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社會學論文分析俄羅斯北極地區與北方海路開發歷史,一戰爆發后,開通北海航線意義不斷上升。沙皇政府逐漸意識到研究和開發北極地區的重要性,開發北海航線問題尤為重要。1916-1917年,全俄軍事工業委員會和工商部開始嘗試沿北冰洋近海航線運輸貨物,同時
這篇社會學論文分析俄羅斯北極地區與北方海路開發歷史,一戰爆發后,開通北海航線意義不斷上升。沙皇政府逐漸意識到研究和開發北極地區的重要性,開發北海航線問題尤為重要。1916-1917年,全俄軍事工業委員會和工商部開始嘗試沿北冰洋近海航線運輸貨物,同時在鄂畢河和葉尼塞河河口建設港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95年,是由北京市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北京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北京市鄧小平理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是以研究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性理論刊物。
摘要:早在基輔羅斯時期,俄羅斯沿海居民就在歐洲北冰洋沿岸和島嶼上從事捕魚和捕獲海獸活動。十月革命前,俄國在北極地區和北冰洋水域的活動主要以探險、具有探險性質的考察和地理發現為主,并形成對北極地區和北冰洋水域的整體認識。十月革命后至二戰爆發這一階段,蘇聯對北極地區和北方海路開發全面展開,并取得巨大成就,建立了北海航線聯盟協會和北海航線管理總局。二戰后,北海航線保障性開發繼續深入,北極科學研究也獲得較快發展,綜合性開發北方地區經濟成效顯著。
關鍵詞:俄羅斯;北極地區;北方海路
一、十月革命前北極地區和北冰洋沿岸水域的探險和考察
俄羅斯人開發北冰洋海域始于12世紀中期,沿海居民首次抵達白海和巴倫支海沿岸,捕獲海獸和魚類。此后,俄羅斯沿海居民捕魚海域不斷擴大,14世紀擴至新地島,16世紀抵達斯匹茨卑爾根群島。
隨著人們在北方海域活動范圍的擴大,探索北方海域的興趣日漸濃厚。1525年,俄國文學家、外交家季米特里·格拉西莫夫首次提出沿歐洲和亞洲北方海岸可能存在水道。格拉西莫夫的這一想法促使英國和荷蘭在16、17世紀先后組織了幾次北海探險隊,開展北方航線的探險活動,但始終沒能穿越喀拉海西部海域。與其相比,俄國人沿北冰洋海岸的探險活動進展卻比較順利。自16世紀中期起的一個世紀里,俄國沿海居民和探險家們分階段地實現了全部北方海路的航行,格拉西莫夫關于沿北方海岸從歐洲到太平洋存在海路的設想最終被證實。1712年,探險家梅爾庫里·瓦金和雅科夫·佩爾米亞科夫首次探訪了位于拉普捷夫海西部的大利亞霍夫島,揭開了新西伯利亞群島發現和研究的序幕。1733-1742年,大北方考察隊在北冰洋及其沿岸水域開展考察活動?疾礻犕瓿闪藦陌枬h格爾斯克至東方大巴拉諾夫海角全部北方海路各區段的考察工作,獲取了詳細的水文信息,并繪制了地圖。1820-1823年,俄國探險家費爾季南德·彼得羅維奇·弗蘭格爾和費多爾·馬秋什金率領考察隊在北方海路東段進行了四次考察活動,并在地圖上詳細標注了從科雷馬河口至科柳欽灣(楚科奇海)的海岸線,為研究北方海路東段做出了巨大貢獻。1878年7月至1879年7月,由北極探險家、學者阿道夫·埃里克·諾爾堅舍利德率領的瑞典探險隊完成了從哥德堡至亞洲東北角——杰日尼奧夫角的航行,首次實現了北海航線的單船航行。
19世紀末,由于無線電的發明和使用,北極地區和北海航線研究、開發進入新階段。1899年,在海軍上將C.O.馬卡羅夫的倡議下,俄國開始建造第一艘線型破冰船葉爾馬克號,計劃用于經喀拉海的鄂畢河和葉尼塞河的定期航行,并開展高緯度地區的海洋研究工作。此時,沙俄政府也開始關注北方和北海航線開發問題。1908年,海軍部制定北方海域水文研究計劃,計劃用十年時間繪制從阿爾漢格爾斯克至杰日尼奧夫海角的海洋地圖。為完成該計劃,海軍部專門成立北冰洋水文考察隊,自1910年至1915年從杰日尼奧夫角至白海海灣口(阿爾漢格爾斯克)沿北極海岸進行勘測工作。1913年,考察隊發現切柳斯金角北部的北地群島,成為北極地區20世紀最偉大的地理發現之一。 二、20世紀上半葉北極地區和北方海路的開發
