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并對建立這一制度作出重大部署,要求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和全體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形成長效機制,堅持不懈錘煉黨員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 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深入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并對建立這一制度作出重大部署,要求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和全體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形成長效機制,堅持不懈錘煉黨員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 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深入挖掘東川不同時期優秀人物事跡和時代精神,探索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新路徑。
辦好一所黨校
黨校是基層黨委教育培訓黨員、干部的學校,是基層黨員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 新時代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制度,要發揮好黨校在黨員干部素質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 東川在黨校建設中,按照《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關于黨校(行政學院)應當根據教學需要組織編寫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具有黨校(行政學院)特點的教學大綱和系列教材。
建立與教學布局相適應的黨校(行政學院)教材體系的要求,圍繞千年銅都和新中國成立初期銅礦建設以及泥石流治理成就所展現的革命和創業精神,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黨校建設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加大黨員教育培訓力度,努力塑造守初心、擔使命、創新型、服務型黨員干部隊伍。
編好一部教材
從東川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長河中,把不同時期涌現的大量英雄人物和勞模先進事跡以及艱苦創業、不畏艱難、戰天斗地、勇于奉獻的精神,按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制度的要求,編寫好激勵當代廣大黨員干部接續奮斗的教材。
一是從千年銅都源遠流長,介紹東川采礦悠久的歷史; 二是通過革命戰爭年代黨組織的建立、紅九軍團的深遠影響、東川礦區的抗日活動、邊區的建立,展示東川這片熱土上革命先輩不畏犧牲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是詳述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艱苦歲月里,東川老一代礦山人“頭頂青天,腳踏云海;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為共和國發展作出了貢獻的事跡; 四是展示在治理“泥石流”的艱難歲月里,東川創業者戰天斗地、堅韌不拔,主動作為的精神; 五是宣揚東川黨員干部的時代風采。
因山高坡陡、自然條件惡劣,東川廣大農村不僅貧困人口多且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是國家級貧困縣(區)。 面對貧困,東川黨員干部在中共東川區委、區政府的帶領下,向貧困宣戰,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了一大批感人事跡。 通過以上五方面內容有機聯系,展示出東川是個有深度、有溫度、有厚重歷史積淀的城市。 東川人民在每個時代都能勇立潮頭、迎難而上,從而鼓舞全區黨員干部弘揚新時代東川精神,以不忘初心、敢于擔當、奮發向上精神面貌投身到東川轉型發展的歷史征程中。
建好三個基地
艱苦創業礦山精神—湯丹黨員教育基地。 湯丹是東川礦山建設的主陣地,也是千年銅礦開釆的核心城鎮。 新中國成立初期,礦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8年設立地級東川市。 當年東川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最大的銅礦基地,為發展經濟、建設新中國,“八方志士”匯聚東川,他們有從國外放棄優渥生活條件毅然回國的科學家,有來自沿海發達城市的工程師,有剛從部隊轉業的軍人和當地的礦工,同時也有來自蘇聯等國的專家。
他們來自天南地北,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建好礦山、多出銅快出銅,為祖國建設作貢獻。 在不通路、沒有生活條件、野獸經常出沒的礦山—湯丹,老一代礦山建設者在礦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不畏艱難,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開始了驚天動地的礦山建設。 他們以“頭頂青天,腳踏云海;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精神和胸懷,克服重重困難、戰勝艱難險阻,創造了礦山建設一個又一個優異成績,涌現了以勵潤生、雷昌萍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的共產黨員和創業者。
“泥石流”治理成就—大橋河基地。 小江是金沙江下游的一級支流,是東川人的母親河。 它處在云南烏蒙山和拱王山脈之間,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 然而,數千年的銅礦開采造成毀滅性的伐薪煉銅和過度墾殖、多旱少雨的干熱河谷立體氣候,以及復雜多樣的地質構造等因素,使東川成了全省乃至全國水土流失嚴重、森林覆蓋率較低的地區之一。 2011年,全區森林覆蓋率僅為20.8%。
小江雖在東川境內僅90公里,卻是長江上游生態環境最為惡劣的流域之一,潛在環境風險大,匯入長江泥沙量高。 “東川的泥石流很出名,治理泥石流更出名。 ”東川是泥石流災害的重災區,也是開展泥石流治理最早的地區。 1976年,東川開始對大橋河泥石流進行治理。 以單個小流域的綜合治理為突破口,按照山上陡坡封禁治理、緩坡造林種草、溝道“穩、攔、排”結合,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來進行上中下游統籌安排,取得明顯治理成效,這便是全國聞名的泥石流防治“東川模式”。
2000年,國家水利部、財政部正式將昆明市東川區大橋河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小流域”。 這是東川奇跡,也是泥石流治理的奇跡。 在東川“泥石流”漫長治理的歲月里,涌現了以楊文科、殷崇慶、陳循謙為代表的一大批“泥石流”治理專家和英雄人物。 從滿目瘡痍到青山綠嶺、從沙礫密布到瓜果飄香,40多年東川“泥石流”治理和恢復生態、建設綠色家園的腳步從未停歇,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態修復的奇跡。
灑海“四荒”治理—脫貧成就基地。 由于自然和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后東川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是有名的國家級貧困縣(區)。 面對貧困,東川的黨員干部積極投身到邊遠農村和大山深處,經過多年的奮斗,克服了重重困難,2019年實現了全區28731戶104271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29個貧困村(社區)脫貧出列,實現了深度貧困縣率先脫貧摘帽目標,全體貧困人口走出貧困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這其中涌現出以吳國良等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和先進事跡,為新時代東川發展樹立了榜樣。 灑海村是以荒山、荒坡、荒灘為主的村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因缺水荒山、荒坡上亂石林立、雜草叢生,由于缺乏地表植被保護,水土流失嚴重,一方面因地質隱患影響部分村民生命財產安全,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對小江河道構成了潛在的影響。 在村黨支部帶領下,灑海村經過多年的奮斗,走出了一條生態修復與實現脫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政工師論文投稿期刊:《黨政研究》是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主管、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省級政治理論刊物,是四川省社科特色學術期刊。系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
講好系列黨課
以黨校為主陣地,挖掘整理東川地方厚重的革命和創業文化和精神,以現場和訪談式教學為主,通過聽、看、感、思接受老一代共產黨員、干部在革命和創業年代的精神,使黨校學習教育活動更形象、更生動,更具有生命力。 一是滿足黨員教育長效機制背景下的教育培訓需求。 依托“三個教學基地”豐富的教學內容,由傳統的講授式轉變到案例式、訪談式、體驗式的互動式教學方法。 二是填補昆明市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的空白。 湯丹鎮是昆明市唯一集豐富的礦產資源、獨特的自然景觀、大量銅文化歷史遺存為一體的鄉(鎮),具有極大的開發與研究價值,符合依托建立鄉(鎮)黨校開發教學點、打造干部學院的要求。
作者:孫紹祥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zflw/24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