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為提升居家養老質量。文章從居家養老模式現狀的研究出發,結合國內外理論研究成果與案例,探索萬物互聯時代下居家適老化改造設計前景?偨Y居家適老化改造原則與對策。為居家養老模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老齡化老年人居家養老適老化萬物互聯 引言
摘要:為提升居家養老質量。文章從居家養老模式現狀的研究出發,結合國內外理論研究成果與案例,探索萬物互聯時代下居家適老化改造設計前景?偨Y居家適老化改造原則與對策。為居家養老模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老齡化老年人居家養老適老化萬物互聯
引言老齡化加速的現代社會,面對數量龐大的老齡人口,不僅每一個家庭要承受贍養老人的重壓,社會公共資源與管理體系也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由于中國人傳統觀念與老年人現實生活需求以及社會資源現有情況,機構養老難以滿足社會大規模養老需求,居家養老仍是首選養老模式。本文將從居家養老模式現狀的研究出發,探索萬物互聯時代下適老化改造設計前景,以期為提升居家養老質量尋找突破。
一、研究背景
目前,老齡化問題已成為全世界范圍內所面臨的嚴峻問題。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5388萬人,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6%。相較于2018年底,老年人口增加約439萬。老齡化加速的社會之下,不僅每個家庭面臨養老壓力,社會養老服務與公共資源亦面臨巨大挑戰。國家為應對老齡化社會出臺一系列頂層設計,2019年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中就指出“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和“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能力”。
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明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首要動力和戰略支撐為技術的創新,旨在提高老年服務的科技化與信息化水平[1]。我國現已形成居家養老為主體、補充以社區和機構護理的養老模式體系。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和智能家居興起為傳統居家養老模式優化升級提供發展空間,也成為未來社會緩解養老資源緊缺、實現養老資源共享、創新發展多元養老模式的有效途徑。
二、我國居家養老模式發展現狀分析
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或血緣親屬的家庭中,由其他家庭成員提供養老服務的養老模式。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現階段我國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與機構養老三大養老模式占比分別為96%、1%、3%,與十二五規劃指出的“9073”養老模式目標雖有一定差距,但居家養老仍為社會主要養老模式,這很大程度受我國傳統家庭觀念以及老人不愿意與已經熟悉的生活環境脫離的心理特點所影響,且就中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來看,社區養老的完整體系尚未建立,政府投入也尚不足以支撐養老機構的大規模發展。因而,當下及未來社會中居家養老模式依舊占主流。
目前,大部分老年人居住的社區普遍存在房齡較長、小區環境設施陳舊、居室環境存在大量不適老因素的問題,為居家養老帶來不便。而一些條件相對較好的新建社區往往在設計之初也針對較為年輕的群體用戶,一些細節方面缺乏針對老年群體和身體有特殊狀況人群的設計。
根據筆者所做問卷調查統計,有84.76%的受訪者認為居家環境存在不適老因素,給老人居家養老生活帶來了不便,最主要的問題集中于“缺乏智能或報警設備,家中突發緊急情況無法及時得知”、“缺乏相應輔助設施如扶手、電梯等,給老人行動帶來不便”與“對身體狀況特殊的老年人缺乏相關護理設備”這三項。30.48%的受訪者也表示家中老人曾經因為居家環境的不適老因素而發生過意外,全國范圍內因居家環境不適老而發生意外的相關新聞報道也時有發生。由此可見,居家環境的種種不適老因素嚴重阻礙了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幸福感獲得,成為居家養老模式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居家適老化改造必要性分析
