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基于綠色發展理念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將主成分分析法與熵值法結合建立評價模型,測算河南省20052017年能源、經濟與環境(3E)各系統綠色發展水平,并引入協調度模型對各系統間的協調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分析。結果顯示,20052017年能源、經濟與環境各系統綠色發展
摘要:基于綠色發展理念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將主成分分析法與熵值法結合建立評價模型,測算河南省2005—2017年能源、經濟與環境(3E)各系統綠色發展水平,并引入協調度模型對各系統間的協調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分析。結果顯示,2005—2017年能源、經濟與環境各系統綠色發展水平值總體呈現著上升發展的趨勢,系統間協調發展狀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05—2011年不協調發展階段,二是2012—2017年的基本協調發展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系統間的協調度不斷上升,河南省綠色發展趨勢逐漸向好。
關鍵詞:能源、經濟與環境(3E)系統;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河南省
近年來,生態承載能力日趨飽和、能源資源約束趨緊,成為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在此背景下,科學發展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五大發展理念和“兩山論”的提出,為綠色發展理念的形成奠定理論基礎,為美麗中國的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1]。綠色發展能夠有效組織和協調能源、經濟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其長期處于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之中。因此,合理構建一個3E(能源、經濟與環境)系統,評價系統間的協調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長期以來,關于3E系統內在聯系、相互作用邏輯關系,以及協調度測算與評析等方面,許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并做出大量的工作。
生態經濟評職知識:生態經濟雜志投稿論文格式要求
范慧平等[2]等研究了環境與經濟的內在關系,長期來看經濟增長利于生態環境的提升,而生態環境則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短期內,經濟增長將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而生態環境改善會消耗經濟利益。牟勇等[3]運用SDM模型分析能源、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協同關系,發現經濟與能源是環境的因,環境為果,能源與經濟互為因果。李曉飛等[4]構建了河南省3E系統的VAR模型,同時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方法對3E系統間的動態關系進行了研究,表明三系統間存在著動態和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
CHEN等[5]采用層次分析法與耦合協調模型結合對中國8個省份3E系統的協調度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良好的能源利用對環境的保護和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并且大部分3E系統相對協調的地區,環境評價也會較高。張黎鳴[6]使用熵值法與耦合協調模型結合對河南省3E系統的協調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得出2005—2014年3E系統中兩兩子系統間協調度呈上升趨勢;YANG等[7]也采用相同的方法對內蒙古自治區3E系統進行評價,發現2007—2017年3E系統協調程度呈上升趨勢,但整體仍處于不協調的發展狀態。李力等[8]運用ESDA工具與PLS路徑模型對中國省域3E系統耦合協調發展進行分析和探討,得出了省域3E系統協調度整體呈現動態螺旋上升的趨勢。
逯進等[9]構建能源、經濟與環境三系統耦合模型,測算了1995—2014年中國四大區域三系統間的耦合協調水平,結果表明三系統耦合度保持不斷遞增的態勢,耦合度整體呈現由東部向西部遞減。主成分分析法與熵值法常被用于評價3E系統協調發展水平,2種方法各有特色,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對大批量指標進行降維,使問題的處理簡單化,但計算權重不夠客觀合理,而熵值法雖不能減少指標維數,但在指標賦權方面更有優勢。為了規避2種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熵值法組合分析法,選取河南省2005—2017年間相關數據,對河南省3E系統綠色發展水平進行測算,同時引入協調度模型對3E系統協調度進行評價與實證分析,進而提高評價結果的全面性與科學性,為促進河南省3E系統實現綠色協調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河南省3E系統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為了能更好評估綠色發展背景下河南省3E系統發展水平,準確詳實地描述河南省3E系統協調發展程度,本研究結合河南省能源、經濟與環境發展現狀,綜合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在遵循科學性、全面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的基礎上構建3E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在構建指標體系的過程中從能源結構、能源利用效率、環境污染與治理、經濟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經濟投資與外貿等方面,選取對綠色發展可能造成影響,并能真實反映河南省能源、經濟與環境發展現狀的有關指標,共包含29個指標分別是能源子系統A1~A9,經濟子系統B1~B11,環境子系統C1~C9,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正指標,指標值越大越好;逆指標,指標值越小越好)。
2評價模型的構建
2.1主成分分析-熵值法評價模型
鑒于指標數量較多的特點,選取主成分分析評價法進行降維,能有效去除各指標數據之間信息重復的部分,得到原始信息最多且具有明顯代表性的主成分[10],但在計算綜合評價得分時,使用累計貢獻率作為權重往往會導致第一主成分權重遠高于其他主成分,不夠客觀和合理[11]。而熵值法賦權的信息直接來源于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單純通過信息量的大小來決定相應的指標權重[6],從而使計算出的指標權重更具有客觀性。基于以上分析構建主成分分析-熵值法評價模型,2種方法的互補使用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點,有效避免人為判斷的主觀性和片面性[12]。主成分分析-熵值法評價模型具體步驟如下。
3測算與分析
由于統計數據的延遲性,本研究選取河南省2005—2017年作為評價時間段,從《河南省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年鑒內數據計算中獲得各項評價指標數據后,基于構建的主成分分析-熵值法評價模型與協調度模型,利用SPSS統計軟件與Excel軟件進行統計計算,最終對結果進行分析與評價。為了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將所有貨幣單位的指標值換算為2005年不變價格值。
4結論
為了將綠色發展理念更好地貫徹于河南省能源、經濟與環境三者發展的過程中,有效推進河南省綠色發展水平,從而實現河南省高質量的發展。本研究在構建指標體系的過程中,選取能源、經濟與環境中對綠色發展具有影響的相關指標。基于主成分分析-熵值法評價模型與協調度模型分析了河南省2005—2017年3E系統的綠色發展水平與系統間的協調發展情況,結果如下:
(1)河南省2005—2017年能源、經濟與環境各系統綠色發展水平值,在少數年份存在上下浮動的情況,但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其中,經濟綠色發展水平呈螺旋式上升,這是經濟逐漸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規律使然。能源綠色發展水平總體呈現穩步上升趨勢,環境綠色發展水平在后期逐漸發力,雖然在2014—2016年遭遇停滯,但2017年得到了較快的恢復,總體發展態勢良好。
(2)河南省2005—2017年能源-經濟、能源-環境與經濟-環境系統間的協調發展狀況可以明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05—2011年不協調發展階段;二是2012—2017年的基本協調發展階段;其中2012年作為轉折點,能源-經濟、能源-環境與經濟-環境發展類型分別從V類不協調相繼轉變為Ⅲ類弱協調、Ⅱ類基本協調與Ⅳ類欠協調。雖然2005—2011年間能源-環境系統在三者中發展最不樂觀,但其在2012年率先進入基本協調,并在后期保持了優勢狀態;經濟—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水平總體稍落后于能源-經濟、能源-環境系統,應時刻保持關注。隨著時間的推移,能源-經濟、能源-環境與經濟-環境系統兩兩間的協調度不斷上升,河南省綠色發展水平趨勢連年向好。
參考文獻:
[1]朱波.綠色發展理念的思想理論特征及其歷史地位[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6):34-37.
[2]范慧平,孟天醒,文倩,等.河南省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動態計量分析[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5,49(4):511-516.
[3]牟勇,苗成林.基于SDM模型的經濟、能源、環境協同分析[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9(2):27-38.
[4]李曉飛,趙黎晨,呂可文.基于VAR模型的河南省能源-經濟-環境動態關系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1):48-54.
作者:楊志清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