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舞蹈是以人體本身為物質載體來傳達思想、表達感情的一門藝術。在舞蹈作品中這一傳情達意的人體形象被稱之為舞蹈形象,而舞蹈形象的塑造是舞蹈作品中尤為重要的關鍵部分,一個舞蹈作品的成功與否與舞蹈形象的塑造有著密切聯系,在舞蹈的創作、表演與欣
摘要:舞蹈是以人體本身為物質載體來傳達思想、表達感情的一門藝術。在舞蹈作品中這一傳情達意的人體形象被稱之為“舞蹈形象”,而舞蹈形象的塑造是舞蹈作品中尤為重要的關鍵部分,一個舞蹈作品的成功與否與舞蹈形象的塑造有著密切聯系,在舞蹈的創作、表演與欣賞中舞蹈形象均是極為重要的部分。本文從舞蹈編導、舞蹈演員、舞蹈觀眾三方面分析了舞蹈形象塑造的內與外的相互轉化。
關鍵詞:舞蹈形象;形象塑造;內與外的相互轉化
一、舞蹈形象以及內與外的概念
第一,舞蹈形象。形象性是一切藝術的本質。舞蹈形象是運用舞蹈家的人體為物質材料,以有節律的動作過程和姿態創造出的一種能夠反映對象本質特征的、飽含詩情、富于樂感、給人美的享受的飛舞流動的形象。舞蹈形象是舞蹈作品的核心,是舞蹈審美活動的主要對象。舞蹈形象的審美特征包括:直觀動態性、典型性、情感性和審美性[1]。
舞蹈論文范例: 音樂舞蹈機器人在收割機智能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第二,舞蹈形象的外。舞蹈形象的外,顧名思義就是用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的外在人體動作姿態,由舞蹈編導創造舞蹈動作,舞蹈演員進行學習和模仿,直觀地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動態動作、姿態、造型就是舞蹈形象的外。而舞蹈形象主要是由舞蹈演員來擔任,所以舞蹈演員的身體條件也是構成舞蹈形象外的一部分。外在的舞蹈形象能夠更直觀地將作品所要表現的故事情節傳達給觀眾,使觀眾更直接地“看懂”舞蹈作品的主旨大意,如舞蹈作品《孔乙己》中舞蹈演員出場的服裝、形態和動作就能使觀眾一目了然的“看懂”人物以及部分劇情。
第三,舞蹈形象的內。舞蹈本就是表情達意的一門藝術,抒發情感是舞蹈所長。舞蹈不能用嘴巴說話來傳達情感,舞蹈形象的內是由內心向外傳達的訊息。舞蹈用它獨有的方式表情達意,舞蹈中的情感是內心感受,并將這感受傳達到外在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動作,用心去演繹舞蹈形象,塑造舞蹈的意境。不僅如此,欣賞者也是需要用內心感受,只有投入其中才能夠體會到舞蹈形象所傳達的內在情感。
二、舞蹈形象塑造的內與外
(一)內與外的轉化——舞蹈編導
舞蹈編導對舞蹈形象的塑造是一個由內到外再由外到內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舞蹈編導們常常會被某些事物或人物的行為所感動,他們就會用舞蹈的思維、藝術的感受對其進行分析和判斷,從生活中概括、提煉出舞蹈所需要的內容。
第一,“由外到內”的轉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生活現象,常常會在一瞬間引發編導們創作上的靈感,使他們心有所動,有感而發,產生對某種人物或事物的特殊情感,從而由這種特殊情感引發編導內心深處對該事物創作的心理愿望。心理愿望就是編導創作舞蹈作品的動機,可以將這種動機看成是舞蹈創作之初的“導火索”,也是編導對舞蹈形象最初的想象。創作的心理愿望存在,便開始舞蹈作品題材的尋找,編導從生活中各個角度來尋找滿意的題材并確定主題,從社會大問題到創作者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等。主題確定后,編導對舞蹈動作進行構思,構思之前還要根據所要表現的對象(如人物、動物、事物),針對性地觀察與探究,因為對象與動機和主題一樣,是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到、感覺感知得到的事物與現象,從而達到由內到外的轉化。
第二,“由內到外”的轉化。舞蹈編導對舞蹈形象的塑造過程,是將內在轉化為外在的一個過程。在日本著名舞蹈家江口隆哉先生編寫的《舞蹈創作法》一書中提到,從內部構思到外部形象化的過渡,這叫作“貫通表現”,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決定動作創作的標準,使動態能夠無限性地創造出來,從而決定用怎樣的動作、姿態來構成作品。編導通過貫通表現使內與外的舞蹈形象進行過渡,確定作品中舞蹈形象的動作、姿態,而且編導還要編創、提煉主題動作與典型的外在動作。
主題動作是作品中體現舞蹈形象的關鍵要素,典型的外在動作能夠使演員塑造經典的舞蹈形象。演員是塑造舞蹈形象成功與否的關鍵,是舞蹈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重要橋梁[1],所以編導對演員的選拔是嚴格的。編導引導演員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使演員的情感感知先于動作感知,進而達到強化舞蹈動作與技術上的感知,從而表現出獨具個性的舞蹈形象。所以舞蹈編導不僅要引導演員對動作的模仿,還要啟發舞蹈演員再創造的欲望,也就是舞蹈演員的二度創作。在舞蹈編導由外到內塑造舞蹈形象的過程中,不僅塑造出了“活”的舞蹈形象,也培養出了“活”的舞蹈演員。
(二)內與外的轉化——舞蹈演員
