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氣象要素的考查是地理選拔性考試考點選擇的重點方向,在近年浙江省的地理選考中,此類試題出現的頻率較高,但部分試題不適合用于氣象觀測方面的地理實踐力考查。本文以氣象觀測活動為案例,探究在紙筆測試背景下地理實踐力考查的題型設計和評價標準轉型,以提升
摘 要:氣象要素的考查是地理選拔性考試考點選擇的重點方向,在近年浙江省的地理選考中,此類試題出現的頻率較高,但部分試題不適合用于氣象觀測方面的地理實踐力考查。本文以氣象觀測活動為案例,探究在紙筆測試背景下地理實踐力考查的題型設計和評價標準轉型,以提升此類活動開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并著力于學生地理實踐力的養成。
關鍵詞:氣象觀測;紙筆測試;地理實踐力
隨著課程改革對高中地理的進一步影響,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下簡稱“選考”)地理試題越來越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對于高中生而言,增強以概念思維為核心的學科知識與非概念表征的生活世界(實踐)之間的聯系,是知識得以遷移、轉化和應用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科核心素養生成的基本保障。[1]但如何測試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在現今的選拔性考試中難度較大,受限較多。氣象要素的考查一直是浙江地理選考中的考查重點與難點。筆者對浙江省近5次地理選考試卷進行統計發現,氣象類地理試題中隱含地理實踐力的考查。
試題多以學術統計或科研考察為情境,考查學生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如2020年7月的24、25題組,我國華北某氣象站放飛探空氣球進行大氣觀測,是一個科研實驗。以實驗過程為情境,考查學生地理問題的分析能力,有地理實踐力考查的影子。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需要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和針對性訓練。當然也有部分試題不宜傾向于氣象觀測方面的地理實踐力考查。通過對地理實踐力內涵的解讀和近年氣象類試題的分析,筆者發現氣象類地理實踐活動有三個可考查的方向:模擬實驗、場地觀測和圖像判讀。
一、氣象模擬實驗的設計與測評方向
模擬實驗與考察、調查等實踐活動相比,對時間和空間的要求更小,紙筆評測的可能性更高。地理實驗相比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的實驗起步較晚,新課改以來地理實驗的研究數量不斷增多。高中氣象類知識絕大多數是具有物理性質的,當前可開展的氣象模擬實驗活動有氣壓帶和風帶形成實驗、熱力環流實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實驗、季風實驗、冷暖鋒實驗、氣旋(低壓)與反氣旋(高壓)實驗、模擬溫室效應實驗等[2]。
如耿夫相在《例談地理探究性實驗活動的建構》一文中通過觀察品紅溶液在平衡管中的移動來模擬二氧化碳的溫室作用[3];李曉燕通過觀察上下各開一個小口的紙箱兩側的氣流來模擬熱力環流[4];董錦春用紅色暖水和藍色冷水類比模擬鋒面實驗等[5]。實驗方案不斷提出與改進,豐富了地理氣象類實驗素材,方案數量最多的是熱力環流實驗、溫室效應實驗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實驗。地理實踐力的紙筆測試可以氣象模擬實驗為主題,考查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能力、地理工具的選擇能力、地理問題的發現與解決能力等。筆者通過鋒面模擬實驗素材嘗試地理實踐力評測試題命制。例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模擬鋒面實驗。一個玻璃容器用活動擋板一分為二,一側裝入滴有紅墨水的熱水,另一側裝入滴有藍墨水的冷水?焖俪殚_活動擋板,觀察冷熱水的交界面。
(1)快速抽開活動擋板后,冷熱水的交界面會發生什么變化?
