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政法論文》 農村黨員發展與管理的調查和思考> 正文

    農村黨員發展與管理的調查和思考

    所屬分類:政法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0-07-22 11:35

    本文摘要:摘要:以德安縣農村黨員情況為調查對象,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從多個調查維度中找出當前農民黨員發展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客觀環境因素、組織管理因素、黨員和群眾自身因素、黨組織關系遷移因素進行分析,提出完善農村黨員發展工作機制的對策和建議。 關

      摘要:以德安縣農村黨員情況為調查對象,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從多個調查維度中找出當前農民黨員發展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客觀環境因素、組織管理因素、黨員和群眾自身因素、黨組織關系遷移因素進行分析,提出完善農村黨員發展工作機制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黨員;發展黨員;工作機制

    社會主義論壇

      2019年暑假期間,我和幾位同學在家鄉德安縣就農村黨員發展與管理情況作了個調研‍‌‍‍‌‍‌‍‍‍‌‍‍‌‍‍‍‌‍‍‌‍‍‍‌‍‍‍‍‌‍‌‍‌‍‌‍‍‌‍‍‍‍‍‍‍‍‍‌‍‍‌‍‍‌‍‌‍‌‍。去了3個鄉鎮5個行政村,采取集中訪談和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調研了農村黨員發展情況‍‌‍‍‌‍‌‍‍‍‌‍‍‌‍‍‍‌‍‍‌‍‍‍‌‍‍‍‍‌‍‌‍‌‍‌‍‍‌‍‍‍‍‍‍‍‍‍‌‍‍‌‍‍‌‍‌‍‌‍。在這些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再結合德安縣委組織部提供的全縣黨員基本數據,并通過一些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總結出農村黨員的一些基本現狀,同時也發現發展與管理存在的一些問題,據此,提出了相應的一些建議。

      一、農民黨員基本現狀

      以調查的德安縣為例,根據德安縣組織部提供的2016、2017、2018農村黨員的基本數據,就農村黨員的男女比例、外出務工黨員比例、年齡結構、年齡結構變動四個方面統計如下:

      (一)男女性別比例狀況

      綜合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平均數,德安縣農村黨員男女比例為21∶4。根據的走訪和座談,村書記們普遍認為這和農村對待男女的觀念有關,往往對女性重視不夠,同時農村女性在家庭中的責任也比城里人大,所以在發展農村女性黨員方面較難,而且她們的主觀意愿也不高。

      (二)外出務工黨員比例狀況

      綜合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平均數,德安縣在家務農和外出務工(出縣)黨員比例為49∶1。村書記們對此數據的看法是,這說明農村黨員年齡比較大,外出身體上不適合,年以年齡很大的就在家養老,有勞動能力的要么在家務農,要么在本縣打工;同時也說明本縣的就業環境也較好。

      (三)年齡結構比例狀況

      綜合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平均數,德安縣農民黨員年齡結構如下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德安縣農村黨員50歲以上的占62%,60歲以上的占39%,年齡結構不合理。的調研發現,這和全國的情況基本相同,那就是農村年輕人入黨意愿在下降;同時因為年青人常年在外打工,對他們的思想動態也不清楚,所以更愿意發展在家的年輕人,這也說明了的農村黨組織在發展黨員上比較認真和慎重。

      (四)年齡結構變動情況

      綜合三年情況比較,那就是近三年30歲以下的黨員比例在提升。在走訪和座談中,村書記普遍認為這是在外已經入黨的當兵退伍和大學畢業生將黨組織關系遷回家的原因,但他們工作卻在外地,并沒有將黨組織關系遷到工作單位上去。這些人認為現在農村戶口好,所以戶口不遷出,黨員還有一些選舉的權利他們還比較看重。

      二、農民黨員發展與管理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黨員隊伍本身的結構性問題仍相當突出

      從黨員隊伍自身建設看,黨員隊伍的老化現象、文化程度偏低的狀況仍較為突出,集中體現在二個方面:一是年齡結構上以中老年黨員為主體。以調查的德安縣為例,35歲以下、36歲~45歲、46歲~55歲、56歲~65歲以上黨員的比例分別為15%、14%、20%、23%、27%。其中,50歲以上的中老年黨員占黨員總數的一半以上。二是從業結構家中務農為主體。從事外出務工、規模種養殖業和經商辦企業的黨員只占2%。

