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fzrl"><nobr id="vfzrl"><progress id="vfzrl"></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em id="vfzrl"><form id="vfzrl"><nobr id="vfzrl"></nobr></form></em><address id="vfzrl"></address>
    <address id="vfzrl"></address>

    <noframes id="vfzrl"><form id="vfzrl"><th id="vfzrl"></th></form><form id="vfzrl"><th id="vfzrl"><th id="vfzrl"></th></th></form>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經濟論文》 創新探索思考 《當代漢語學習詞典》編纂出版工作總結> 正文

    創新探索思考 《當代漢語學習詞典》編纂出版工作總結

    所屬分類:經濟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2-01-20 10:41

    本文摘要:摘 要 《當代漢語學習詞典》是 2021 年初出版的一部當代漢語學習詞典,收錄二十世紀 五十年代以來漢語普通話中最基本的 6683 個常用詞。文章對該詞典的性質、規模、編纂 動因等情況進行介紹,舉例說明詞典特色,并對編纂出版工作進行總結和反思。 關鍵詞 《當代漢語學

      摘  要 《當代漢語學習詞典》是 2021 年初出版的一部當代漢語學習詞典,收錄二十世紀 五十年代以來漢語普通話中最基本的 6683 個常用詞。文章對該詞典的性質、規模、編纂 動因等情況進行介紹,舉例說明詞典特色,并對編纂出版工作進行總結和反思。

      關鍵詞 《當代漢語學習詞典》 編纂 出版 思考

    漢語詞典

      由商務印書館組織編寫、魯東大學張志毅教授主編的《當代漢語學習詞典》(以下簡稱 《當代》)于 2021 年初面世了。這部詞典從策劃到編纂、出版用了十五年時間,是商務印書 館第一部以“當代”命名的漢語詞典,也是張志毅先生為之嘔心瀝血、灌注了其學術理想和 生命的一部詞典。作為本詞典的責任編輯和編寫者的一員,有必要對詞典的編寫和編輯工 作做一些總結,并結合編寫、編輯工作實踐,談一點自己的認識和體會,希望能對未來語文 詞典的編寫特別是當代漢語詞典的編寫有所幫助。

      一、基 本 情 況

      1. 詞典性質、規模

      《當代》是一部按照國際通行的學習型詞典理念編寫的中型語文學習詞典。詞典以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漢語普通話中最核心、最基本的 6683 個常用詞語為收詞對象,以 4233 個常用詞語為釋義元詞,以當代漢語海量平衡語料庫作為義項、釋義、舉例的依據。全 書 130 余萬字,800 多頁,字數相當于《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漢》)的三分之一。 按照主編張志毅先生的構想,這部詞典是“新理念驅動的、中型的、學習性的、語文性 的、產生于當代語料庫的活詞典”。[1] 詞典的編寫也正是朝著這一方向努力的。說它是新 理念驅動的學習性詞典,是因為詞典符合國際通行學習詞典的幾個基本特征:

      (1)用于 釋義的詞語數量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比如,《牛津高階英語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onary)用 3000 個詞,《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用 2000 個詞,《麥克米倫高級英語詞典》(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用 2500 個詞來解釋詞語。《當代》在編寫之初,就研制 出了用于詞典編寫的釋義元語言表,把釋義用語限定在 4233 個常用詞范圍內,在編寫時 發現仍不夠用,又把釋義用詞擴展到詞典的收詞范圍內,但總的原則是不“以難釋易”;不僅如此,在釋義表述上,也盡量避免單純用“以詞釋詞”的同義詞釋義法,而是采用短語或 句子展開釋義,必要時在短語或句子之后輔之以近義詞進行釋義,總的原則是使釋義語言 盡可能淺顯易懂。(2)基于語料庫進行編寫。《當代》在編寫時充分利用了北京大學中國 語言學研究中心 CCL 現代漢語語料庫、人民網、商務印書館語料庫等作為義項、釋義、舉 例的直接依據。

