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經濟論文》 國際貿易論文中瑞自由貿易區對中國經貿影響> 正文

    國際貿易論文中瑞自由貿易區對中國經貿影響

    所屬分類:經濟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6-12-26 16:58

    本文摘要: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區的簽訂,中國再次向世界表明了開放的信心和決心。國際貿易論文不僅是中國與歐洲大陸國家簽署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而且瑞士作為歐洲的心臟的非歐盟國家,通過與其建立自由貿易區,發展雙邊經貿關系,開發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歐洲之間貿易相

      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區的簽訂,中國再次向世界表明了開放的信心和決心。國際貿易論文不僅是中國與歐洲大陸國家簽署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而且瑞士作為“歐洲的心臟”的非歐盟國家,通過與其建立自由貿易區,發展雙邊經貿關系,開發中國與其他國家在歐洲之間貿易相互連接的新渠道,不僅對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也將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因此,應進一步理順發展思路,在企業層面和政府層面進行改革,進一步促進中瑞自由貿易區發展。

    國際貿易論文

      《中國對外貿易指數月刊(2011年第1期)》內容簡介:對外貿易指數是反映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進出口商品價值、價格和數量變動趨勢及幅度的統計指標。宏觀上它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經濟分析和預測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標和工具,是國家掌控市場價格的重要工具,是深層次的經濟決策信息;微觀上它是行業、企業洞察市場行情,駕馭市場風雨,握住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有效手段。歷史上的貿易大國,如荷蘭、英國、德國、美國等,很早就開始編制、發布對外貿易指數,并在政府、企業、金融證券研究機構等社會各界得到廣泛的應用。

      內容摘要:2013年7月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區建成,它是中國首份與歐洲大陸國家簽訂的自貿協定,意義重大。本文分析了中瑞經貿發展現狀,探究了中瑞自由貿易區對中國經貿的影響,研究發現,中瑞兩國經貿存在著較強的互補性,兩國貿易摩擦少,建立中瑞自貿區對中國經貿將帶來積極影響。因此,應理順發展思路,在企業層面和政府層面進行改革發展,以期進一步促進中瑞自由貿易區發展。

      關鍵詞:中瑞自由貿易區 經貿 影響

      引言

      當今世界經濟合作朝著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是國家積極推行的政策措施。目前中國與東盟、韓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自由貿易區。中瑞兩國于2011年正式啟動建立自由貿易區談判,2013年5月簽署了《結束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諒解備忘錄》,爾后在2013年7月,中國與瑞士簽署了《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協定》。這是中國與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份自由貿易協議,意義巨大,影響深遠。

      很多學者對自由貿易區及中瑞自由貿易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Dungan,D.Peter and Wilson,Thomas A.(1991)通過將經濟模型引入現實中的自由貿易區,用經濟學的理論來說明具體兩國發生自由貿易的基礎與運行過程。并分析了組建美國-加拿大自由貿易區之后,加拿大經濟受到的影響。Andersson(2001)等學者通過分析瑞士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可能產生的戰略變化及產業發展的變化等,對中瑞兩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可能產生的利弊進行了探討,得出了瑞士在貿易中可以獲得較大貿易利益的結論。Bond,Eric W.and Riezman,Raymond G.(2004)研究了自由貿易區如何增進效應和產業關稅問題。高金田、馬祥芹(2010)認為建立中國瑞士自由貿易不僅可行而且有益,得出應加強貿易的結論。韓燕(2011)論證了中瑞自貿區建立之后給中瑞雙方帶來的影響,并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毛加強(2012)從兩國經濟互補性、開放程度和貿易量來研究自貿區成立的可行性,最后得出中瑞應充分利用兩國經濟的互補性,建立自貿區,最終達成互利互惠的雙贏局面。田德文(2013)從世界貿易組織的角度分析,大多數國家因利益分歧和其他矛盾,無法在短期實現貿易自由化突破性的進展,因此這種“多邊為基礎,雙邊更優惠”的自由貿易區組織有長期存在的可能。

