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互聯網+時代,在線課程平臺已經成為大學生課下自學的重要平臺,但在線課程也正面臨著高輟學率等問題。為了研究大學生在線課程的持續學習行為,本文基于期望確認理論從平臺和用戶雙重視角構建研究模型。通過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利用SPSS和SmartPLS進行統計分析和假
摘要:“互聯網+”時代,在線課程平臺已經成為大學生課下自學的重要平臺,但在線課程也正面臨著高輟學率等問題。為了研究大學生在線課程的持續學習行為,本文基于期望確認理論從平臺和用戶雙重視角構建研究模型。通過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利用SPSS和SmartPLS進行統計分析和假設檢驗。研究結果表明:學習氛圍、課程質量和教學質量以及自控能力顯著影響用戶的持續學習行為,而期望確認通過感知有用性影響學生的持續學習行為。研究結果對于提高大學生課下在線課程持續學習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在線課程;期望確認;自控能力;持續學習行為
一、問題提出
在線課程學習是指通過網絡平臺或手機平臺進行課下學習的一種方式。在線課程學習可以擴大學習的時空范圍,有利于學習者獲得更多的課外知識。典型的在線課程平臺有愛課程、騰訊課程、學堂在線、網易云課堂、中國大學慕課等。在線課程彌補了傳統教育中學習資源缺乏、教學模式單一的不足,促進了線上線下教育的協同發展,在新冠疫情期間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線課程雖然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很多學生不能完全投入在線課程的學習中,一些在線課程的輟學率已經高達90%以上[1]。如何降低在線課程學習的輟學率,提高學生的持續學習行為成為學者們研究的主要問題,厘清哪些因素影響學生的持續在線學習行為是提高學生學習行為的持續性,降低輟學率的關鍵。在線課程持續學習是指用戶堅持使用在線課程平臺進行學習的行為。
關于用戶持續行為的研究,主要以期望確認理論(Oliver,1980)[2]為主,并結合技術接受模型、自我效能理論、信息系統成功模型等理論,構建不同的研究模型研究用戶持續學習行為[3-4]。朱多剛以期望確認理論和技術接受模型為理論基礎,證實了確認程度和感知有用性會顯著影響用戶滿意度,用戶滿意度和感知有用性會顯著影響用戶持續使用意愿[5]。李琪、李欣等以期望確認理論為基礎,探索了與其他理論的整合路徑,也說明了期望確認理論對用戶的持續行為意愿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度[6-7]。
從本質上看,在線課程屬于信息系統的一種,在線課程學習行為屬于用戶行為的一種,結合以上分析認為,期望確認理論亦可用于大學生在線課程持續學習行為的研究。在線學習一般被看作是基于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的教學和學習模式[8],F階段在線課程學習存在持續性學習率低,中途輟學率高的現象。學者們針對在線課程輟學的影響因素以及如何提高持續在線學習等問題,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就學生自身而言,拖延行為是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體現,是大學生在線課程學習中的惡性行為[9]。
此外,大學生對時間的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行為,嚴格的時間管理在幫助用戶形成學習節奏、養成學習習慣等方面具有優勢[10]。就平臺質量而言,學習氛圍、課程質量、教學質量都會對用戶的學習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11]。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提升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12];課程質量的高低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最終會影響用戶的持續學習行為[13]。就整體教學效果來看,學習者感知的教師情感支持對學習者學習倦怠有緩解作用,并且教師創造的積極氛圍對學習者的情緒影響最大[14]。
大學生在參與在線課程學習的過程中,不能與教師進行實時溝通,很難了解教師的性格以及教學方法,直接影響了在線教學的氛圍和效果。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現有關于在線課程持續學習行為的研究中,主要是從平臺及課程設計的角度分析影響大學生持續學習行為的因素,如在線課程的設計[15]、平臺的游戲化[16]等。而錢瑛的研究說明在線課程的持續學習不僅受到平臺因素的影響,而且會受到學習者自我認知的影響[17]。
現有研究主要從課程內容、課程互動、學習機制以及用戶的內在動機和認知角度研究學習者持續學習的意愿,而從平臺質量因素以及用戶自身因素兩個方面開展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將在期望確認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平臺質量因素和學習者自身因素構建研究模型,提出研究假設,設計調查問卷,通過構建結構方程模型,驗證平臺質量、用戶自身因素等對大學生持續學習行為的影響作用。本研究不僅能夠從平臺和使用者兩個視角分析在線課程學習的影響因素,而且能夠從兩個方面提出降低輟學率、提高持續學習的對策和建議。
二、模型構建及研究假設
(一)模型構建
從以往研究來看,影響大學生參與在線課程并進行持續學習行為的因素不僅有平臺因素,也有用戶自身因素。因此,本文以期望確認理論為基礎,將平臺因素歸納為學習氛圍、課程質量、教學質量三個方面,將時間限制、自控能力作為影響用戶持續學習的用戶因素。
