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隨著新文科教育的發展,高等學校都在強力推進管理類專業特色人才培養工作。 鄭州航院審計學專業作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0)和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2020),呈現出相對鮮明的航空為本,管工結合辦學特色,確立面向高端制造業 管工結合培養人才的基本定位,形成了以面
摘要:隨著新文科教育的發展,高等學校都在強力推進管理類專業特色人才培養工作。 鄭州航院審計學專業作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0)和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2020),呈現出相對鮮明的“航空為本,管工結合”辦學特色,確立面向高端制造業 “管工結合”培養人才的基本定位,形成了以面向航空制造業為主的“審計+機械制造工程技術+計算機與數據技術+航空工程技術”的培養模式,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系統和河南省地方審計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關鍵詞:高端制造業; 審計學; “管工結合”; 人才培養模式
長期以來審計學專業基本沿襲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設置與會計學專業大致相同的理論教學、教學實踐課程,很多高校都是到了畢業前一年才開始分流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審計知識和技能,而這也已經成為高校普遍默認的可行的教學模式。 隨著審計事業的快速發展,審計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審計人才的培養規模隨之增加,2019年開設審計學專業的本科高校增加至192所,這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出,審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競爭越來越趨于激烈。 事實上,如果我國已經開設審計學專業的高校都沿用這種同質化的培養模式,勢必導致專業人才同質化,在滿足各個領域特色人才需求方面就會越來越不適應,另外一個后果就是,那些學科基礎弱、影響力較差、專業辦學歷史短的高校將無疑始終會在這場人才培養角逐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因此為了在競爭激烈的教育辦學中立于不敗之地,探索開發特色培養模式成為各個高校審計學專業得以立身的重要渠道。
一、鄭州航院審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概況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以下簡稱“鄭州航院”)的審計學專業始設于1986年,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于2010年獲批國家級特色(截至目前,全國僅南京審計大學和鄭州航院的審計學專業被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13年獲會計學碩士學位授權點開始培養審計方向研究生,2021年獲批審計學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同時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 該校審計學專業經過長期的建設積累,呈現了相對鮮明的“航空為本,管工結合”培養特色,形成了面向航空等高端制造業為主的“審計+機械制造工程技術+計算機與數據技術+航空工程技術”的“管工結合”特色培養模式。 迄今為止,已向社會各界輸送3000多名優秀本科畢業生,成為中國航空工業系統和河南省地方審計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
二、面向高端制造業的審計學專業“管工結合”特色培養的基本定位
鄭州航院在確立面向高端制造業的審計學專業“管工結合”人才培養基本定位時,主要需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管工結合”特色培養的服務面向定位
從鄭州航院確立的面向高端制造業的審計學專業“管工結合”人才培養工作來看,其服務面向顧名思義應當定位于為制造業輸送人才,這是服務面向的主流,同時也兼顧少數畢業生到其他行業從事審計工作。 把制造業作為培養服務的面向對象,不僅因為制造業是我國審計學專業人才最具潛力的就業領域,而且制造業審計比其他行業審計要求掌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最具有代表性和通用性。 制造業企業希望接收到崗后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并融入各流程、工藝、產品、技術、成本、資金等方面開展監督評價的審計學專業人才,并期望這些審計學專業人才能夠結合制造業特點在工作中不斷創新和改革。 鄭州航院審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服務面向具體定位到“我國航空工業企業和科研單位”,這個定位與鄭州航院在1999年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之前歸屬于我國航空工業部門的歷史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并傳承至今。
