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以文獻計量及可視化技術為支撐,對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國內報紙媒體的文本數據進行分析。基于CNKI報紙媒體文本數據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經濟影響層面,在政治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要降低中美貿易戰的經濟影響,克服貿易保護主義的障礙,我國需不斷提升在
[摘要]以文獻計量及可視化技術為支撐,對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國內報紙媒體的文本數據進行分析;贑NKI報紙媒體文本數據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經濟影響層面,在政治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要降低中美貿易戰的經濟影響,克服貿易保護主義的障礙,我國需不斷提升在知識產權、制造業等重點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加速技術進步與產業轉型進度,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同時,從國內旅游對于擴大內需的作用和轉變經濟增長核算思路,以實現高生態效率模式的旅游發展角度,論述了旅游業對于粵港澳大灣區應對中美貿易戰危機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文獻計量;可視化;報紙媒體;旅游業
一、研究背景
隨著中美經濟結構互補性逐漸減弱,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演化和升級。與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日美貿易戰相比,由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戰無論是在所涉及的產業領域還是在博弈戰略層面均如出一轍。自2016年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總統之后,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2018年6月15日美國政府發布加征關稅的商品清單,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關稅,且在2018年7月6日,正式對第一批清單上價值約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執行加征關稅。
經濟貿易論文: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中國企業應對危機的分析
作為反擊,中國也于同日采取同等規模和力度的征稅措施,并就美國在對華“301調查”下正式實施的征稅措施向世界貿易組織(WTO)追加起訴,至此,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李棠、李廣偉,2019)[1]。中美貿易戰是中美兩國經濟政治戰略博弈的具體表現,其影響涉及領域較廣,主要包括經濟影響、政治影響和社會影響等。經濟影響是中美貿易戰中表現最為直觀、最為迅速的,中美貿易戰對中美兩國均帶來了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成本,兩國的博弈以“斗而不破”“戰為求和”為主基調,兩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度加深可能引發某一方的不滿,但其形成的巨大的 共同利益以及相互抑制經濟傷害的能力可以維系雙方關系的總體穩定(宋國友,2019)[2]。
目前國內關于中美貿易戰的學術文獻數量不多,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未來中美知識產權競爭的趨勢預測(郭民生,2018)[3]、中國在應對中美貿易戰中的博弈策略及持久戰戰略(王繼翔,2019)[4]、應對中美貿易戰的戰略思路(肖光恩,2019)[5]、運用博弈論模型分析特朗普政府對華“301調查”及對應的解決方式(周金凱、孫娜,2018)[6]等方面。文本對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國內報紙媒體有關中美貿易問題的報道進行文本分析,以文獻計量及可視化技術為手段,對文本的高頻詞進行分析,以期掌握中美貿易戰在各領域中產生的具體影響。結合分析結論,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旅游經濟發展現狀,從旅游產業較高乘數效應對擴大國內旅游內需、推進低碳旅游、轉變旅游經濟增長核算觀念以及提高生態效率的作用等角度論述了旅游業對于應對中美貿易戰等危機事件的現實價值。
二、文獻綜述
(一)內容分析法國內外研究進展