      (二)部分黨員組織紀律觀念淡薄,難于管理

      很多村書記反映,有些農民黨員特別是年青點的,不愿參加黨的組織生活,甚至參加組織活動講價錢,問有沒有飯吃,有沒有工資,否則就不來了。對國家、集體和社會公益事業漠不關心。一些農民黨員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動搖了,不管“主義”,只管利益;只要組織照顧,不愿履行黨員義務,甚至連黨費都不愿交。

      (三)黨組織存在缺乏吸引力現象

      一些基層黨組織領導只著力于發展經濟,對于如何堅持黨的領導和改善黨的領導成為農村發展經濟的核心和戰斗堡壘,心中無數,黨的組織活動不正常,削弱了黨的吸引力和號召力,從而影響了村民參加黨組織的積極性。由于一些主客觀因素,黨員權利與義務失衡,入黨缺乏光榮感和優越感,黨組織對黨員提要求多,關心幫助少,對青年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一些青年入黨積極性不高。

      (四)對村書記約束過多,成為矛盾的焦點

      村書記們普遍反映,村里出了什么問題,上面來人動不動責任都放在村書記身上,而村書記對村里的普通黨員又缺少約束力,不像城里單位上,領導有辦法約束黨員,但村里卻缺少手段來約束他們,所以兩頭不討好,成為矛盾的焦點,對此他們很苦悶。

      三、農民黨員發展與管理問題原因分析

      農民黨員的這種現狀成因,綜合調研情況,認為主要受這四大因素的影響:

      (一)客觀環境的因素

      (1)是大量人才外流。許多農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業務農,不少農村基層領導反映,現在農村苗子難找,大量人才流出去了:考試讀書出去一批,外出務工走出去一批,投親靠友掛出去一批?陀^上造成了農村發展黨員后繼乏人的狀況,進而影響了農民黨員隊伍結構的改善。

      (2)是集體經濟薄弱。因為集體經濟缺乏實力,難以為群眾辦些實、好事,倒致黨組織的威信不高。

      (3)是不良風氣的影響。有些農民特別是是青年農民的理念信念發生了扭曲,講實惠,講利益,不講政治,不想入黨,認為“入黨吃虧”,“入黨無用”,“入黨不自由”等。

      (二)組織管理的因素

      (1)發展黨員觀念上的不適應,造成發展黨員動力不足

      部分農村基層干部認為,發展黨員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村干部給村里辦事。但如果發展培養的黨員都出去了,難以在村里發揮作用,徒勞無功。產生這種思想的原因是只看到當前,而事實上人是雙向流動的,從長遠來講,這些人中的一部分還會回到農村產生“反哺效應”。所以這些急功近利的思想觀念嚴重地限制了發展黨員工作的視野,使相當一部分村黨組織把發展對象放在本村鏈式的農民身上,忽視了這些能人,忽視了這些人反哺家鄉的長期眼光。

      (2)發展黨員思路存在“三重三輕”的問題

      黨員結構不夠合理,難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一是重“老”輕“少”。一些人認為現在的年青人不如當時的自己,認為這些人現在大多數外出了,留在家里的也沒好大用。二是重“男”輕“女”。長期以來受“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認為婦女工作能力不足,精力不足,在社會生活中處于弱勢地位,贊成女性入黨的不多。三是重“入”輕“培”。一些基層黨委把注意力放在數量指標上,片面認為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是培養聯系人的事情,因而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抓得不緊,集中培訓時間和質量達不到要求,監督指導不力。

      (三)黨員和群眾自身因素

      群眾自身陷入“三種觀念”誤區,一是入黨“無用”論。有些群眾眼中只講經濟利益,認為入黨并不能為個人的發家致富帶來太大的幫助,因此入黨意識淡薄。二是入黨“發財”論。個別群眾入黨態度不端正,片面地把入黨當成了一條發財致富的捷徑,認為入黨就是為了以后能當村干部,通過關系為自己謀利。三是入黨“制約”論。一些群眾認為加入黨組織以后,要受黨章、黨紀約束,會耽誤時間,浪費精力,影響個人致富。