1917年十月革命后,蘇俄制定了新的國家北方開發計劃,開始全面、系統研究北方地區,計劃使用破冰船、飛機和龐大的極地站網絡在北極海域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為研究計劃順利進行,1920年蘇俄成立北方科學漁獵考察隊(后發展成為北極和南極研究所)。1921年,北方科學漁獵考察隊開始嘗試派遣考察團定期對喀拉海進行考察,并于1924年首次駕駛飛機完成了該海域的冰情探查,為船舶穿透冰層航行提供保障。與此同時,北方科學商業考察隊還派遣考察團前往科雷馬河流域、楚科奇地區進行水文、水情考察工作。至1936年,考察隊完成了全部北海航線的冰情勘察工作。研究北極地區和北極水域自然氣候特點對開發北海航線具有重要意義。1921年3月10日,列寧簽署人民委員會法令,建立漂浮海洋研究所,在北冰洋及周邊海域、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河口區域、島嶼和蘇俄北冰洋沿岸地區開展科學研究工作。一年后,在阿爾漢格爾斯克港建造的帕爾修斯號專業科考船下水。五年后,漂浮海洋研究所完成了大熊湖(屬加拿大)子午線至白海子午線間北極廣闊區域的研究工作,并建立了許多科研站,完成了伯朝拉海和卡寧半島漁獵區詳細的海洋地理測量,對該海域魚類資源的分布和數量展開研究,并確定了海獸等其他大型海洋生物的遷徙路線。此外,自1923年起的十年時間內,蘇聯在北冰洋沿岸和島嶼上共建立了19個無線電氣象極地站。
20世紀上半葉,在開發北方海路、組織科學考察工作中,北海航線聯盟協會和北海航線管理總局兩個相關組織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北海航線聯盟協會的前身是1919年由高爾察克政府建立的北海航線委員會,主要任務是在北極地區開展研究工作,進行以物易物為主的活動,并在必要時調配軍用物資。但高爾察克失敗后,該委員會自行解散。1920年4月20日,蘇俄政府恢復北海航線委員會工作,委員會隸屬于西伯利亞革命委員會,由運輸部、水文地理部、港口建設部、科學部、商品交換部、公共事務部和經濟部組成。北海航線委員會初期主要組織易貨貿易活動,為西伯利亞農民提供工業品,并將西伯利亞的糧食運往俄國的歐洲部分。稍后,委員會開始負責開發自阿爾漢格爾斯克至杰日尼奧夫角海路的北海航線任務。1931年,北海航線委員會更名為北海航線聯盟協會。1932年,北海探險隊乘坐西伯利亞科夫號破冰船從阿爾漢格爾斯克港出發,穿過馬托奇金海峽進入喀拉海,經過迪克森島、多馬什尼島,繞過北地群島,于10月駛出白令海峽,進入太平洋。西伯利亞科夫號是首次在單導航、無越冬的條件下實現北海航線全線航行。西伯利亞科夫號的成功航行促使蘇聯人民委員會于12月17日作出決議,成立北海航線管理總局。1933年3月11日,北海航線聯盟協會并入北海航線管理總局。北海航線管理總局組織規模龐大,擁有一個破冰船艦隊和兩個獨立的北極海洋運輸公司。總局所屬的“北極供應”和“北極建設”兩個專業組織主要從事北極地區的物資供應和建筑工作。下屬北極與南極研究所和極地站負責為北海航線船舶航行提供科學航海保障,從事長期氣象和海冰預報工作,并定期向位于迪克森港、季克西港和佩韋克港的北海航線海上作業總部派遣科研小組。北極與南極研究所沿北海航線開展了大規模的科學研究和實地考察工作,努力提高水文氣象和冰情預測的準確性,延伸導航,并為極地站提供科學方法的指導。
為促進北海航線管理總局在北極地區開展工作,蘇聯政府作出《北海航線和北方經濟發展措施》的決議,計劃建造新型破冰船和其他船舶、建設海港和無線電中心臺、建設機場并開辟空中航線。在蘇聯政府支持下,該計劃得以順利實施,北海航線管理總局很快擁有了自己的極地航空隊,在北極高緯度地區進行大量冰情航空偵察和實地考察工作。1937年,極地航空隊組織名為“北方”的最大規模高緯度空中考察隊,考察隊乘坐飛機成功飛抵北極地區浮冰并實現著陸,建立了北極第一漂流站——北極科研站-1(CH-1)。同年夏,北極飛行員們先后三次完成穿越北極前往美國的飛行任務。1939年,斯大林號破冰船完成跨越北海航線的雙向航行,并成功為10艘貨船進行導航服務,這標志著北海航線的巡航階段結束,商業航海時代到來。各海洋考察隊和空中探險隊也開始采用新的、富有成效的方法對北極海域自然環境開展研究。