(二)平臺因素
1.學習氛圍在線學習平臺能否給學習者創造出交流、思考、學習、監督的學習氛圍是在線課程能否成功的關鍵。在線學習平臺的社交化互動對感知有用性和期望確認具有顯著影響[15]。
在參與在線課程學習時,用戶期望通過在線課程平臺尋找學習伙伴一起探討問題、共享學習經驗、相互監督鼓勵,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用戶也期望加入學習交流小組獲得學習資源,參與交流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提高用戶對在線課程平臺的感知有用性。在線課程在提供學習資源的同時,也構建了在線交流平臺,營造了一種線上的學習氛圍。線上學習氛圍越濃厚,對于在線學習越有益,學生的感知有用性和期望確認也越強烈;谝陨戏治,提出如下假設:假設1:在線課程平臺的學習氛圍對感知有用性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假設2:在線課程平臺的學習氛圍對期望確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2.課程質量在線課程質量是學生學習的關鍵。在線課程質量分為兩類:一類側重于課程資源本身,如內容難易性、資源實用性、知識豐富性、知識新穎性、內容趣味性、條理清晰性等;另一類側重于課程教師,如講解透徹性、學術權威性、語言生動性、教學啟發性等[18]。內容豐富翔實、信息更新及時、內容清晰準確,能夠顯著影響用戶的有用性感知[17]。
豐富的課程內容,能夠給用戶提供更完善的知識;明確的教學目標能夠讓用戶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具有吸引力的課程設計能夠吸引用戶持續參與在線課程的學習。因此,在線課程內容豐富程度、教學目標明確程度、課程的吸引力是課程質量的重要構成指標,對用戶的感知有用性影響較大。同樣,用戶對在線課程質量的感知越高,用戶在線學習的期望越容易得到滿足。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假設3:在線課程質量對感知有用性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假設4:在線課程質量對期望確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3.教學質量教師在在線課程平臺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教師對待課程的態度和教師的教學方法、方式都會影響用戶參與在線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體驗[19]。
教師在教學中的教學風格、教學方法、教師的性格特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在用戶參與在線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風格獨特、教學方法新穎、性格特點鮮明,則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有助于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在線課程教學質量越高,學習者的感知有用性也越高,期望滿足程度也越高;谝陨戏治,提出以下假設:假設5:在線課程的教學質量對感知有用性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假設6:在線課程的教學質量對期望確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4.期望確認與感知有用性期望確認是指學習者使用在線課程平臺前的預期與使用后所感受到的確認程度。用戶在使用在線課程平臺之前對在線課程平臺的學習氛圍、課程質量、教學質量會產生較高預期,在使用之后用戶會得到超過、達到、未達到等不同程度的確認[15]。不同程度的確認會影響用戶的感知有用性。用戶的期望確認程度越高,感知有用性越強。張蓓等[20]實證發現學生期望越高,自主學習質量越高,高的學習質量會讓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進而影響學習者的有用性感知;谝 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設:假設7:在線課程學習的期望確認顯著正向影響感知有用性。
5.持續學習行為在期望確認理論中,期望確認和感知有用性直接影響用戶的持續使用行為[3]。用戶在使用在線課程學習平臺之后,會得到某種程度上的期望確認,期望確認越高,用戶感知有用性越強,用戶則會持續學習。基于前人研究及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設:假設8:大學生在線學習的感知有用性顯著正向影響大學生持續學習行為;假設9:大學生在線學習的期望確認顯著正向影響大學生持續學習行為。
(三)用戶因素
1.時間限制在線課程學習和線下學習相同,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時間限制能夠直接影響大學生在線學習行為。本文將時間限制定義為用戶在參與在線課程學習時,由于受到其他事情的影響而使在線學習時間受限。學習投入是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對學習的一種持續的、充滿積極情感的狀態,它以活力、奉獻和專注為主要特征[21]。
用戶對學習的時間投入,能夠說明用戶的學習狀況。用戶在參與在線課程學習時,投入的時間越多,則說明該用戶在學習時受到其他事情的影響越少,則用戶能夠持續參與在線課程的學習。用戶受到其他事情影響越大,學習效果越差,直接影響在線學習行為;谝陨戏治觯岢鲆韵录僭O:假設10:在線學習的時間限制顯著負向影響持續學習行為。
2.自控能力
