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江蘇省委書記吳政隆在中國共產黨江蘇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到今后五年的九個方面重點工作時,首先就提出了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更大力度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他強調: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如火如荼,形勢逼人、使命催人,我們一定要敞開胸
江蘇省委書記吳政隆在中國共產黨江蘇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到今后五年的九個方面重點工作時,首先就提出了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更大力度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他強調:“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如火如荼,形勢逼人、使命催人,我們一定要敞開胸懷廣納英才,積極投身數字化浪潮,全力做強創新引擎,奮力跑出科技自立自強和構建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的加速度。”黨代會報告為江蘇的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而要真正在科技自立自強中將江蘇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高地,還應該突出全省高新區的主引擎作用。在“十三五”期間,包括 48 家省級以上高新區在內的全省各類高新區引領科技創新取得了不凡成績,但也存在著明顯不足。面對新的形勢,應采取多維度的對策措施促使高新區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主引擎作用。
一、高新區引領科技創新取得的成績
1. 在加速集聚創新資源過程中持續增強創新能力。著眼于增強創新源頭供給,竭盡全力地集聚境內外高端創新資源。集聚創新資源是高新區的基本職能之一,江蘇高新區在“十三五”期間較好地履行了這一職能。一是不僅搭建了 3500 多個省級以上研發機構,而且依托世界知名院校搭建了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等一批國際化新型研發機構;二是初步形成了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蘇州科技城、無錫太科院、常州科教城、泰州醫藥城等一批創新核心區,以及中新蘇州工業園區、中以常州創新園、中德太倉先進制造技術國際創新園等一批國際化產業園區;三是建設了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紫金山實驗室、姑蘇實驗室等。創新資源持續集聚,使高新區的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十三五”期間,全省承擔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單位近 60% 來自高新區,常州高新區天河光能自主研發的高效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 20 次刷新世界紀錄,信達生物的信達利單抗注射液成為唯一進入新版國家醫保目錄的 PD-1 單抗藥物。全省高新區培育了省級以上人才 3447 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 11.3 萬件,企業科技稅收減免額 303.9 億元,分別是“十二五”末的 2.7倍、3.3 倍和 2.1 倍。高新區以占全省 5.2% 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 40% 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完成了全省 39.1% 的財政科技投入,擁有了全省 46.1%的高新技術企業、47.7% 的省級以上人才計劃的高層次人才。高新區已初步成為江蘇創新資源集聚的強磁場、創新成果產出的主戰場。
2. 創新主體培育促使創新型企業加速形成和發展。圍繞高水平創新主體培育目標,高新區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的生命周期培育體系。“十三五”期間,高新區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 100 多家、獨角獸和瞪羚企業 600 多家、科技型擬上市企業 1000 多家、高新技術企業 11000 多家,組成了實力較強的創新型企業集群。高新技術企業實現新突破,數量達到11132 家,較“十二五”末增長 210.2% ;營業收入超 30 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達 135 家,較“十二五”末增長 80% ;擁有上市企業 616 家,占全省比例達41.1%,較“十二五”末增加 86.1%。全省高新區有 12 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 500強”、27 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 500 強”、22 家企業入圍“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 500 強”、11 家企業上榜最新一批中國醫藥工業百強,占全省入圍企業的 78.6%。其中,泰州醫藥高新區的揚子江藥業、連云港高新區的恒瑞醫藥躋身十強。高新區堅持企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涌現出一批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取得了一批重大技術突破,興澄特鋼在軸承用鋼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實現在航天、高鐵、汽車、船舶等領域用鋼全面取代國外進口產品;鐵錨玻璃成為 C919 大型客機專用玻璃供應商,高鐵側窗玻璃占中國 80% 的市場份額;華鵬集團研發了世界首臺 40000KVA“110KV”干式變壓器。高新區全力培育創新型企業并促其加速發展,已成為創新型企業的棲息地和聚集地。
