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視障學生在人體解剖學時實驗教學的問題_《中國醫藥導報》2013年12期
所屬分類:醫學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4-07-04 16:23 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中國醫藥導報》2013年12期;作者:劉希偉 [摘要]:針對視障學生對人體結構缺乏直觀認識的特點,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教學標本和模型,以觸摸為導向,借助形象的語言描述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思維,利用人體自身的體表標志及其周圍的
注:本文摘自《中國醫藥導報》2013年12期;作者:劉希偉
[摘要]:針對視障學生對人體結構缺乏直觀認識的特點,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教學標本和模型,以觸摸為導向,借助形象的語言描述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思維,利用人體自身的體表標志及其周圍的毗鄰關系讓學生記清重要的人體結構、神經血管走行以及與臨床應用相關的知識點,有效提升實驗課教學效果。
[關鍵詞]:視障;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
隨著醫學教育的發展,視障學生通過接受高等醫學教育、專業技能培訓,不斷體現自身價值并回報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濱州醫學院煙臺校區本科層次的視障醫學教育在全國仍屬首創,如何讓他們學好醫學的最基礎課程——人體解剖學,是解剖學教師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很顯然,以往的解剖學實驗教學模式已不適應這一特殊的群體,必須從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的改革入手,找出一套特色鮮明的、適合視障生學習的教學模式[1],有效提高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的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1精心設計語言語境、時時注意學生的心理變化
視障生聽覺非常敏銳,教師語調的微小變化可能會對視障生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首先,無論是講課還是和他們聊天、談心時語調不要太高、太急,尤其不要表現出不耐煩的感覺,雖然他們看不到,但內心對他人的不耐煩極為敏感,有可能因為老師的語調的變化傷害他們的自尊;此外,在教學講解過程中盡量少用“看”字,多用“想”字,通過準確的語言描述、細致入微的解釋,在師生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的紐帶;再者,上課風格應選擇大度和風趣幽默,給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2]。盡量多用形象生動的比喻、繪聲繪色,切忌模糊的語言,授課技巧要靈活多變,一定要把復雜的人體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講的簡單明了、易于記憶。同時,課間、課后的溝通和交流至關重要,對日常生活小事的關心和照顧可產生溫暖如家的感覺,這也是教好和學好人體解剖學的重要前提。
2在觸摸和想象中引導學生建立空間思維
人體解剖學是講述人體正常組織器官形態結構、位置毗鄰、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功能的科學,是醫學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視力正常的學生有著良好的視覺和細微的觀察能力,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結合教材、多媒體課件、掛圖、圖譜、標本、模型等,掌握授課內容應該沒有難度,但視障學生他們卻喪失了這個能力,給他們學習這門課程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是這些學生有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的知識積累,具有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藉此,可以設定他們最容易觸摸和記憶的某一體表特征或某一器官位點為原點建立空間坐標,形成立體構象,再根據其前后左右的毗鄰關系講述人體結構,在對實體標本的觸摸中形成真實的印象,進而了解人體組織器官結構與人體各種生物學功能之間的關系。對于視障學生,解剖學“標準姿勢”,即“身體直立,面向前,兩眼平視前方,雙足并攏,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軀干的兩側,掌心向前站立”應牢記于心[3]。任課教師也要自始至終嚴格按照解剖學“標準姿勢”的方位術語講述人體器官的具體位置。