      (3)提供豐富多樣的例證,幫助學習者掌握詞的意義和用法。這部詞典 給出了豐富多樣、鮮活自然的例證,短語例和完整句例一般都分別在三個以上。(4)有大 量語法、語用說明。針對學習者在詞義理解和使用上的難點,這部詞典提供了 1800 多項 語義、色彩、語用、搭配、文化義、規范性等方面的語用提示和 980 多組“辨析”,無疑增強了 詞典的學習功能。所以,我們說,這部詞典是新理念驅動下的產生于當代語料庫的學習型 詞典。 詞典的讀者定位,主要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漢語母語學習者,“以大陸讀者為主,兼 顧港澳臺等華人讀者”,[2] 也兼顧外向型學習者。[3]

      2. 編纂動因

      首先,編寫有特色的新詞典,是辭書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界和出版界的共同使命。 早在 1980 年 11 月,呂叔湘先生(1981)在《漢語大詞典》第二次編委會上說:“中國的詞 典事業可憐得很,在國際上比較起來,簡直太不象樣。這么一個文明古國,詞典事業是如 此之不發達!……法國的面積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論人口,法國人口五千萬,我們是他 們的二十倍。他們的詞典兩萬多種,我們不知道出到了兩千種沒有。相形之下實在是難為 情。

      ……所以說,詞典工作大有可為,夸大一點說,是不朽的事業。”呂先生認為我國辭書 的品種少,辭書事業大有可為。在他發表上述講話的三十年后,乃至到今天,辭書事業雖 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出版的辭書無論是品種還是數量都增加了不少,但我們距離真 正的“辭書強國”仍有一段距離。張志毅先生提出,我國還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詞典。他在《“辭書強國”究竟有多遠》(2010)一文中說:“英語現代語文辭書……于 1942 年 出版了第一部學習詞典《英語習語及句法詞典》。

      以起步的年代論,比我們較好的‘學習 詞典’也早了 60 多年。我們雖然在 1992、1995、2005、2006 年分別出版了幾部學習詞典, 但是都不完全符合學習詞典的要求,跟《現代漢語詞典》的相似率超過一半。”編寫一部真 正意義上的學習型詞典,為建設“辭書強國”貢獻一份力量,也就成為他一直以來的學術 理想。 其次,編寫一部反映當代漢語詞匯面貌的當代漢語詞典,更好地滿足時代所需、讀者 所需,也是新時期商務印書館對未來漢語辭書發展的長遠布局和戰略規劃。對于“當代漢 語”時間段的界定,學界一般認為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也有認為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 代末改革開放之后開始的(游汝杰 2020)。

      [4] 無論是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是二十世紀 七十年代末作為對當代漢語考察的起點來編寫詞典,都更貼近當下的語言生活,也能更好 地滿足當今讀者的需求。2006 年之前,時任漢語中心主任,現已從總編輯位置上退休的周 洪波先生就開始著手策劃當代漢語詞典。2006 年,聘請魯東大學的張志毅先生擔任主編。 經過商討,決定把“當代漢語”詞典分為初階、中階、高階三期成果,以《當代》為該系列的 初階本。此后,“當代漢語詞典”項目被正式列入國家“十二五”出版規劃。

      3. 作者團隊

      詞典的主編魯東大學教授張志毅先生(1937—2014),是漢語詞匯學和語義學研究的集 大成者,也是詞典編纂的理論家和實踐者。他在《中國語文》《辭書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 過 120 多篇論文,已出版的專著有《詞匯語義學》(商務印書館,2005)、《理論詞典學》(商 務印書館,2015)、《語言學論集》(商務印書館,2016)、《詞匯語義學與詞典編纂》(外語教學 與研究出版社,2007)等。

      先生自 18 歲就開始編寫詞典,主編了《簡明同義詞典》《反義詞 詞林》《新華同義詞詞典》等不少優秀辭書,[5] 還參加了《漢語大詞典》的編寫工作,并擔任 《現代漢語詞典》第 6 版的審訂委員。2008 年,為了表彰他在辭書領域的卓著成就,中國辭 書學會授予他第二屆“中國辭書事業終身成就獎”。 編寫人員有九位,其中大多數師從張志毅先生。他們中有五位在大學任教,教授語言 學相關專業;有四位是商務印書館的辭書編輯。大部分人在加入編纂團隊之前參加過辭書 的編寫、編輯工作,或是寫過詞典學方面的論文或專著,對辭書編纂工作非常熟悉。