(二)“管工結合”特色培養的規格定位
鄭州航院作為一個非研究型的“區域特色骨干大學”,本身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研究生教育所占比重不大,同時考慮到學校人才培養的服務面向是“我國航空工業制造企業和科研單位”,所輸送人才都是這些單位急需的內部審計實務工作人員而非理論研究人員,因此鄭州航院在總結歷史辦學經驗的基礎上,保持專業辦學服務面向航空制造業和培養符合審計應用人才類型的前置性目標不變,把審計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總體上定位為“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文底蘊、職業素養和航空使命感的高素質復合型審計應用人才”,這里概括和凝練了政治思想要求標準、文化修養標準、專業修養標準、航空制造業特色背景養成的四個質量標準。 培養 “復合型應用人才”,這種定位明確了兩點培養要求:第一,本專業核心是以培養審計應用型人才為主; 第二,本專業兼顧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
(三)“管工結合”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
培養人才的素質要求是對培養規格的分解,根據鄭州航院審計學專業培養規格提出的“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文底蘊、職業素養和航空使命感的高素質”要求,可以分解成以下四個方面:
1.職業素養。 能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敏銳識別當前商業環境中遇到的審計倫理道德困境與挑戰,分析商業環境中的審計倫理道德問題并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案,具有豐厚的人文底蘊、敏感的倫理意識、良好的審計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感,以及對航空的高度使命感。
2.專業知識要求。 對于面向航空制造業的審計學專業學生而言,在畢業時應該具備的知識結構包含商科通用知識、“管工結合”的特色知識、審計專業通用知識三個方面。
3.專業應用能力要求。 這里的能力以審計學專業應用能力為主,還要兼顧培養具備與審計相關的其他層面和領域的融合能力、創新能力、發展能力,具體可以分解為:審計專業應用能力、對制造業的快速融合能力、管理組織溝通能力、團隊合作協同能力、工具利用能力、職業發展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等七個方面。
三、面向高端制造業的審計學專業“管工結合”特色培養的專業課程體系
首先明確,這里討論的專業課程體系不包括思想政治、數學、英語、計算機、人文等公共基礎課程,僅分析專業課程的設置。 專業教學課程體系往往需要按照培養定位中“素質要求”提出的對專業知識的要求進行確定。 鄭州航院審計學專業規定學生應掌握商科通用知識、“管工結合”的特色知識、審計學專業知識,相應就需要設置上述三類課程,其中商科通用知識課程和審計學專業知識課程可以歸納為審計學的通識專業課程,“管工結合”知識課程是審計學專業特色課程。 分別如下:
(一)通識專業課程
通識專業課程是作為一個專業人才培養應設置符合對該專業具備能力的普遍需求、公共需求對應開設的課程,這類課程在我國由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給出的指導標準中作出了明確規定。 審計學的兩類通識專業課程具體可以再細分為以下四個類別:
1.商科通用的經濟類課程。 經濟類課程既是審計學專業知識先導課程,更是對審計學專業學生提出“厚基礎”培養方式下設置的課程,因此是審計學所在工商管理學科的學科基礎課程。 同時這類課程還可以訓練學生的理論思辨和理論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視野和思維格局,該類課程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財政學、稅務學、金融學、投資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運籌學等。
2.商科通用的管理類課程。 管理類課程同樣是在審計學專業“厚基礎”培養方式下設置的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掌握管理理論、管理科學、管理方法、管理內容和流程等知識,成為審計學專業的基礎課程(有的仍然作為學科基礎課程對待)。 實際上,這類課程既是審計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又是為審計對象涉及領域而開設的課程,這類課程能夠全面培養學生對審計涉及領域的系統性深度認知,有利于提升審計學專業學生在分析、解決復雜專業問題過程中養成高層次格局、深層次思路。 這類課程主要包括管理學、公司運營管理、公司組織行為學、公司治理、內部控制、人力資源管理等。
3.會計類課程。 一個要想成為優秀審計學專業工作者的人才首先必須掌握牢靠的會計專業知識和應用能力,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最早的審計就是從會計演變分離而來,運用會計技術、審查會計問題一直是審計的主要工作之一。 即使到了現在,審計仍然要運用會計技術和標準對各種經濟活動進行審查監督。 所以,會計課程往往成為審計學專業最重要的基礎課程,有的干脆直接把會計課程設置為審計學專業核心課程。 會計類課程包括會計學原理、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金融會計、財務管理等。