視障學生雖然在視覺上有欠缺,但是他們具有良好的記憶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其靈敏的觸覺。對于人體解剖學這種形態學范疇的教學內容,視障學生只有對講授的教學內容通過在實驗上反復多次地觸摸感覺才能對人體的結構和器官的形態在腦海里形成完整的印象。所以,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手把手地引導學生通過觸摸標本和模型建立感性認識。對授課內容涉及到的標本和模型進行反復觸摸(為了避免福爾馬林固定標本人體的損害,筆者給視障學生使用的標本全部是人體塑化標本)。在給視障生準備實驗模型時,筆者準備的大部分模型是與正常人體等大的,但有的模型為了更加清楚地顯示器官的結構內容和層次,制作時需要放大(如:視器-眼球的放大模型、心臟放大模型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模型與正常人體器官不是等大的,帶教老師應向學生說明模型放大的比例并與正常結構做比較,以免學生產生錯覺形成錯誤的印象,積累錯誤的知識。遇到這種情況,上課教師應該找一個方便視障學生參照的物體做參照物,比如正常人的心臟比本人的拳頭稍大一點,學生就可以自行比較心臟模型與實體心臟的量化關系,在腦海里形成深刻印記。
3精選人體體表標志,準確掌握結構之間的毗鄰關系
視障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的目的是為學好其他中西醫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將來學習按摩推拿做好知識儲備。傳授的知識實用性越強,對學生的幫助越大。教師在授課時就應該告訴學生,實際上每個人的身體是最好的、可隨時應用的活體標本;觸摸最真實的自己,記住最明顯、最有用的體表標志,熟悉最有立體感的人體標志。在此基礎上,同學之間也可以相互觸摸,尋找體表標志并與自身進行比對,可以有效地增加學生對人體表面結構的感性認識,對所學過知識的掌握大有幫助[4-5]。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授課內容先從外露區域的體表標志開始(如:上、下肢),根據體表標志劃線或規劃區域,在該區域內觸摸到的結構,并說出內在結構的名稱,學生很感興趣。講上肢骨時,先讓學生摸到自己身體上肱骨的內、外上髁及尺骨鷹嘴,同時做前臂旋內動作,觸摸到橈骨頭就會輕而易舉。講肘關節時,先告訴學生,一旦肘關節伸直,肱骨內、外側髁和尺骨鷹嘴三者將成一條直線;而當肘關節彎屈成90°時,此三者的連線構成一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然后讓學生食指按住尺骨鷹嘴,拇指按肱骨內上髁,中指按肱骨外上髁,反復做前臂的屈伸動作,這三者的關系就迎刃而解了。這時再告訴學生當肘關節脫位時,由于尺骨鷹嘴的移位,三者的位置關系發生改變,患者患肢活動受限,需要及時準確復位。結合臨床應用,學生會慢慢理解、體會、記憶,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為了更好地掌握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筆者通過適當分區讓學生更易明確各組成部分的毗鄰關系[6]。首先連接兩側肋弓最低點做一水平面,連接兩側髂結節作結節間平面,再由經腹股溝韌帶中點作兩個矢狀面,將腹部劃分為腹上區,左、右季肋區,臍區和左、右腹外側區,腹下區,左右腹股溝區共9個區。然后將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中每一個器官或結構,在相應區域內的位置以及這些器官的形狀、結構及毗鄰關系,學生即使離開教材,相關的知識點也能在腦海中清晰地勾勒出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把握就會更加準確。
如果在分區之前,順便復習一下運動系統重要的體表標志:髂嵴、髂前上棘、肋弓、劍突、腹股溝韌帶等,再讓學生在自己的身體上觸摸到這些體表標志,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結合臨床應用突出有效性和實用性是視障學生解剖實驗教學的中心任務
在人體解剖學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應該考慮到視障學生學習解剖學知識在以后工作中的應用性和實用性,授課知識的側重點應有所改變,有的放矢。運動系統、周圍神經系統權重增加,內臟學、感覺器簡明扼要學時相對減少[8]。講述運動系統時,應結合臨床病例講述不同部位關節損傷、運動扭傷、肌肉拉傷時患者的臨床表現,讓學生思考所損傷的結構(韌帶、肌肉等)名稱;在講述內臟學時,可以根據容易發炎的器官(如闌尾、膽囊等)在體表上的體表投影,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摸一下闌尾在哪里,這時老師提示在右側髂前上棘與臍做一個連線,中外三分之一處就是闌尾的體表投影,讓他們反復觸摸幾次以增加記憶,告訴學生當闌尾炎發生時按壓此處會有非常疼痛的感覺。而在講述神經系統時,應以講解周圍神經系統為主,結合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表現,讓學生聯想到以前學過的各部位椎骨的形態以及中軸骨的連接等,并復習在活體上對椎骨進行正確計數的方法。
5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及重復實現對聽覺的反復刺激