      二、編纂出版始末

      1. 前期準備

      當代漢語詞典的策劃工作早在 2006 年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如果算上主編張志毅先生 在這之前的學術積淀和思考,準備工作還要更早。2006 年,決定由張先生擔任當代漢語詞 典主編后,出版社和張先生一起廣泛征詢意見,研討認證,至 2011 年,“江總、周總指導、策 劃,張志毅教授草擬,章宜華、蘇寶榮等 12 位專家和館內專家、編輯于 2006、2010、2011 年 多次討論修訂”的近 5 萬字的《〈當代漢語學習詞典〉編纂細則及樣稿》(以下簡稱《編纂細 則》)形成了。《編纂細則》對詞典的對象、規模、性質等進行了說明,對收詞、義項、釋義、舉 例、符號標點、數字使用、釋義術語及常用詞、各詞類的釋義模式等做了明確的規定,并附上 90 個詞條的樣稿作為范例。為了便于編寫人員理解、掌握,張先生又將《編纂細則》的主要 思想濃縮成 3500 字的《〈當代漢語詞典〉編纂法大綱》(以下簡稱《編纂法大綱》)。

      《編纂 細則》和《編纂法大綱》成為后來編寫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2011 年 4 月,項目組正式成立。在全面進入詞條編寫前,還進行了試編寫、詞表篩選、 按語義場分工、元語言詞表研制等一系列編寫前的準備工作。項目組為每位編寫人員陸續 配備了經常要參考的工具書,還開發了以北京大學語料庫、《人民日報》報刊資源為核心的 語料資源檢索小程序,以方便對語料進行檢索并進行粗率的頻率統計。這些工具書和語料 資源成為編寫詞條的主要依據。

      2. 按語義場編寫

      詞典編寫工作自 2011 年 4 月正式啟動,至 2014 年春節前,可看作項目的前期。這一 階段,主要按語義場分工[6] 進行編寫(即“橫編”),先后有九位編者陸續加入。 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編寫組實行了三級審稿制與例會制度。三級審稿制,即編 好的詞條要經過“互審—復審—終審”三個步驟;彛淳帉懭藛T兩兩一組,互相審稿, 根據對方意見各自修改、完善后交給編輯部進行復審;復審,即編輯室對互審后提交的稿子 進行把關,重點關注體例格式方面的問題和語言文字硬傷,對不符合要求的進行退改,編寫人員落實復審意見后再發給主編進行終審;終審,即由主編對經過互審和復審的詞條進行 最后的把關。

      主編在終審時,會對詞條進行逐條批改,并在之后的編寫會上進行講評。編 寫者根據主編的終審意見對詞條進行修改、完善后把定稿交給編輯部,詞條的編寫才告完 成。從詞條的初稿完成到定稿,中間要經過三次把關,三輪提高,這種工作流程很大程度上 保證了詞條的質量。 項目組還根據編寫的進度,不定期地召開編寫會議。在 2014 年 5 月之前,一共召開了 16 次編寫會議。每次召開編寫會前,編輯室要先將張先生批改的詞條進行復印、裝訂,參會 者人手一份,每次的復印量都有幾百頁之多。這些帶有主編批改筆跡的復印材料,成為我 們領會主編思路、向同行學習的重要材料。會上,張先生會逐一講解每位編寫者寫的詞條。

      結合編寫時存在的問題,不斷強調和重申編寫原則,提醒編寫時應注意的事項。講得最多 的,仍是怎樣突出詞典的“當代”性和學習性。在 2011 年 8 月 9 日的會上,他提出:“鼓勵 發掘新義項,新用法,以突出‘當代’的特色”,“舉例要突出時代特色,不舉太陳舊的例子”, “百科條的釋義應簡化,向‘牛津’系列學習詞典靠攏而不是向《現代漢語詞典》靠攏”。編 寫會議使編寫者不斷加深了對詞典編寫理念、編寫原則的理解,也為編寫者和主編提供了 當面交流、深入研討的平臺,編寫體例也在討論中不斷得到細化和完善。會后,編輯室都會 根據會議內容整理出會議紀要,發給與會者留存、參考。

