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西部開發中經濟增長點選擇的基本原則_《時代經貿》2013年23期
所屬分類:經濟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4-06-10 15:24 本文摘要:注:本文摘自《時代經貿》2013年23期;作者:何鵬; 【摘要】西部開發是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大思路。作為跨世紀的宏偉戰略,其重要性既體現在經濟上,又體現在政治上。要充分發揮西部開發戰略的作用,促進廣大西部地區的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和平
注:本文摘自《時代經貿》2013年23期;作者:何鵬;
【摘要】西部開發是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大思路。作為跨世紀的宏偉戰略,其重要性既體現在經濟上,又體現在政治上。要充分發揮西部開發戰略的作用,促進廣大西部地區的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和平衡,選擇正確的經濟增長點就顯得尤為重要。要選擇正確的經濟增長點,除了要充分了解西部地區目前面臨的發展環境和背景之外,還要有正確的思路,堅持正確的原則。
【關鍵詞】:西部開發;經濟增長點;選擇原則
西部開發的大戰略從當前來看,有利于擴大內需,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有利于東西部的協調發展,有利于我國經濟整體實力的增強;從長遠來看,開發西部更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對于保護和改善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和環境起著重要作用,同時西部開發戰略的有效實施也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經之路。要充分發揮西部開發戰略的作用,促進廣大西部地區的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和平衡,選擇正確的經濟增長點就顯得尤為重要。要選擇正確的經濟增長點,除了要充分了解西部地區目前面臨的發展環境和背景之外,還要堅持正確的原則。本人曾分析過整體性原則、利益協調原則、發展原則。要想真正把開發發展落到實處,還有一些原則必須重視。
一、市場取向原則
市場取向原則是指在西部開發經濟增長點選擇中,應充分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加快調整政府的經濟管理模式,開發企業活力,轉變觀念,加強創新。
西部經濟目前還是國有成分占絕大多數,計劃的色彩很濃,各級政府以所有者和計劃者的身份,掌握著經濟運行,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政府代替市場憑主觀想象胡定支柱產業和支柱產品;政府用行政手段代替經濟手段指揮資產重組,政府直接投資進行重復建設,政府支持進行市場封鎖,政府出面庇護落后企業;前一屆政府上項目招兵買馬,后一屆政府處理這些不良資產安排下崗;政府的一部分機構招商引資,另一部分機構又把召來的企業“收黃卡跑”。這種狀況是導致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東西部地區目前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市場發育程度的差距。西部地區發展的關鍵不在于國家投資的多寡與政策的優惠程度,而在于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與投資環境的改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雖然需要政府的力量而不僅僅是市場的力量來推動,但西部大開發的運行機制,需要以市場原則而不是行政干預為基礎。
要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貫徹市場取向的原則,從當前情況看有必要實現下面幾個轉變:
1.從“國家推動型外源開發”轉向“自成長型內源開發”
以往兩次“大開發”,都是在傳統計劃體制下完全以國家投資為主體,來實施的,屬于典型的“國家推動型外源開發”。這種通過國家在西部“嵌入”式的開發,加上當時微觀不合理的建設布局,造成了投資效率低下,與地方經濟融合性差以及對國家高度依賴性等問題。經歷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非國家預算投資的份額已占全社會的95%以上。這樣,決定區域發展的主要因素已不可能是國家投資,而在于地區投資環境對社會資金和人才的吸引力。那種把西部大開發寄希望于國家的大規模投資,顯然不切實際,必須轉向“自成長型內源開發”,把大開發建設在通過對自身市場環境的培育、從而有效吸引外來資金的基礎上。
2.從注重“地區比較優勢”轉向“地區競爭優勢”
在區域經濟在發展中,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是一種理想的選擇,但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這種選擇的空間受到一定的局限。在我國加入WTO后,一方面國際跨國資本的侵入必然對西部弱小的產業形成強大的沖擊,另一方面我國東部地區也會進一步擴大從國際市場進口原材料,如鐵礦、石油、其他礦產品和棉花等農產品資源,降低對西部的資源需求。因而,要使西部地區融入市場經濟和開放環境,必須著力培育西部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力,將“人無我有”與“人有我優”有機結合起來,使比較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競爭優勢。
3.由“資源依托型開發”轉向“市場導向性”開發
長期以來,西部地區傳統的發展思路就是“立足資源開發”,本地有什么資源就生產什么產品,這種傳統思路目前已難以為繼。很顯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決定地區產業選擇和發展的主導因素是市場需求,而不是當地的資源稟賦;而且資源性產業大都具有成本遞增的特點,當資源開發到一定深度后,難以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效益水平,如果一個地區長期將資源性產業作為支柱,那么,資源的枯竭勢必導致地區經濟的衰退。
目前西部的一些礦業城市(包括煤炭、石油、
有色金屬等)已面臨“礦竭城衰”的危機,亟待進行產業轉型。因此,西部大開發首先要考慮的不應是本地有多么豐富的資源,而是要對國內外市場狀況開展廣泛深入的調研,然后結合區情作出合理的決策。