視障學生對人體結構缺乏直觀感覺的特點,需要反復多次的聽覺刺激才能牢固掌握所學知識點,為以后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每次課結束前,教師一定要對有相似性和共同點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將學過的知識系統化,以便于學生掌握和記憶[9-10]。例如在講完脈管系統后,考慮到視障生將來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應該讓學生掌握正常人體體表可以觸摸到脈搏的地方及相關動脈的名稱——我們稱之為人體的“動感地帶”。先是采用提問和討論的方式,讓一個學生回答,其他同學可以補充,最后教師總結如下:①心尖搏動的位置(坐位時,正常心尖搏動一般位于第五肋間左鎖骨中線內1.0cm處,搏動范圍直徑2.0~2.5cm,但是心尖的位置會因為體型、體位、年齡等因素的變化而改變,可以上下浮動一個肋間隙);②腕部(前臂前面橈側腕關節上5cm處,臨床上計數脈搏的地方——橈動脈);③肘窩處(肱二頭肌肌腱的內側——肱動脈);④腋窩下(腋動脈);⑤頸部(頸總動脈:喉結旁1~2指);⑥面部(下頜骨下緣與咬肌前緣交界處——面動脈);⑦顴弓根部(外耳門前上方——顳淺動脈);⑧大腿根部(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1~2cm處——股動脈:);⑨腘窩內(腘動脈);⑩內踝后方(脛后動脈)以及足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間足背動脈)。還要讓學生知道這些“動感地帶”除了可以計數脈搏外還可用于應急救治,在遇到大量出血時可以壓迫該部位以達到止血的目的。對歸納總結的知識點,重復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多次重復過程中語言的一致性,這對于視障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至關重要;必要時建議學生錄音,便于課后的復習。也可以借助課后作業的形式,讓同學再仔細回憶,并按課堂歸納的要點,在自己的身體上準確觸摸“動感地帶”位置及涉及的人體結構,也可以讓學生記錄自己安靜狀態下和不同的運動量所引起的脈搏次數變化,并用學過的知識解釋其原因。藉此,枯燥的基礎知識可以變得生動有趣,同學們學習解剖學知識的欲望會逐漸增強,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記憶。
6基于問題的教學會使課堂更具吸引力
視障學生視力的缺失給課堂互動帶來了難題,而課堂互動可以實現理論、實踐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由于學生比較少,所以講述骨學時筆者嘗試讓學生人手一骨,慢慢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到老師所講述的骨骼以及與該骨相關的那些結構名稱;這些結構如果有明顯體表標志,在助教的協助下一定設法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或同學身上摸到。對于那些不能親手在體表觸摸到的內臟則采用聯系的方法,設定不同的問題[7],使學生對內臟器官建立空間立體定位。比如“為什么左右肺高矮不一樣”、“為什么左右主支氣管長短、粗細不一樣”等,教師應提醒學生器官形態的不同除了有發生學的原因外還與其毗鄰的組織器官有關,引導學生聯想左右肺下面所毗鄰的組織器官肝臟、胃的形態、功能等;這種以點帶面、整體關聯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根據毗鄰關系進行綜合記憶的思維意識,所學的解剖學知識也會顯得更加系統連貫。這樣的互動,非常適合視障學生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視障生的人體解剖學實驗課程,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對教師所講述的內容進行記錄,便于以后對所學知識的復習;教師則在實驗教學中對視障生進行多元化智能的培養[11],找出適合視障生學習的方法,減少因為視障給學生帶來的學習障礙和心理壓力,有效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空間思維;從知識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出發,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果和教學質量。
【雜志信息】:
《中國醫藥導報》雜志創刊1980年,是衛生部主管、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級醫藥衛生類科技核心期刊,每月上、中、下旬各出版一期,國內外公開發行,國內刊號:CN11-5539/R,國際刊號ISSN1673—7210,郵發代號:80-372。系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解放軍醫學圖書館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堅持“前沿性、權威性、科學性、指導性、實用性和服務性”的辦刊方針;以“分析醫藥發展趨勢,展示醫藥科研成果,報道醫藥臨床進展,促進醫藥產業發展”為宗旨;廣大醫藥工作者開闊視野、了解市場、學習經驗、探討問題、交流和提高業務學術水平的貼身參謀和得力助手,也是發表醫藥學術論文的陣地。歡迎訂閱,歡迎投稿。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yxlw/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