      3. 審稿編加

      2014 年 5 月4日,張志毅先生因病不幸離世。實際上,2014 年春節后,張先生就不能 工作了。其時,按“語義場”分工的編寫任務還有 20% 沒有完成,一部分提交終審的稿子還 沒有審完。經過商量,決定復審和終審工作合二為一,新寫詞條的終審工作由編輯室來做, 后續工作也由編輯室完成。至 2020 年付型前,編輯室做了以下工作:

      (1)對新交來的經過互審的詞條進行把關,提出修改意見,確認落實。 (2)對“橫編”稿進行編輯加工。根據完成編寫任務(以最后一批稿子終審合格為準) 的先后,編輯室對每位編寫者的全部詞條逐一進行編輯加工。每一處修改,都發給編寫者 進行確認。有不同意見就互相討論,商量解決。 (3)合龍全稿,進行統稿。編寫工作是按“語義場”分工的,所謂語義場,即同一類型 的詞,如所有的烹調方式、所有的水果、所有的人稱代詞,諸如此類。

      這樣分工“便于處理多 種相關條目”,確保同類詞條采用統一的釋義模式。但是,這樣編寫出來的詞條并非詞典最 后要呈現給讀者的樣子,需要再按 A—Z 的音序進行編排。2016 年春節后,最后一批詞條 終于交齊。在對最后一位編寫者的全部詞條進行了編輯加工、并請作者確認修改意見后, 即對全稿進行合龍(即按 A—Z 音序進行“豎排”)。這之后,又對合龍后的全稿進行了一遍 統稿。作為實際上的統稿人,編輯室感到責任重大,下筆千斤,每遇到把握不準的問題,就 反復研讀張先生起草的《編纂法大綱》《編纂細則》,以及他批改詞條的手跡,努力領會他的 學術思想,確保編輯工作不偏離主編思路。

      三、詞 典 特 色

      張先生在《編纂細則》和《編纂法大綱》中總結詞典編寫的八字要領:“義細,例豐,元 少,用多。”義細,即義項求細不求全;例豐,即舉例豐富;元少,即對釋義用詞的數量進行控 制,主要用 4000 多個釋義元詞來進行釋義;用多,即多提供語法、語用信息;谶@八字要 領,詞典呈現出以下面貌:

      1. 義項細密 (1)義項整體上分得較細。比如,動詞“打”,就有 30 個主干義項、13 個子義項之 多。[8] 再如,下面帶有下畫線的義項是其他詞典[9] 所沒有收的: 蹦 動 ①跳。a)用于人和動物(例略)。b)用于物(例略)。②比喻數字、價格等迅速 上升 ▽股票指數突然~到了 3000 點 | 油價已經~到了 8 塊多一升 | 沒走一會兒,出租車計價器 就~到了 20 塊錢。③比喻突然說出來 ▽~出一個成語 | ~出一句英語來 (其他例略)。 | ④比喻突 然出現 ▽手機上~出一條短信 | 電腦顯示器上突然~出一個廣告 | 他腦子里突然~出一個奇怪的 念頭 | 老問題還沒有解決,新問題又~出來了。 動作 一 名 ①全身或身體一部分的活動(例略)。