一般說來,宏觀層次的地區比較優勢僅僅是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必要和前提條件,要有地區的競爭優勢,必須要通過培養微觀層次的企業競爭優勢來實現。企業競爭優勢是決定地區優勢的充分條件。地區比較優勢和企業競爭優勢共同決定了地區競爭優勢的發展。西部地區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堅持已有的地區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重點培養企業競爭優勢。地區比較優勢只是一種潛在的優勢,要使這種潛在的優勢真正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地區比較優勢的急促上,不斷培育和創造企業的競爭優勢。在這方面,加強西部國有企業改革和戰略重組,擴大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空間,加強西部地區的產業技術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是培育西部地區競爭優勢的核心。
二、后發優勢原則
“后發優勢”源于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的“國際分工”和“比較生產費用”理論以及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動態比較費用”學說。這種理論觀點認為:后起國家和地區由于可以直接吸收先進國家或地區的技術,其技術成本要比最初開發的國家低得多,同時,在同樣的資金、資源、技術成本條件下,還具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只要在條件有利的情況下,就可能發展起新的優勢產業,從而在其傳統資本或技術密集的分工領域內,追趕或超越先進的國家或地區。從更寬泛的意義上來理解,落后國家或地區在實現追趕戰略的過程中,除了技術使用成本較低的優勢之外,還有許多相對優勢,這種欠發達地區因“相對后進性”而潛在的全部有利條件,統稱為廣義上的“后發優勢”。
具體來看,這種欠發達地區由于“相對后進性”而潛在的后發優勢在于:第一,新技術革命使尖端技術的發展速度加快,特定技術形態的生命周期日漸縮短,淘汰加速,從而導致技術轉讓費用大幅度降低,為落后地區引進技術,實現產業技術跨越提供了歷史機遇;第二,區域發展不平衡所造成的發展水平的較大落差,會阻礙整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時就會促使技術、經濟要素不斷從高勢位區向低勢位區流動(最初是以政府以引導為主,逐步向市場引導轉移),從而為欠發達地工實現追趕目標提供有利的條件和賦予發展的更大的潛力。一般說來,在起始階段上,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其后來的經濟增長率就越高。在技術體系中,越是排列在低勢位的技術形態,向更高技術形態躍升的潛力和幅度越大;第三,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相對發達地區來說,為了淘汰過時的經驗和外部條件,獲取新技術經濟發展所需的知識能力、經驗和外部條件,面臨著成本費用日益遞增,收益率又同時遞減的困境。這種制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驅動技術經濟資源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和擴散,這就為欠發達地區發展提供了契機和條件;第四,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其落后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轉化成相對有利的因素。譬如說在發展道路和戰略的選擇上可增強預見性,少走彎路,眾多的技術資源可共欠發達地區比較、篩選,提供了回旋余地等;第五,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過程中,在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總是以時間上的壓縮形式或幅度上的跨越形式,重現發達地區的發展進程,并呈日漸強化的趨勢。
在西部開發經濟增長點的選擇中,一定要充分體現這些后發優勢,迅速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目標。但同時應該認識到,這種后發優勢只是一種潛在的、非自發性的表現。它只是為欠發達地區加速發展提供了一種機遇或可能,要使它成為現實,不僅要取決于眾多條件的支持,而且還取決于它與各種條件在不同時空范圍內的有效組合。因此,要真正體現后發優勢,必須在西部發展的過程要努力支持“三個創新”:
第一,要實現后發優勢,重點是技術創新。
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低度化,技術水平落后,經濟整體素質偏低,已成為影響企業競爭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障礙。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技術創新已經成為實現經濟跨越發展的關鍵所在,如果不大力發展技術創新以帶動產業技術大幅度提升,將會使西部永遠處于落后的地位。當然,在西部發展的初期,引進和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各地區應根據各地區自身的特點,選擇技術引進的不同模式,但同時應不斷使模仿向消化、組合、創新轉換,形成自主的技術創新體系。
第二,在西部發展中要發揮后發優勢,基礎是堅持觀念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在西部開發中堅持觀念創新,就是要按西部的實際大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機制和新的政策思路,基礎是“解放思想”。其核心是樹立新的優勢觀和新的資源觀,以轉變開發思路。對西部目前而言,就是要要轉變單純的資源優勢的認識,注重開發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并重,并逐步過渡到以人力資源開發為主,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西部發展的步伐;從片面注重地區比較優勢轉變為著重培養企業競爭優勢;從主要依靠計劃經濟和行政指令轉向主要依靠市場經濟和遵從價值規律辦事;以注重外延擴張資源性產品生產能力轉向注重適當延長產業鏈和追求資源的加工增值;從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的破壞轉向在保護的前提下實行開發等等。
第三,要實現后發優勢,核心是實現制度創新。
