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律師職稱論文發表了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的措施,論文探討了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的發展現狀,以高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為研究,分析課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源源不斷的向社會注入全方位高素質人才,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這篇律師職稱論文發表了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的措施,論文探討了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的發展現狀,以高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為研究,分析課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源源不斷的向社會注入全方位高素質人才,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律師職稱論文,職業道德,課程,教學成效
高校中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開設旨在于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引導學生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能夠以法律和道德規范作為準繩來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保證高校能夠為社會源源不斷地提供高素質人才,維持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但僅憑當前開設的課程很難實現學生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本質上的提升,高校教育者仍需不斷加強對于相關教學的重視程度,保證從學生的意識水平到實踐水平都能實現質的飛躍,滿足社會穩定且長久發展的需求。
1高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發展現狀
1.1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當前高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且略顯枯燥。在課堂教學方面仍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教育者作為整個課堂主導者,全權控制著教學的節奏,學生只是對老師講解的知識進行記錄,很難有獨立思考和表達自己的機會。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難以通過課堂直觀地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且當前的學期制教學對教學進度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教育者為了追求進度常常忽視對學生課堂掌握程度的考察,加之高校相對中學的管理更加松散,不僅表現在課堂管理方便,也很少有課下作業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鞏固,因此學生對于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進而導致學習效率的低下。
1.2高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單調
當前高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所使用的教材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略顯單調,很難適應當代學生對于日常教學的需求。在內容上,我國高校目前使用的職業道德與法律教材以理論的傳授為主,對于定義和相關理論的描述占據了教材的大部分內容,而對于實例的列舉和解說通常只是一筆帶過,這樣的課本結構影響學生對抽象的職業道德和法律定義的理解,自然也會影響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
1.3高校對于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
高校通過劃分專業并且開設專業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將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卻往往忽視了人才招聘對于個人素質和法律意識的根本要求,這樣的高校教育模式雖然保證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卻使學生在道德和法律建設方面有所欠缺,很難實現學生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因此高校教育者在重視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生道德素養和法律意識的培養,確保學生在職業道路上的長遠發展,能夠源源不斷地向社會注入全方位的高素質人才。
2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成效的措施
2.1提高高校對于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
首先,高校要從自身出發,審視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的發展現狀,發現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與此同時,高校還要努力認清社會發展的趨勢,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用人單位現已將個人素質作為衡量求職者能否在工作崗位上實現長久發展的一個重要審核標準。因此,高校在重視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調動大量的教學資源用于對學生職業道德和法律知識的傳授,將個人素質教育融入到專業知識教學當中,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
2.2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束縛
當前枯燥死板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確不利于學生對于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的學習興趣的培養,久而久之自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育者要盡可能將創新型的教學方法運用到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在完成獨立思考過程的同時表達自己內心的看法,活躍課堂氣氛,打破教育者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真正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提高學生對于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的學習興趣;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進行理解,加深學生對于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中知識點的印象;還可以讓學生就自己發現的問題與老師進行討論,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同時,打破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隔閡,拉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真正提高高校學生對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的學習效率。
2.3對教材進行改進,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取代單純的理論知識
單調的課本內容也是學生對于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的學習效率不高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教材的編寫也越來越講求方法,教材編寫者首先要對課本的內容進行篩選,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階段作為內容篩選的主要標準,將真正適合學生閱讀的內容填入課本。與此同時,課本內容要向著情感性的趨勢發展,除了對于職業道德和法律中理論知識的講解,也要添加相關的內容來保證與學生情感方面的溝通,例如:教材編寫者可以在教材中添加一系列的生活情境和時政新聞,利用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案例拉近理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在幫助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理解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印象,提高學生對于職業道德和法律課程的學習效率。
3小結
高校作為當今社會的人才培養基地,需要通過不斷地改革創新來順應當今的就業形勢,因此在要求人才全方位發展的今天,各高校在重視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要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學生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的養成,通過提高高校對于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束縛,使用互動教學法拉近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對教材進行改進,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取代單純的理論知識,在幫助理解的同時加深記憶等方法實現學生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的提升,為社會注入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彤.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成效的對策[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3):6-6.
[2]唐月慧.提高德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思考——以《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6(34):71.
作者:周杰
推薦閱讀:《自然辯證法通訊》(雙月刊)1979年1月10日創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主辦、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編輯、出版的國家一級學術期刊。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zflw/15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