3. 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成效明顯。在各類高新區培育“一區一戰略產業”的過程中,高新技術產業已逐步形成較明顯的優勢。“十三五”末,全省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 62.4%,高于全省平均數 18 個百分點,較“十二五”末增長 6 個百分點;高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達 40.6%,較“十二五”末提高 9.5 個百分點;7家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進入全國前 20,其中蘇州工業園區已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的八大納米技術產業集聚區之一,無錫高新區入圍傳感器十大園區并位列全國第四。高新區布局建設了納米技術智能裝備等 7 個區域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培育了醫療器械、智能電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 10 家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集聚 22 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 45家省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分別占全省的 73.8% 和73.3% ;引育了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蘇州協同創新醫用機器人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平臺。高新區已成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策源地和核心載體。
4. 創新創業生態日益完善。“十三五”期間,全省高新區建成省級以上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眾創空間等科技孵化器 661 家,在孵企業 2.4 萬家。在互聯網、大數據、石墨烯等產業建設 48 家省備案試點的眾創社區,占全省的 61.5%。蘇南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解決與發展試驗區等一批綜合性科技服務平臺正在加快建設,蘇州高新區等 6 家高新區納入國家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鹽南高新區創建成國家級產城融合示范區;揚州高新區、鎮江高新區等 5 家高新區成功入選國家級“高端人才引領型”“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科技資源支撐型”創新創業特色載體,占全省入選園區的 71.4%。高新區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省高新區創業風險投資機構超 1600 家,創投資金規模超 1,700 億元;所有高新區均設立科技金融專項資金,資金金額達 114.86 億元,并與省有關部門聯動開展“天使投資風險補償”“蘇科貸”“科技保險風險補償”工作;9 家高新區參與全省科技創新券首批試點,南京高新區首創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新模式,并經國務院批準進行全國推廣。高新區創新創業氛圍活躍、創新生態健全,已成為科技型企業誕生、培育和發展的搖籃。
二、高新區引領科技創新存在的不足
1. 高新區的空間布局及影響力有待進一步優化與提升。
從空間布局來看,全省高新區布局的區域平衡有待進一步優化。目前,全省絕大多數高新區都集中在蘇南,蘇中和蘇北布局的高新區相對較少。例如,18 個國家高新區,分布在蘇南 5 市的就有 10個,分布在蘇中、蘇北 8 市的僅有 8 個。高新區支撐蘇中、蘇北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作用明顯不如蘇南,空間布局也有待進一步優化。另外,高新區支撐蘇中、蘇北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作用有待加強。從發展水平來看,如果對照北京、上海、廣東等先進省市,江蘇高新區發展的水平與其需要承擔的引領全省科技創新的使命相比,還不盡如人意。
例如,在國家科技部公布的 2020 年度國家高新區評價結果排行榜中,全省 18 家國家高新區進入前 10 名的僅有蘇州工業園區(第 4 名),進入 10— 20 名的僅有南京高新區(第 12 名)。另外,筆者在對高新區企業進行問卷調查時所收回的 361 份有效問卷表明,在“您認為江蘇高新區的發展水平如何”這個問題的5 個選項中,選“很高”的為 32 人,占 8.9% ;選“較高”的為 112 人,占 31% ;選“一般”的為 155 人,占 42.9% ;選“較低”的為 56 人,占 15.5% ;選“很低”的為 6 人,占 1.7%。選擇“較高”以上選項的合計為 144 人,占比僅為 39.9%。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江蘇高新區在全國的位次還不夠靠前,影響力也不夠大,高新區的企業對高新區的發展水平評價還不高。所以,迫切需要通過強化高新區自身的創新能力和高質量發展能力來提升江蘇高新區在全國的位次和影響力。
2. 高新區管理體制還需進一步改革完善。
地方政府建設高新區的主體責任還未落實到位,在規劃引導、政策優化、資金投入、優質創新資源集聚、重大創新平臺載體建設等方面對高新區的支持力度還不夠。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在“您認為地方政府對高新區的支持力度如何”這個問題的 5 個選項中,選“很大”的為 51 人,占 4.1% ;選“較大”的為 143人,占 39.6% ;選“一般”的為 134 人,占 37.1% ;選“較小”的為 31 人,占 8.6% ;選“很小”的為 2 人,占 0.6%。
