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經濟論文》 《黑圖檔》所見清代文書工作中的避諱制度> 正文

    《黑圖檔》所見清代文書工作中的避諱制度

    所屬分類:經濟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1-09-13 10:59

    本文摘要:摘 要 避諱制度在古代中國源遠流長,作為封建王朝特有的一種禮儀,它要求臣民無論在言語表達上還是文字書寫中都要有所忌諱,對封建君主、先賢圣人及家族中長者的名字等,不得直接稱呼或者使用,須改用其他的方式表述。 以避諱為核心,代代相傳的文書避諱制度

      摘 要 避諱制度在古代中國源遠流長,作為封建王朝特有的一種禮儀,它要求臣民無論在言語表達上還是文字書寫中都要有所忌諱,對封建君主、先賢圣人及家族中長者的名字等,不得直接稱呼或者使用,須改用其他的方式表述‍‌‍‍‌‍‌‍‍‍‌‍‍‌‍‍‍‌‍‍‌‍‍‍‌‍‍‍‍‌‍‌‍‌‍‌‍‍‌‍‍‍‍‍‍‍‍‍‌‍‍‌‍‍‌‍‌‍‌‍。 以“避諱”為核心,代代相傳的文書避諱制度無論在記錄范圍還是記錄方法上都十分考究‍‌‍‍‌‍‌‍‍‍‌‍‍‌‍‍‍‌‍‍‌‍‍‍‌‍‍‍‍‌‍‌‍‌‍‌‍‍‌‍‍‍‍‍‍‍‍‍‌‍‍‌‍‍‌‍‌‍‌‍。 文章以《黑圖檔·嘉慶朝》《黑圖檔·道光朝》及《黑圖檔·咸豐朝》中的文書工作內容為研究對象,系統梳理其避諱范圍、避諱方法、避諱原則,并對如何整理、利用古代文書避諱制度進行總結‍‌‍‍‌‍‌‍‍‍‌‍‍‌‍‍‍‌‍‍‌‍‍‍‌‍‍‍‍‌‍‌‍‌‍‌‍‍‌‍‍‍‍‍‍‍‍‍‌‍‍‌‍‍‌‍‌‍‌‍。 掌握避諱方法的使用規律,可以幫助研究者鑒別史料的真偽,對文書檔案內容進行有效利用。

      關鍵詞 《黑圖檔》 清代 文書避諱制度 盛京內務府 盛京將軍衙門

    檔案論文

      一、引言

      避諱這種現象在中國封建王朝史中延續了兩千多年,出于對文字和名諱的神秘化與迷信化,歷代君主都會為了統治需要來頒布新的避諱制度。 《說文解字》中“諱”解釋為“避忌。 從言,韋聲”[1]838。 古代文書記錄過程中要求避諱的內容有很多,主要分為避國諱、避宗廟諱、避家諱、避先賢圣人諱等。 避諱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如缺筆法、改字法、空字法、同音同意替換法等。 此外,“關于避諱一事,統治者還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條文,文書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這些制度”[2]107,不能“有所不避”,更不能“一概皆避”,須根據當時封建君主下達的具體要求進行文書記錄、歸檔,不得有誤。

      由于我國朝代更替頻繁,不同朝代的統治者出于自身的統治需要便會相應地變更避諱內容。 “清軍入關后,盛京成為陪都,建立了內務府來掌管皇家各項事務,是為盛京總管內務府。 ”[3]6內務府的職能之一就是在中央及地方的各項文書中落實好皇帝的避諱要求。 嘉慶帝以來,中央集權的組織架構、規章制度達到了一種比較完滿的狀態,盛京內務府也“需要按照要求,定期對檔案的原件進行移交,以備查考”[4]17。 因此,在嘉慶元年(1796)至咸豐十一年(1861)的時間里,產生了較為豐富、完整的研究素材。 故而筆者選定其作為探討文書避諱制度的研究課題。 二、《黑圖檔》中的文書避諱淵源

      避諱起源于周,文書避諱制度則源于秦始皇。 由始皇帝時期開始施行的文書避諱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代代相傳,歷朝歷代為了鞏固統治需要,也都在文書行文過程中規定了相應的避諱制度。 通觀有清一代,其避諱制度是“維護帝王權威、尊嚴及宗法關系的一種制度,文書中的避諱制度更顯示了皇帝的統治權力”[5]25。 清代作為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頂峰時期,統治者集權于一身,其時所需避諱的內容以及范式要求也就顯得格外嚴苛。

