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為了更好地滿足素質教育和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應對自身定位進行改變,由原來的教學主導者變為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還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將教學方式變為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將學生當作教學主體,教師只發揮引導和幫助作用。另外,教師還要將培養學
為了更好地滿足素質教育和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應對自身定位進行改變,由原來的教學主導者變為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還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將教學方式變為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將學生當作教學主體,教師只發揮引導和幫助作用。另外,教師還要將培養學生的德育思想作為教學主要內容,而不只是對學生講解課本內容。高中地理教學中德育思想的定義隨著新課改的實行,高中教學的教學理念也隨之改變。
高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還需要重視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的培育。德育教學對學生的素質教學有著現實意義,能夠影響學生的一生。對于高中教師而言,德育教學的滲透對于學生來說有著重要意義。在教學中,地理教師需要重視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積極地把德育教學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
地理本身就是綜合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地理科目包含人文方面的知識較多,同時,高中地理科目的人文知識、道德知識這些知識點的教學目標是加強學生愛國情懷,正確引導學生建立人生觀、可持續發展觀。高中地理教師在 進行課堂教學時滲透德育教學,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地理教學中有的問題針對性比較強,教師應利用這些問題展開德育教育。例如,環境資源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讓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對人類的意義,提高學生的責任心和愛國精神。高中地理教師需要積極發掘地理科目的德育知識,從而有效凸顯地理學科的人文和道德方面的教學內容,這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教師應深入挖掘課本內容中包含的德育素材。高中地理教師不僅要將地理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將德育教育滲入課堂教學,以此培養學生的德育思想。教材是地理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地理教師想要提高地理課程質量和滲入德育教育,都需要對教材進行合理利用。高中地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對本課教材中包含的德育素材進行深入挖掘,在符合學生生活體驗和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教材內容,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德育思想,確保德育教育的順利開展。例如,教學“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這一章節時,如果只是單純地為學生講解課本中的內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得到充分激發,教學效果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基于此,地理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在符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一些發展創新問題,例如,水土流失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保護當地水土,避免出現水土流失問題,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體會。學生得出答案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答案和其他學生進行分享。教師應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點評和指導,在此過程中,學生就會意識到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在內心深處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實現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師可通過小組互動討論培養學生的德育思想。
小組互動討論能夠增強學生的互動意識,還能提高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而培養互動意識和團結合作精神都是德育的重要內容。新課標要求地理教師改變教學方法,充分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互動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地理知識,以此對學生的自 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進行培養,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德育思想的目標。高中地理教師對問題進行設計時,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地理知識,對其中包含的德育思想進行深入理解。
例如,教學“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課本核心內容進行探究,比如協調農業、牧業、林業關系的方法、退耕還林還牧的措施等。接下來,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問題進行交流溝通,通過交流溝通學生能夠認識到退耕還林還牧工作的重要作用,而且小組互動討論的學習方式還能讓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得到增強,長此以往,學生的德育思想就會得到提升。
教師可讓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對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學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很多地理教師比較重視教給學生基本規律和原理,但是這種模式下的地理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很大距離,難以有效滿足學生的生活實際需求,最終致使學生難以在地理學習中有所感悟。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提高學生的地理知識運用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的重要作用。
伴隨著新課標的深入推進,地理教材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充分考慮學生綜合社會實踐能力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生活地理內容。例如,教學“城市和城市化”時,如果學校條件允許,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城市中進行實地考察。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考察結果繪制城市空間結構圖和不同功能分布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城市特色,觀察城市人們的生活情況,感受城市規劃是否合理。和在課堂上教師用語言對學生講解或讓學生觀看圖片相比,社會實踐能夠將抽象的知識內容變為具體的事物,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識,而且在社會實踐中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標。教師可運用辯論模式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
高中階段的教育與中小學的教育理念不同,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需要學生具備思辨能力。加強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靈活性,教師應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進行日常地理教學期間,地理教師可以適當安排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話題討論,運用辯論模式、演講模式等,讓高中生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對問題的一些觀點,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滲透德育教學理念,以此提高地理的教學質量。
除此之外,引入德育的教學理念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加學生的知識底蘊,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科目時,思維能夠更靈活,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從而開闊學生的眼界并且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此外,地理教師在開展辯論活動期間需要建立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辯論,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地理科目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和學生進行互動期間,需要及時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思想,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讓高中生終身受益,進一步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旅游地理和環境”這一課時,地理教師可以選擇辯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辯論的形式討論旅游地理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并證明自己的論點。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討論中進行學習,從而加深學習的深度。這種討論式教學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在講解知識期間還能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應讓高中生在學習中領悟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效加強高中階段的德育教學水平,為祖國培育有上進心的新時代優秀人才。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
新課改對我國的教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課堂主體,新課改則是主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帶動者。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期間,需要通過正確的引導來讓學生明白,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命運,學習是為自己學的,并不是為其他人學習。學生只有自己意識到學習的目的,才能夠提高成績。高中教師在備課時就需要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效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加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和學生的自信心。例如,地理教師在講解“洋流”這一內容時,可以依托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上播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部分劇情,通過短片的形式讓學生去思考少年派是怎么樣回到陸地上的。
教師通過短片的形式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討論,能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熱情,輕松地建立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在課堂討論活動期間,讓德育教學理念得到有效滲透。地理教師在教學期間,還需要重視典型題型,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去,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對地理科目產生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對不懂的知識點進行互相交流,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對知識探索的能力,有效地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從而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
教育發展是人類進步的關鍵。教育主要的目標就是立德樹人,為祖國培育優秀的人才。如何培育人才、怎樣培育人才,這都是我國全體教師共同研究的目標。學生在學習期間,還需要不斷思考,在學習當中去了解我國的發展歷程,加強自身核心素養。教師應讓學生明辨是非,為其未來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地理教學是高中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應通過地理學科教學,使學生不僅了解地理知識,還能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高中地理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地理知識,還要對學生的德育思想進行培養。
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通過高中地理教學中德育思想現狀的分析,深入挖掘課本內容中包含的德育素材,通過小組互動討論、開展社會實踐、運用辯論模式、學生自主學習等策略,積極探討開展德育教育的新路徑,將德育思想滲透到地理教學中,對學生的德育思想進行培養和提升。
作者:潘進平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2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