略論辭書評論與辭書史研究》一文中曾說“如果說一部部高質量的辭書猶如我國辭書百花園中一朵朵艷麗的鮮花,那么一篇篇中肯恰到的評論就好像襯托這些鮮花的綠葉”,謹愿拙評有裨于鮮花更為艷麗,且期待詞源詞典編纂的“代代接力,不斷進取”,“日臻完善”。
附注
[1]五四運動時期的現代白話文運動由于當時民族危機的深重、政治運動的沖擊和急功近利的心態等因素的影響,一味否定文言,沒能恰當地處理好傳承與開拓的關系,帶有新時代伊始的局限性,而當時歐化的白話文雖然促使漢語精細化和明確化,擴大了漢語的表現能力,但也導致了傳統文化內涵的某種失落,其經驗和教訓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2]周振鶴(2000)《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序言:“將新詞一個一個從文獻中摘出,找出其最早出現的地方,以探索這些概念到底在何時進入中國。 這不但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工作,也是一個很冒險的事,因為做學問的最大難處之一就是說有易,說無難。 因此不能保證這些新詞首次出現的地方絕對無誤,但這樣的工作顯然為科學史與學術史作了極其有用的工作,是應該表彰的一種研究態度。 ”
[3]早期用例如明張岱《陶庵夢憶·朱云崍女戲》:“且聞云老多疑忌,諸姬曲房密戶,重重封鎖……殷殷防護,日夜為勞,是無知老賤自討苦吃者也。 ”《漢語大詞典》首例引魯迅《書信集·致蕭軍》,偏晚。
[4]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文明書局印行清代筆記叢刊第2卷第2頁。 參《詞庫建設通訊》1998年第16期。
[5]《詞庫建設通訊》1994—1999年第4、13、15、16、17、19期。
[6]《詞庫建設通訊》1994年第3期。
[7]《詞庫建設通訊》1994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 陳原.辭書與信息.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
3. 黃河清.近現代辭源.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4. 黃河清.近現代漢語辭源.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5. 雷蒙·威廉斯.關鍵詞 ——文化與社會的詞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6. 沈國威.近代中日詞匯交流研究.北京: 中華書局,2010: 5 6.
7. 沈兼士.陳寅恪先生來函.∥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 中華書局,1986: 202.
作者:徐時儀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5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