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經濟師職稱論文發表了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發展措施,農業在我國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始終保持高速發展態勢,正在從傳統的粗放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
這篇經濟師職稱論文發表了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發展措施,農業在我國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始終保持高速發展態勢,正在從傳統的粗放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可循環型經濟發展模式,
[關鍵詞] 經濟師職稱論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信息資源;發展模式
1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概述
1.1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在人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進行自然資源可持續再生利用,從而達到為后代的繁衍生息提供充足能源和資源的目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主要是遵守不影響農業生態環境的原則,針對生產技術與方法進行創新與改革,實現對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我國的農業經濟能夠順利完成綠色轉化,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1.2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1.2.1 有助于保證農產品的穩定供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重視綠色、健康、環保等問題,對綠色環保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而如何保證能夠保質保量地供應綠色、環保的農產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通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夠確保物質供給的持續性,對于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
1.2.2 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可以在保證農產品產量的同時也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農產品深受歡迎,農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進而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1.2.3 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符合這一趨勢,會起到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作用。
2 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1 加大資源投入力度
加大財力、物力與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可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產品的生產效率等也會隨之提高,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農民收入增多,就會使農民更加熱愛農業,不會出現消極耕種或外出打工的情況,這樣農業勞動力就會增多,進而為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首先,為農民提供先進的設備,并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這樣可以使農民了解農作物種植的一些技巧和種植理論,結合土壤和氣候等情況,利用先進的設備,科學合理地調整當地的農作物種植結構,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鄉鎮企業管理部門應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積極培養專業性較強的技術人員,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對農民進行信息技術培訓,使農民能夠通過網絡媒體來了解農業市場需求等方面的信息,關注農業發展動態和市場需求,有助于農民對農業發展結構進行優化與調整。此外,農民還可以通過網絡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創造更多的經濟收入。
2.2 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例如,在農作物選擇方面,應選擇生產效益較好的農作物,提高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提高相同土地面積的生產值;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調整,如適當增加林業的占比,促進第二產業的發展,這樣可以實現對農業發展的科學布局,有助于實現農業經濟的轉型發展;在農業經濟管理方式上,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化發展,同時培育市場化發展意識,為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準備[1]。
2.3 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
為了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順利實現,應制定科學、系統的農業生產管理制度。首先,在制定農業生產發展規劃之前,應充分理解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內涵,并結合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制定一套與之相符的發展方案。在此方案中,應詳細說明如何對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如何對農業市場進行定位等。其次,農業政策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政策、農業財政政策和區域性政策等。在農業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要參考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制定一套完整的農業政策制度,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進一步實現。再次,為了實現對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開發,需要建立科學的農業資源管理機制和法律法規制度,對農業資源進行保護,進而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2]。最后,為了對人們的生產行為有所約束,需要建立一套非正式的制度準則,這主要是針對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風俗、習慣制定的。這樣既可以照顧到農民需求,又可以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順利進行。
2.4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首先,傳統的農業灌溉方式容易造成水資源的浪費,一些地區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實現了對生活用水的二次利用。這不但解決了灌溉用水短缺的問題,而且有效防止了水資源浪費,緩解水資源緊缺帶來的壓力。
其次,農藥、化肥等的使用,為水、土、空氣等帶來了很大的污染,對農產品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因此,在農業生產中應盡量使用一些低污染或者無污染的技術與產品來代替農藥、化肥,以大大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減小因農藥和化肥等污染問題對人類生命健康帶來的威脅,同時減少對周圍水土資源等的污染,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
再次,國家應加大對農業資源的保護力度,有效控制農民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和使用,杜絕盲目追求經濟增長而犧牲生態環境的行為。同時,還應加大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現象的治理力度,積極實施退耕還林等措施。
最后,深入挖掘農產品的潛在價值,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以促進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利用價值,并節約資源,從而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并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現象。
3 結語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途徑很多,既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又需要科學制定發展目標與發展方向,以此來全面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為國民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亞娥.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分析[J].農業經濟,2016(3):70-71.
[2]許衛星.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安徽農業科學,2014(34):12371-12372.
[3]劉永華.淺析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現代園藝,2013(4):17.
推薦閱讀:《當代縣域經濟》(月刊)創刊于2013年,系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唯一專注于深度研究和宣傳縣域經濟的高端期刊。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17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