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本篇文章是由 《華西藥學雜志》 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和四川省藥學會聯合主辦的藥學類綜合性學術刊物。于1988年至今被中國科技情報研究中心作為科技論文期刊源期刊;1993年起被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并進入千刊表,2006年起被俄羅斯《文摘雜志》收錄;2
本篇文章是由《華西藥學雜志》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學和四川省藥學會聯合主辦的藥學類綜合性學術刊物。于1988年至今被中國科技情報研究中心作為科技論文期刊源期刊;1993年起被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并進入千刊表,2006年起被俄羅斯《文摘雜志》收錄;2008年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系類數據庫收錄;被《中國藥學文摘》、《醫學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等摘錄。
小兒汗證是小兒在日常環境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局部出汗過多,甚則大汗淋漓的病證。《景岳全書·汗證》云:“汗之太多者,終屬氣分之虛。”說明小兒汗證多由體虛所致,脾肺氣虛則衛表不固而汗液外泄,此時易患外感而又加重汗出,形成惡性循環。目前西醫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筆者采用中藥內服外治法治療小兒汗證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0例納入病例均為2013年2-6月本院兒科小兒汗證患兒。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2~3歲27例,>3~7歲70例,>7~14歲3例。
1.2 中醫辨證標準
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自汗、盜汗診斷。參照《24個專業104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合訂本試行版)》[2]相關標準進行辨證。①肺衛不固證:自汗為主,或伴盜汗,以頭頸、胸背部汗出明顯,動則尤甚,平時易患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②營衛失調證:自汗或盜汗,遍身汗出而不溫,畏寒怕風,不發熱,或時有低熱,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③氣陰兩虛證:盜汗為主,常伴自汗,汗出較多,心煩少寐,手足心熱,口渴唇干,舌質紅,苔少或見花剝苔,脈細弱或細數。④濕熱迫蒸證:汗出以額和心胸為甚,膚熱,汗漬色黃,口臭,口渴不欲飲,小便色黃,色質紅,苔黃膩,脈滑數。⑤氣陽不足證:自汗或盜汗,面色無華,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長,或伴遺尿,口淡不渴,舌淡白,脈軟。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小兒汗證診斷標準者;②年齡2~14歲,
男女不限;③由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能配合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
、亠L濕、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佝僂病、感染等器質性疾病者;②因炎熱、衣被過暖、進食、恐懼驚嚇、運動等所致生理性多汗者;③對外用藥過敏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內治法 ①肺衛不固證。治以益氣固表,方用玉屏風散合牡蠣散加減(黃芪9 g,白術9 g,防風9 g,煅牡蠣15 g,浮小麥9 g,麻黃根9 g)。②營衛失調證。治以調和營衛,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9 g,桂枝9 g,白芍9 g,生姜6 g,大棗9 g,浮小麥9 g,煅牡蠣15 g)。③氣陰兩虛證。治以益氣養陰,方用生脈散合黃芪散加減(太子參或沙參9 g,生地黃9 g,麥冬9 g,五味子3 g,黃芪9 g,煅牡蠣15 g,癟桃干9 g)。④濕熱迫蒸證。治以清利濕熱,方用瀉黃散加減(石膏15 g,梔子9 g,防風9 g,藿香9 g,甘草3 g,麻黃根9 g,糯稻根9 g)。⑤氣陽不足證。治以溫陽扶正,方用附子合麻黃根湯加減(制附子9 g,麻黃根9 g,牡蠣15 g,浮小麥9 g,黃芪9 g,黨參9 g,白術9 g,當歸9 g,桂枝9 g,甘草3 g)。≥6歲者每日1劑,水煎100 mL,分早晚2次口服;<6歲者兩日1劑,水煎100 mL,分4次口服。7 d為1個療程,治療2~3個療程。
