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學習型組織理論視角下審視學校管理變革,是知識經濟時代對學校管理提出的新訴求,是學校建設和發展對學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是復雜多變環境下學校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傳統學校管理中問題逐漸凸顯的結果。這就要求學校在管理中做到落實基本管理,切實實現五項修
摘 要:學習型組織理論視角下審視學校管理變革,是知識經濟時代對學校管理提出的新訴求,是學校建設和發展對學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是復雜多變環境下學校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傳統學校管理中問題逐漸凸顯的結果。這就要求學校在管理中做到落實基本管理,切實實現五項修煉;“以人為本”,秉承學習型組織理念;加強知識管理,創建知識共享與創新的學校文化氛圍;做到個體與團體學習活動齊頭并進,實現真正的學習。
關鍵詞:學習型組織;學校管理;“五項修煉”;現代學校
進入 21 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經歷著迅速的變化與發展,整體社會面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時代變革,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在這個特殊的時代里,變革成了人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形態,不再是那種在特定時期內開展的特定活動,持續不斷的變革成了現代社會知識爆炸的一個重要特征。這種持續的變革對當代學校教育既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又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它要求學校教育為社會所培養的人才,既具備適應不斷變化的復雜社會環境的能力,又能在終身學習理念的推動下保持持續學習的動力和不斷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學校教育的變革不僅要變革知識觀、人才觀、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教學方法和內容,還要變革學校的管理模式與方法等。當前受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影響,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變革的要求,出現了一種新的學校管理模式——學習型學校。在此形勢下,了解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內涵、特點發展歷程以及在學習型組織理論視角下學校管理變革的必要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學習型組織理論視角下學校管理變革的新走向。
一、學習型組織理論的緣起與基本內涵
(一)學習型組織理論的緣起
20 世紀 90 年代之后,學習型組織理論在管理理論與實踐中逐漸發展起來,被人們稱為是新世紀全新的一種管理模式理念。學習型組織理論最早由美國學者佛睿思特(Forrester,J.W.)提出并進行研究,后經他的學生彼得·圣吉(Senge,P.M.)繼承發展和積極倡導。因此,佛睿思特與圣吉分別被稱為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奠基者與集大成者和倡導者。圣吉在著名的《第五項修煉》中提出了構建學習型組織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五項修煉的內容。當時在全世界范圍內特別是在企業管理領域,學習型組織理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與轟動!兜谖屙椥逕挕芬粫 1992 年被世界企業協會授予“開拓者獎”,該獎屬于企業管理領域的最高榮譽,用來表彰圣吉對企業管理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另外,全世界范圍內的一些知名企業也都創立了學習型組織企業模式,如福特汽車公司、國際商用機器公司以及殼牌石油公司等。其后,“學習型組織理論”也受到來自世界各國企業界和政界的關注,并在一些發達國家得到迅速發展和應用。[1]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習型組織理論被應用到教育領域,尤其是在學校管理中得到了學界與實踐界的廣泛重視。
(二)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基本內涵
學習型組織理論的重要內容是五項修煉,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具體來看:其一,自我超越。在圣吉看來,組織中每個成員的學習意愿與能力是整個組織學習意愿與能力的基礎與前提。這就要求組織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個人成長對組織發展的重要價值,為個人健康發展創建良好的組織環境。其二,建立共同愿景,即為組織成員確立他們普遍認同的信念、價值觀和目標。這就要求不斷激發組織成員向前超越的力量,為組織學習提供能量。其三,改善心智模式。每個人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意愿、思維模式及方式等都會受個人心智模式的影響,同樣地,組織可能也存在一種這樣的共同心智模式。這就要求組織將以往的以靜態或局部思維方式為主的心智模式轉向以動態變化為主的共同心智模式。
其四,團隊學習,即組織成員共同進行的學習活動及其過程,通過團隊的學習能夠提升團隊成員完成共同目標的能力。這就要求組織成員要克服自己的防備心理,在互相學習中形成共同的思維。其五,系統思考。系統思考處于五項修煉的核心地位,系統思考的修煉要求組織成員建立全局觀,思考問題時要在組織系統之中進行,用系統的觀念來看待組織的發展,在動態發展之中解決問題。只有落實這五項修煉,才有可能成為理想的學習型組織。[2]