(2)實驗過程中,有同學覺得鋒面現象不是很明顯,于是決定改進。請你提出改進建議(可選擇合適的實驗工具)。
(3)實驗觀察后,小方同學認為實驗用液體替代氣體模擬鋒面不夠嚴謹,于是決定重新設計。請選擇合適的實驗工具設計模擬實驗并寫出實驗步驟(自行挑選圖2中的實驗工具,展示只供參考,可自行增減)。多樣化的試題形式會衍生多樣化的學生答案,如果仍受標準化閱卷方式制約,非對即錯,則很難真實反映出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形成狀況和等級水平。地理實踐力中的行動能力往往是開放性的,更是存在等級差異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地理實踐力的素養水平進行了詳細劃分,為地理實踐力試題的評價標準提供了科學依據。因此,活動3開放性的實驗設計,學生只要選擇合適的地理實驗工具,有條理清晰的實驗步驟和邏輯嚴密的操作流程都是可行的,無所謂絕對的對或錯。在試題評定過程中可借鑒《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地理實踐力素養水平的等級評定,量化操作。
二、氣象觀測活動的設計與測評方向
氣象觀測活動主要是對生活中的氣象變化及規律進行觀測,往往是一項長期活動,對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習耐心要求較高。實踐過程中可以利用簡便的氣象觀測儀器(如干濕球溫度表、雨量筒、測風儀等)、學校小型氣象觀測站、當地氣象觀測部門等開展氣象觀測活動。對于高中地理一般可開展的氣象觀測活動有:降水、氣溫、氣壓、風等氣象要素的觀測等。通過實踐活動獲取實踐區域的觀測數據,歸納天氣變化特點和規律。氣象觀測活動的開展可以觀測城市和郊區熱力環流、湖泊與陸地熱力環流、鋒面過境前后氣壓變化、觀測區域的降水量、觀云識天氣等。盡管常見的地理試題類型是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但是為了凸顯地理實踐力的考查效果,該類試題也可借鑒其他學科的試題命制,改成判斷題、繪圖題、改錯題、連線題等。以氣象觀測活動為情境載體,輔以多樣化的試題形式,更能凸顯地理實踐力的等級水平。筆者以湖陸風觀測為教學案例嘗試開展試題命制。例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湖陸風是在較大湖泊和陸地之間形成的以24小時為周期的地方性風。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想探究洞庭湖區的湖陸風情況,通過網絡查詢獲取信息。
(1)在橫線上填寫正確的城市名稱并說明理由。
(2)該興趣小組成員小方根據查詢信息繪制了14時洞庭湖與岳陽之間的湖陸風垂直結構示意圖(圖5)。通過分析發現該圖存在錯誤,請糾錯。
(3)活動探究時小組成員提出如下問題:①洞庭湖湖陸風最弱時是什么季節,為什么?②洞庭湖湖陸風最強時是什么季節,為什么?③湖邊大規模興建城市對湖陸風會產生什么影響,分析原因。試題以湖陸風的氣象觀測活動為情境載體,嘗試形式多樣的問題考查方式。問題的設計旨在考查學生能否融入真實情境,獲取情境關鍵信息,具備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地理思維能力。第(1)小題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同一湖泊的東西兩個城市氣象觀測數據存在差異,讓學生回溯推理。第(2)小題以改錯的形式呈現,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只有對情境活動了然于心,熟練運用熱力環流原理才可糾正示意圖中的錯誤。第(3)小題為開放性題目,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更能體現學生地理問題的發現與解決能力。
三、天氣圖演示活動的設計與測評方向氣象
觀測類地理實踐活動由于各學校設備有限、觀測時間較長、活動設計難度較大等原因,相關的實踐活動開展較少。若能利用現有的軟件,實際演示氣象實況,并預報未來天氣變化,可以作為實地觀測不足的補充手段,以提升學生氣象觀測綜合素養。筆者曾利用中央氣象臺的“天氣圖”功能開展演示活動,讓學生了解某時某地的天氣實況和預測未來天氣變化。此類活動的開展具有一定的難度,可根據教學主題的需要來選擇實踐活動內容,著力于相關數據的收集和處理,繪制直觀的地理圖像,從而培養學生“看圖識天氣”的實踐素養。
活動任務:①學習使用中央氣象臺天氣實況中的“天氣圖”功能,認識站點的填圖要素;②尋找高壓中心(H)、低壓中心(L)、冷鋒、暖鋒和臺風等符號的分布區域;③選擇某一感興趣的天氣系統(高、低氣壓中心或冷鋒、暖鋒),觀測不同高度上的風向、風速變化,并繪制出風向、風速隨高度變化示意圖;④選取家鄉所在區域省級行政區范圍,描繪出近地面等壓線圖,并預報未來24小時內的天氣狀況。該活動的開展,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天氣形勢圖繪制的基本原理,并能借助天氣圖進行天氣狀況的判斷與預報。依據考試性質的不同,可選擇不同的內容和等級水平進行紙筆測試背景下的試題設計。