在經濟發展中,對于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態勢,除了后發優勢的探討外,從反方面看,如果對后發優勢的把握不當,又會表現為一種“后發劣勢”。經濟發展中的后發劣勢又被稱為“對后起者的詛咒”,它是指下列現象:經濟發展中后起者往往有更多空間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用技術模仿來代替制度模仿。因制度改革比模仿技術更痛苦,更觸動即得利益,所以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由于較多的模仿技術的空間反而使制度改革被延緩,這種趨勢短期雖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代價極高。因此,為了在西部開發中避免這種趨勢的出現,制度創新勢在必然。西部地區應在產權制度、投融資制度、企業組織制度、管理制度、稅收制度、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制度等領域大膽探索,邁出更大的步伐。
三、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上世紀70-80年代誕生的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它認識到環境與發展的密切聯系和不可分割,環境問題只有在經濟發展中才能最終得到解決。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理解,有眾多的“定義”。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提供了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該報告對當前人類在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進行了全面和系統的分析,提出了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是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它標志著人類對環境和發展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
可持續發展思想不僅提供了新的概念,最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觀,新的思維方式,形成了對傳統發展觀和思維方式的挑戰。根據WCED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應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維持全面的生活質量,維持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避免持續的環境損害。為此,可持續需要保護全面的平衡和自然資本存量的價值,明確各種資本間的相互替代關系,重新定義短期、中期和長期的成本效益評價標準,重新確認反映真實社會經濟影響和自然保護價值的方法,在國家和地區之意味公平分配和利用資源,并給予必要的環境補償。
可持續發展觀所蘊含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發展的公平性?沙掷m發展強調區域間及人與人的代際間在資源分配與利用上的公平性。
第二,發展的和諧性,可持續發展觀的宗旨是實現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和諧,注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
第三,發展的持續性?沙掷m發展觀為發展規劃了一個極限,即發展要以生物圈的承受能力為限,不能以毀壞生態環境的方式進行擴張,當前的決策不應該對保持或改善未來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因而在滿足需求的同時,必須有“限制”的因素。
根據可持續發展觀制定的西部開發戰略已成為我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西部開發大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更加要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按照發展經濟學的觀點,處于工業化起步階段的地區,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又會面臨著龐大的人口、短缺的資源、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等嚴峻的考驗,西部要實現在發展上的可持續性,就必須樹立全新的大局觀、生態觀、可持續開發觀,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西部大開發的長期性、艱巨性和系統性,特別是西部生態安全在中國可持續發展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努力實現西部開發中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完美統一。
【雜志信息】:
《時代經貿》雜志,北京市商務委員會主管,北京WTO事務中心主辦的以WTO事務為主導內容,全球經貿為表述核心,側重經濟建設的宏觀經濟類期刊。國內刊號:CN11-5036/F,國際刊號:ISSN1672-2949,郵發代號:80-574,國際發行代號:M2574,國內外公開發行。
【投稿須知】:
1.稿件署名作者應為合法著作權人,文責自負,作者排序以原稿為準,文章內容不涉及保密、署名無爭議。以書面文字稿投稿的須附以word格式保存的稿件軟盤;以電子郵件投稿的,應將文稿以word格式按附件形式發至本刊投稿信箱。
2.本刊對來稿一律先按欄目要求進行匯總編號登記,并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再根據本刊特邀專家顧問進行編審指導及刊出意見。所以根據具體情況可能會對來稿文章進行必要的刪改,不接受刪改的作者請投稿時聲明或注明。
3.來稿應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層次清楚,邏輯性強,用字規范,文辭力求精煉,一般不超過5000字(每頁不超過2200字)。隨文根據需要可附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關鍵詞3—8個。
若來稿論文受到省(市)、部級以上基金項目支持,請注明基金名稱和項目編號,并將相關證明(或復印件)郵寄到本刊編輯部。
4.來稿論文所列文獻應與文內相對應,參考文獻按在文中首次引用的次序,排列序號[1][2][3]……。文獻代碼為:專著[M]、期刊文章[J]、報紙[N]、論文集[C]、學位論文[D]。論著注明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時間;論文注明作者、篇名、雜志和卷期等。
5.來稿請作者注明真實姓名、性別、所在單位全稱、聯系電話、手機和電子信箱。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