(一)居家養老模式的必然要求宜居舒適的居住環境無疑為未來理想的老齡社會提供有形的環境空間支撐,而現有部分社區由于建設年代久遠以及建筑條件所限,不論是公共空間或居家空間針對老年人的專門設計少之又少,很難滿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果能直接將其改造為居家養老住宅,則可彌補其他養老模式方面的缺失。[2]
(二)節約社會資源的可循之道在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與機構養老三種模式,社區養老與機構養老都依賴一定場所用以配備相應設施、提供服務,然而面對有限的資源與日益增長的老齡人口,一味新建并非長久之計。將居家環境進行合理的適老化改造設計,讓老年人能夠就地居家養老相比于擴土新建養老住宅更有利于節約土地資源,也是實現資源有效利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三)人性化設計理念的內在要求設計活動是一項兼具藝術性與技術性的活動,本質是為了解決人的問題,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功能需求與對美之渴望的審美需求。“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除了要堅持合理性、舒適性及全面性原則,還需要做到的是在充分考慮個體差異的基礎之上,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特點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老年人獨特的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都為居家空間的改造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細節應針對老年人的特點做適老化設計處理,以滿足老年人群體的需求,以營造安全、舒適的居家適老空間。所以面對老齡化趨勢加快的現狀,適老化設計便是當下社會人性化設計的重要體現。
四、國內外適老化改造與設計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
(一)國外適老化改造與設計相關理論研究
西方發達國家由于較早進入老齡化階段,在養老模式以及適老設計等方面都有著較為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如美國設計師羅納德·梅斯提出“通用設計”的理念,主張設計要避免僅限于特定族群,應從大眾出發,盡量面對所有使用者,通用設計的提出打破了養老建筑與普通建筑的完全的區分,出現了混合居住的老年住宅類型,同時興起了對現有住宅區的適老化改造。[3]美國建筑師斯科特·鮑爾在其所著的《老齡化宜居社區設計》一書中指出了包括經濟、社會、商業模式、建筑形式等在內的因素都會對老年人社區的設計產生影響并提出了通過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實現居家養老的理念,并探索老年社區的建設經驗及推廣方式。
東方近鄰日本由于社會老齡化程度較早所以在適老改造、老年人居住環境研究以及為老服務供給等方面積累了很多理論經驗。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就出臺《老年福利法》,1982年又針對居家養老頒布《老年人保健法》。1994年推行《愛心建筑法》旨在推動無障礙建筑建筑設計以保障老年人及殘疾人等人群對于建筑的使用;1995年頒布《應對長壽社會的住宅設計指南》作為因身體機能下降或殘疾時對原住宅稍作修改后繼續居住的住宅設計的依據。[4]2000年出臺的《護理保險法》則具體細化了住宅改造的資助內容以及資助金額比例限度。一系列法規從制度層面為老齡社會的福利政策與適老住宅改造提供指引與保障。適老化的研究也催生了日本的“在宅養老”產業,并產生了“老年生活環境學”的交叉學科。[5]
(二)國外適老化改造與設計相關實踐
1.日本的適老化改造與設計案例