內容分析法起源于傳播學領域,最初是用于定量分析和描述文獻的內容。一般認為,內容分析法形成于二戰期間,其標志性事件為:美國著名傳播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等人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組織的“戰時通訊研究”(何蕓、楊曉霞,2019)[7]。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內容分析法在客觀量化傳播內容、輿情動態分析、不同學科的研究熱點分析等領域表現出極強的適用性。綜合有關內容分析法的研究現狀及特征,將內容分析法定義為:借助文獻計量工具及相關量化手段,將文本數據(包括文字、圖片、符號等)轉化成可以統計和量化的資料形式。
實現對定性研究的定量化處理,分析結果多以統計數據形式展現(卜衛,1997;丹尼爾·里夫等,2010;邱均平、王曰芬,2008)[8-10]?v觀內容分析法跨越的研究領域與涉及的方法,目前內容分析法與文本數據相結合,已廣泛融匯于情報學、傳播學、環境經濟、公共交通規劃、建筑設計、網絡平臺安全監管、生態學、旅游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所覆蓋的文本數據源涵蓋網絡數據庫文本數據(GaoH.,2020;Heetal.,2020;Wuetal.,2020)[11-13]、政策文件(Bistaetal.,2020)[14]、視頻文本(Niederkrotenthaleretal.,2020)[15]、圖片信息(Moreno-Llorcaetal.,2020)[16]以及網頁鏈接(Tilletal.,2020)[17]等等。
例如,Bista等(2020)[14]采用內容分析方法,研究了加拿大的多倫多和蒙特利爾兩市的10份規劃文件,以確定涉及“最后一英里問題的方式”,并結合現行的干預措施提出了提升公共交通系統效率的策略;Gao等(2019)[11]應用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法相結合的研究方式,對WebofScience(WOS)數據庫中關于“開放式創新”的研究脈絡進行梳理,指出目前的研究局限與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Khirfan等(2020)[18]將內容分析法與專家調查法相結合,以探測現存有關“流線型采光”研究主題與研究熱點的演化趨勢。
Nematollahi和Tajbakhsh(2020)[19]依托內容分析法對247項關于可持續農業供應鏈的文獻進行了廣泛的回顧和梳理,即基于內容分析的文獻綜述法;Niederkrotenthaler等(2020)[15]針對YouTube平臺中涉及“自殺方法”的德語視頻進行了內容分析;Till等(2020)[17]利用2013年至2018年間美國與奧地利的搜索引擎檢索的與自殺相關的文本數據進行內容分析;He等(2020)[12]基于文獻計量與內容分析法,對1996年到2018年所刊有關能值會計與能值評價的文獻進行可視化操作,指出能值評價可實現對各領域可持續性管理的研究。
為改進該研究方法的先進性,需統一能值會計核算框架標準、優化能值轉化率;Wu等(2020)[13]收集了2000—2018年期間收錄于ScienceDirect、AcademicSearchComplete、WebofScience和CambridgeJournalsOnline等數據庫中涉及旅游出行方式對環境影響的文獻,借助內容分析法、社會網絡分析法與文獻計量法對游客出行方式進行深度解讀,機構耦合結果表明美國、中國和英國對學術合作的貢獻較多,而文獻耦合的結果表明“政策”“老年地理人”“心理”“生態”和“旅游滿意度”等主題為當下的研究熱點,并通過內容分析,梳理出了有關旅游類研究的五大要素,即研究對象、旅游方式、旅游要素、旅游目的和旅游研究方法。
Moreno-Llorca等(2020)[16]基于內容分析法對Flickr社交平臺上用戶所發布的照片信息與游客對野生動物的保護行為進行匹配,以實現對游客行為的動態監測;Bhatt等(2020)[20]結合文獻計量分析和內容分析,對循環經濟與企業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可持續生產問題的研究前沿與動態進行了探索。內容分析法不僅能實現對文本數據的表面、基本的排序與解讀,還可以達到描述性分析與解釋性分析的目的(Lindgren等,2020)[21],該方法在文獻綜述研究領域能夠解決對研究現狀的宏觀把握以及對研究資料的有效過濾與分類,多領域、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已成為內容分析研究的主流趨勢。
(二)社會網絡分析的研究緣起與研究熱點社會網絡最初見于情報學和社會學研究領域,多用圖論工具與代數模型以分析群體的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關系模式,解釋群體之間社會關系的演化以及群體的社會關系對整體和各個成員的影響(郭喜梅、李偉,2014)[22]。社會網絡理論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的心理學和人類學研究,從早期的社會心理學領域中以圖論為主要方法進行網絡分析的社會計量學學派、研究“派系”和人際模式的哈佛學派、研究部落和鄉村社會關系“共同體”關系結構的曼徹斯特人類學派,到20世紀70年代后的“新哈佛學派”,社會網絡理論逐漸成熟并快速發展。社會網絡理論將社會結構視為一張人際關系網,通過分析個體與整體之間的行為關系,抽象出網絡中的溝通機制。
三、文獻來源與檢索結果
