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本篇 幼教論文 針對農村幼兒園環境設置的問題你,提出幼兒園環境創設要堅持以人文本,為教師提供基本的辦公條件、學習設備是最低要求;從服飾、標識打造教師職業形象,也是其基本要求;如有條件,希望能夠在農村幼兒園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相應支持,比如圖書
本篇幼教論文針對農村幼兒園環境設置的問題你,提出幼兒園環境創設要堅持以人文本,為教師提供基本的辦公條件、學習設備是最低要求;從服飾、標識打造教師職業形象,也是其基本要求;如有條件,希望能夠在農村幼兒園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相應支持,比如圖書室、電腦室的建設;從更高標準的角度,建議將農村幼兒園打造成為教師、幼兒共同的家園。《教育科研論壇》加強中小及幼小教學銜接方面的研究。為加強與讀者的廣泛聯系,吸引更多讀者參與,根據需要,繼續舉辦全國性的征文、賽課活動及中小學各科全國性的教學研討活動。同時,在成功組建多屆理事會的基礎上組建新一屆理事會,以我們優質、高效、全方位的服務,加強同理事單位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聯系。
摘要:通過對C市20所農村幼兒園進行考察,發現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存在以下問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未得到全面貫徹;幼兒園環境創設有“脫農”傾向;環境創設碎片化現象嚴重;“以幼兒為本”背后卻忽略教師利益。其主要原因有,對學前教育領域環境創設的地位、性質以及與其他教育活動之間的關系認識不足,農村幼兒園經費匱乏,環境建設缺乏系統論的指導,對“以幼兒為本”存在片面理解。建議準確理解《指南》關于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基本理念;農村幼兒園應該關注農村、農民、農業,積極開發優秀的鄉土教材;環境創設應進行頂層設計,科學規劃;積極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為其專業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問題
幼兒園環境創設系指寬泛意義上的物理環境創設,包括園所、班級、戶外、走廊或樓梯、區角的建設與裝飾,以及相關材料的投放。本研究主要采用觀察法和訪談法,文中所提出的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領域所存在的問題均基于對C市20所農村幼兒園的考察及其教師提供的訪談信息。
一、《指南》相關要求落實不到位
(一)問題的表征
據調研,農村幼兒園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關于環境創設領域的精神貫徹不徹底,落實不全面。首先,《指南》中對于環境創設的直接要求沒有被完全執行。例如,在健康領域提出的關于幼兒園基礎設施的教育建議“桌、椅和床要合適。椅子的高度以幼兒寫畫時雙腳能自然著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狀為宜;桌子的高度以寫畫時身體能坐直,不駝背、不聳肩為宜。床不宜過軟”。對此,絕大部分農村標準化幼兒園能夠執行,雖然沒有完全達到標準但也有相關的意識并在為之努力,但是仍有部分幼兒園存在使用小學的桌椅或者成人化桌椅的情況,這違背了幼兒發展的生理標準。其次,《指南》中在不同領域提出的一些間接性環境創設指導意見更是常常被忽略。例如,社會領域要求教師“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幼兒,使幼兒切實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但是在農村幼兒園,大部分班級教室布局依然是秧田式,幼兒被老師按照自己的標準將其規規矩矩地安排在一定的座位上,而不是采用更為民主和平等的“馬蹄式”“圓桌式”布局,以保證每一個幼兒都得到平等的對待,擁有平等的機會,享受平等的教育。
(二)歸因與建議
出現第一類問題的原因非常簡單,是農村幼兒園還沒有真正理解、落實《指南》作為我國學前教育綱領性政策性文件的重要意義。而出現第二類問題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農村幼兒教師對《指南》文本行文邏輯的認識不夠。作為國家指導性的政策文件,為了追求邏輯性和可讀性,必然采用最容易被廣大教師認可的“五大領域”作為一級標題。所以,在行文上,《指南》無法將環境創設加以單列,這勢必會造成一定的閱讀與執行障礙。第二,該問題暴露出了對關于學前教育領域環境創設的地位、性質以及與其他教育活動之間關系的認識的不足。蒙臺梭利認為,對兒童的教育不是成人按照一定的教材自下而上傳遞的過程,而是通過成人提供一定的“有準備的環境”協助兒童主動發展的過程。環境就是一種教育,這充分肯定了環境的獨立教育功能。但我們知道幼兒教育的最大特點是“整合”,其本質內涵之一就是各種教育途徑的整合。也就是說,環境創設除有獨立教育功能之外,還有更多其他的支持性功能。