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文中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對常見的礦山生態修復技術加以介紹,同時提出綠化植物的主要配置原則,進而介紹項目綠植的主要配置措施。 關鍵詞: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綠化植物配置 0引言 礦山周邊擁有惡劣的環境,土壤匱乏,其大部分基質都含毒,在常規修復模
摘要:文中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對常見的礦山生態修復技術加以介紹,同時提出綠化植物的主要配置原則,進而介紹項目綠植的主要配置措施。
關鍵詞:礦山;生態修復技術;綠化植物配置
0 引言
礦山周邊擁有惡劣的環境,土壤匱乏,其大部分基質都含毒,在常規修復模式下,復墾率一直偏低。在我國發展以及民眾愈發重視的狀況下,生態修復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
1 項目概況
某礦區生態修復項目在當地某山的西南側,主峰的北麓,工程需要治理的總體占地面積近30萬m2。該工程礦山周邊大部分土地已被用作工礦用地、區域道路以及樹林和農田。此修復項目植被恢復的面積超過20萬m2,區域四周的土地已經嚴重砂礫化,同時,山體另一側擁有滑塌風險[1]。
2 礦山生態修復技術
2.1輔助修復技術
本項目選用的輔助修復技術即整理場地與處理邊坡,確保邊坡的穩定性。項目借助現場生態系統本身自修復、自支撐以及自組織等能力確保邊坡實現生態恢復,保證當地生態的平衡與多樣性。該礦區整體地勢南高北低,其地質具有較為復雜的構造。通過了解礦山不同生態破壞種類,項目現場地形有挖損以及塌陷兩大類,因此亟需修復現場的基礎地形。經由挖方、填方當前的山體,確,F場改造與覆蓋植物所需條件相符合,并且控制現場擁有寬約為3m,高約為15m的階梯式臺地。將排水溝布設在局部,以便確,F場具有較好排水性以及安全性,并且在改造現場時重點改造直線邊坡。有關部門應該明確,處理邊坡的關鍵工作即確保邊坡的穩定性。通過觀察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可知,處理邊坡最重要的工 作便是確保受損邊坡保持穩定,其中的主要工作包含了:確保形成邊坡土地的安息角,大型危石的清除以及削坡、降坡的改造工作等。
在處理過程中,盡可能地把非臺階式邊坡的裸巖改造為階梯式的坡地,降低邊坡整體坡度,使之不超過安全角,并且基于土地類型將山體存在的崩塌風險消除。對于現場塌陷區域而言,制約其生態修復效果的關鍵因素為區域塌陷程度以及范圍。在通常情況下,塌陷地并不會使土層的架構發生變化,然而塌陷程度將直接決定生態修復總體難易度。在修復改造塌陷區域地形時,重點經由挖方、填方等形式在此區域覆蓋植物,對喬木、地被以及灌木等展開科學搭配,便可使地形結構以及水土實現全面穩固,并且確保巖石坡面與植物生長的關鍵條件被有效結合到一起,進而保證邊坡區域實現保水固土。
2.2微生物修復技術
此技術經由將菌根接種至現場建植植物,同時借助根際存在的微生物展開活動,確保土壤自身微環境以及植物的營養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從而保證植物能夠健康生長,進而修復現場生態環境。當前效果較為良好的微生物修復技術,即為菌根技術。例如借助將鐵礦尾砂當成基質對叢枝菌根進行接種,在實踐過程中可知,接種的菌根能夠確保植物的地上含磷量提升近2倍,可以使現場植株更快地吸收磷。
再如在鎘、鋅污染土壤當中接種菌根,可以發現苜蓿當中重金屬量上升。此外,現場重金屬的有效性也會受到菌根菌絲的分泌物所影響,能夠使植物更快吸收重金屬,使植物抗性得以提升。此類技術的重要基礎即有效篩選現場微生物的群落,并且經由培養、繁殖現場定居植物的根系微生物來修復現場,這是由于這部分微生物會在長時間受脅迫狀態下存活生長,說明自身抗逆性以及適應性較高[2]。
2.3改良基質現場的重金屬污染情況
較為嚴重且缺乏土壤層,因此技術人員選用的改良基質方法為客土法。按照恢復后的應用方向、基質自身成分與理化性質等確定覆土的厚度,其中需要被恢復成林地的區域,應當確保10~30cm厚的覆土,而需要被恢復成農地的區域,應當確保50~100cm厚的覆土。實踐證明,當覆土達到10cm厚度的時候,可以提升植物50%蓋度;當覆土達到30cm厚度的時候,可以提升植物70%蓋度。盡管客土法能夠有效改良基質,然而使用環境只能在礦山,同時還需到異地進行取土,這嚴重破壞了土地資源,更無法將礦山自身土源問題得到有效處理。當礦山缺少土源時,應當著重考慮利用稻草、谷殼以及秸稈等物質,將其粉碎、使之發酵之后,使其替代土壤確保能夠改良基質,這樣也能使養分的總體含量得以提升。
3 項目綠植配置
對于植物群落而言,其構成并非雜亂無章,通過細致觀察可知,群落會在相應環境中,部分種類植物將會主動結合,這種組合有一定規律性。此修復項目植被恢復的面積超過20萬m2,應用了12種灌木、喬木植物:1萬株灌木,2萬株落葉喬木,12萬株常綠喬木以及13萬株樹木。采用的配置形式為“片林栽植”,重點應用了黑松、火炬樹、側柏、紫古櫟以及剌槐等具有較高耐貧瘠、耐旱、抗風以及耐寒的樹種,能夠使相應生態基質實際需求得到滿足。與此同時,現場沿擋墻還種植了榆葉梅、連翹以及丁香等幾類灌木。經由分析可以將現場按照不同立地狀況,詳細劃分成2大生態修復區:南坡與北坡的植物生態修復區域,各自所選植被有所不同。
正如前文所述,應用植被恢復技術時,著重考慮應用的植物應該為與當地氣候狀況相符且有較強抗逆性的植物,同時還應科學搭配喬灌類植物。落實階段,技術人員應當按照實際狀況合理調整苗木的規格與品種。此項目現場南坡的所選修復用樹種除了要擁有確保土壤穩定性的功能,以便對污染進行合理管控,同時也應使生態系統得到明顯改善,確保周邊民眾日常生產、生活不會受到礦區環境問題過多影響。經由對場地的狀況展開前期分析得知,北坡日常并不充足,所以重點選用有較高耐貧瘠和耐陰性的綠植。初期種植蜀檜,發現其有較低存活率,葉片多呈枯黃色。因此,北坡多栽植野牛草、側柏、臭椿以及火炬樹等。
植物論文范例:被sci收錄的植物類期刊
4 結論
總之,在礦山區域土地失調、生態結構被破壞等問題時有關部門所采用的工程、生物等方法恢復區域生態系統、確保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即生態修復技術。而合理地配置綠植在生態修復系統中占據重要位置,相關工作的有效落實,除了會影響人們的現實生活,更會對區域未來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因此,有關部門應對其予以高度關注。
參考文獻
[1]衛云燕.礦山綠色生態修復及植物配比模式的研究[J].能源與節能,2019,169(10):90-91,173.
[2]蘇軍德,李國霞,趙曉冏.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中綠化樹種的選取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18,000(004):11-14.
作者:龍江洪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26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