      上述研究成果對于本文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參考資料,但這些研究大多側重于從自由貿易區這個宏觀視角進行研究,或分析其他的自由貿易區,基于中瑞自由貿易區對中國經貿影響的實證研究尚不多見,致使針對性不強。本文通過分析中瑞自貿區現狀,結合自貿協定對中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產生的影響,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能更好促進中瑞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客觀依據。

      中瑞經貿發展現狀

      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經濟總量大,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且發展速度較快,自1978年至2011年,中國GDP平均增速接近10%。瑞士經濟總量雖不及中國,但瑞士人均GDP卻是中國的幾倍。因此,中國經濟具有強勁的增長勢頭,擁有巨大的消費需求,而瑞士居民具有較強的購買力,但是國內市場有限,兩國經貿存在著較強的互補性。中瑞經貿發展呈現如下特點:

      (一)貿易總量大幅增長且中國處于逆差地位

      目前,中國是瑞士的第三大出口國和第八大進口原料來源國,也是瑞士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同樣,瑞士也是除歐盟外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進入21世紀以來,中瑞雙邊貿易快速發展。如圖1所示,2005年至2012年,雙邊貿易實現了逐年增長。因遭遇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貿易總量稍微有所下降,然而,隨著兩國刺激經濟的復蘇政策出臺,雙邊貿易快速反彈,2010年雙方貿易總額實現重大突破,超過了200億美元。2011年創下超300億美元貿易額的超常記錄。2012年有所回落,但總額仍突破了200億美元,達263.2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貿易額為35億美元,進口貿易額為228.2億美元。

      但與此同時,中國處于貿易逆差的狀況也不容小覷。2011年,貿易總額的巨大突破主要得益于瑞士在中國市場的擴大。如圖2所示,中國貿易逆差呈逐年遞增趨勢,2011年中國貿易逆差高達235.1億美元。從圖1也可看出,出口額一直保持相對平穩態勢,而進口額呈大幅上揚。2010年,中國出口瑞士產品額僅比上一年增長了14%,而瑞士對中國出口額卻增長了148%。近幾年貿易總量的增加與回落也主要是受瑞士出口市場的影響所致。

      (二)貿易產品互補性較強

      中瑞兩國在貿易上具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主要體現為兩國貿易產品互補性較強。第一,在勞動密集型的制成品方面,中國與瑞士均有各自的比較優勢,然而各自擁有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并不相同,說明兩國仍然存在貿易往來的可能性。由于專業分工的不同,中國與瑞士分別在鞋服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鐘表類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有各自的競爭力。據海關統計,中瑞兩國在衣服及其配飾、攝影器材、光學產品和鐘表的貿易總額占比為該產品分類項下60%以上。第二,在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兩國有較大的互補性。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轉型升級,中國制造水平在迅速崛起。如今,中國不少企業的研發制造能力已達國際領先水平。作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高端裝備制造產品、機械運輸設備產品出口,已由過去的劣勢變成了今天的優勢出口產品。而瑞士憑借多年的高科技制作能力和積淀,在化工制品及其相關產品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由此看來,中國對瑞士出口玩具、紡織品、食品、皮毛及其制品、鋼鐵制品等勞動密集型和低技術密集型產品及高端裝備制造產品、重工機械等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從瑞士進口光學、手表和鐘表、化工產品、有機化工產品、醫療設備、精密儀器和機械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這對雙方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貿易摩擦少

      中國的整體開放程度小于瑞士,尤其是在對外服務貿易的開放程度上,遠不及瑞士。自2005年至2012年,兩國貿易總金額為1202億美元,其中,中國累計出口瑞士248.6億美元,進口高達953.4億美元。然而,面對如此高的雙邊貿易額和不對等的貿易開放度,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卻出奇的少。21世紀以來,瑞士沒有針對中國起訴過一起傾銷案件,也沒有對中國發起任何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同樣,中國自加入WTO以來,也從未對瑞士發起過反傾銷案件和反補貼案件的調查。其原因有二:瑞士很早就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給予了明確的肯定;中瑞兩國嚴格按照市場規則進行貿易往來,兩國嚴格遵守世貿組織的相關規定。