      三、《黑圖檔》中的文書避諱范圍

      關于文書工作涉及的避諱范圍,歷代王朝并無統一規定,忌諱的對象或為皇帝名字、廟號、陵寢名字,或為兵士避諱王公大臣名字,而從《黑圖檔》整理的內容來看,清代文書工作中的避諱內容主要分為四類。

      1.避國諱。 避國諱,又稱避公諱。 主要是指“避諱本朝當代皇帝的名諱及所有對統治者不敬的詞匯。 另外,為了尊敬祖宗,一般也要求對當朝已死的君主,七世以內必須避諱”[6]72。 避國諱是最早的一種避諱形式,這種對國君的避諱之儀是所有人都必須遵行的,而違反文書工作中的避諱制度則會面臨十分嚴厲的處罰。 除扣俸、留任外,問題嚴重者還會被處以革職、議罪等懲罰。

      清代文書工作者均以此為戒,于避諱之處謹慎著筆。 嘉慶八年(1803),清高宗愛新覺羅·颙琰令盛京內務府及各部在文書記錄中采用改字法來“恭代圣諱”,所改之字“須與本字相近,仍不失本文意義,方為明備”[7]305。 嘉慶八年(1803)七月十二日,在《盛京將軍衙門為奏準遇圣祖世宗圣諱下一字用煜及禎字代替事咨盛京內務府》這份公文中提道:“圣祖仁皇帝圣諱,下一字用煜字恭代; 世宗憲皇帝圣諱下一字用正字恭代。

      各等語臣等,伏恩。 字有古今體之分,筆寫如何恭避,以昭畫一之處,由滿漢大學士、六部上書,會同詳議。 ”[8]305即將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名字中的“燁”和“禛”用改字法改為“煜”和“正”,以行避諱。 另外,“列圣朝諱恭避字樣,久載科場條例”[9]305。 朝中議事及科舉選官的環節中都要嚴行避諱。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初六日,《盛京內務府為查報屬內印信圖記并無與御名音字相同之處事咨盛京將軍衙門》記錄道:“諭旨:以二名不偏諱,將來繼體承緒者上一字仍書,毋庸改避,亦毋庸缺; 筆其下一字如何缺筆之處臨時酌定,以是箸為令典等因,欽此,今朕謹遵。 成命將御名上一字仍舊書寫,毋庸改避; 下一字缺寫末一筆,書作 字以示。 ”[10]

      97將咸豐皇帝的御名“奕詝”缺筆避諱。 咸豐六年(1856)二月二十八日,《檔案房為查尊藏仁宗宣宗皇帝實錄內圣諱真字并無缺筆事呈請咨實錄館》描述:“仁宗;实埕咝诔苫实郏ブM如何缺筆書寫詳細查明聲覆等因查,仁宗;实蹖嶄浘。 仁宗;实蹖嶄浿唬首陬;实凼ブM,貼黃處系朱書真字,上宇末二筆有一撇一點,次字右旁下邊從火并不缺筆盡之十。 宣宗成皇帝圣諱,貼黃處系朱書真字,上字下邊從文次字中間從心并不缺筆。 圣諱字樣不敢明寫,本衙門亦未敢擅便,理合遵照來咨一并聲明咨覆。 ”[11]221嘉慶帝及道光帝的名諱均被隱去,采用缺筆記錄的手法,將所要記錄的事件表述清楚,請求實錄館批示,避免犯下冒犯君主的不敬之罪。

      2.避圣賢諱‍‌‍‍‌‍‌‍‍‍‌‍‍‌‍‍‍‌‍‍‌‍‍‍‌‍‍‍‍‌‍‌‍‌‍‌‍‍‌‍‍‍‍‍‍‍‍‍‌‍‍‌‍‍‌‍‌‍‌‍。 避圣賢諱即指“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利用已經在人們心中形成崇拜尊敬的圣賢之人,來諱禁臣民的言論行為”[12]25。 官方文書記載中,不可直言圣賢之名,如“武圣”關羽、“至圣”孔丘等。 《黑圖檔》記載中,盛京內務府的文書記錄官員對關羽、孔子等先賢名諱必須避讓,在皇家祭祀、授業大典及宗廟祭拜等事務記錄中格外小心。