例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圖6是中央氣象臺的“天氣圖”功能中北半球某高緯度地區3月26日20時不同氣壓面的等高線圖。位于鋒面上下的風向往往存在明顯差異。等高線高度的單位為dagpm,即位勢什米,1dagpm約等于9.8米。材料二:在氣象觀測中,風向和風速常用風矢圖表示。風矢圖中長豎叫作風桿,代表風向(尖頭朝哪風就往哪吹)。與長豎垂直的橫線叫風羽,代表風速。每一長橫表示 4m/s(約為二級風),一短橫表示 2m/s(約為一級風),一三角旗表示20m/s。
(1)據繪制測站A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不同高度的風向、風速變化圖,判斷測站A上空的鋒面類型、鋒面位置、風向變化。(2)繪制測站A周邊近地面等壓線分布圖,標注鋒面位置。參考答案詳見表4。本題通過利用中央氣象臺“天氣圖”功能中的同一時刻不同氣壓面的等高線圖,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氣象觀測情境。旨在考查學生利用材料獲取信息、利用圖表統計的方式處理信息、根據圖表分析信息的能力。評價的標準具有梯度性,能夠較好地衡量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等級水平。
在第(1)題中,要求學生利用氣象實況,繪制鋒面附近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不同高度的風向、風速變化圖,考查了讀取數據和繪制圖表的能力。在繪圖和讀取數據的基礎上,需要分析數據,結合氣象原理,判斷測站上空鋒面類型、鋒面位置、風向變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理解鋒面系統的概念和結構。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米與位勢什米的換算,得出每幅圖的海拔高度。從圖中找出風矢,利用風矢得出測站上空風向和風速的信息。設計風向風速變化圖,利用風向風速變化圖得出 1.4~2.8km 處風向明顯變化,存在鋒面。且近地面是西南風,鋒面向東北移動,應該是暖鋒。
在第(2)題中,需要利用高空的氣壓數值、風向風速變化、鋒面的位置等,推測近地面的氣壓分布情況,并進行繪圖技能的考評。首先根據圖中信息,可得出北側為低壓。依據上題的判斷,得出測站附近存在暖鋒,由于是在北半球,因此暖鋒應該在測站的西側。只要能服務于地理實踐力考查,任何題型和設問都可以進行嘗試,不應有條條框框的限制。試題形式的多樣化會讓學生眼前一亮,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更能考查學生的思維結構,較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狀況。地理實踐力的評測要讓參與過地理實踐活動的學生更容易獲得高分,未參考過實踐活動的學生也能融入實踐情境,通過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探究出答案。[6]因此,試題的素材要貼近學生實際,或來源于生活,或改編于教材案例,或取自當下社會熱點時事,讓學生能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論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機制[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1):4-12.
[2]李瑩瑩 . 高中地理氣象與氣候模擬實驗優化設計及評價標準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3]耿夫相.例談地理探究性實驗活動的建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4(6):45-46.
[4]李曉燕 . 探究實驗讓高中地理再現自然科學之美——以熱力環流實驗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15(9):46-47.
[5]董錦春.地理實驗教學原則芻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Z1):33-34.
選自期刊《地理教育》2022年第7期
作者:童 燕 ,田 野 ,李洪萍(浙江省湖州市南潯高級中學,浙江 湖州 313009)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lw/30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