有著“銀發之國”稱號的日本,是當今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快、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精細化、嚴謹化、多樣化的適老化設計為我們提供了經典范例。多摩平之森老年公寓是日本當地政府將建于1950年代的兩座住宅樓改造而成的老年公寓,以持續照料社區為定位,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護、介助一體化的居住設施和服務。通過加裝電梯以及公共走廊提供便捷的交通空間與相互交往空間,室內也拆除了不必要的隔墻,改傳統門扇為推拉門,最大限度營造寬敞無障礙的室內空間;建筑材料選擇講究,注重安全性與環保性;增設緊急報警設備以形成有力的看護體系。此外,綜合性的公共活動空間也成為生活在此的老年人彼此交往聯絡、互助融合的紐帶。如圖2此外,日本在智慧養老方面也有相關實踐。
開發出種類繁多、功能豐富的智能養老工具,如可記錄行走歷程并上傳路徑信息且可根據不同地形而變形的智能拐杖、可實現使用者位置挪移的智能輪椅、可自動實現溫度調節的智能病床以及可進行日常生活照料服務的智能機器設備等,智能養老工具的使用大大節約社會護理成本。此外還開創了遠程看護模式,通過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進行老年人健康指標與安全信息的傳輸整合,由老人所在地的服務人員根據需要對老人進行日常照料陪護等事宜,滿足了養老服務的多元需求,實現了養老服務的智慧化、科技化。
2.丹麥的適老化改造與設計案例在衛浴空間的設計中充分考慮老年人使用的舒適性與護理的便利性,在墻軌上預先安裝可移動衛生間設備,使洗手池、浴凳、扶手等能夠自由調節。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身高自由調節浴凳高度;洗手池的位置也可以根據自身使用需求及看護人員護理需求實現靈活的位置調節,最大程度上為老人如廁及護理人員的護理活動提供空間上的便利。
(三)國內適老化改造與設計相關理論研究
國內適老化改造與設計的相關理論研究也在近些年來也呈現逐步增多態勢,反映出相關領域學者與研究人員對于社會老齡化問題的關切與回應。針對老年人身心特點,對適老空間設計影響的角度出發,許多學者做出了研究,例如山娜基于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從需求角度出發對適老性住宅設計給出建議;朱宏偉等從環境心理學角度出發探討居住區適老化景觀設計的相關策略。而針對萬物互聯的時代背景以及物聯信息技術在適老改造設計及居家養老模式中的應用,也有不少學者進行研究并給出建議,例如劉謙從設計、施工及運營三方面分析了數字建筑平臺在適老環境改造中的應用價值,指出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數字建筑平臺通過設計模擬、施工模擬和實時信息獲取可有效解決適老環境空間改造的難題;徐思碟等人基于居家養老為主流以及智能居家興起的社會背景進行調查研究,探索5G物聯網技術在醫療、娛樂以及居家等方面的適老化應用;郭志紅從空間結構及設施的設計以及建筑形式語言層面對智能養老空間設計給出建議。
(四)國內適老化改造與設計相關實踐
國內涉及適老改造的專項工程及全面整治在近兩年開始廣泛試點進行。例如2019年北京啟動的海淀區北下關街道適老化改造。由區政府出資重點對居住、出行、健康、服務及敬老社會文化環境進行提升,針對社區80歲以上老人及重度失能老人,實施了加裝包括夜燈、浴凳、電梯、智能監測設備等在內的適老設備以及拓展社區養老服務范圍等多項措施。
而萬物互聯時代下智能信息技術也在適老化改造以及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為提升居家養老質量提供重要保障與技術支持。包括江蘇省、四川省、北京市及天津市在內的國內多省市地區已探索并打造出智慧養老社區范例,如連云港市海州區新;▓@運用智能網絡技術,完成居家適老化改造,成為該市首個“智慧養老小區”。物聯技術聯通了社區家庭終端,構建起數據信息共享平臺,使老年人足不出戶便可享受健康監測、智能管理、遠程問診等多項為老服務,提升居家養老的安全性、舒適性與便捷性,使老年人群體充分享受現代化技術帶來的便利。
五、萬物互聯時代下適老化改造與設計原則
2019年發布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作為至本世紀中葉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指導性文件,當中提到“提高老年服務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撐力度,加強老年輔助技術研發和應用。”借助新技術的應用,未來應對老齡化社會必將向著科技化、信息化的方向前進與轉變,萬物互聯時代的適老化改造與設計也必將呈現出科技化、智慧化、互聯化、信息化等前所未有的新特點,在適老化改造設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原則:
(一)安全性原則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感知靈敏度下降等因素都對建筑設計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更精細化的要求。在萬物互聯時代下,AI、物聯網等技術可發揮在適老環境的評估以及老年人的動態監控、險情報警等環節的作用從而實現對建筑環境安全性的技術支持,最大程度保障老年人居住空間的安全。
(二)便捷性原則當下社會,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潮熱詞仿佛只是青年群體的專屬,由于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及學習能力的漸退及其他因素,技術進步帶來的福利往往難以惠及老年人群體,所以在運用先進科技成果提升為老服務、完善適老設計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并關注老年人使用的便捷性與可識性,力求快速、準確傳遞有效信息,避免繁瑣復雜的應用,使科技進步的成果真正地服務于老年人的生活。
(三)功能性原則充分考慮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圍繞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娛樂、學習、交流、醫療保健等不同需求場景優化功能區,以現代信息技術予以支持,實現老年人日常生活服務與管理的智能交互,充分體現科技對適老化設計改造的促進與更新。
(四)人性化原則適老化設計中的人性化不僅應當體現在物質層面的安全、舒適,更多的要體現出對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滿足與關照,立足于老年人的需求,充分剖析老年人的接受度與適應度,選擇適合他們審美樣式及使用習慣的設計,以增加老年人的滿足感、幸福感與歸屬感。
六、萬物互聯時代下適老化改造與設計對策
居家養老模式下的適老化改造按照改造部位及項目大致可分為:包括電梯、走廊、社區室外公共空間在內的建筑共有部分的改造;包括業主套內居室、廚衛空間在內的建筑專有部分的改造、作為智慧養老服務提供載體的智能系統設施設備的加裝三大方面,這三大方面相互補充,共同構成居家適老化改造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均可在以上方面發揮作用,實現居住環境適老細節品質的提升,豐富居家養老內涵,聯通居家與社區養老模式,實現養老資源的互聯共享。具體措施如下:
(一)針對建筑專有部分的適老化改造
建筑專有部分的適老化改造集中于居室內部,物聯網、5g等技術的運用可有效實現在材質、采光、色彩等各方面的適老細節提升。
1.材質
老年人的五感能力隨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化衰弱,一些老年人的運動系統能力也存在障礙,因此老年人居室材料的選擇首先應保證安全環保性,宜多使用木材、柔軟織物材料,營造自然、溫馨、舒適的空間氛圍。地面材料應具有良好的防滑性,室內裝飾材料應減少過白、過亮材質的使用,避免使用高反射率材質以減少反射光對視覺帶來的刺激。此外,由于老年人易受外界環境干擾,應注重居室環境設計的私密性,選用具有良好隔音性、透氣性的材質。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可以通過采樣、數據采集與整理等環節實現對建筑裝飾材料的性能檢測,從而實現對建筑質量的把控。為老年人營造健康、舒適的養老環境。
2.采光
室內應保障充足的日照,良好適宜的自然采光亦有助于老年人心情舒暢?紤]到老年人存在對光亮突變的適應能力降低的特點,居室的人工照明應總體保持充足,在保證明亮無死角的同時應防止眩光,并處理好一般照明與重點照明間的關系。為營造適宜的居室光環境可以充分利用智能燈光系統,如根據室外光照強度不同進行室內照明的調節,以避免老人對光亮突變而產生的不適感;根據時間和活動功能需求變換多種燈光模式,滿足老年人在用餐、讀書看報及其他一般活動等不同場景下的照明需求;根據使用場景頻率并結合老年人日常生活習慣,在適當點位如玄關、過道、床頭及衛生間入口等處增設感應照明系統,以保證夜間重點照明的需求。
3.色彩
色彩選擇也應當考慮老年人審美與視覺特點,以簡潔素雅為宜,宜選用淺藍、淺粉、米色以及原木色。由于老年人對色彩的分辨能力降低,一些重要功能的裝置如扶手、視覺標識等應盡量選擇較為醒目的顏色進行明顯區分,強化可視要素的設計,提高可辨識度。
老年人的身體及心理狀態可能會隨時間發生變化,不同的色彩對于人的心理也會產生不同影響作用,如粉紅色具有鎮定的作用,有助于減輕焦慮;紅色會使人興奮,有利于增強心理和生理能量;淺藍色有助于使人保持冷靜與理智。因此可運用智能溫控變色墻面裝飾等技術實現不同狀態下室內色彩的變化調節,以適應老年人不同身心狀態,發揮色彩對心理的正向調節促進作用。
