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莊子思想無疑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教育,本篇思想教育論文探索莊子思想的精神世界,認為我們應當堅持以人為本,探求生命價值,遵循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齊物逍遙與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借鑒莊子思想。可以發表思想教育論文的期刊有《 思想教育
莊子思想無疑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教育,本篇思想教育論文探索莊子思想的精神世界,認為我們應當堅持“以人為本”,探求生命價值,遵循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齊物逍遙”與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借鑒莊子思想。可以發表思想教育論文的期刊有《思想教育研究》經過20多年的努力,《思想教育研究》已成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核心期刊,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2008-2009年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版),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雜志不僅是各級教育部門和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學者及實際工作者發表科研成果、交流工作經驗的園地,也是各高等院校宣傳展示校園風貌、育人環境、先進經驗和自身形象的良好平臺和載體。
摘要:傳承和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對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重要意義,莊子思想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發揮其思想的積極意義避免其中的消極因素,利用其思想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應思考的問題。其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的本質內涵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一致。遵循客觀規律的方法論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即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以“齊物論”為核心的認識論,極富相對主義和辯證法色彩;追求逍遙自由,實現自我超越,尋求徹底的精神解放,對于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能發揮出其積極的借鑒啟示作用。
關鍵詞:莊子;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世界觀;人生觀
近年來學術界關于中華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斷增多,研究對象主要以儒家思想為主,佛道兩家均有涉及,但道家思想多是老子思想,莊子思想鮮有問津。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性人物,其思想對中國古代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都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如何發揮莊子思想的積極意義避免其中的消極因素,利用其思想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應思考的問題。莊子思想中固然存在某些消極因素,但其“以人為本”的本質內涵、遵循客觀規律、以“齊物論”為核心的認識論、追求逍遙超越的自由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實有契合之處,可以發揮借鑒啟示的積極作用。
一、堅持“以人為本”,探求生命價值
我們都知道莊子的宇宙論以“道”為最高范疇:“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而莊子論道的最終落足點實際在于人,在于解決人如何為人、人如何立于世的問題。“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恭然疲役而不知所歸,可不哀邪……人之生也,固若是亡乎?”人生天地之間,心為形所役,終日奔波只為外物所累,雖說活著,又與死了有何兩樣呢?但人生價值就僅在于此嗎?顯然不是的,莊子心懷悲憫,提醒“人為物役”“喪己于物”的悲哀!洞笞趲煛分星f子通過南伯子葵與女偊的對話說明人是可以聞道的,女偊自稱“吾聞道矣”,并詳細說明了聞道的來源,由此可見只要經過不懈的努力,人們完全可以達到道的境界,“得道”“體道”。他又云“天與人不相勝也”,“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完全是將人提到了宇宙本體的高度,在這一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循天之道……虛無恬淡,乃合天德”這一人道法天、天人合德的方法論。我們可以看到莊子的宇宙論“凸顯了對個體生命本真狀態的探尋。莊子以個體生命為關注對象,用心來調節生命、運轉生命和安頓生命,由此將一種生命哲學契入人的心靈世界之中”。“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生死如晝夜變化,人力不能改變,莊子在告訴人們要豁達地面對死亡的同時,更多的是教人如何“養生”“重生”,提出了很多諸如“導引”“食氣辟谷”導引“心齋”(虛心)、“坐忘”(遺忘肢體,拋去聰明)的養生方法?梢娗f子更在意如何為人,如何更好地生活。莊子在《知北游》中為強調道之無所不在,說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這種道無所不在的思想恰恰蘊含了萬物平等的觀念,擴展了生命的維度。在整個莊子的思想體系中,他更多關注的是個體存在的境遇、如何解脫痛苦、如何實現理想人格,所以說莊子道70《寫作》2016年第11期的本質的內涵正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就是要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尊重人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是統治階級為維護自己的利益推出的一種強制性、規范性教育,但其最終本質在于人。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更加適應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的特點,引導他們面對當前多元的社會價值觀而不脫離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莊子思想中對于人生死的思考可以撼動學生心靈的最深處,對圣賢的主張的信服,對道德的遵循,對人間生活的渴望有助于心靈深層結構的形成,樹立堅定的信仰。莊子思想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在于培養學生開發生命意義、發現生命價值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矛盾的能力,使其全面發展,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目標。