(三)學習型組織的基本特點學習型組織有六大特點:
一是精簡。要通過先事后人和先乘后減來實現。先事后人即組織中一共有三種工作:第一種是工作做得越多對組織的發展越好;后兩種分別是工作的多少與組織的發展無關及做得越多對組織的阻礙越大。要做到精簡就要將做后兩種工作的員工辭掉。先乘后減即先要對員工開展多方面的培訓,讓其多掌握幾個技能,后經考核只讓優秀者上崗。二是扁平化,F代組織管理強調管理層次越少越好,注重組織員工的上下互動,讓高級管理決策層能夠直接接受到來自底層員工的好建議。三是有彈性。在環境復雜、瞬息萬變的社會里,只有決策富有彈性、具備適應和應變能力者才能生存和發展。四是自我創新。在知識經濟社會,要求組織管理者、領導及員工等都能夠預測未來社會的發展與需求,不斷進行自我創新。五是善于學習。有研究者曾提出,時代變化與知識更新的速度越快,就越需要學習,尤其是在當下的知識經濟時代,要做到“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六是自主管理。組織要為員工提供參與組織管理的機會與平臺,充分發揮管理者與員工各自的優勢,讓員工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感受到獲得感與幸福感,這樣組織才能走向成功。
二、學習型組織理論視角下學校管理變革的必要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與人們對學習型學習的不斷追求,從學習型組織理論視角對學校管理進行變革有一定的必要性。具體體現為:一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新型學校管理提出的訴求;二是現代學校建設對當前學校管理提出的要求;三是復雜多變環境下學校發展的內在需求;四是傳統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逐漸凸顯。
(一)知識經濟時代對新型學校管理提出的訴求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人們對知識的認識也從以往的“知識就是金錢”“知識就是力量”轉變到現在的“知識就是資源”。但是隨著知識量的積累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職業人員認識到入職前的學習與入門時的培訓對他們今后的從業是遠遠不夠的,他們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更新自己的知識與技能,才能適應自身發展與職業發展的新要求。彼得·德魯克曾指出,未來社會是一種知識社會,一個組織成功的關鍵取決于知識的傳播和管理,社會的主要勞動力是知識工作者。作為特殊社會組織的學校,是傳承和創造知識的重要場所,擁有傳承和創造知識的知識工作者(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其本身也在不斷生產知識工作者(學生)。
學校進行的每一項工作無不以知識的學習、創造與傳播為主線來展開,知識貫穿于整個學;顒又校瑥亩纬梢粋完整的相互銜接過程。但現實中的一些學校正在成為枯燥的學術演練場所和片段、零碎知識傳播的重要渠道,甚至出現真正的學習與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相脫節的尷尬問題。因此,如何讓學校成為一個真正傳遞、獲取及創造知識的組織,使其具備持續學習能力,即成為一個學習型學校,這是當前的知識社會對新型學校管理的訴求。[3]所以,在學校管理模式中引入知識管理便成了現代學校管理改革的一個新方向。
(二)現代學校建設對當前學校管理提出的要求
現代學校是具有現代教育特征的學校,其基本特征如下:一是價值的提升,F代學校價值提升的核心是采用多種途徑和手段(如技術訓練、知識教育等)來培養人自主發展的意識與能力。二是重心的下移。首先是教育對象與目標的重心下移,學校不再只注重對少數學生精英式人才的培養,而是強調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其次是教學內容的重心下移,教學內容從以學科知識為主向關注生活領域、學科領域及職業世界轉變。再次是學校管理重心下移,國家賦予學校一定的自主管理權,學校要根據“本土”文化進行教育研究、師資培養與課程開發工作,還要結合具體的教育實踐與教師和學生等進行交流互動。
三是結構的開放。從整體來看,整個學制具有彈性化和開放性;從學校結構來看,向外表現為對網絡、媒體、社會、社區及其他學校、相關教育機構等的開放,向內表現為管理上對師生的開放,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可能發展世界的開放。四是過程的互動,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呈現出多方向、多層次和多元化的狀態,師生的創造力在有目的的互動過程中由潛在轉向現實。五是動力的內化,即學校自身形成內在的動力機制與發展需求,F代學校的基本特征體現出知識在現代學校建設中的重要性,因現代學校中知識變更的速度較快,對學校管理真正起作用的不再是直接呈現給我們的知識,而是那些更有價值性、文化性及交互性的知識。因此,構建學習型學校是現代學校建設的必然趨勢。[4]
(三)復雜多變環境下學校發展的內在需求
隨著社會的復雜多變與開放性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學校遭遇著更多的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的挑戰,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知識時代,學校如何生存與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事實上,學校的能否生存與發展主要不是由原來的強或弱決定的,更多取決于現在和未來對信息反應的“快和慢”“組裝靈活和遲鈍”,其競爭與生存力體現為對復雜環境變化所做出的反應及應對各種變化所采取果斷措施的能力。這就要求學校對外界環境的變化要非常敏感,并能迅速對這種變化做出反應。