舞蹈演員對舞蹈形象的理解是一個由外到內再由內到外的過程。舞蹈演員必須先琢磨舞蹈作品中人物的舞蹈動作,用肢體技巧等外部姿態來表現人物形象的整體造型,再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了解其性格特點,通過反復琢磨與練習達到舞蹈形象的內外一致。
第一,“由外到內”的轉化。舞蹈動作姿態是舞蹈形象的外在形體,由舞蹈演員對舞蹈編導創作的動作、姿態進行模仿與學習[2]。編導對舞蹈演員進行動作傳授之前,會將該舞蹈作品的中心主旨告知演員,使舞蹈演員對作品有大概了解。舞蹈演員在學習舞蹈動作、姿態的基礎上,也要將舞蹈動作的每個動機、發力點、動律掌握清楚,在對舞蹈作品的初步了解上,塑造外在的“形似”舞蹈形象。
此時的舞蹈形象是初步的外在形象,是不完整的舞蹈形象。塑造出“形似”的外在舞蹈形象后,舞蹈演員需要對舞蹈作品進一步了解,對舞蹈編導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特點與生活背景進行了解,準確深入、體驗角色并對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內心進行揣摩,抓住人物性格中的代表性元素,強化形象塑造和演繹[3],從而達到對舞蹈形象“神似”的掌握。演員要全神貫注地服務于人物本身,演員就是角色本身,角色本身就是演員,盡而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從而塑造出由外到內的舞蹈形象。
第二,“由內到外”的轉化。舞蹈演員只是由外到內的塑造舞蹈形象是不完整的,還要加強對舞蹈作品的了解,如熟悉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者的人生經歷、情感世界,感受舞蹈中的情感和思想[3]。
同時,還需要演員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揣摩與拿捏,從人物形象的角度出發,真正深入角色去感受舞蹈形象的內在,對其進行深度刻畫和演繹,并將這一感受融入、延伸到每個舞蹈動作中。有了以上的鋪墊,在舞蹈作品中演員就可以帶著情感、帶著人物形象的感受與自己獨到的見解來塑造舞蹈形象。演員在表演過程中應當緊抓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和典型特征,對其進行深度刻畫和演繹,將其內心情感通過面部神態表情表現出來,并將這種情感貫穿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指尖、腳尖、肌肉。
另外,舞蹈演員本身的身體素質、舞蹈技巧也會對舞蹈藝術進行二次創作,能賦予舞蹈動作一定的力度和美感[3],從而塑造出張弛有度、情感飽滿并且“活”著的舞蹈形象。舞蹈形象塑造是一個由一路創作到二路創作的生產過程,離不開前期編導的塑造,也離不開后期舞蹈演員的塑造,每一步之間都是緊密相連的。而編導和演員對舞蹈形象內與外的塑造也是相互貫通的,通過由內到外再由外到內的相互過程來完成,從而塑造出形神兼備、虛實結合的舞蹈形象。
(三)內與外的轉化——舞蹈觀眾
舞蹈觀眾對于舞蹈這門藝術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舞蹈作品不僅需要編導的編創,演員的演繹,也少不了觀眾的反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舞蹈作品如商品一般,只有讓觀眾欣賞了舞蹈作品,得到觀眾的認可,才能使舞蹈作品的價值得以實現[2]。
第一,“由外到內”的轉化。舞蹈欣賞者也是舞蹈形象塑造的一部分,他能夠對舞蹈形象的不足進行提議。舞蹈欣賞者觀看舞蹈作品首先是舞蹈演員的動作、姿態、面部表情對視覺的沖擊,“看懂”舞蹈作品的主旨,與之產生共鳴,并對該作品產生思考。第二,“由內到外”的轉化。舞蹈觀眾有兩類,一是從事舞蹈的專業人士;二是普通群眾。二者都屬于舞蹈觀眾,都要通過外在舞蹈形象的引導去領會其內在的含義,與之產生共鳴,引起自己對該作品的思考。專業舞蹈人士會通過文字(論文期刊)、對話(論壇)的形式對舞蹈形象進行評價。普通群眾會通過網上點評的方式來評價,這不只是評價,舞蹈觀眾的評價會反饋給舞蹈編導,編導會根據觀眾的評價對舞蹈作品形象進行調整升級。
三、結語
綜上所述,舞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是通過人體塑造舞蹈形象進行表演并表現情感傳達思想的。由舞蹈編導到舞蹈演員再到舞蹈欣賞者都是先對外在形象進行接受,后轉入對內在形象的塑造,再由內在形象轉到外在形象進行傳播[4]。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的“內”與“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在形象塑造過程中要取其精華,給予正確的方向并進行創新,通過個人的主觀創造對其賦予新的生命力,使舞蹈形象活靈活現。
參考文獻:
[1]周儀.論舞蹈形象塑造在舞蹈作品創作中的意義——從芭蕾舞劇《牡丹亭》中的舞蹈形象塑造談起[J].大眾文藝,2011(24):130.
[2]周璇.論舞蹈編創中舞蹈編導、舞蹈演員和觀眾之間的關系[J].戲劇之家,2017(22):134.
[3]李雪.舞蹈演員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方法研究[J].戲劇之家,2019(11):110.
[4]孫少康.“舞蹈形象”言說[J].人文天下,2019(24):37-39.
作者:李春輝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