     、趹騽、舞蹈或體育運動中規定的標 準活動方式 ▽規定~ | 自選~ | 高難度~ | 他這套體操~做得干凈利落 | 這套跳水~難度很大, 為他加分不少。③比喻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所采取的措施或行動 ▽交通部門將有新~ | 這家 電視臺今年~很大 | 中國醫療衛生改革將要有大~ | 為宣傳新產品,這家企業采取了一系列~。 ④比喻破壞、干擾性的活動 ▽個別人的小~,不會影響到大局 | 看他們幾個神神秘秘的,不知道又 在搞什么~。只 一 量 ⑤用于股票 ▽一~股票。 主流 一 名 ①(略)。②用于比喻。

      a)比喻事物發展的主要方面(例略)。b)  比喻事 物發展的主要趨勢 ▽網絡購物已成零售業~ | 智能手機已是市場~ | 經濟型轎車成為私家車的~ | 流行歌曲逐漸成了樂壇的~ | 云技術已成為信息產業發展的~。二 形 屬性詞。占據重要或中 心地位的;符合發展趨勢的 ▽~媒體 | ~社會 | ~文化 | ~文學 | ~音樂 | ~車型 | ~技術。 健康 一 形 ①人的身體好,生理和心理上沒有疾病或缺陷(例略)。②事物情況正常, 沒有問題或缺陷(例略)。③對人身體有利,不容易帶來疾病的 ▽~食品 | ~飲料 | ~的減肥方 法 | ~的生活方式 | ~的飲食結構。 暖和 形 ①天氣、環境等不太冷也不太熱,感覺溫暖舒適(例略)。

     、诜b、鞋帽等保暖性 強,讓人不冷 ▽羽絨服穿著很~ | 天氣冷,要穿~點兒 | 這件衣服挺好看的,就是不太~。 清 二 動 ⑤有意咳嗽使嗓音響亮、不啞 ▽他~了~嗓子,接著講了起來。 這些新增的意義和用法,在當代語言生活中常見常用,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新義、新用。 它們中有的已經被其他詞典注意到了,只是沒有被正式確立義項,比如:《現漢》第 7 版注意到了“蹦”可以用于言辭,但是只用“”引出比喻用法的例證“他嘴里不時~出一些新詞 兒來”,并未給這個用法確立正式的義項;《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 3 版(以下簡稱《現規》) 肯定“主流”有“主要趨勢”的義位,給出了“②比喻事物發展的主要方面、主要趨勢”這個 義項,但并未把它獨立出來;《現漢》第 7 版在全書的行文中有八次用“只”(而不是“支”) 做“股票”的量詞,[10] 但并未給“只”確立相應的義項。有的也是因為沒有被發現而“失 收”的,如“健康”的義項 一 ③、“暖和”的義項②和“清”的義項 二 ⑤。《當代》認為這些 意義和用法都常見常用,就把它們收了進來。

      四、總結與思考

      1. 經驗總結

      總結經驗與教訓,往往能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如果說,《當代》編得還有些特色,那 有以下幾條經驗可供參考:

      (1)“理論演繹辭書” 《當代》的編寫,始終建立在理論研究和學術思考的基礎上。張志毅先生生前一貫主張 “理念演繹辭書”,早在 2006 年之前,他就開始關注辭書理論的熱點問題,發表了不少真知 灼見。2006 年,他在接受商務印書館的聘請之后,就開始對“當代漢語詞典如何編寫?”“學 習型詞典應該編寫成什么樣?”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思考。

      他撰寫的近 5 萬字的《編 纂細則》,就是他長期深入思考的成果。在《編纂細則》的開頭,張先生用六個要點、八字 要領來總結和概括詞典的編寫理念。六個要點為:“①詞條求核避多(普通話及其變化的 “共核”);②釋義求易避難(控制釋義用詞);③義項求細避粗、避全;④用法求詳避略(語 法、語用信息宜多);⑤例證求豐避乏(短語、短句宜多);⑥吸足成果,多用語料庫。”八字 要領,即“義細、元少、例豐、用多”。八字要領是對六個要點的進一步概括,體現了學習型 詞典的思路!毒幾爰殑t》對詞典編纂的相關問題做了詳細規定,其中也不乏理論性的闡 述。比如,對于釋義,這樣表述:“釋義從單一的詞義標示轉為語義、語法、語用整合的一體 描寫。義位是語義、語法、語用三項接口。”