(一)文獻來源本文選取CNKI中文報紙媒體文本作為原始數據,主要是基于報紙媒體的客觀性、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與嚴肅性,與網絡大數據相比,報紙媒體的聚焦相對準確清晰,例如,《環球時報》《中國貿易報》等報紙具有權威性和示范性,以及較強的輿論引導力,且文本數據相對容易獲取,檢索到的研究樣本較為詳細。目前,國內關于中美貿易戰的媒體報道涉及領域較廣,且考慮到表達形式的不同,本文以“中美貿易戰”“中美貿易摩擦”為主題進行檢索。檢索了CNKI中的《環球時報》《中國貿易報》和《企業家日報》等報紙媒體中2018年3月18日(中美貿易戰正式打響之日)至2020年3月間的386篇(去重后)評論及報道作為研究樣本,并運用內容分析法對中美貿易戰的相關影響進行梳理,探究報道領域的演變和發展路徑,分析報道的情感變化趨勢,對比不同領域所受波及程度的差異,以期從宏觀角度對中美貿易戰所產生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影響進行解讀。
四、結果分析
(一)作者、機構與文獻來源分析利用SATI在線分析工具,對CNKI檢索報紙報道導出的ENDNOTE格式文本進行分析,獲得了機構頻次與文獻來源頻次結果。從作者所屬機構來源頻次來看,《證券時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經濟導報》以及“中青在線”等媒體發文居多。根據SATI在線分析軟件所提取的報紙媒體機構的發文頻次與文獻來源頻次,發現經濟類報紙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關注占絕大多數,此外,《中國青年報》及其官網“中青在線”的累計發文頻次為12次。從文獻來源角度分析,《中國經濟時報》《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貿易報》《華夏時報》《國際商報》的載文頻次均超過了15次,這些報紙媒體通常以報道經濟類熱點話題為主。五、論旅游產業對于粵港澳大灣區應對中美貿易戰的現實價值
(一)研究的現實需求粵港澳大灣區(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成立于2017年,地域范圍涵蓋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等九市,是繼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灣區;浉郯拇鬄硡^是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和重要增長極[32]。中美貿易戰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外向型企業的影響、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和對貿易的影響等方面。除了在科技創新、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產業升級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應對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之外,還可以通過大力發展國內旅游與區域旅游刺激區域內需,借助旅游產業推動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以降低中美貿易戰對大灣區的經濟影響。
六、研究的局限性
內容分析法能夠節省時間和經費,研究過程科學,有利于長時間和跨歷史時段的研究,且因其非介入性使得研究結果相對客觀。本文主要基于報紙媒體文本信息對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進行分析,由于采集的原始數據均來自于CNKI收錄的報紙媒體,因此,研究結論僅針對中國遭受的影響,尚未關注其他國家所遭受的影響。此外,由于本文尚未對網絡大數據與中美貿易戰中的網民輿情進行分析,因此,文章的研究結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到文獻類型的限制,分析的范圍和邊界有限。
[參考文獻]
[1]李棠,李廣偉.介入視角下中美英有關“中美貿易戰”新聞報道中的情態詞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6):96-101.
[2]宋國友.中美貿易戰:動因、形式及影響因素[J].太平洋學報,2019,27(6):64-72.
[3]郭民生“.中美貿易戰”的背后博弈與對策建議[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8,15(8):28-37.
[4]王繼翔.博弈論視角下中美貿易爭端應對策略及前景預測[J].財經科學,2019(9):124-132.
[5]肖光恩.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現實難題和解決路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7(6):142-150.
作者:徐秀美,朱顯龍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