但現在的學校受工業時代生產方式的影響,教學內容被劃分為一門門的課程,課程內容是經過標準化統一設計的,教學方法比較單調乏味,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成了簡單的重復性勞動,學校管理注重控制與規則。這使學校原本的教育意義缺失,開始變得僵化呆板,對環境缺乏感知力與敏感性,變革動力不足。而知識經濟生產方式的出現再一次讓人們認識到課程內容的復雜多樣性與教師勞動的個性化創新性。作為傳授、傳承、創造、創新知識重要場所的學校,課程內容應是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與現實需求的,教師的工作具有個性化與創新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學校對其傳統的管理模式進行變革,使其能夠從內部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熱情。
(四)傳統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逐漸凸顯
傳統學校在以追求效率為主的現代工業理念的影響下,其管理模式采用的是以職能分工為基礎的等級性的科層管理。這種科層式的管理理念未能考慮學校環境具有的可變性與復雜性,忽視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以及學校教學任務具備的特殊性。在當前社會環境瞬息萬變、學校外部環境極其復雜的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機械式應對環境與嚴密等級式管理的模式難以有效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環境,學校適應性與創造性存在較大障礙。具體來看:
首先,在科層制管理體系中,自上而下的學校決策很難達到現實的教育目標,因為其成員處于被動狀態,沒有參與到決策之中,他們的工作主要是服從,而不是創造與創新。其次,在日益復雜變化的學校環境中,小范圍內的高層所做出的決策存在經常性的失誤,因為通常情況下高層是遠離學校實踐前沿的,他們不了解現實的教育情況。只有那些工作在一線的教師最了解教育,他們身處教育教學實踐的最前沿,對學校的教學工作最有發言權,也最有經驗,是各自工作崗位上的專家。這些教師所需要的是一個設計者和引導者來激勵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幫助他們擴展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領導告訴他們如何工作。因此,這就需要變革學校管理,創新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使其在工作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5]
三、學習型組織理論視角下學校管理變革的新走向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從學習型組織理論的視角對傳統學校管理進行變革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傳統學校管理弊端日益凸顯與當下瞬息萬變的知識經濟時代對學校管理提出新要求的雙重作用下,學校變革成了必然。這就要求學校必須盡快落實基本管理,切實實現五項修煉的內容;“以人為本”,樹立學習型組織理念;加強知識管理,創建知識共享與創新的學校文化;個體與團體學習活動齊頭并進,實現真正的學習。
(一)落實基本管理,切實實現五項修煉高校
要加強對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等五項內容的修養與訓練,為構建學習型組織奠定堅實的基礎。愿景,即教師與學校管理者共同擁有的遠景、愿望、理想和目標。建立共同愿景就是把學校管理者與教師等的個人愿望加工整合為學校的愿望,通過對個人愿望的碰撞、交流與協同,最后融合成共同的愿望,并根植在學校的經營、科研、教學等活動之中,以激發教職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提供動力,增強學校的生命力,讓學校從“適應性學習”轉向“創造性學習”。自我超越是學校教職工個人成長中非常重要的學習修煉,是學校管理者與教師不斷對自己已有成熟技巧及自我實現進行的突破。
這就需要教師不斷保持創造性的張力,在現實與愿景之間出現沖突時能夠擁有正面的力量來推動其繼續前進,用積極專注的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之中,不斷進行超越與創造,只有這樣學校才有可能走向成功與發展。團隊學習,即為提升教職工通過團體合作來實現學校共同目標能力而開展的學習活動及其過程。學校組織中教職工個人主體性的發揮、價值的實現、才華的展示以及參與感的滿足等都是通過群體、團隊來實現的,因此,學校要為教職工的學習提供共同交流、合作、學習的平臺,使其在民主、平等、和諧的人際氛圍中學習。這就需要學校改善思維模式,打破以往的思維定式,從系統的視角來思考學校的發展。
(二)學校管理“以人為本”,秉承學習型組織理念
學習型組織理論尤其注重“以人為中心”,這就要求學校管理者要有“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與組織成員之間建立新型的工作伙伴關系及圣吉提出的“盟約”關系。個人的學習不能確保組織的學習,但組織的學習是通過個人的學習進行的,如果沒有個人的學習,組織的學習就不可能實現。這就需要學校管理者從學生管理與教師管理兩個方面進行管理創新,高度重視師生的參與和創造,為師生充分發揮才能與人性完善發展提供空間。首先,創新學生管理。從學習型組織理論的視角來看,需要完成兩個轉變對學生管理進行創新。