4.溫度與濕度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調節機制的特殊性,室內外溫差過大易導致老年人身體不適和疾病突發。此外室內空氣濕度的變化也會對老年人的身體機能產生一定影響,濕度不當容易引發胸悶、皮膚瘙癢或感冒等問題。因此需合理控制室內的溫度與濕度。可利用智能空氣調節系統實現對老年人身體溫度與室內溫度、濕度的智能感應,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自動智能化調節,從而保持適宜的室內溫度與濕度。
5.家具選擇家具材質應硬度適當,避免使用過于柔軟的材料,以免不能給予身體很好的支撐力,造成坐立動作過于吃力;家具的尺寸也應根據老年人身體特性進行個性化選擇與設計,過矮或過高的沙發或座椅會給長時間坐臥帶來不適感。家具的凸出部分要給予包裹或進行圓角設計處理,以免造成磕碰。
宜選用帶有扶手欄桿的家具幫助老人保持平衡并起到一定助力作用。智能技術同樣能夠在居室家具的適老細節體現中發揮作用,例如可將傳統的底部設落地儲物空間的居室家具進行智能適老化設計處理,將底部的儲物部分轉移至上部,通過智能觸板實現家具柜體的開合與升降,充分利用上部空間,從而減少老人彎腰取物的不便,也避免因家具下部空間的占用給坐輪椅老人帶來的不便。此外利用智能床墊可實現對老人健康指標的監測以及按摩護理等功能。
(二)針對建筑共有部分改造建筑公共部分的適老改造主要涉及電梯加裝、建筑結構安全評估與加固等,而老年人居住社區大部分屬于歷史悠久的老舊小區,由于建設年代久遠、建筑信息保留不完善等問題為改造帶來不便,基于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的數字建筑平臺可以有效實現對建筑結構損傷的識別以及原始建筑情況的記錄與還原,為適老化改造設計方案的選擇與優化提供充分依據。在適老化改造的施工階段,依據數字信息技術可以模擬施工,從而提升施工方案的科學合理性,為施工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改造之后,利用信息技術亦能夠實時獲取建筑的運營維護狀態和能耗信息,從而有效實現對建筑的后期維護。[6]
養老論文范例:我國金融養老模式的現狀和改革措施
(三)智能系統設施設備的加裝相比于在建筑共有與專有部分改造中智能信息技術的物質層面應用來講,智能系統的配備與應用則更偏向于養老服務的提供層面,其核心是在萬物互聯的時代背景下通過信息技術有效進行數據采集、安全監測、信息共享聯動,解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及醫療護理等方面問題,用科技手段彌補了因無法及時得知家中老人安全情況、無法進行親情溝通而造成的居家養老的缺陷,實現居家養老模式的智慧升級以及養老服務資源的共享,提升居家養老品質,以交互細節讓用戶感受人性化的情感傳遞。[7]
1.智慧醫療服務系統通過傳感設備與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對老年人身體健康指標的監測與傳輸,并聯通周邊社區、醫院等為老服務提供方的,就近調配資源,滿足居家養老模式下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實現醫療資源有效利用。
2.智能文娛服務系統居家養老模式中老年人的心理照料與精神慰藉同樣值得關注?衫梦锫撔畔⒓夹g實現沉浸式“云”游、“云”聊天等活動,例如可使用觸屏音箱等智能設備實現語音交互以緩解獨居老人的孤獨情緒,豐富老年人日常文化娛樂生活。[8]
3.智能監測照護系統居家養老模式中對老年人的安全狀況監測是民眾較為關注的問題。通過智能設備與信息技術平臺監測居家安全情況與老人狀態,如有異常及時上傳信息至家屬及附近社區,方便及時處置。此外,未來要重點關注并解決老年人對智慧養老體系的適應性問題,在此基礎上形成并完善智慧養老服務模式,提供更加精準、個性化的為老服務,構建起養老服務的智慧之網,通過科技聯通家庭、社區與機構,打通多元養老模式之間的壁壘,實現養老服務資源的智慧共享。
結語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成為當下社會的新課題和新挑戰,需要全社會各領域的共同關切,設計實踐活動也應當“與時俱進”地對這一社會問題做出回應。當下互聯信息技術的應用也為設計領域注入新元素,為提高適老服務水平與發展多元養老模式帶來理念的更新與技術的支持,這也將助力適老化改造與設計的創新發展,以便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適、健康、宜居、現代的人性化空間。
作者:王一然趙廼龍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