      “清順治九年(1652),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進一步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13]8,群臣百姓要以神位敬奉關公。 到“雍正八年(1730),‘特旨尊帝廟為武廟,詔于五月十三日誕期特祀’”[14]8。 伴隨著統治者關帝信仰程度的不斷加深,內務府文書記錄中的避諱之處也不斷增多:道光八年(1828)三月十八日,《盛京將軍衙門為奉上諭關帝加威顯二字封號事咨盛京內務府》記錄:“關帝封號字樣于正月二十六日奏奉,朱筆圈出威嚴,欽此。

      上諭:我朝定鼎以來,關帝屢彰靈佑。 昨據長齡等奏,上年張格爾煽亂,遣其逆黨擾近阿克蘇,當官兵沖擊之時,陡起大風,塵沙飛揚,該逆等遙見紅光灼天,遂被殲擒。 又長齡等督兵進剿,師次渾河沿,該逆等竟夜擾營,風起猛烈,官兵乘民沖賊,俘聝無算。 著禮部擬加封號數字具奏以答,加封神號,由工部敬依封號制造,神牌由太常寺奏請,神牌座數由工部查明改造,并行文各省督撫遵照辦理。 ”[15]149出于對關羽的崇拜將其加封神位,各部相應監造工事,公卿大臣皆須避諱其名。 咸豐四年(1854)七月初二日,《盛京將軍衙門為抄送關帝升入中祀告察祝文事咨盛京內務府》呈稱:“恭照關帝升入中祀遣官事宜,并禮節、史節于具奏后,業經知照在案。 今據翰林院將春秋二季并五月十三日,告祭祀文撰提送部,相應刷印、粘單通行各直省遵照辦理,可也。 ”[16]

      375對于把關羽升入中祀一事詳盡記錄,要求翰林院等部門粘單備案,將案令由中央下放到各省貫徹執行; 又如咸豐四年(1854)七月十一日,《盛京將軍衙門為抄送關帝升祀樂章新譜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恭照關帝升祀樂章,前據翰林院撰提送部抄單,通行在案,嗣準山東巡撫咨稱,該省樂舞生宮商未定,八音難調,請頒樂譜以便教演。 又準閩浙、兩廣總督咨請示覆各等因,前來查樂章新譜。 制自太常山東,未折他省可知。 現經本部重加校正音律,既協字句無訛,相應通行直省文武各衙門,即遵照此次傳所屬敬謹將事,可也。 ”[17]385在將關羽升入中祀后必須以音律之禮相配。

      山東、福建、浙江、兩廣等地的巡撫或總督在報明“音律難定”的情況后,內務府即傳召將各地音律加以校正,及時抄送樂章新譜并傳閱至各地方衙門; 咸豐四年(1854)正月,《盛京將軍衙門為關帝升入中祀樂章添入禮節事》又補充道:“鎮守,盛京等處將軍衙門,為咨行事左禮司案呈,準禮部咨開為移咨事祠祭司案呈:前經本部會奏,關帝升入中祀,遣官事宜一摺、并禮部條款夾片二件,于具奏后業經知照在案,今據翰林院將樂章擇擬送部,相應抄錄樂章通行各直省,添入禮節遵照辦理,可也。 ”[18]127再將補充的禮數記錄在冊,及時送部備案,體現了臣民對圣賢的敬畏。

      此外,封建王朝對孔子名號的避諱也是由來已久。 比如:“孔子名丘,丘字寫成 。 《十駕齋養新錄》引孔齊《至正直記》云:‘ 字圣人諱也,子孫讀經史,凡云孔 者則讀作某。 字以朱筆圈之。 ’”[19]47隨著滿漢文化的逐步融合,先師孔子在封建國家祀典中的地位也達到了頂峰。 如道光九年(1829)正月二十六日《盛京禮部為知會恭祭先師孔子日期事咨盛京內務府》載稱:“為知照事,本年二月初三日,上丁例應黎明以前會集恭祭先師孔子,除應用祭品等項,檄飭承德縣遵照定例動項備辦外,相應移咨貴衙門查照施行。 ”[20]