      中瑞自貿區對中國經貿的影響

      盡管建立中瑞自貿區對中國經貿帶來一些挑戰,但機會遠大于挑戰。建立中瑞自貿區對中國經貿將帶來積極影響,產生極大的正收益。

      (一)有利于進一步增加雙邊貿易額

      由于中瑞兩國在貿易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加之兩國持續堅持以開放互助的態度進行貿易往來,因此,中瑞自貿協定的履行將大大增加兩國的雙邊貿易額。2008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中瑞兩國貿易總量不降反增,并且首次達到了百億美元的貿易總額。隨后幾年貿易雖有小幅波動,但整體態勢向上。伴隨貿易總量的增加,隨之增加的還有中國對瑞士出口的逆差。主要原因是中國出口瑞士絕大部分產品都是物美價廉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鞋服、玩具等,而從瑞士進口的產品大多為貴重的奢侈品和高檔耐用品。隨著中瑞兩國對關稅減免的履行,部分產品進入市場的單價會有所下降,然而數量的增加仍將導致貿易總額增長。

      (二)有利于擴大雙邊服務貿易量

      雖然中國在貨物貿易中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勢,但整體的服務業競爭力不夠,對自由貿易協定的執行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兩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盡管在2013年中國“三產”首次超過“二產”比重2.2個百分點,迎來了經濟結構的重大轉折,然而服務業對中國GDP貢獻還是顯得后勁不足。2013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5396.4億美元,其中,服務出口總額2105.9億美元,服務進口總額3290.5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高達 1184.6億美元。2013年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46.1%,不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0%),也不及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60%)。瑞士作為發達國家,其國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高達71.8%。建立中瑞自由貿易區,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服務貿易的開放,中國對瑞士的服務貿易交易也將進一步增加,同時對瑞士的服務貿易進口量會高于對瑞士的出口量,中國對瑞士的服務貿易逆差狀況還將進一步擴大。

      (三)有利于促進投資良性循環

      外資的注入不僅可以使一國獲得先進的技術、創新的產品,還可以引進國外高級管理人才,從而推動技術的進步,促進該國的經濟發展,使得一大批企業乃至國家形成競爭優勢;與此同時,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又可以大膽地走出去,形成對外投資,擴大國際市場,增強本國競爭力;本國競爭力的增強又會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這就是投資良性循環。隨著中國瑞士自貿區的建立,兩國投資活動的增加,中國企業競爭優勢終會形成,屆時也可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從而促進投資良性循環。從圖3可知,從2007年至2012年,中國實際利用瑞士外商直接投資額快速增長。雖個別年份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但2011年和2012年實現大幅度增長。截至2010年, 瑞士在華企業超過三百家,雇用的中國職員超過十二萬人。同時,中國也在瑞士加速投資,截至2013年, 瑞士已成為中國在歐洲除歐盟國家之外最大的對外投資國,投資合作包括了電信、機械、食品、醫藥、化工等諸多領域?傮w來說,中國對瑞士的投資與吸引瑞士在華投資存在較大逆差。據統計,2010年瑞士對中國累計投資達到35億美元,同時期,中國對瑞士非金融類的直接投資為5000多萬美元。因此,按常理預測,今后這種投資逆差現象還將會持續維持。

