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在防災減災領域的發展過程中,地震和氣象部門基本維持在各自系統體制內運行,有相對獨立性和制約性。 防災減災救災的傳統工作模式是基于屬地的層級管理制度建立的,而不同災害往往交織發生,很難完全歸屬于某一單一部門。 廊坊市立足綜合減災,立體減災,推
在防災減災領域的發展過程中,地震和氣象部門基本維持在各自系統體制內運行,有相對獨立性和制約性。 防災減災救災的傳統工作模式是基于屬地的層級管理制度建立的,而不同災害往往交織發生,很難完全歸屬于某一單一部門。 廊坊市立足綜合減災,立體減災,推進區域綜合減災體制創新發展,整合應急資源,信息共享,協同聯動,充分發揮地震部門和氣象部門的比較優勢,把各自發展、并列運行的防災減災工作進行有機融合與創新發展,實現跨領域防災減災與區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防災減災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在實踐探索中取得了互利雙贏的效果。
開展監測網絡建設,推進監測臺站資源整合
充分利用原有監測站點布設格局。 廊坊市所轄10個縣市區,分布著6個地震前兆觀測點、16個強震觀測點; 9 個國家氣象站,131個區域自動站。 充分利用廊坊市氣象局氣象觀測資料,如降水、霧、霾、氣溫等,特別是地溫資料,以0、10、20、40、80、160、320cm等不同深度梯度地溫和廊坊市地震臺日均地溫、二氧化碳監測數據為結合點,市地震局原有地溫觀測數據從原來的一個臺一個數據增加到一個臺7個不同層位觀測數據,極大地豐富了臺站前兆資料,提升了區域監測能力。 同時市地震部門在永清地震臺、香河地震臺等臺站增設氣象三要素等輔助觀測手段,共享氣象、前兆觀測數據,并提供區域地震地質、地震活動等地震相關信息,有利于氣象部門拓寬研究領域,更深入地進行監測研究。 在此基礎上,推進地震和氣象監測臺網建設,探索共建跨領域、共享共用、具有區域特色的地震氣象綜合監測臺站。
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將在廊坊市建設基本臺,在廊坊市子項目新建基本站選址過程中,充分利用現有的氣象部門氣象站、人工增雨點等臺站和場地條件,在臺站勘選、初步設計和方案編制上,結合雙方優勢,合理利用,資源共享,實現資源使用和預警響應輸出最大化。
成立異常核實專家庫,聯合應對研判區域異常
面對從單一災情到復合災情的延展,推進廊坊市宏觀異常核實工作科學性、專業性,建立跨層級、跨區域、跨行業、跨學科的專家聯動機制。 組建廊坊市宏觀異常核實專家庫,由地震、氣象、地質、水務等專家組成,根據異常實際情況,開展聯合異常核實。 各部門、各學科間相互溝通合作,結合各自專業知識對宏觀異,F象提出分析判定意見,針對轄區內異常核實工作共商共建,資源共享,提升異常核實工作的專業化和綜合論證水平,為廊坊市分析預報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2018年12月,廊坊市地震局轉隸至新成立的應急管理局,構建新時代應急管理體制。 在新組建的應急管理專家庫中,分設地震地質災害、防汛抗旱、救災減災、信息化等若干專業委員會,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成員單位及專家同時作為專家庫成員,為災害防御能力建設、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提供技術支持。 建立異常上報核實機制,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定期組織召開異常核實專家庫成員座談會,共享專業信息,交流工作經驗,有效提升防災減災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
創建信息共享平臺,互通互享信息資源
加強氣象、地震以及應急監測和數據共享,整合相關災情信息和應急信息,提高數據融合應用能力。 定期召開工作對接會,深入研究探討當前災害防御和應急處置工作,建立健全會商研判機制,通過預警信息轉發利用,更好地發揮監測預警信息的救災指導作用。 當發生暴雨、干旱、冰雹、大風等氣象災害和地震災害時,及時互通互享信息,為及時有效防災、減災、救災提供保障。
加強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對于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的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等信息,通過突發事件預警發布系統快速發布有關信息,有效擴大信息發布影響面,共同推進管理業務信息化建設。