一是將傳統管理教育轉變為教育與深度會談、熏陶感染的結合。傳統管理教育采用嚴厲批評與高壓灌輸的方式極不利于創新素養的形成,而深度會談與熏陶感染能夠通過深層次的交流與美好環境氛圍的感染來提升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培養其團隊學習精神與嚴謹治學的態度。二是將傳統權力控制管理轉變為管理、研究設計與服務的結合。傳統的硬性權力控制抑制了學生創造性的發展,導致學生墨守成規。學習組織理論下學校要通過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養成行動方案的設計以及對學生需求的指導與為其創新提供資料、信息和社會實踐的服務以彌補學生的不足。其次,創新教師管理。從學習型理論視角來看,要從尊師重教,加強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幫助教師形成知識共享的理念,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鼓勵教師開展多元化的創新活動,構建新的評價機制,從多方面創新教師管理。[6]
(三)加強知識管理,創建知識共享與創新的學校文化氛圍
首先,學校管理者要重視對學校及教師隱性知識的利用與挖掘。隱性知識是一種存在于人腦之中的主觀意識,相對顯性知識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有些甚至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教師個體來說,其擁有的隱性知識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得來的,很難用文字、語言及圖像等形式表達出來,其傳遞成本很高,但它卻是知識工作者具備的技能與知識的核心所在。在知識管理領域范圍內,隱性知識的價值比顯性知識的價值要高,學校能不能充分地利用和深入地挖掘隱性知識是學生知識管理能否成功的關鍵。其次,學校管理者與教師都要注重知識的共享與創新。當下處于經濟知識時代,知識的數量增加與更新、傳播速度都非常迅猛,其更替周期也在縮短,如果保密或者隱藏知識就會在短時間內使學校管理者與教師掌握的知識發生貶值或退化。
因此,教育教學管理者與教師必須具備危機意識,樹立知識共享的理念,具備知識創新的能力,一方面達到知識共享,另一方面實現知識創新。學校要讓教職工充分認識到掌握知識的多少并不能完全體現一個人的價值,而一個人可以在多大范圍內、多大程度上與別人共享知識則能夠很好地體現這個人的價值。知識管理認為一個組織贏得競爭與發展優勢的關鍵是成員與組織之間以及成員之間的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通過知識共享,能夠將個人擁有的知識讓他人也擁有,也可以讓其嵌套在組織的知識域中,這樣個人即使離開組織,他們的知識也會留存在組織中被他人共享。[7]
(四)個體與團體學習活動
齊頭并進,實現真正的學習實現“真正的學習”既是建立學習型學校的關鍵,也是保障學校組織與師生進行持續學習的動力根源。學習型組織所倡導的宗旨是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不斷獲取知識、轉化知識和創造知識,在學習中突破自身的能力上限,在工作中感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首先,這就需要學校根據具體的要求開展“開放、互動”式的學習活動。開放式要求學校開展的各項學習活動既有充分的信息流入,也有大量知識的自由傳播與創新;互動式就是開展的學習活動在開放的基礎上,能夠實現學校內部成員之間以及內部成員與外部成員之間在學習方面的相互交流與促進,同時在生活與工作之中納入學習,使其相互強化,從而實現真正的學習。其次,開展“協作、共享”式的團隊學習活動。個人的學習是對自我的超越和自我的完善,它以個體的學習為主,雖然這種個體的學習非常重要,但卻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它不能從根本上推動學校的轉化。
因此,學校既要鼓勵教師個體的學習,又要采取積極措施在教師之間建立協作關系,以實現共同的目標,同時要將教師個體的學習行為與學校的整體行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團體學習共同體。在團體學習過程中統一成員的思想,提升成員的協作意識與整體配合能力,從而實現共同的愿景。團隊學習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過程化的課題談論,也可以是專題化的教學研究,還可以是多元化的經驗分享等。[8]
四、結語
學習型組織理論視角下審視學校管理變革,是知識經濟時代對學校管理提出的新訴求,是學校建設和發展對學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是復雜多變環境下學校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傳統學校管理中問題逐漸凸顯的結果。這就要求學校在管理中做到落實基本管理,切實實現五項修煉;“以人為本”,秉承學習型組織理念;加強知識管理,創建知識共享與創新的學校文化氛圍;做到個體與團體學習活動齊頭并進,實現真正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陳江華.學習型組織理論研究綜述與評價[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65-71.
[2]吳昊,孫健敏. 學習型組織與組織創新關系的實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4(4):1-8.
[3]湯伊心.學習型學校構建的契機、困境與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7(5):42-45.
[4]孫雪連,李剛.參與民主:學校管理方式的轉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1):29-34.
[5]劉菲菲.改造我們的團隊:探尋學校管理變革新范式[J].中小學管理,2018(3):22-24.
[6]杜芳芳.共享式教學領導:學校管理變革的新取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8):19-22.
選自期刊《晉中學院學報》第 39 卷第 3 期
作者信息:宋 峰 藁,劉 暉 b (晉中學院 藁.辦公室;b.黨委宣傳(統戰)部,山西 晉中 030619)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jylw/30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