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文章回顧和總結了近十年以來我國有關生成性教學研究的成果,從不同的角度對搜集到的986篇文獻做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選題多集中在對生成性教學實踐的研究,對理論本身的研究相對較少。選題的主要特點有重視實踐研究,理論研究不足;重視宏觀研究,微觀
摘要:文章回顧和總結了近十年以來我國有關生成性教學研究的成果,從不同的角度對搜集到的986篇文獻做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選題多集中在對生成性教學實踐的研究,對理論本身的研究相對較少。選題的主要特點有重視實踐研究,理論研究不足;重視宏觀研究,微觀深入研究不足;重視熱點問題研究,研究跟風化。建議今后的選題與研究注重生成性教學的理論研究,理論與問題研究相結合;注重生成性教學的微觀研究,以點帶面促進研究整體發展;改善研究意識。
關鍵詞:生成性教學選題分析 中文核心期刊
基于對我國教育史的研究可以發現,我國自古就有生成性教學活動,如孔子提倡的啟發式教學,從學習心理的角度看,就體現了生成教學思想。近代教育實踐普遍受杜威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其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即“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明顯反映出生成性教學的思想。但總體上看,我國的教育實踐以預設為主,生成性教學思想在我國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一直未能受到普遍關注。我國最早明確意義上提出教學動態生成觀的是葉瀾教授,她于1997年首先提出生成性教學思想,隨后幾年里葉瀾教授提出“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認為“把豐富復雜、變動不居的課堂教學過程簡括為特殊的認識活動,把它從整體的生命活動中抽象、隔離出來,是傳統課堂教學觀的最根本缺陷,突破‘特殊認識活動論’的傳統框架,從更高的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郭元祥教授提出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主張,認為生成性教學是一種“生成性思維方式”,“回歸”的本質是“關注人的生成,關注教學活動的過程價值”,“回歸生活世界”就是“要求知識教學與生活的整合,同時要時刻指向學生作為現實主體的發展”。
一、生成性教學研究概況
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開始關注生成性教學這一理念,并嘗試把其應用于具體學科教學,尤其2009年以來這方面的著作較多。本文搜集了知網近十年內的相關期刊文章1100篇,在分析的基礎上排除了偏離主題的114篇,對剩下的986篇進行了研究分析,旨在為今后學者做生成性教學方面的研究選題給以參考。
由于對生成性教學理論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分類方法,本部分嘗試從研究主體、研究對象、研究類型的分布上做初步的宏觀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以下結論:
1.從研究主體上看,一線教師.學者的研究較多,包括理論研究和具體學科相結合的實踐研究,90%以上的文獻出自一線教師(見表一)。 2.從研究對象的受教育層次上看,關于中等教育的研究最多,初等教育次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學前教育以及成人特殊教育所占比例較少(見表二)。
3.從研究類型上看,生成性教學理論研究較少,研究多集中于實踐研究層面,從分布特點看,2011、2012年是研究的高峰期產生著作較多,2006年之后研究開始顯著偏重于實踐研究部分。(見表三、圖1)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生成性教學的研究概況,研究多集中于國內,從搜集到的文章看僅有3篇是對國外生成性教學所做的研究。
二、生成性教學研究選題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從以上對生成性教學研究選題概況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選題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希望通過分析相關方面的研究能給未來研究者提出適當的參考意見。 深入分析生成性教學研究選題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1.重視實踐研究,理論研究不足 986篇文獻中,理論研究占總體研究的比重太小,生成性教學理念內涵研究113篇,生成性特征研究13篇,生成與預設關系研究46篇,生成性教學資源研究39篇,生成性教學問題研究18篇,生成性研究綜述9篇,總計238篇,占總體研究成果的24.1%。 之所以出現理論研究不足,一方面是因為理論研究需要深厚理論基礎,許多研究者理論基礎差、理論思維欠缺,是造成選題存在這一偏頗現象的主觀原因;另一方面文獻多出自一線教師,長期服務于教學實踐的一線教師關注點集中于“實用問題”,是造成選題有所偏向的直接原因。應該看到,正是由于生成性教學理論研究的不足,依據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理論的研究方顯重要。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2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