      339禮部知照祭祀孔子,稱“先師孔子”,并知會地方衙門準備祭祀器物; 以及咸豐三年(1853)十二月,《禮部為知會祭祀各壇廟日期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禮部為祭祀事,據欽天監選擇,得咸豐四年祭祀日期開列,先師孔子自初六日齋二日,二月初九日祭; 歷代帝王廟自二月三十日齋二日,三月十二日祭; 關帝廟五月二十七日夏至大祀。 ”[21]

      119禮部將孔子、關羽祭祀之日與帝王廟祀之日同時備注在案,將其比肩而坐,“崇文尊武”的禮法之制得到了充分體現; 再如咸豐三年(1853)八月二十二日,《盛京禮部為知會先師孔子誕辰之日不理刑名禁止屠宰事咨盛京內務府》言道:“盛京禮部咨為知會事檔房案呈,查得本年八月二十七日先師孔子誕辰,此一日齋戒不理刑名、禁止屠宰之處。 知會盛京內務府,可也。 ”[22]377禮部呈報中央,因孔子誕辰之日屬齋戒之列,這一日不許殺戮屠宰,內務府批準施行,其名號的避諱成為文書工作中的重要環節,也足見當時統治階級對先師孔子的尊崇。

      3.避宗廟諱。 本朝及先朝皇帝的廟號均需在避諱之列,文書記錄者應當將抬寫之處進行改寫。 如咸豐四年(1854)四月初二日,《盛京將軍衙門為避宣宗成皇帝廟諱字事咨盛京內務府》記錄稱“盛京將軍衙門為咨行事左禮司案呈,于咸豐四年三月初四日準:軍機處片交軍機大臣面奉諭旨,嗣后恭遇。 宣宗成皇帝廟諱除‘章’‘奏’常用字樣仍遵前旨避寫‘甯’字外,如遇內廷、宮殿名目,事關典禮,應行抬寫之處,均著缺筆寫作‘’字,無庸一體改寫‘甯’字”[23]215。 用文書記錄中的規定方法來避諱道光皇帝的廟號,并形成范式,以后各部記錄均以此為本,不得有誤。

      4.避王公諱。 百姓名字若與與王公大臣相沖撞要立即更改,或用滿、蒙文字,或另取用兩字漢文補充。 道光七年(1827)九月二十二日,《盛京將軍衙門為官員兵丁不得與王公大臣同名如有作速更改事咨盛京內務府》記錄內外各城官員兵丁中,名字“甚多殊病,不合體制”[24]303者眾多,因此圣諭要求“嗣后官員兵丁以及閑散等,如遇起名者著照滿洲、蒙古成語檢用,自可不拘字數,若有取用漢名文意者,只準用兩字不準連用三字,毋得任意混行起名。 再遇有重復王公大臣名諱者,即為更改,奉諭相應咨行”[25]303。 該令在各省頒布施行后,如地方轄區內仍存在犯王公名諱的百姓,屬地的都統長官等也會受到嚴厲處罰。

      四、《黑圖檔》中的文書避諱方法

      避諱制度在形式方面主要分為文書行文避諱、書籍內容避諱、印信印文避諱、科考答卷避諱、姓名使用避諱等,記錄的手段則有替字、改字、缺筆、添筆等,但不管其形式如何,最終都是為了達到“隱晦其字”卻又“表達其意”的目的。

      1.缺筆法。 缺筆是指“古代文書記錄者在寫字刻書遇到應避諱的字時刻意將該字少寫一兩筆,表示自己未直書該字,只改字”[26]91,既沒有冒犯之處,又不影響讀者對全文大意的理解。 這種寫法在清代的官方文書記錄中尤為常見。

      嘉慶四年(1799)四月十七日,《為奉上諭會試屆期士子文藝詩策內缺筆敬避皇帝名字事》中規定:“上諭:現在會試屆期士字文藝詩策內,于朕名自應敬避。 如遇上一字著將頁字偏旁缺寫一撇一點書作字,下一字將右旁第二火字改寫又字書作字,其單用禺字頁字炎字俱毋庸缺筆。 ”[27]367對于如何缺筆記錄做了明確規定,給是時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甚至后期的文書工作記錄者都立下了避諱規矩,在參考及記錄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

