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數學是一門系統性、科學性、邏輯性較強的學科。《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視角下幼兒園數學教育將更加注重讓幼兒快樂學習、主動學習、學會學習。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對幼兒的學習給予科學有效的支持已對新時期教師提出了更
【摘要】"數學"是一門系統性、科學性、邏輯性較強的學科。《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視角下幼兒園數學教育將更加注重讓幼兒快樂學習、主動學習、學會學習。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對幼兒的學習給予科學有效的支持已對新時期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幼兒園 數學學習 生活化 游戲化 梯度化 支持
幼兒數學學習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全美數學教師協會指出“ 幼兒學習數學不僅要積累相關的數學知識,也要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發展相關的能力,包括解決問題、推理、交流、聯系和表征”。幼兒數學教育更加注重學習過程和能力培養,為此,在幼兒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科學有效的支持尤為重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思考,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數學學習生活化
《指南》教育建議明確指出“鼓勵和支持幼兒發現、嘗試解決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數學的問題,體會數學的用處”。教師要注重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真實情景中進行數學學習,“越生活的就是越好的”。
真實情景的環境創設
案例《放水杯》:針對小年齡段幼兒,我們會準備同班級人數相等的不同水果圖片或同一水果不同顏色的圖片各2份,每位幼兒記住自己的水果名稱及特征,放置水杯時則在杯架上找到貼有相同水果的圖片標識即可。隨著年齡增長,杯架的底部和左側可以貼上數字(學號貼在水杯上),幼兒記住自己水杯的位置,如“我的水杯在第5行第3列”等(再后來去掉杯架上的數字),這樣幼兒在生活中慢慢積累、豐富“序數”的經驗。
一日生活中有效滲透
案例《寶寶的一天》:寶寶早晨7點鐘起床,先洗漱,后吃飯,喝了一杯牛奶,2片面包,從3樓往下走到一樓,從小區窄窄的小路走到寬寬的大馬路上,乘坐6路公交車到幼兒園,需要20分鐘,上午聽老師講故事、玩拼圖游戲,中午吃了6個餃子,午睡后吃了4塊圓餅干和半個蘋果,學唱兒歌后,4點半回家,6點鐘吃晚飯,8點半睡覺了。老師抓住這一生活教育契機“找找看,寶寶的一天中涉及到哪些數學元素?”其中有“數”:7、2、3、6、20、6、4、6、8;“量”:小(路)、大(馬路),窄窄的、寬寬的;“時間”:早晨、上午、中午、 20分鐘、4點半、6點半、8點半、 先、后;“空間方位”:(從3樓往)下;“幾何圖形”:圓(餅干),幼兒在尋找過程中較好地感知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可見,在幼兒園的許多地方都可以有數學的發生,教師只要科學有效地給與引導和支持,孩子們會在不經意間學到很多數學知識。
數學學習游戲化
為培養幼兒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探究、積極思考,教師創設適宜的游戲化環境能給幼兒的學習提供最為有效的支持,最大限度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熱情。
規則性游戲設計
大班合作游戲案例《贏糖果》中,投放的材料為:一個操作盒(內設4個小格子、顏色為紅黃藍綠)、紅黃藍綠四色糖果若干和一個骰子(每個面貼有3以內數字)、操作盒上放數卡“4”。教師預設游戲規則為“同樣顏色滿4顆糖即被贏走”,幼兒猜拳決定擲骰子的先后順序,根據擲出的骰子數量取出相應數量的糖果放操作盒里,比比看誰贏得的糖多。“想想看,根據擲出的骰子數量取幾顆什么顏色的糖?又怎樣放?放在哪個顏色的格子里合起來正好是4,就可贏到糖了呢”?游戲過程中,幼兒在不斷地運用策略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大大豐富對“4的分解與組合”的認知經驗。
中班案例《猜一猜》中,教師提供寫有7以內數字的帽子7頂和小椅子7把,提問“你們每人頭上都戴有一頂寫有數字的帽子,數字為1——7,仔細看一看,你能判斷出你頭上帽子的數字是幾嗎?然后坐到相對應數字的小椅子上”。這樣不僅滿足了幼兒游戲的需要,又加深了幼兒對“序數”的認識。
活動區材料投放
將隱蔽的數學目標融于投放的游戲性材料之中,豐富幼兒已有的數學經驗。
活動區案例《娃娃家》中,教師提供餐具:大中小及紅、黃、藍顏色的碗、盤及勺子數量各一個,開放性游戲材料的投放能夠使幼兒運用已有經驗主動開展自發性游戲,游戲中幼兒主動建構“分類、對應”等數學知識,從而獲得有意義的經驗。
三、數學學習梯度化
《指南》說明明確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指導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數學學習中,教師進行多層次的材料提供、層次性的問題設計能夠有效支持幼兒實現個性化發展。
多層次的材料提供。
小班案例《摘蘋果》中,教師在兩顆樹上分別吊掛許多大小、紅青顏色不同的蘋果,教師提供難易不等的幼兒操作用筐:層次1“筐上貼有數字4”、層次2“筐上貼有數字4和紅色標記”、層次3“筐上貼有數字4、紅色及大蘋果標記”。這樣,游戲材料能夠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兒的操作需要,游戲中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自主選擇操作用筐,鞏固“4以內的數量”,實現幼兒最近發展區的學習,自主操作中幼兒能夠基于自身經驗和能力水平的基礎上進而提升數學經驗。
(二)層次性的問題設計。
大班案例《猜猜我是數字幾》中,游戲規則為“不能直接將帽子上的數字告訴對方,要讓對方根據提供的信息進行觀察、分析,進而判斷自己頭上所戴帽子的數字是幾”。過程中,教師進行了由淺入深的問題設計:(1)教師請5名幼兒參與游戲,信息提供為“你們5人所戴帽子的數字為6—10,猜猜你是數字幾”?(2)教師戴一頂帽子(如數字為1),啟發幼兒用“多1少1”的方法對老師進行信息提供(如“比2少1、比0多1”等);(3)教師再請5名幼兒,信息提供為“你們5人所戴帽子的數字為10以內雙數,猜猜你是數字幾”?(4)教師戴帽子(如數字為8),再啟發幼兒用“加減法”的方式對教師進行信息提供(如“5+3、10-2”等)。可見,過程中孩子們的觀察、分析、判斷及解決問題等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游戲中問題難度不斷升級,幼兒在接受一個又一個的刺激中,體驗挑戰帶來的樂趣。
幼兒教育論文范例:幼兒園音樂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在幼兒園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科學有效的支持不僅能滿足幼兒"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教育發展觀,又能使幼兒的學習真正實現在基于經驗、改組經驗的基礎上進而提升經驗,有效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
【參考資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作者:劉玫瑰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26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