二、遵循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
莊子對于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于客觀規律的描述非常相似,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世間萬物皆有所待,“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德充符》)二是要順應客觀存在,遵循客觀規律,所謂“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是遵循客觀規律的有所為,《逍遙游》中“乘天地之正”就是要順應天地自然規律,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包括教育主客體交互作用規律、教育價值教育載體的形成發展規律、教育過程規律、環境運行規律、教育評估規律、教育隊伍建設規律等,如何把握、遵循、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進而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關鍵所在。“庖丁解牛”故事里庖丁所強調的“依乎天理”的過程就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的過程:最初“所見無非牛者”,三年后“未嘗見全牛也”,現今“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正是因為庖丁掌握了事物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才會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這也是第三個層面:利用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是可以達到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境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教育對象對教育者的信任依賴程度,對教育內容、教育環境的認同情況,都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打造一支高質量高水平的教育隊伍,有針對性地就教育對象所關心或疑惑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引導,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求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齊物逍遙”與世界觀、人生觀教育
莊子以“齊物論”為核心的認識論主張事物相對性的普遍存在,《齊物論》中所謂的“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指的是事物間存在一種“彼此”關系。對于彼來說,彼是此;對于此來說,此是彼。“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由是而有非,由非而有是。”事物間仿佛沒有差別,彼此間的差異都是相對的,所以“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故而生死觀有“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大小觀有“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秋水》)貴賤觀有“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秋水》)人世間的是非、生死、美丑、善惡、貴賤都是人狹隘的自我認知造成的,而以道觀之,世間萬物本質上都是一致的,并無差別。這種極富相對主義和辯證法特色的認識論,運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時看到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聯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對于破除青少年對事物的偏執,對他人的偏見有著重要作用,他們可以學會用更加廣闊的視角,更高層次的認知,更為豁達的心胸去認識復雜的生命現象,去應對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人生的自由與不自由,關鍵在于主體自我能否‘齊物’,以超越的心態對待萬物的差別。”莊子思想中超越自我,追求自由的精神,對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有著良好的作用。莊子的自由精神主要體現在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上,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一有姑射山的“神人”,能夠“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遙無待,令人神往,“‘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的神人實際上是莊子為中國人所精心塑造的超越時空、任性逍遙的自由女神”。二有“大宗師”和“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不以多欺少,不以成就雄踞,不欺瞞世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睡覺時不做夢,醒來時不煩憂,吃飯時不求味美,呼吸時氣息深沉;“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不用心智遮蔽真理,不人為破壞自然,順應天道自然,與天道合一,心中沒有任何欲念。三有“至人”“神人”“圣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擺脫了世間功名利祿的束縛,超越了假我、小我。莊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種精神的徹底自由解放,“是一種超越于人間是非煩擾、功名利祿、世俗禮儀、感官物欲、生老病死、肢體殘缺的至美之樂境,更是一種自然審美體驗之自由”。青少年在面對諸多人生困境時會意識到,有許多問題的確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莊子的思想正是在最根源處揭示這個矛盾,追求精神層面上的自由。雖然并不能消除現實矛盾,但從精神層面上看又不可不說是一種真正的解決方式,為青少年如何面對人生挫折指明了道路。莊子還使人明白,通過現實物質構建的自由,是“有待”的、相對的自由,而精神和心靈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永恒。對于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凈化內心世界,不過分強調物質享受,克服享樂主義,追求自身全面發展,不斷超越自我亦有非常大的幫助。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1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