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中藥炮制起源于中藥用藥實踐,火的發現對中藥炮制的形成起到關鍵的作用,而飲食文化的發展對中藥炮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了充分發揮中藥防治疾病的作用,并克服某些毒副反應,保證安全有效,中藥材在使用前必須根據病情和實際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炮
中藥炮制起源于中藥用藥實踐,火的發現對中藥炮制的形成起到關鍵的作用,而飲食文化的發展對中藥炮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了充分發揮中藥防治疾病的作用,并克服某些毒副反應,保證安全有效,中藥材在使用前必須根據病情和實際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炮制處理。中藥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種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種藥物同時可具有幾方面的目的,這些不同的炮制目的雖有主次之分,但彼此間往往又有密切的聯系。
《環球中醫藥》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管,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 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醫藥學術期刊。本刊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美國《化學文摘》收錄期刊。本刊以“立足科技前沿,貼近臨 床,服務讀者”為宗旨,以“打造科學性、思想性、可讀性俱佳的中醫學術期刊”為編輯方針,以國內外中醫藥專業人員為主要讀者。
摘 要:目的 探討中藥炮制的臨床意義,指導臨床應用。方法 對傳統中藥炮制方法進行分類,分析不同類型中藥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并復習相關文獻,指導臨床應用。結果 不同特性的中藥,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炮制,以發揮中藥的最大效用,并降低其毒性,降低不良反應的程度和發生率。結論 中藥炮制是中藥應用中的重要部分,合理的炮制方法可促進中藥發揮治療作用,降低毒副作用。
關鍵詞:中藥;炮制;臨床意義
中藥炮制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藥炮制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中藥炮制學是專門研究中藥炮制理論、工藝、規格標準、歷史沿革及其發展方向的學科。炮制學科的古老體現在其起源發展的歷史悠久,它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用藥經驗的總結和理論升華。炮制學科的年輕體現在其重要任務是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探討其深奧的理論內涵、挖掘其豐富用藥經驗。現在介紹如下。
1中藥炮制的目的
中藥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降低或消除所炮制中藥的毒副作用,保證臨床用藥安全;
(2)增強藥物的藥理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3)改變藥物的藥性或者功效,滿足不同的用藥需求;
(4)改變藥物的形狀或者特質,便于貯存和制劑;
(5)除去雜質和非藥用部分,使藥材純凈,保證藥材品質和用量準確;
(6)矯臭、矯味,以便于服用。
2中藥炮制方法
中藥炮制的方法取決于藥物的特性和用藥目的。不同的藥物可以用相同的炮制方法進行炮制,同時,相同的藥物,因用藥目的不同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炮制。藥典分類法:《中國藥典》一部附錄收載“藥材炮制通則”采用凈制、切制、炮制、水飛、制霜。中藥炮制清代徐靈胎將傳統的制藥原則歸納為:相反為制,相資為制,相畏為制,相惡為制。臨床最常用的炮制方法為加輔料炮制,而加輔料炮制又分為以下幾種:
2.1加酒炮制
加酒炮制是中藥炮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中醫認為酒甘、辛、大熱,具有散寒、矯味,能通血脈、行藥勢等功效;同時也為良好的有機溶媒,藥物的多種成分皆易溶于酒中。因此,藥物經酒制后,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加療效。取洗凈晾干后黃連,用白酒拌勻、悶透,植鍋內文火炒干,取出晾干即可使用。每100.0 g黃連,用酒12.5 g,張志梅等[1]認為酒制后黃連止吐效果更佳。炮制對大黃解熱作用無明顯影響,對大黃抑菌作用有重要影響。