      又如咸豐六年(1856)二月初五日《盛京將軍衙門為查宣宗成皇帝諱字如何缺筆事咨盛京內務府》一文中“宣宗成皇帝圣辭字樣書寫詳細,聲覆以免查合,幸勿稽遲可也,等因前來相應。 咨行系盛京內務府遵照文內指查事宜,敬謹查明徑行咨報外,仍希見覆可也”[28]322。 將軍衙門為如何進行缺筆記錄一事咨詢內務府官員,不得擅做主張,必須遵循本朝行文規定嚴格執行‍‌‍‍‌‍‌‍‍‍‌‍‍‌‍‍‍‌‍‍‌‍‍‍‌‍‍‍‍‌‍‌‍‌‍‌‍‍‌‍‍‍‍‍‍‍‍‍‌‍‍‌‍‍‌‍‌‍‌‍。

      2.空字法。 即“在文書中遇到應避諱的字時,或空一格,或畫一格方框,表示原字空而不寫或干脆將此字省去不寫”[29]45。 甚至還有在文書記載時,寫一“某”字或“諱”字,表示原字有冒犯之意,故而轉寫達意。 咸豐六年(1856)二月二十八日,《檔案房為尊藏仁宗宣宗皇帝實錄內圣諱真字并無缺筆事呈請咨實錄館》記載:“盛京內務府咨稱查上屆實錄館:高宗純皇帝實錄內貼黃處填寫,高宗純皇帝暨仁宗睿皇帝圣諱如何缺筆。 高宗純皇帝圣諱系貼皇朱書真字,實錄館咨查。 仁宗;实蹖嶄泝人匈N黃處填寫,仁宗;实凼ブM如何,實錄之內不敢擅啟。 ”[30]221檔案房文書中把忌諱的字、詞均隱去不寫,或涉及機要、或嚴守皇命,是清代官方文書的一種轉寫且表意的記錄形式。

      3.改字法。 改字法就是把需要避諱的字改為其他字的方法。 道光二十六年(1846)十一月二十七日,《盛京內務府為文舉人金永科呈請更名事咨總管內務府》記載:“辦理總管內務府衙門事務佐領松蔚等呈為咨行,事據署理正黃旗驍騎校事務呈稱,本旗文舉人金永科呈稱,切生甲辰,只因原名永字重復世祖,今逢丁未科會試,更名毓奎,所更是實,并無冒名舞弊。 伏祈,更注冊檔等情前來。 查得甲辰科文舉人金永科實是重復伊世世祖之諱,今更名毓奎,理合咨行。 ”[31]342旗下百姓為避帝王名諱,直接改換名字,并且需要報備本旗行政長官,等待戶部批準。

      五、《黑圖檔》中的文書避諱原則

      避諱制度主要作為皇權的一種體現,其施行也必須要遵從皇帝指定的文書規范。 換言之,文書避諱制度并不是濫用的,必須按照原則執行,而在原則之外未能貼合其內在邏輯的避諱則會被官方駁斥。 如嘉慶十二年(1807)六月三十日的這一事例:《盛京將軍衙門為駁回御史程士淳奏請敬避關帝神諱事咨盛京內務府》中寫道:“敬避名諱專祭,本朝臣子尊奉君上之義,前代帝王及圣哲明神具名,概避用蓋昭文不諱,圣訓禮經況。

      關帝圣諱一摺于嘉慶十二年四月初十日奉。 ”[32]48又如嘉慶十二年(1807)三月二十八日《盛京內務府為崇謨閣所藏實錄內廟諱御名俱用朱筆寫于黃綾上并無缺筆業已咨復事咨實錄館》中記載:“皇史宬尊藏五朝寶錄,凡遇廟諱御名貼黃二字,俱用朱筆于黃綾上照本字恭填滿蒙漢三體相同,并無缺筆避諱之處。 ”[33]344直言無需特意缺筆以避諱御名貼黃一事,甚至還提出滿蒙漢三家文字均可承寫。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初六日《盛京內務府為查報屬內印信圖記并無應避宣宗皇帝圣諱下一字之處事咨盛京將軍衙門》要求:“圣諱一摺于道光三十年五月二十七日奉,本日奉。