線下課堂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學校和老師的約束,學生能夠按時上課,但是在線學習比較自由靈活,學習進度、學習時間由學習者自己控制[21],自控能力成為在線課程學習成功的關鍵。自控能力強的學生能夠按時完成在線學習任務,學習質量也高,而自控能力弱的大學生則很容易中斷學習。學生的自控能力越強,學習效果越好,學生持續學習的可能性也越大;谝陨戏治,提出以下假設:假設11:在線學習的自控能力顯著正向影響持續學習行為。
三、研究設計與假設檢驗
(一)問卷設計及變量測度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收集數據,利用SPSS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并通過SmartPLS進行路徑分析和假設檢驗。為了保證調查問卷測量的有效性,測量項主要參考了前人的相關研究,并且結合在線課程平臺的特性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形成了初稿。各個問項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從“非常不同意=1”到“非常同意=5”。
問卷初稿形成后,進行了預調研,并根據預調研的結果以及反饋內容,修改問卷,形成正式問卷。調查問卷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問卷的描述信息,主要是對在線課程的描述以及在線課程平臺的說明;第二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學校類型、年級、使用過的在線課程學習平臺,并提示被調查者根據最經常使用的在線課程平臺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作答;第三部分,即問卷測量項。
(二)數據收集及統計分析
調查問卷主要利用問卷星,通過微信、QQ等發布。共收集數據508份,為提高數據質量,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在數據統計中刪除了填寫時間不超過90秒的問卷以及沒有使用過在線課程的問卷,最后的有效問卷為330份,整體問卷的有效率為64.9%。
在校男大學生94人,占整體樣本28.48%,在校女大學生236人,占整體樣本的71.52%;年齡主要集中在16~20歲和21~25歲兩個年齡段,分別占整體樣本的54.24%、44.55%,學校類型主要集中在普通本科,占整體樣本的87.58%;年級在大學三年級的居多,占整體樣本的53.33%;被調查者使用過的在線課程平臺以中國大學慕課居多,占整體樣本的46.36%。同時本研究對問卷中“您認為,在線課程學習平臺存在什么問題,如何改進?”統計后發現,被調查者認為在線課程學習平臺中存在較多的問題為“課程收費、有些課程針對性不強”等。
(三)信度、效度檢驗
量表整體的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sα值)為0.967,說明問卷整體信度較高;KMO值為0.957,大于臨界水平0.6,Bartlett球體檢驗p=0.000<0.05,說明適合做因子分析。效度檢驗的方式主要分為聚合效度和判別效度兩種。
聚合效度用AVE值來衡量,如果AVE值大于0.5,則說明聚合效度較好。所有因子的AVE值均大于0.5,表明此樣本具有較好的聚合效度;判別效度主要通過各變量AVE的平方根和變量相關系數來比較衡量,AVE值平方根均大于變量相關系數則說明判別效度較好。
對角線數值為AVE的平方根,可以看出各變量AVE的平方根都大于變量間相關系數,因此判別效度較好。
(四)假設檢驗
通過SmartPLS軟件的PLSAlgorithm和BootStrapping對理論假設的路徑關系和研究假設進行檢驗,通過t值來確定顯著性。假設1、假設9、假設10未能得到支持,其他研究假設均已得到支持。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研究結果分析
課程質量和教學質量顯著影響大學生的感知有用性,學習氛圍、課程質量和教學質量對期望確認具有顯著影響作用;期望確認通過感知有用性顯著影響大學生持續學習行為,而其直接影響作用不顯著。在用戶因素方面,個人自控能力是關鍵,而時間限制的影響作用不顯著。
1.期望確認對在線課程用戶持續學習行為的影響
在線課程平臺的課程質量和教學質量是影響大學生感知有用性的主要因素。其中教學質量的影響作用最大(0.403),課程質量的影響作用次之(0.115)。課程質量和教學質量是用戶能否從在線課程中獲得知識的關鍵,課程質量和教學質量越高,用戶獲得高質量的知識就越多,從而感知到在線課程的有用性。而學習氛圍對感知有用性并沒有影響(0.023),這與楊根福MOOC用戶持續使用行為影響因素研究中社交化互動會顯著影響用戶感知有用性不符[15]。
首先,有用性主要是用戶對在線課程學習績效的整體感知,在線課程學習缺乏傳統的線下上課氛圍,線上學習主要是個人對電腦或手機,缺乏與老師、學生之間面對面的、及時的互動等,導致線上學習氛圍不足,用戶感知到的有用性也較低。
其次,這可能與被調查用戶自身是否愿意參與在線課程討論有關,如果用戶不愿意參加在線課程的討論,則不會影響用戶的感知有用性。在線課程平臺的學習氛圍、課程質量、教學質量對大學生的期望確認影響顯著。研究結果說明現有的在線課程學習氛圍、課程質量及教學質量能夠滿足用戶對在線課程學習的期望。原因一方面在于大學生對在線課程學習本身的期望不高,很容易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是在線課程平臺在以上三個方面做得都已經非常好了,能夠滿足用戶的期望。
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在線課程學習平臺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用戶對在線課程平臺的認知不足,用戶期望也有待進一步提升。研究驗證了期望確認對感知有用性的影響作用,以及感知有用性對持續學習行為的影響,而期望確認對用戶的持續學習行為影響不顯著。根據期望確認理論,期望確認和感知有用性對滿意度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持續使用行為,期望確認并不會直接影響用戶的持續使用行為,這一發現與以往研究一致。說明在在線課程學習中,用戶期望確認的滿足會影響用戶對在線課程學習有用性的感知,進而會影響用戶的持續學習行為。因此,滿足用戶的學習期望是基礎,如何提高用戶在線課程學習的有用性感知是促進用戶持續學習的關鍵。