      (四)黨組織關系遷移因素

      在調查中發現,現在有不少當兵退伍和畢業大學生將黨組織關系轉回村,村黨組織想不答應也難,這些人會說,我戶口在這,現在又沒有找到工作,那我的黨組織關系不轉到家鄉轉到哪里‍‌‍‍‌‍‌‍‍‍‌‍‍‌‍‍‍‌‍‍‌‍‍‍‌‍‍‍‍‌‍‌‍‌‍‌‍‍‌‍‍‍‍‍‍‍‍‍‌‍‍‌‍‍‌‍‌‍‌‍。當他們找到工作外出后,他們很多人卻不將組織關系轉走,認為留在村里頭還有一些權利,比如選舉,所以他們認為村領導不敢輕易得罪他們和他們的親戚,否則一旦有機會行使黨員權利的時候,自己就有機會報復了。但要承擔義務的時候,有些人又有各種借口不承擔。同時這些人因為工外工作,也不知他們的思想動態,難于管理。他們往往重權利,輕義務。

      四、完善農村黨員發展和管理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要解決農村黨員的上述問題,拋開社會客觀因素,從自身能主觀把握的角度入手,也即從組織因素為切入點,提出以下建議措施。

      (一)積極做好調查摸底工作

      堅持以鄉村兩級組織換屆為契機,及時組織鄉鎮、村兩級黨組織對他們自己各區域內的非黨員重點人群基本情況進行摸底,特別是村干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退伍軍人、畢業回鄉青年等人員,時行登記造冊,建立入黨積極分子“儲備信息庫”。

      (二)建立思想“開源”機制

      針對黨員隊伍年齡、文化、性別、行業結構存在的問題,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打破傳統觀念,做到“三個同步”,即:發展黨員與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同步;發展黨員與培養農村致富能手同步;發展黨員與解決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和復轉軍人安置同步。

      政工師論文投稿刊物:《社會主義論壇》以各級領導干部,社科理論界、企業界人士,部隊官兵,文化、科學、教育工作者,大中專院校師生等為主要讀者對象;以各級黨政軍領導干部、專家學者、企業界精英和實際工作者為作者群體,搭建了各級領導和廣大干部理論學習與交流思考成果的平臺。

      (三)建立主動“培源”機制

      (1)利用流動支部外圍培養。在人員流向較集中的地方,成立流動黨支部,為將來這些人的回歸物色人才,做好儲備。

      (2)依托行業協會多方培養。利用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特點,從行業協會中去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進而為吸引他們做好準備。

      (3)利用現代科技跟蹤培養。充分利用QQ群眾、微信群現代聯系等方式,做好動態感情儲備。

      (4)建立激勵“固源”機制。建立財政、黨員、黨費三級聯創幫扶機制,對那些困難黨員,采取財政投一些、黨員捐一些、黨費拔一些方法,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讓廣大黨員增加歸屬感,增強優越感,提升榮譽感,讓廣大真正感受組織的關愛和溫暖。

      (5)健全發展黨員工作機制,確保農村發展黨員工作落到實處。建立地市、區縣、鄉鎮、村四級農村發展黨員工作領導的責任制度,要做到明確每一級責任人,責任人親自抓,形成上下貫通、權責一致的責任體系,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參考文獻

      [1]儲修玙.民族地區農村黨員發展的統計分析與基層黨建工作研究[D].大理大學,2018.

      [2]和亞寧,楊文江,耿嘉,等.強化基層組織功能提升引領發展能力——曲靖市鞏固和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水平的有效探索[J].社會主義論壇,2017(06):4-7.

      [3]任慶銀.新形勢下農村黨員發展與管理問題探究[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3(01):73-74.

      [4]朱洪偉.從創新機制入手做好農村黨員發展和管理工作[J].黨的生活(黑龍江),2011(08):27.

      作者:王錕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zflw/23523.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