      盛京內務府遵照部咨粘單內事宜,查明內信關防內。 如尚有,應避。 宣宗成皇帝諱下一字未經更換者,即行造冊咨送,以便送部換鑄,限于本年十月底咨送本衙門; 如無,即依限聲報。 事關報部案件,幸勿延緩,可也,等因前來。 隨查本府印信圖記并無有應避。 宣宗成皇帝諱下一字之處相應咨覆。 ”[34]97要根據粘單內的具體事宜來判斷是否需要避諱,而非畏懼帝王而一味避諱其名。 咸豐六年(1856)二月二十八日,《檔案房為尊藏仁宗宣宗皇帝實錄內圣諱真字并無缺筆事呈請咨實錄館》中記載:“盛京內務府覆稱,高宗純皇帝實錄內貼黃處填寫,上字末筆有點次字,中間雙禾并不缺筆,并另用黃綾書寫學錄,聲明咨覆備在案。 ”[35]222

      從這些記錄里可以看出,清代避諱是有一定原則的,并不一概避諱; 而嘉慶九年(1804)八月初八日,《盛京將軍衙門為奉上諭貢生張景超等人之名不屬應避諱陵名之列不應改名事咨盛京內務府》中記錄有如下內容:“山陵稱號各清語非臣下所當命名,應行一律更改; 當經明降諭旨專指清語而言,至各陵稱號漢字,臣民等如有以景字太字命名而下一字系齡林等字者,兩字相連兩音相葉如策丹玉福之原名者,是以更改; 其專用景字太字等字命名者,原不在敬避之列。 ”[36]308對于清代的文書記錄人員來說,避諱制度往往不會毫無限制地擴大范圍,相反,在利用各項條例去制約臣民時,統治階級考慮到了客觀條件,并且制定了一個相對合理的避諱區間。

      六、結語

      檔案是歷史的原始記錄和直接憑證,而《黑圖檔》作為一部珍貴的歷史檔案,為我們研究清代這一時間東北地域內的歷史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價值的素材。 《黑圖檔》涵蓋的內容極廣,信息量巨大,涉及社會結構、民生問題、行政制度、自然環境、經濟貿易、宮廷建筑等諸多方面,系統地介紹了自康熙元年至咸豐十一年盛京地區的歷史沿革。 “《黑圖檔》得以存在,源自于清王朝對公文管理的一項制度性要求,即存貯以備查考。 ”[37]183浩如煙海的公文文書“既是王權統治的重要工具,又是記錄政治實施的真實載體”[38]10。

      整理、利用好這些滿、漢公文中的避諱內容也可以幫助學者進一步探究清王朝的發展脈絡。 但也需注意,諸多避諱之處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史料的真實性。 不同時期的封建統治者會根據自身需要,及時調整本朝避諱的內容及要求,而與之相對應的文書工作者在面對不斷修改的避諱條例時,往往就會造成很多混亂甚至訛誤。 僅從本文所研究的嘉慶、道光、咸豐三朝來看,盛京內務府在文書寫作、整理、傳遞方面所要求的避諱手法就在不斷改變,以至于當時的執筆人在使用中都出現了混亂,對是否要缺筆、改筆、空字等事宜不敢敲定,需要等到盛京內務府的明確答復后再行記錄,影響了其行政效率。

      檔案論文范例: 公共檔案館如何做好民間檔案征集工作

      而縱觀封建王朝的文書避諱制度,其涉及的內容是否能做到真實可靠仍需后世學者的進一步考究。 文書避諱制度不僅給當時文字書寫造成麻煩,也給后人閱讀整理、查考研究封建王朝的歷史檔案造成了不小的困難,但“這些避諱的用法也成為后人考證古籍的佐證”[39]73。 深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中的避諱制度,研究其演變的規律和特點,不僅有助于我們探尋不同時期文書工作的特點,也為我們以后的工作思路提供借鑒。 相信在此研究基礎上,《黑圖檔》的內容會不斷被探索、分析、利用,相關內容的學術成果也會不斷涌現。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湯可敬.譯.北京:中華書局,2018:838.

      [2]周曉雯.古代文書避諱制度的演變[J].文教資料,2007(12):107-108.

      [3]趙彥昌,姜珊.清代盛京內務府檔案房職能研究——基于遼寧省檔案館藏《黑圖檔》的考察[J].北京檔案,2020(5):6-9.

      [4]趙彥昌,姜珊.從《黑圖檔·嘉慶朝》看清代地方檔案的移交[J].蘭臺世界,2020(6):16-20.

      ★作者簡介:周正,遼寧大學歷史學院2020級圖書情報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清代東北檔案史。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8125.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