2.用戶因素對在線課程持續學習行為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時間限制對用戶的持續學習行為并沒有顯著影響。這可能與兩個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方面是大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相對比較充足,時間上的限制對大學生持續學習行為的影響并不是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是和用戶調節時間能力有關,如果用戶能夠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并調節與其他事情的沖突,在線學習時間就會比較充足,時間限制對用戶持續學習行為的影響就較小。自控能力對持續學習行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說明在時間一定的情況下,用戶能否控制自己堅持學習是用戶持續學習的關鍵,這一方面取決于于用戶自身的自制力,另一方面在于學習是一個自反饋的過程,自制力強的用戶就很容易投入學習中,持續學習知識的渴望就會很強烈。因此,用戶自控能力越強,用戶越有毅力堅持進行在線課程的學習。
(二)研究意義及啟發
1.理論意義
本文從用戶和平臺雙視角研究大學生學習在線課程的影響因素,豐富了在線課程學習行為研究內容,拓展了在線課程學習行為研究的視角。將期望確認理論引入在線課程持續學習行為研究中,證實了期望確認理論不僅可以用于研究系統用戶的持續行為,而且可以用于用戶在線課程學習的研究情境中,豐富了期望確認理論的研究范圍。從期望確認 的角度說明了教學質量、課程質量以及大學生的自控能力是大學生持續學習在線課程的關鍵因素,為解決在線課程輟學率和在線學生學習的持續性問題提供理論支撐。
2.實踐啟發
結合研究結果,在線課程持續學習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提升。
一是多方式營造在線學習氛圍,提升學習效率。平臺要重視大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建立學習小組,增加學生自主交流的途徑,增加視頻的功能,讓老師和同學們能夠通過視頻的方式面對面交流和討論問題;教師可以在學習小組中分享更多優質的學習資料,讓學生得到豐富的學習資源;平臺可以設置打卡獎懲制度,幫助學習者提高自律性,促進學生的持續學習;在線課程平臺可以設置一個專注學習時長計時的功能,幫助大學生提高專注程度,更加有效率地學習。
二是提高課程上線門檻,保證在線課程質量。在線課程平臺要嚴格把控課程的時間長度,時間長短應該適中;課程內容要主體明確、精煉有用;在線課程平臺應減少付費課程,讓廣大學生都能用最低的成本學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三是提高個性化在線教學質量。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課程,使課程個性化。教師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進度要合理;在教學的過程中,思維要嚴謹、發音要清晰、語言要有親和力;教師的教學方法應保持新穎,要有豐富的課堂互動。
五、研究結論
本研究發現學習氛圍、課程質量和教學質量顯著影響用戶的持續學習行為,而期望確認通過感知有用性影響學生的持續學習行為,時間限制不會影響用戶的持續學習行為,自控能力直接影響持續學習行為。在后續的研究中,可以運用扎根理論從使能和抑能的雙重角度探究影響大學生持續學習行為的因素。此外,本文主要采用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問卷來源是大學生,得出的結論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缺乏普遍性。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擴大問卷的調查范圍,增加樣本數量,提高研究的適用范圍。同時在未來研究中應該加入調節變量,分析在不同情境下大學生的持續學習行為。
參考文獻
[1]馬迪倩,張立彬.高校圖書館應對MOOC高輟學率的策略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16):79-85.
[2]OLIVERRL.Acognitivemodelfortheantecedentsandconsequencesofsatisfaction[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1980,17(4):460-469.
[3]BHATTACHERJEEA.Understandinginformationsystemscontinuance:an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J].MISQuarterly,2001,25(3):351-370.
[4]殷猛,李琪.整合ECT和IS成功理論的移動APP持續使用意愿研究:以健康APP為例[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1):81-87.
[5]朱多剛.電子服務質量對社會化閱讀服務用戶持續使用的影響研究:以移動新聞APP為例[J].現代情報,2019,39(4):76-85.
作者:殷猛,梁璐璐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28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