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學報
人類學學報雜志社簡介 《人類學學報》(季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辦的我國唯一報道人類學研究領域的國家級核心刊物。 《人類學學報》主要發表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其他原始研究報告及綜合性學術論文,在人類起源
非官網,僅供參考人類學學報雜志社簡介 《人類學學報》(季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辦的我國唯一報道人類學研究領域的國家級核心刊物。 《人類學學報》主要發表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其他原始研究報告及綜合性學術論文,在人類起源
非官網,僅供參考人類學學報雜志社簡介
《人類學學報》(季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辦的我國唯一報道人類學研究領域的國家級核心刊物。
《人類學學報》主要發表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其他原始研究報告及綜合性學術論文,在人類起源和現代人起源理論、在中國舊石器文化方面多有建樹,支撐著我國人類學研究在世界論壇中的地位。文章涉及:研究論文、發掘報告、簡報、綜述、書刊評介和消息與動態等。全年出版4期。讀者對象主要是國內外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博物館等部門的從事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地質學、古生物學、醫學、生物學研究的專業人員。
人類學學報雜志欄目設置
學術論文、研究簡報、綜述、書刊評價、消息動態
人類學學報雜志榮譽
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萬方收錄(中)上海圖書館館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國家圖書館館藏知網收錄(中)統計源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維普收錄(中)Caj-cd規范獲獎期刊
人類學學報雜志投稿要求
《人類學學報》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條理清晰、文字精練,并準確使用標點符號。隨稿請附有關單位業務部門的推薦信并簽署意見。文稿不得一稿兩投,凡在國內外已發表過的文章,本刊一般不再錄用。在來稿第一頁腳注處注明"基金項目"(項目名稱和編號)及"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職稱、學位、簡歷及研究方向),有多位作者時,只列第一作者。為方便國內外讀者聯系,建議稿件中注明聯系作者詳細通訊地址(中英文)、郵編、電話、E-mail地址。
《人類學學報》論文一般不超過1.2萬字,包括中文摘要(200字)、關鍵詞(3-8條)、正文、圖、表、參考文獻、英文摘要和英文關鍵詞(與中文關鍵詞一一對應)。簡報不超過2000字。為促進國際學術交流,英文摘要可適量加長,重要的研究簡報也可附英文摘要。
《人類學學報》來稿請提供軟盤和用A4紙隔行打印稿。簡化漢字以國務院1986年10月重新頒布的《簡化字總表》為準。數字請按國家標準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書寫。我國人名、地名以及以我國人名、地名命名的新屬、新種的學名和新建地層單位的名稱等,一律按漢語拼音方案拼寫。計量單位務必使用新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量和單位》中頒布的法定計量單位,非許用單位務必換算成許用單位。同一篇文章中的名詞術語、計量單位人名地名的譯名等,均應前后一致。
文稿中的外文字母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上、下角的字母、數碼和符號,其位置高低應區別明顯;特殊語種的文字及易混淆的字母等均應在文內第一次出現時用鉛筆注明。
插圖:在文稿中第一次提到該圖的自然段之下劃一示意的方框,表明安放位置。框內寫上圖號,框下寫清圖號、圖題及圖注,須中英文齊全。插圖須用繪圖紙清繪,墨色要黑,線條要勻。微機繪制的插圖應出激光樣打印,圖面要清晰。插圖上的文字、數字、符號等應略大,以便縮圖后不致辨認不清。有的插圖要附線段比例尺。當一張插圖包含多個小圖時,小圖的排列應緊湊、得體,比例尺相同的僅保留一個。地圖用地圖出版社發行的最新空白地理底圖繪制。
圖版:圖版數量最好成雙。圖版的使用面積不能超過19X14cm。照片采用原始照片,必須圖象清晰、層次分明、反差適中、排列緊湊,標明序號及方向;顯微鏡和電鏡照片應標明照片實際放大倍數或長度標尺,以um或mm為單位。如用黑色圖版,四周必須用白紙裱貼整齊,只留出19X14cm的黑色版心。圖版說明應另出激光打印樣,分別貼于圖版的上、下方。圖版上方:左縮進版心(14cm)2格,用小5號字貼作者和篇名,右縮進2格貼以羅馬數字表示的圖版號。圖版下方:居中貼中文(6號字)、外文(8P.)的圖版說明,其寬度不能超過版心寬,圖版說明不要超過5行(約2.5cm高)。
表格:一般置于正文相應的段落中。大表可另頁,并在文內畫框表明安放位置。標題、表內各項目欄及表注須中英文齊全。
參考文獻表只列正文中提到的、公開發表的文獻。未公開發表的資料請作腳注。本刊采用順序編碼制格式著錄,詳見參考文獻著錄格式的說明。
人類學學報雜志2017目錄
廣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早更新世的鼠科化石王元[1,2];秦大公[3];嚴亞玲[1];金昌柱[1]
(572)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土城子遺址戰國時期人群的體質量張群[1,2];張全超[1,2];孫志超[1,2];郭林[1,2];李強[3];朱泓[1,2]
(585)中國近代人群上頷前臼齒釉質-齒質連接面形狀的三維幾何形態測量周蜜[1];崔婭銘[2];邢松[2]
(598)湖北侗族的體質人類學皮建輝[1];譚娟[1];向德標[1];衛思麗[1];吳億中[2];雷鳴枝[2]
(608)屯堡人7項不對稱行為特征包金萍[1];鄭連斌[2];宇克莉[2];李詠蘭[3];齊曉琳[2];榮文國[2];馮晨露[3];倪曉璐[3]
(617)古DNA證據支持曹操的父系遺傳類型屬于單倍群O2文少卿[1];王傳超[1];敖雪[1];韋蘭海[1];佟欣竹[1];王凌翔[1];王占峰[2];韓昇[2];李輝[1]
(626)關于曹姓家族分子人類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葛威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jqk/1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