當《指南》的意圖是對整個幼教體系的改革提出建議時,我們的著重點應當在于后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在落實《指南》的語境中,農村幼兒園僅僅只關注到其直接的環境創設要求,這是對整個《指南》貫徹不力的一種體現。這就需要幼兒園教師首先要熟讀《指南》文本,融會貫通地理解其中所倡導的關于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基本理念;然后多層面、多角度去挖掘《指南》環境創設中直接或間接存在的教育因素,把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需求作為出發點,鼓勵幼兒主動積極參與,讓環境創設成為幼兒展示自我、體驗生活的一個舞臺;同時把環境創設活動作為一種教育載體,對幼兒進行創造美、欣賞美的教育;最后將這些教育因素有效整合起來,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幼兒和環境相互作用。
二、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存在“脫農”傾向
(一)問題的表征
現實中,不少農村教育不是“為農”的教育,反而出現了“脫農”現象。為了探討農村學前教育是否也存在“脫農”而不是“為農”的問題,我們在農村幼兒園范疇做了三個小調查:第一,我們首先考察了農村幼兒園戶外、班級、走廊(含樓梯)、區角布置,這些區域的陳設基本都是現代都市取向的或者國外的舶來品,其中能夠與農村生活有關聯的環境創設元素寥寥無幾。第二,我們對農村幼兒園繪本圖書、玩教具、區角材料進行了考察,發現10所幼兒園1000余本圖書中,關于農業、農村、農民的書不超過1%;上百種的玩教具中,有涉農元素的玩教具不超過5%,而這僅有的5%的涉農玩教具的使用情況,更是遠遠低于幼兒園玩教具的平均使用水平,或者這部分玩教具本身就是以裝飾為主。第三,更為嚴重的是,接受訪談的大部分幼兒教師,對新農村的了解程度低,對新農村教育價值的認可度更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元素在學前教育(包括環境創設與材料投放)中的運用素養與技能更是讓人擔憂;谝陨先齻調查,我們不難發現,當前在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領域存在的教育目的的“脫農”現象比較嚴重,主要表現在書籍、玩教具、環創物品喪失了“為農”的教育意義,以及幼兒教師對新農村建設知之甚少兩個方面。
(二)歸因與建議
農村教育“脫農”問題在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化時代,早就蔚然成風。在亟須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它有一定的價值和存在理由。但是,它對于農村教育、農村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陳敬樸先生力主把農村教育定義為發生在農村,以農村人口為對象并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那么,農村元素在幼教中可否有其教育價值呢?其實,從現在教師的自身經驗就可以給出完美的答案。比如,在10個農村幼兒園教師群體中討論一個話題:小時候(3~6歲)是否有將紅薯藤作為玩具,進行諸如制作耳環等游戲?其結果是,大部分農村教師有這種經歷,而且印象深刻,即崇尚這種鄉村自然生活。從這個小案例,可以印證“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這一基本原理,具體而言,它說明即使是在學前教育階段,農村原生態的元素也會在兒童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些也都可以成為他們熱愛農村的理由。所以,我們倡導在農村幼兒園教師群體中,傳播農村幼兒園理應姓農,理應關注農村、農民、農業的理念。教育應該適應包括鄉土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在內的多元文化的需要,農村幼兒園教師更應積極開發傳承傳統的優秀的鄉土教材,必須強調的是,這里的農村元素既包括體現傳統的農耕文化的教育素材,還應當在幼兒園領域體現新農村的經濟形態、文化道德變遷、社會生活新變化等元素,這是新農村建設為農村學前教育帶來的文化瑰寶。否則,既浪費了可以利用的生活教育資源,也喪失了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直接貢獻的契機。
三、環境創設缺乏整體構思
(一)問題的表征