1.5.2 外治法 取穴:神闕、涌泉(雙側)。取五倍子10 g、煅牡蠣30 g、丁香3 g,打粉,以醋或凡士林調和,敷于上穴,膠布固定,夜敷晨取,7 d為1個療程,治療2~3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與方法
排除環境影響因素,于用藥前后觀察患兒在安靜狀態下出汗情況及其他癥狀、體征,并記錄分值。主要癥狀(自汗、盜汗)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次要癥狀(精神、面色、食欲、大便、睡眠)按嚴重程度分別計0、1、2分;舌淡紅、苔薄白計0分,舌淡紅、苔薄白膩或花剝計1分;脈象正常計0分,脈細弱或細數計1分。
1.7 療效標準
參照《24個專業104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合訂本試行版)》[2]擬定。痊愈:患兒無汗出,主癥累計分值下降≥90%。顯效:患兒汗出明顯減少,主癥累計分值下降≥60%且<90%。有效:患兒汗出較治療前減少,主癥累計分值下降≥30%且<60%。無效:患兒出汗無改變,主癥累計分值下降<30%。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均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中位數(四分位間距)進行描述。等級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進行描述。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100例患兒中痊愈66例,顯效26例,有效8例,愈顯率92.0%。各證型療效詳見表1。
2.2 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自汗、盜汗、精神、面色、食欲、大便、舌脈均有改善,各癥狀積分治療前后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3 討論
人體正常的汗出可調和營衛,疏通腠理,調節體溫,維持機體內陰陽相對平衡!缎盒l生總微論方·諸汗論》曰:“小兒有遍身喜汗出者,此營衛虛也”,并指出“營衛相隨,通行經絡,營周于身,環流不息,營陰衛陽,營虛則津液泄越,衛虛則不能固密,故喜汗出遍身也”,更進一步明確闡述了陰陽失衡、營衛虛弱是導致小兒汗證的根本原因。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是人體五液之一,由陽氣蒸化津液而來!端貑·生氣通天論篇》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類經附翼·求正錄·大寶論》中也提出“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都指出了陽氣在人體的地位之重要性。近代名老中醫徐小圃也提出,陽氣在生理狀態下是全身的動力,在病理狀態下又是抗病的主力,小兒處于生長發育時期,更賴陽氣之溫煦。筆者在徐老學術思想指導下,在傳統辨證基礎上,從陽氣角度出發,提出了氣陽不足這一證型,在治療方法上主張溫陽扶正,方用附子合麻黃根湯,方中制附子溫陽扶正斂汗,麻黃根、牡蠣、浮小麥固攝止汗,黃芪、黨參、白術益氣固表,當歸、桂枝能助附子溫通衛陽。肺衛不固證用玉屏風散合牡蠣散,方中重用黃芪益氣固表,防風走表御風調節開合,牡蠣斂陰止汗,麻黃根收澀止汗。營衛失調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益氣固表,桂枝溫通衛陽,配芍藥斂護營陰,生姜、大棗調和營衛,助黃芪以固表。氣陰兩虛證用生脈散合黃芪散,太子參或沙參益氣生津,生地黃、麥冬養陰清熱,五味子收斂止汗。濕熱迫蒸證用瀉黃散加減,石膏、梔子瀉脾胃積熱,藿香醒脾,糯稻根益胃生津止汗。
穴位敷貼能通過皮膚給藥及穴位、經絡的運行而達到控制汗出的作用,且易被患兒接受。神闕為十二經脈之根,內聯五臟六腑,外達四肢百骸,具有通暢氣血、運轉津液、滋潤臟腑之功,是人體氣機運轉的重要樞紐;涌泉為固元培本、溫補元陽、疏利氣機要穴;穴位敷貼藥用五倍子收斂止汗,煅牡蠣滋陰潛陽固澀斂汗,共奏溫通元陽、調和營衛、固表止汗之效。
本研究表明,中醫辨證內外合治小兒汗證臨床療效顯著,能緩解汗出、改善面色、增加食欲、調節大便,可改善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疾病的復發。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2-33.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4個專業104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合訂本試行版)[M].北京,2012:396-398.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yxlw/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