      “從單一釋義向綜合釋義轉化。單一釋義,就是 同義對釋、反義加否定、分釋語素義、短語釋義,它們注重的是共性特征,這是內向型詞典的 主流釋義。綜合釋義,就是用詞、短語或句子給出足量(≠全量、非足量)的語義特征。注 重個性特征,是外向型(即學習型)詞典的主流模式。本詞典較多使用綜合釋義,同義對釋 義前后,必須給出個性特征。”這份理論性和規定性兼顧的文件,成為我們領會主編編寫思 路最有利的工具,后來的編纂和編輯工作,也都緊緊圍繞前面所說的六個要點、八字要領 進行。

      (2)“主編不虛設” 項目前期,真正體現了“主編不虛設”(陸儉明 2011)。編寫者提交的每一個詞條,都 經過張先生的認真批改。有的稿子被他改得密密麻麻,邊角處一字都擠不進去,字里行間 都能感受到他是如何地殫精竭慮;對質量好的稿子他也很少改動,有時還會在空白處批上 “好!”“新!”“細!”之類的評語,贊賞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在稿子上批改,他也在編寫會上 對編者在義項歸納方面所做的創新和嘗試提出表揚,鼓勵大家努力發掘新義項、新用法,以 突出“當代”的特色。這樣一種肯定態度激勵著編寫者們。對于編寫時存在的問題,他也 會毫不留情地指出來,在他批改的稿子中,常常出現“超元!”“跨層!”,猶如當頭棒喝。在 編寫會上,他說的最多的問題,主要還是編寫者沒有貫徹好他所提出的“義細、元少、例豐、 用多”八字要領,“或者給出的義項不夠細;或者舉出的例子不夠豐富;或者釋義用語沒有得 到有效的控制;或者語用信息還不夠詳盡”(2011 年 8 月 26 日會議紀要),強調編寫者“要 用研究的精神編寫詞條”。2014 年春節,張志毅先生身體已有不適,在他去世前的最后幾個 月,仍在病榻上批改詞條。

      張先生曾說過,“我是在用生命編詞典”,這是他跟周洪波先生的 一句玩笑話,也是對他的真實寫照。此外,個別地方義項分得過細,難免掛一漏萬;例子過多,有重復、累贅之嫌。對于這些 問題,編輯加工時也盡量做“刪削”的工作。由于張先生的不幸離世,項目在后期失去了他 的有力指導,同時也限于編輯水平,可能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只能在再 版修訂時再予以解決。

      《當代》是一部意圖創新的詞典。它以時代性為號角,以學習型為內核,以創新性為驅 動,勇敢探索,大膽嘗試,向讀者展現了一個不同于其他語文詞典的新樣貌。該詞典的出版 既是主編張志毅先生對“漢語學習型詞典如何編寫?”“編寫成什么樣?”的思考和回答, 也寄托著商務印書館對漢語辭書未來發展的展望和思考。我們希望,它的出版,將為漢語 學習詞典的編寫提供直接參考,同時也能為一般語文詞典、特別是當代漢語詞典的編纂提 供全新的思路。

      作為一部創新型的學習型詞典,它也許還不完美,不成熟,但借由它的出版,我們希望 能開啟“當代”漢語辭書的新時代,為中國的辭書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是我對《當代》編纂編輯工作的總結。謹以此文,紀念帶領我們在辭書事業上勇 敢前行的張志毅先生!

      參考文獻:

      1. 陸儉明 . 大學問家給大眾編的小辭書——寫在《新華字典》第 11 版出版時 . 光明日報,2011- 10-23.

      2. 呂叔湘 . 辭書工作的艱苦和愉悅 . 辭書研究, 1981(2).

      3. 孫文龍 . 學習詞典類型學意義再思考——兼談對 CFL 學習詞典研編的啟示 . 辭書研究,2019 (4).

      4. 田小琳 . 議學習型詞典——《現代漢語學習詞典》繁體版修訂記事 . //《詞匯學理論與應用》編 委會 . 詞匯學理論與應用(十). 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5. 游汝杰 . 我看當代漢語 . 語言戰略研究, 2020(4).

      6. 張志毅 . “辭書強國”究竟有多遠 . 人民日報,2010-10-12.

      作者: 白 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29419.html

    五级黄18以上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