在我們的考察中,大多數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存在系統性不強、碎片化比較嚴重的現象,其具體表現在:第一,從外觀形式上,缺乏系統的裝修風格,整體設計、色調搭配不協調,很難有整體的視覺美感。在部分幼兒園,我們看到其環境創設主題單一,但又風格混搭。幼兒園常用的主題基本以節日主題為主,風格卻混合了民族風、田園風、歐美風、童話風等多種風格,從而導致幼兒園環境創設雜亂無章,極度不協調。第二,就內涵而言,環境創設所表達的理念與辦園理念不搭,即農村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沒有給基本教育理念做出有效的支撐。很多幼兒園將為幼兒創設優質環境作為辦園理念之一,可實際上在很多細節和特殊的區域都沒有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盥洗室,好的幼兒園環境創設會有墻面圖標引導幼兒如何如廁、洗手和節約用水,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但在農村幼兒園卻并沒有這些巧妙溫馨的環境創設,只是空有辦園理念與口號。第三,從設計程序上,部分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以臨時突擊工程居多,工程分期零散,成本造價過高。在我們所考察的農村幼兒園里,部分幼兒園忽略園內問題區域的改造,但卻十分重視幼兒園大門的建造,每一學年為了吸引更多幼兒入學便在假期趕工變換大門風格,其大門風格太過花哨或者呆板,與幼兒園內其他環境創設也不搭,更有甚者只為美觀,改造得大門連出入都很不方便,得不償失。第四,就功能而言,各個功能區或功能板塊缺乏統一規劃,造成各個活動區兼容性不強。幼兒園活動區的創設是幼兒教育課程的一部分,是幼兒園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但在部分農村幼兒園,教師在進行區角創設時,忽略了幼兒的需求以及合理的規劃,在熱鬧的表演區旁邊設置圖書角,導致圖書角的幼兒經常受到表演區音樂的影響;在自然角旁邊設置運動區域,導致自然角的動植物經常遭到運動器材的傷害。
(二)歸因與建議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兩方面:首先是農村幼兒園的經費原因。由于農村幼兒園經費相對匱乏,投資于環境創設領域的經費較少,因此在設計、施工各個環節都無法按照較高的標準來實施;也正是因為經費問題,最容易被減少的環節就是整體規劃成本,只好零星進行。其次則是理念問題,即農村幼兒園在進行環境創設時缺乏系統論的指導,所以導致在進行環境創設時便缺乏系統與細節相結合的理念。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農村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其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但同時又是整個學前教育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所以,環境創設工作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或者是在更重要的教育理念范疇,都應該先有頂層設計,讓教育與環境形成緊密聯系;然后做出科學的步驟規劃,諸如實行“主題+特色”的模式、合理設置活動區等;最后實施,要求按時按質按量,有條不紊地進行。從一定程度上來講,系統觀、統籌計劃不但可以增強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功能,而且還可以通過避免反復拆建、重復建設,從而達到節約成本的效果。
四、“以幼兒為本”背后忽視教師利益
(一)問題的表征
教育要以人為本,這應該是教育基本價值取向之一。但是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第一,在不少標準化幼兒園中,大部分幼兒園教師辦公條件相當落后,辦公室的桌椅相對陳舊,椅子數量嚴重不及教師數量,只有很少的幼兒園有為教師專門建設的教師休息室。第二,在園所文化建設的環創要素中,最常見的是關于辦園理念、教育理念的展示,其次是關注幼兒和家長的展板、標語、櫥窗等,最不常見的是關于教師工作、教師發展的環境創設元素。特別突出的是,大部分幼兒園在制作校服、園所標識的時候,并沒有將教師考慮在內。
(二)歸因與建議
上述問題可以歸結為:在教育領域“以人為本”通常機械、片面地被理解為一切以幼兒為本,忽略了教師元素,所以農村幼兒教師的辦公環境、專業發展環境一直都被忽視。對此,我們認為亟須糾正一種現象。首先,從倫理學上來講,教師常被人們歌頌為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也常被隱喻為春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吐盡身體里所有的絲。這是一種盲目的職業道德拔高。在教師利益被忽視的情況下,很難想象教師能夠做到愛生如子。其次,從教育學的角度看,教師是隱性課程要素,特別是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師的衣著服飾、儀表氣質,以及工作環境與秩序,本身都是幼兒模仿學習的重要信息來源。第三,從組織文化學的角度看,幼兒園的物理環境不僅僅是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支持,是對全園教職員工安心工作、快樂工作、發展自我的一種物理環境支持,還是增強教師歸屬感和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條件。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1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