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 要】 文章闡述了農超對接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了制約貴港市農超對接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破解農超對接難題的對策:建立強有力的推進機制;加快制定相關配套政策;積極培育和規范專業合作社;構建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 【關鍵詞】
【摘 要】 文章闡述了“農超對接”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了制約貴港市“農超對接”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破解“農超對接”難題的對策:建立強有力的推進機制;加快制定相關配套政策;積極培育和規范專業合作社;構建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
【關鍵詞】 農超對接;農產品;流通模式
“農超對接”是農產品流通的重要途徑,是解決農戶與市場矛盾的“潤滑劑”,是實施鄉村產業振興戰略的有力支撐。農產品和超市之間的對接,一方面,可以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促進農產品的市場供需均衡;另一方面,可以使農民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獲取流通環節的增加值。[1]2008年國家商務部與農業部開始推行“農超對接”試點,這10年來全國各地積極探索農產品“農超對接”模式,取得顯著效果。但與發達地方相比,我們仍存在許多問題。以“農超對接”方式銷售的農產品比重僅僅為15%左右,遠遠落后于亞太地區(70%以上)和美國(80%)。[2]鑒于此,本文擬以廣西貴港市為例,歸納分析“農超對接”運行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優化策略,以期促進農產品流通效率,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發展。
一、“農超對接”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所謂“農超對接”,就是超市直接向農產品的生產者采購農產品,或者農產品生產者直接把自己生產的產品出售給超市。[3]“農超對接”將農產品從生產基地直接運送到超市貨架,順利實現農民、超市、消費者三者間的互惠共贏。
1、改變傳統銷售模式,促進農產品流通
“農超對接”一頭連著小農戶,一頭連著超市,是新形勢下農產品流通方式的制度創新(霍紅,徐輝,2012)。[4]作為新興的現代流通業態,“農超對接”最大的特點是農產品直接從田間到 超市,不走任何中間環節,生鮮蔬菜水果基本可以實現“早上在田里,中午在店里,晚上在飯桌”。“農超對接”減少流通環節,讓“農產品進城”更加便捷,激發小農戶生產者就近銷售生鮮農產品,促進農戶小生產實現大流通,對于維持物價穩定、保障市場供應、促農增收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破解困擾農村經濟發展難題的好途徑。尤其是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市場風險和農產品銷售難的難題,可以由“農超對接”模式來解決。[5]這幾年,貴港華隆超市、廣百惠超市、永盛超市和貴港市菜籃子基地對接,建立了“農超對接”合作關系。去超市買菜已成為市民消費的一種習慣,尤其是早出晚歸的工薪階層特別青睞超市的生鮮蔬菜水果,“農超對接” 明顯促進商家、農戶、消費者三方共贏。
2、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物流成本
胡定寰等(2009)認為“農超對接””模式能夠提高農村合作社、農民的收入水平、技術水平、管理水平。[6]據調研,超市生鮮傳統采購模式中間環節多,成本高,每個環節的成本大概增加4%-8%。采取“農超對接”模式后,減少農產品周轉環節,農產品采購成本減少25%左右,售價下降約20%,甚至有的蔬菜降價比例超過50%。以2018年12月貴港生菜價格為例,一斤芥菜在產地的價格約0.8元,批發市場批發價1.3元左右,超市或菜市場2.5元以上。顯然,農產品從田間到批發市場再到農貿市場,經過三個流通環節,價格增加了3倍,如果采取“農超對接”渠道,生鮮農產品直接從采摘地運送到超市,一般半天就可以送達門店,甚至3個小時就能夠進入超市,既保證了產品的新鮮度和品質,也降低了物流成本。“農超對接”基于成本下降因素所增加的利潤通過降低售價,一方面讓利消費者,另一方面回饋農戶,有利于提高超市生鮮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3、產品溯源有保障,提高消費吸引力
“農超對接”模式下農業生產者、中間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超市、政府部門責任分配明確,有利于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新鮮程度、吸引消費者以及提升超市競爭力。[7]傳統營銷模式下的農產品經營分散,農戶經營者多,來源范圍廣,產品質量難把控、安全問題無法溯源。作為市場上交易主體較大的超市,對農產品采購實行嚴格的質量標準和安全標準。而且“農超對接”的直供鏈條,全程采用冷藏冷凍設施、冷鏈運輸和快速檢測系統、配送中心,保證了鮮活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也使農產品生產過程得到全程監管,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提高了超市生鮮產品的吸引力。
二、制約貴港市“農超對接”的主要因素
貴港市是個農業大市,農副產品物資資源豐富,如水稻、甘蔗、玉米、花生、蔬菜、蠶桑等,均能成為“農超對接”強有力的支撐,但是從“農超對接”具體實踐來看,對接體系、產業鏈、政策導向等進展緩慢,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產者、銷售者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等主體功能定位、措施不明確所致。
1、政府支持力度不足,農產品標準體系滯后
自2008年“農超對接”試點開展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農超對接”工作的指導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政策性文件。然而從地級市貴港而言,缺乏專門的“農超對接”指導性文件,農業發展的相關文件中涉及到“農超對接”的具體條目也不夠明確。由于沒有立體式的政策體系保障,“農超對接”涉及的物流、倉儲、運輸等相關聯的客觀因素容易成為瓶頸問題。同時,“農超對接”的市場環境沒有完全形成,國家對農產品指定的標準種類較少,企業自己制定標準又存在成本高、缺乏公信力等問題。因此,目前農產品質量普遍不高,加之缺乏相關的農產品流通標準,導致仍有大量生鮮水果蔬菜尚無標準可循,甚至在“農超對接”實踐中出現農產品分級包裝、收購、運輸、銷售等環節不規范的行為,直接影響農產品流通效率。
2、信息交流不對稱,對接長效機制不完善
“農超對接”的關鍵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者農戶與超市的直接有效對接。當前絕大多數的“農”、“超”之間雖然都有與對方進行業務洽談合作的意愿,但是由于農戶、超市、合作社分屬不同的行業領域,缺乏相互溝通平臺與橋梁,聯動機制匱乏,信息溝通不暢,成為影響“農超對接”的一個重要關卡。此外,超市向農業生產過程延伸的意識不足,多數超市未能主動與農業合作,也沒有與農戶建立長期、穩定、緊密的產銷關系,農產品供應鏈無法優化,這也是影響“農超對接”的障礙之一,直接導致“農超對接”質量不高。
推薦閱讀:評高級農業經濟師論文能發表的期刊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19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