加強主汛期防范機制和應急準備,推進汛期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 應急管理部門密切關注氣象信息,嚴密防范,提前做好突發險情和應急預案準備,定期發布主汛期安全提示,聯合防范,有效應對,安全度汛,為加快大數據開發、應用和項目建設奠定良好基礎,推動信息化工作水平提升。
加大科研和技術交流合作力度,提升綜合減災能力
在災害機理、災害鏈特征、趨勢分析預測、災害風險評估等方面依托雙方科研力量比較優勢,開展綜合減災研究和科研項目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氣象、地震資源開展綜合分析研判。 從地氣耦合、地球科學系統角度探索了重大氣象災害性天氣的產生機理,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將巖石圈內地震的活動及其引起的地熱、地溫場分布、差異與變化信息對極端天氣產生、造成強度及落區分布的影響建立了相關統計分析,進而歸納了近30年京津冀地區由于地震活動而形成的地熱渦的分布、活動與變化對暴雨強度及落區的影響; 建立了廊坊地區地溫場、地溫距平場的分布、變化與暴雨強度及落區的關系; 提煉相應預報指標體系用于預報業務,在2012—2019年的暴雨預報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此基礎上,市氣象與地震部門聯合申報2018年廊坊市科技局項目《霧、霾的地氣耦合時間尺度分級模型》,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動、各層地溫場對近地面大氣能量場分布的影響。 分析了霧、霾天氣的淺層地溫場分布特征,并正在探索建立基于地震活動引起的地溫、地面大氣能量變化對霧、霾天氣造成的影響,歸納地氣耦合預報指標體系及建立相應信息平臺,以期提高對極端天氣多角度的認知和預報準確率。 積極探索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綜合減災、專項研究的定位和作用,提升區域綜合減災能力。
建立健全專項工作機制,推進防災減災各項合作落實
在資源共享、應急響應、人才培養、科普宣傳、監測臺站環境依法保護、滲透管理等方面加強合作交流,共同推進防災減災救災機制建設。 充分認識新時期災害的突發性、異常性和復雜性,統籌協調地震、氣象部門跨領域創新合作,在平臺搭建、資源整合、科研合作、應急聯動等方面,促進合作協議的落實。 加強地震、氣象基層信息員融入式建設,地震測報員、氣象測報員、基層宣傳員、災情聯絡員等共建共享,延展互聯,構建立體網絡,形成多員合一工作機制。 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如公眾號,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微信群、應急管理工作群等進行快捷有效信息溝通和工作對接。 通過融入式建設,提高災害信息獲取、分析預測、災害預防、應急評估等能力,實現有效整合,取長補短、多渠道溝通,多角度融合。
地震評職知識:地震局職工職稱評審論文發表要求
結語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種災害風險往往趨于相互交叉關聯,風險鏈條不斷分支延長并呈現出許多新趨勢新特點。 自然災害防治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化的工作,既有科技屬性又有社會屬性。 廊坊市地震與氣象部門跨領域有機融合協同發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對市縣防震減災工作從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進行了有益嘗試和探索。 在協同合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兩個部門間數據觀測、計量標準、異常判定標準不同,在統一應用上存在兼容差異。 二是數據共享平臺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共享方式、共享信息整合有待提升。 三是專項工作機制對接還需要在實戰中不斷磨合,以適應快速高效應急模式。 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與京津冀防災減災資源共享,互聯互通,拓展與京津冀地震、氣象等部門的常態與應急合作領域,構建完善跨領域防災減災體系,提升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打造“一盤棋、一體化”的應急工作格局。
作者:范秀麗 郭立平 瞿亮亮 高亮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