      (四)有利于促進中歐貿易發展

      中國與瑞士簽訂自貿協定對兩國經貿存在互惠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瑞士作為歐洲重要國家,該平臺的搭建將有利于促進中歐貿易加速發展。盡管目前瑞士仍未加入歐盟,但瑞士與歐盟的貿易聯系十分緊密。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量巨大,中歐彼此市場的依賴度正逐步加深。2010年,在歐盟整體外貿中,中國首次超過瑞士,躍居歐盟第二大出口市場。2012年,中國與歐盟共完成567212833億美元的貿易額。中國與瑞士作為歐盟的重要貿易伙伴,兩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后,定會加深中國與歐洲其他國家的貿易聯系。因此,瑞士作為與中國簽訂自貿協定的第一個歐洲大陸國家,具有重要的示范效應,為中國與歐洲其他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提供經驗。

      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結論

      上述研究表明,中瑞兩國經貿存在著較強的互補性,兩國貿易摩擦少,建立中瑞自貿區對中國經貿將帶來積極影響。中瑞自貿區將給中國與歐盟經貿關系注入新的動力,為消費者和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范圍的貿易和經濟復蘇。瑞士是歐洲地位較重的國家,中國和瑞士建立自由貿易區為深化與歐洲的經貿關系有積極意義。

      (二)對策建議

      1.企業層面。其一,抓住成本降低的機遇擴大對外出口。自貿區協定的簽訂,對企業來說可以從兩方面降低成本:一是對于符合原產地范圍內的產品,通過領取優惠原產地證書即可獲得關稅的直接減免。目前中國與瑞士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產品實行零關稅,因此,關稅的大幅減免將使得產品成本下降。二是符合自貿協定的瑞士產品出口中國的價格也將降低,其中很多產品是中國需要的原材料和機器設備,通過從瑞士進口將進一步降低中國企業的制造成本。所以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機遇,積極調整企業戰略,通過對產品優勢的分析,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并抓住成本降低的機遇擴大對外出口,不僅能夠將產品暢銷世界,還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學習成長。

      其二,利用交流平臺促發展。瑞士作為發達國家,不僅擁有豐富的生產資源,同時也是先進管理技術的代表。中國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立足,只靠產品本身的突破還不足以占取市場。市場的運營與維護開放,跨國經營的風險分散以及產品供應的流程等都需要向瑞士先進的企業學習。中國企業要充分利用交流平臺促進發展。

      其三,推進企業改革實現高端精細化發展。中國企業產品要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不能只靠價格優勢,企業更多的應從提供差異化的創新類產品、優質的產品質量、有保證的售后服務等方面著手,按照國際的制作標準嚴格要求。因此,中國企業需要引進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完善企業創新激勵、員工培養等各方面制度,積極推進各項企業改革,實現高端化、精細化發展。

      2.政府層面。其一,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應該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政府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更多發揮市場作用,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競爭環境。一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加強監管的同時,不能肆意安排規定企業的發展路徑。二是積極推進對外開放。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是對原有制度進行添枝加葉的修改,而是對根本制度的變革。三是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企業無法健康發展?v觀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只有在一套完備符合當前發展實際背景的法律法規才能規范市場,使市場發揮最優的資源配置效果。目前中國法律制度不僅存在一些漏洞,且相當一部分行業的法律法規尚未建立,因此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是目前政府的當務之急。

      其二,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服務業。目前,中國服務業發展迅速,然而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仍不盡人意,政府應放開服務業民間資本的準入原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現代服務業。民間資本流入不僅能更好地規范借貸市場,也能為中小型企業提供資金來源,解決融資難問題,并且為社會閑置資金提供一條理財通道。民間資本進入醫療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行業,不僅可以解決看病難、上學難等問題,還能提供巨大的就業機會,解決就業難題,與此同時,激烈的競爭還會提升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優化服務態度。只有突破投入主體的限制瓶頸,才能實現中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

      其三,提升國內服務消費比重。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如何推進國內服務消費需求的結構升級,提高服務消費的比重,加強中國服務業的競爭力已成為發展中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隨著中國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政府應積極引導消費需求結構的改變,提高總消費中服務性消費的比重,創造一個良好的服務貿易行業市場環境。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11221.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