三、二戰后北海航線開發與北極地區經濟發展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進攻中斷了蘇聯的北極研究工作,北方海路的正常航運業遭到破壞。戰后,北海航線開發獲得更大范圍的拓展,尤其在促進北方經濟發展中,北方航線承擔了大部分運輸任務。每年都有大批現代化大型破冰船和大容量運輸破冰船充實進北極船隊,大量用于導航和貨物運輸的江河輪船、快艇以及駁船沿北海航線往返于鄂畢河流域至科雷馬河流域,因此須對北冰洋及注入北冰洋的通航河流進行進一步研究。1948年,蘇聯組織了戰后第一個高緯度空中考察隊。考察隊由20架飛機組成,其中部分飛機承擔飛行實驗任務?疾礻牭目茖W小組被運往北極盆地的浮冰上,在那里開展海洋、氣象和地理研究。這次考察成果豐碩?疾礻牥l現了位于海底的巨大羅蒙諾索夫海嶺,海嶺自新西伯利亞群島一直延伸至埃爾斯米爾島,綿延1800公里;還發現了門捷列夫海嶺、馬卡羅夫海盆、波弗特海和南森海盆。這些發現被世界科學協會認定為20世紀最偉大的地理發現。由于科學家的貢獻,人們掌握了北冰洋水團和浮冰的運動規律,改變了人們對海床結構的認識,使地質學家們意識到有價值的礦物質不僅儲藏在海洋的沿岸地區,而且還蘊藏于海底。1950年春,在極地航空隊的幫助下,在北極浮冰上建立了北極-2漂流站;1954年,北極-3和北極-4漂流站相繼建立。至此,北極海域浮冰上共建立了4個漂流站。此外,1955年起,蘇聯在北冰洋浮冰上都要建立自動無線電氣象臺,監控浮冰漂移和無人區天氣狀況,為北冰洋冰情、天氣監測和研究提供大量原始信息數據,為北海航線航行船舶提供水文氣象綜合導航工作。
此外,冷戰興起后,世界緊張局勢加劇。在軍事和外交領域,北極地區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蘇聯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爭奪的新目標。面對主要競爭對手美國在北極地區咄咄逼人的態勢,蘇聯全面調整北極政策,一方面提出要在北極地區建立軍事戰略區,另一方面全面推行北極地區經濟發展和改善區域政策的北極整體開發戰略。為加快北極地區開發和經濟發展,1954年蘇聯成立北方問題跨部門委員會,隸屬于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生產力研究理事會,主要任務是尋找有效途徑開發、利用北方地區自然資源,重點關注社會和環境問題,促進國民經濟整體發展。針對北方地區距離國家工業中心和科學中心遙遠的特點以及該地區生態的脆弱性,確定了北方地區開發的整體性原則,既要發展經濟,保護人們免受不利環境影響,又要保持北方地區的生態平衡。20世紀下半葉,蘇聯北極地區的社會經濟取得很大發展,北極地區無論在國家經濟實踐中還是在政治決策中的重要性都在不斷提高。隨著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對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逐漸擴大,蘇聯國家政策中更加關注北方地區的發展。1960年前蘇聯為發展北方經濟的資金投入為140億盧布,而1960-1980年的20年間,國家在北方地區的資金投入就高達1000億盧布。蘇聯時期的最后十年,建立包括北極地區在內的區域生產綜合體,成為蘇聯戰略性社會經濟計劃的基礎。在蘇聯經濟管理體系內,區域生產綜合體同時涵蓋了特定區域內的生產、社會和生態領域的發展。同時蘇聯提出北方基地發展戰略,開采北方自然資源,將北方建成能源基地,因為南方地區資源已日益枯竭。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wslw/8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