4.審計類課程。 這是審計學專業本行用于掌握審計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本規則、基本技巧、基本業務的核心專業課程,這些課程主要包括審計學原理、財務審計、內部控制審計、風險管理審計、績效審計(管理審計)、信息系統審計、公司戰略管理審計、審計理論專題等。 為了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和提高專業學習興趣,還可以設置一些審計學專業選修課程,例如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基本建設項目審計、經濟責任審計、行政事業單位審計等。
(二)特色專業課程
鄭州航院審計學專業的特色課程是圍繞面向高端制造業、面向航空工業特殊服務對象領域與專業相結合的課程,是區別于其他高校、與其他高校不一致的課程,對審計學專業學生而言,“管工結合”的特色課程主要體現為增開高端制造領域的工程課程。 依據前述的審計學專業“管工結合”培養目標所要求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開設的“管工結合”工程類課程主要包括機械制造工程、計算機與數據技術、航空工程方面的課程。
1.機械制造工程類課程,包括機械制圖、機械制造工程、金屬工藝學等。 2.計算機與數據技術類課程,包括Python程序設計、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數據庫結構、多媒體技術、商業大數據基礎與應用等。 3.航空工程類課程,包括航空概論、航空文化、飛行器設計、航空史等。 4.“半工半管”的課程,諸如直接融合工程與管理知識的生產管理、成組技術、管理信息系統、價值工程等課程。
開設“管工結合”特色課程的目的是:第一,讓學生在校期間系統掌握航空工業領域的基本狀況,培養學生“航空報國”情懷,對航空有一種親近感和認同感; 第二,讓學生在校期間掌握高端制造的組織特征、管理特征、生產特征、技術特征,能夠在畢業后迅速對接相關的制造業審計工作; 第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思考、發現和解決管理與工程相結合的創新發展問題。
四、面向高端制造業的審計學專業“管工結合”特色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
鄭州航院審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課程共有10個教學環節,包括軍事訓練、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專業認識實習、金屬工藝實習、畢業論文(設計)、會計綜合實驗、審計綜合實驗、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制造業專業實習、創新創業實踐,均是集中實踐教學方式,實踐教學學分總計為28.5學分,占審計學專業全部155學分的18.4%。
在開設的10個實踐教學環節中,金屬工藝實習、制造業專業實習和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是突出體現“管工結合”特色的三大實踐教學環節,這是國內高校針對審計學專業開設較少的實踐教學環節。 主要內容如下:
1.金屬工藝實踐教學。 主要是進入學校的校辦工廠開展為期2周的金屬工藝教學實習,一般安排在學生已經完成機械制造工程和技術工藝學兩門課程的學習以后(或與該兩門理論課程同步進行),讓學生全面了解制造企業的生產組織與工藝流程特征,并要求親自動手操作鑄、鍛、車、銑、刨、磨、焊、組裝等各類工藝,最終能夠利用這些工藝加工完成一個簡單的產品,鄭州航院要求學生在該實踐環節獨立加工完成一個小鐵錘,增強學生對工程知識的感性認識。
2.制造業專業實習。 集中組織學生到已經簽署有合作培養協議的中國航空工業系統下屬成員企業上崗實習,即開展融入航空制造生產過程的審計上崗實踐,一般安排第八學期至少一個月的時間,要求學生必須結合生產制造的流程、型號、項目開展對活動資金、產品成本、組織控制的有效性和真實性審計,其中學生必須熟練運用所學工程知識收集證據、開展評價、得出結論,最終促進學生的感性認知融入制造過程的審計特點,并掌握其審計技術要領。
3.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 這是安排在校內的仿真實驗中心進行的跨專業虛擬商業社會環境情景審計實習,根據虛擬企業經營管理全景,仿真對企業主體和外部服務機構兩大部分開展審計,特別是對系統仿真提供的制造企業工作環境、經營業務、技術流程、審計流程、生產數據、財務數據、審計數據,讓學生通過任務驅動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直接參與到制造業的審計模擬業務中,有效理解戰略、計劃、技術、生產、管理、財務與審計的關系。
無論面向航空制造業還是其他行業,畢業生未來在專業上是否能夠得到快速成長和持續發展,根本上還是要立足掌握審計學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扎實程度,特別需要注意不能由于“管工結合”特色培養而把學生帶上一條狹隘的專業學習之路,必須時時刻刻注意保持學生認知的高度和視野。 鄭州航院關注并正確處理 “管工結合”人才培養與審計學專業教育認證質量標準的關系、“管工結合”特色培養與審計學專業公認資格考試要求的關系、進入非航空制造業的知識與技能要求。
參考文獻:
[1]桑代克著,張奇譯.教育心理學簡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葉忠明.論審計學專業“管工結合”人才培養的特色檔案建設[J].檔案管理,2020(5):60-63.
作者:葉忠明 楊華領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9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