2.2加醋炮制
中醫臨床常用米醋炙藥,因醋中有機酸可與毒性物質結合而起解毒作用。不同藥物加醋炮制的方法也不相同。白宗利等[2]研究顯示柴胡醋制后柴胡皂苷a的含量在0.1428%~0.2550%之間,柴胡皂苷d的含量在0.9509%~1.4301%之間,說明經醋制后柴胡內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b含量明顯降低。
2.3加鹽炮制
中醫認為食鹽性味咸寒,具有強筋骨、軟堅散結、清熱、涼血、解毒、防腐等作用,并能矯味。藥物經鹽水制后,能改變性能,增強作用。高慧等[3]研究結果表明知母鹽制后降糖效果增加。中醫臨床中溫腎陽的藥物多以鹽水制,是在味上的扶助,使氣厚之藥得到味的配合,而收到氣味相扶的用藥需要。
2.4加蜜炮制
不同藥性的中藥其蜜制方法也盡相同,臨床常用的蜜制是經過加熱煉熟的蜂蜜。中醫認為蜂蜜甘平,具有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矯味、矯臭,能與藥物起協同作用,增強藥物的療效。張泰等[4]研究發現中藥蜜制中以蜜炙最為常用,其他蜜制方法已經比較少用。
2.5加姜炮制
用姜汁炮制藥物是傳統的炮制方法的一部分。1995年版《中國藥典》1部收載姜制的藥物計有7種,包括竹茹、厚樸、黃連、草果仁、半夏、天南星、白附子,說明對姜制藥物的方法是給予肯定的。姜制開始主要是制止藥物的毒性,消除藥物的副作用。這就是以半夏、厚樸為代表的一類藥物的姜制。但藥性有寒熱溫涼、升降浮沉、補瀉的不同,即所謂藥有偏性。“姜制發散(溫散)”是指調整藥物偏性的經驗總結,即對寒涼之性、沉降之性、攻瀉之性等藥物作用偏性的調節。這就是以竹茹、黃連、革果仁為代表一類藥物的姜制。對人脾姜制,可解釋為入脾的藥物需要姜制或要引經入脾的藥物需要姜制。其意是指姜制具有引經作用,能助長或協同藥物的療效,或使藥物的治療作用在這方面更好發揮。
2.6加豆腐炮制
將豆腐與有毒性中藥一起蒸煮,因豆腐中所含蛋白質為兩性化合物,可與生物堿、鞣質及重金屬結合產生沉淀,從而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另外豆腐經水煮制后形成多孔性凝固蛋白,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藥物中的毒質,以解毒去毒。如中藥藤黃、硫黃等就是用豆腐炮制的[5,6]。
2.7加明礬炮制
通過加輔料炮制后,有的藥物與輔料能互相促進而增效,有的藥物原來峻烈之性得以緩和,有的藥物性能發生改變而擴大臨床療效。明礬為復鹽,在水中可解離為Al離子,A1離子進一步生成為凝膠狀的Al(OH)3,其本身帶有電荷并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吸附毒性生物堿及甙類等成分而達到解毒的目的。例如明礬制半夏、烏頭、天南星等。明礬可使烏頭堿在水溶液中發生沉淀而加快對毒性物質的消除。有人對不同炮制方法制半夏進行比較,結果生半夏毒性最強,對黏膜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以下毒性依次為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明礬制半夏。實驗證明,明礬解除藥物毒性的作用最強。
3中藥炮制的質量要求
中藥炮制的品質直接影響藥物療效和用藥安全,因此中藥炮制具有嚴格的質量要求。經炮制后的中藥,除應符合規定的質量要求外,還應符合以下基本質量要求。
(1)凈度:炮制品不應夾帶泥砂、灰屑、雜質、霉爛品、蟲蛀品,應去除非藥用部位,以保證調配劑量的準確。
(2)片型及粉碎粒度:片型厚度應符合《藥典》或《規范》的相關規定并且片型平整、均勻;粉粒均勻,無雜質。
(3)色澤:炮制品應顯其固有的色澤,不應有明顯的變異。
(4)具有固有的氣 味外,還應帶有所用輔料的氣和味。
(5)炮制品中的含水量應控制在規定的范圍之內。一般在8%以下。
(6)灰分:將干凈而無任何雜質的炮制品高溫灰化,所得之灰分稱為“生理灰分”。炮制品的灰分應在規定的范圍之內。
(7)浸出物:浸出物分為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
(8)有效成分:炮制品有效成分能含量不能低于相關要求。
(9)有毒成分:建立有毒成分的限量指標,可以保證臨床用藥安全。
(10)衛生學檢查:對炮制品中可能含有的致病菌、大腸桿菌、細菌總數、霉菌總數及活螨等作必要的檢查,并作限量要求。
綜上所述,中藥炮制在中藥的臨床應用中具有重要臨床作用,不同藥性的重要,要根據其藥性和治療目的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以達到增強藥效,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yxlw/10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