選擇“較大”以上選項的合計為 194 人,占比為 53.7%。這表明,地方政府還須在落實高新區建設主體責任方面做出很大努力。高新區“放管服”改革有待深入推進,應下放給高新區的市級經濟管理權限沒有完全下放到位。在大多數高新區中,由于市級管理權限的下放不到位,管委會行使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職能還受到很大掣肘。同時,由于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文件對高新區管委會的主體地位、權力范圍、職能定位等加以明確規范,這就導致了管委會的權威性不夠。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對管理委員會的職能與權限進行隨意調整,而沒有剛性機制約束。這就造成了高新區管理中的體制性摩擦成本日益加大,嚴重制約了高新區的滲透能力和創新能力,給高新區的發展與改革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高新區“小機構、大服務”的高效管理體系尚未真正形成,傳統生產要素投入推動高新區技術進步的邊際效應趨向減弱,發展所面臨的土地資源和環境容量等瓶頸制約日益突出,高新區自身的管理體制和內部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適用性都還不夠。
3. 高新區培育新動能和驅動產業升級的引領作用有待進一步強化。
部分高新區在發展過程中創新不夠,還存在不同程度的路徑依賴。一是對原有經濟增長路徑的依賴使高新區難以有效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體制慣性,而是滿足于過去賴以成功的經驗做法,不研究新的規律,最后導致了高新區之間的同質化定位、高新區內企業價值鏈低端鎖定等不利于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問題。
二是對技術引進的依賴使高新區難以從傳統技術路徑向技術創新路徑轉換,缺乏技術創新的誘導機制,導致高新區技術創新的動力與效率不夠高,使其產業技術策源地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在有些高新區中創新尚未完全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動力明顯不足。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高新區與高校、院所合作的市場化機制和專業化服務不足,社會資本在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參與度較低,創新源頭市場化機制尚未成熟;自主培育的創新型領軍企業不足,爆發式成長的新產業較少。因此高新區很難在創新驅動發展中充分發揮引領作用。高新區催生新技術、培育新賽道、構建新場景的成效還不夠突出,新經濟對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有待加強。由于缺乏技術成果轉化的誘導機制,導致有些高新區難以因為追求高附加值回報而形成人才的有效流動,也難以持續催生新技術成果,更難以形成跨區域的技術創新協同和產業協同。
4. 高新區特色化發展與開放創新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從產業布局上看,高新區尚未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盡管管理部門積極推動高新區的“一區一戰略產業”培育,但高新區之間的產業分工明顯不夠,所培育的產業明顯雷同,全省超過 75% 的高新區主導產業是智能制造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高新區產業發展同質化問題亟待解決。從開放合作上看,在持續擴大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創新體系、高標準打造面向世界的“國際客廳”方面,高新區還做得不到位。大多數高新區對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區域總部、高端品牌、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的吸引力仍然不夠大,對跨境孵化器國際科技服務機構的關注度不夠。可見,高新區進行開放創新、開展國際合作的工作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進一步強化高新區科技創新主引擎作用的對策
1. 推動高新區優化布局和提升影響力。
圍繞區域平衡和結構合理的要求優化高新區的空間布局。在國家級高新區的空間分布較難改變且 13 個設區市都已建有國家高新區的情況下,應著力優化省級高新區的空間布局,在蘇北和蘇中重點建設一批省級高新區。要按照國家關于高新區布局建設的相關要求,支持蘇北、蘇中的地方政府,把高新區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主引擎,把創建省級高新區作為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不僅要支持蘇北、蘇中科技創新實力較強、產城融合發展基礎較好、創新創業氛圍較濃的區布局建設省級高新區,而且要支持蘇北、蘇中經濟實力較強、產業基礎較好、創新資源較豐富的縣(市)布局建設省級高新區。要通過高新區尤其是省級高新區的優化布局,全面提升高新區區域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以促進高新區整合優化來提升高新區的影響力。為了有效提升高新區的影響力,尤其是為了提升江蘇國家高新區在全國的位次,應加快推進高新區與各類開發區的整合優化。全省設區市應參考南京市高新區“一區十五園”的發展模式,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新區依照有關規定開展擴區工作,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的原則,推進實施高新區“一區多園”,以國家高新區和發展水平高的省級高新區為主體,統一管理其他區位相鄰、產業互補、分布零散的高新技術開發園區,打造集中連片、協同互補、聯合發展的創新共同體。整合優化后形成的創新共同體,其創新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將大大增強,這必然會有利于提升江蘇高新區的競爭位次和影響力。
2. 完善高新區管理體制。
