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高中階段是個人成長的重要時期,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班級中的優等生。本文主要論述了高中學段班級優生的培養和管理策略,教師要提高重視程度,多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態與思維模式,運用合適的溝通方法,調動學習積極性,
摘要:高中階段是個人成長的重要時期,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班級中的優等生。本文主要論述了高中學段班級優生的培養和管理策略,教師要提高重視程度,多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態與思維模式,運用合適的溝通方法,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其養成高尚品格。
關鍵詞:高中;優生;培養
引言:學優生的概念是不斷變化的,每個歷史時期的評價標準不盡相同,例如: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這兩種背景下,其定義就有差異。從廣義的角度看,學生應該全方面發展,不單單只學習書本知識,更要開闊眼界,教師也要根據不同的教育需要,采用適當的教育模式。
教育論文投稿刊物:《科教文匯》(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雜志創刊于2004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社批準,由安徽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科教文匯雜志社主辦,安徽省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安徽省教育廳陶行知研究會協辦的集學術性、綜合性、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為一體的省級科學教育理論期刊(旬刊),由科教文匯雜志社編輯、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國內統一刊號:CN34-1274/G;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2-7894。
遵循身心發展規律
優質的教育是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知識產生規律,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身心發展擁有階段性、連續性、互補性和不平衡性和差異性等特征。
學生在各個年齡所呈現出的身心發展不同的整體特點與主要矛盾,有著各自發展任務,即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相連的階段能夠進行更換,在這個過程中,發展通常體現在數量的變化,一段時間過后,發展從量變轉變到質變,發展水平進入新時期。經過著名心理學家科爾伯格證明,人的道德認知規律是從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最終到達后世俗水平,這對教育工作起到啟示作用。人身體的某處機能受到損失后,能夠借助其他方面的超常發揮獲得彌補;パa性體現在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
人的精神、意志、情緒對整體機能進行相互協調,讓人得以戰勝疾病與殘缺,讓身心獲得良好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堅韌性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針對身心發展不平衡性方面,心理學家提出了最佳發展期這一概念,在這個階段,對個體在某方面的訓練能夠得到最佳效果,充分開發出潛力,錯過了這一時期,訓練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無法彌補。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最明顯的為男女性別上的差異,延伸為生理機能、社會地位、交往群體上的區別。個體差異體現在身心全部構成方面。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1]。
完善課程改革設置
人的發展應該是全方位的,學優生的發展更應如此,要為其提供廣闊的空間與優質的資源。當前的課程結構,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單一的課程類型使學生失去了在其他方面的發展機會,在這種模式之下,會導致片面發展。學校課程中科目比例嚴重失衡,課程時間多被主要學科占用,導致其他學科時間過少,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
若想充分實現課程價值,課程類型多樣化是一種趨勢,能夠有效解決課程類型結構單一的問題。從本質上改變一味追逐高分、自主學習能力差、整體素質低的局面。學校實際科目比例可以反映出基礎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即主要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擁有良好的社交溝通技能,對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充滿責任感。
轉變傳統教學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遠比一味地灌輸知識要更有效果。教師不可將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這是違背素質教育的,而要將學生培養成可以創造性的從事某項工作。教師要進行適當引導,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全身心投入其中,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讓教學實現不教而教的效果。
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制定解決方案,最終得出結論,這種方式與傳統教學方法有本質不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有一個真正的思索過程,這個過程是養成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利于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在課堂上,教師可設計相應的場景,舉行各種有意義的活動,鍛煉學生能力,讓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從而收獲更多知識。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社團與社會實踐,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轉變教學模式從本質上是盡可能讓學生主動進行學習、思維與實踐[2]。
構建“以人為本”理念
在管理過程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對人的管理其根本是人心的管理。所有人在感情上都渴望被尊重、信任與理解,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因勢利導。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管理需要有規范進行約束。要按照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合適的規范。合情合理規范的關鍵所在,要形成一種班級精神,以共同價值觀為導向,促使學生形成群體意識,將自身思想、情感行為與班級整體建立聯系,每個人都為營造積極向上的班風而努力。要有適當的懲戒措施,班級中的學生的道德層次、文化狀態都處在持續變化,教師要按照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策略,表揚是常用方法。在培養優生的同時,學習成績通常掩蓋了自身的缺點,教師卻不會深入追究,結果起到了負面作用,所以要對學優生嚴格要求,適度懲治,促進其健康成長。
結論:總而言之,強化高中學段班級優生的培養與管理,對整個教育發展有著重意義,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讓學生將自身價值與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加快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實現人生理想,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理論,運用高效的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陳建.淺談新課改背景下的資優生班級管理[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01):153-155.
[2]李小華.在高中教育中兼顧學優生和學困生的方法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4):206-207.
作者簡介:趙相林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26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