充分落實地方政府建設高新區的主體責任。應圍繞全面提升高新區創新發展能級和水平的要求,強化高新區建設用地開發利用強度、投資強度、人均用地指標整體控制,提高平均容積率,促進園區緊湊發展。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優先保障高新區項目建設用地,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占補平衡指標向高新區傾斜。同時,深化“人才綠卡制度”,多渠道、多方式支持高新區面向國內外廣泛招引一流人才,支持高新區在住房保障、戶籍辦理、創業投資、醫療保險、子女入學、出入境等方面,為引進人才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服務。深入推進高新區政務、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數字化建設,提升園區現代化治理能力。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推動“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動力,支持建立授權事項清單制度,建立國家高新區與省級有關部門直通車制度,依法賦予國家高新區與設區市同等的經濟管理審批權限、省級高新區與縣級市同等的經濟管理審批權限,加快高新區投資項目審批改革,實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容缺受理制,高新區可依法集中行使行政許可權,實行一層全鏈審批。創新高新區發展運行模式。
支持高新區設立一級共治委員會,探索由政府、企業專家、科技服務機構、行業組織等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發展新模式;鼓勵高新區組建產業促進服務機構,加快引入和設立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產業促進服務機構,圍繞主導產業,形成以產業研究、企業服務、資源導入、環境營造為基礎的產業服務體系;鼓勵高新區培育發展具有較強運營能力和資本實力并具有新型運營模式的建設運營公司,承擔雙招雙引、資本運營、專業化服務等職能,與管委會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新區開發建設主體發行債券,公開發行股票或者重組上市;鼓勵高新區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建設專業化的投資運營公司。
3. 促進高新區培育新動能和驅動產業升級。
通過創新政策供給理念促進高新區培育新動能。為了有效促進高新區培育新動能,應鼓勵高新區創新政策供給理念,推動政策工具從“給土地、給資金、給優惠”向“給場景、給機會、給許可”轉變。要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方面尋求培育新動能的突破,支持高新區率先落實推廣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創新政策,探索實行“企業創新積分制”。同時,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率先在高新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試點,建立快捷的新技術、新產品準入機制,落實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采購等支持政策,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規;瘧。另外,還要支持在高新區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等相關改革試點政策,以此來促進高新區新動能的培育。以提升創新核心區建設水平驅動產業升級。應支持高新區加快建設集知識創造、技術創新和特色戰略產業培育為一體的創新核心區,鼓勵各地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發總部等各類創新資源優先在創新核心區布局,加快建設一批像南京高新區聯創園、蘇州工業區那樣有影響力的創新核心區,以有效驅動產業升級。要在核心區積極布局前瞻性產業,以打造產業生態為著力點,支持高新區積極培育人工智能、5G、量子計算、第三代半導體、區塊鏈、大數據、車聯網等前瞻性產業,并完善上下游產業鏈,帶動關聯產業協同發展。
4. 促進高新區特色化發展。
加快發展“一區一戰略產業”,鼓勵高新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主攻最有條件、最具優勢的領域,培育壯大“一區一戰略產業”,打造區域性地標產業。支持高新區聚焦目標產業,引進和培育領軍龍頭企業,做強重大產業創新平臺,長鏈強鏈補鏈,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爭創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推進南京高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無錫高新區物聯網、常州高新區光伏、蘇州工業園區納米技術及材料、蘇州高新區醫療器械、泰州醫藥高新區生物醫藥、徐州高新區安全應急裝備、江陰高新區特鋼材料、昆山高新區機器人等“一區一戰略產業”加快發展,打造國內外有影響的特色優勢品牌,形成若干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5. 提升高新區開放創新水平。
高新區應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努力為國內大循環作出貢獻的同時,大力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根據全面提升開放創新水平的要求,形成由點到面的完善政策體系,對高新區發揮引領與助推作用,全面推進園區擴大開放,推動全球創新資源向園區聚集,激發園區開放創新活力。一是制訂有針對性的具體政策,引導、助推園區企業“引進來、走出去”,以提升營商環境、進行國際交流、為外資企業提供投資咨詢與落地注冊服務等措施,有效增強園區對于跨國公司總部、研發中心、國際人才的吸引力,并通過拓寬國際合作領域、豐富國際合作模式、發揮國際平臺作用,不遺余力推進“國際化”。二是以促進外貿的政策措施引導園區企業拓寬進出口區域、新增進出口業務,加快高新區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全力以赴為實現全省“穩外貿”作出貢獻。三是通過大力開展外資招商、努力激活外資存量、積極申報承接外資產業園等措施,集中力量為全省做好“穩外資”工作發揮支撐作用。
作者:王 昇 曹聽秋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3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