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開展茶葉種植適宜性評價是選擇合適的茶葉種植地的首要任務。以赤壁市為研究區域,選取高程、坡度、坡向、地類、土壤、降水、氣溫、積溫8個評價因子,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專家打分法,確定各評價指標權重;贕IS技術,采用加權疊加法對評價因子
摘要:開展茶葉種植適宜性評價是選擇合適的茶葉種植地的首要任務。以赤壁市為研究區域,選取高程、坡度、坡向、地類、土壤、降水、氣溫、積溫8個評價因子,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專家打分法,確定各評價指標權重;贕IS技術,采用加權疊加法對評價因子進行綜合性分析,將茶葉種植適宜性結果分為4個等級。結果表明:最適宜、較適宜、較不適宜、不適宜茶樹種植的面積分別為1680.04hm2,23970.88hm2,101044.88hm2,46504.2hm2,分別占評價面積的0.97%,13.84%,58.34%,26.85%。最后,為赤壁市茶葉種植選址提出適當的建議,對充分發揮赤壁市茶葉種植資源優勢具有指導作用。
關鍵詞:GIS;適宜性分析;赤壁市;評價體系
1概述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茶產業的迅速發展,各地紛紛制定相關發展規劃鼓勵茶葉種植。赤壁市是全國茶葉商品生產基地建設的示范縣市,產業規模大,品牌效益較咸寧市其他縣市更好。在發展的同時出現一些問題,為追求效益而盲目擴張大宗茶的種植面積,忽視茶葉質量,忽視良種茶葉的培育。如何選擇合適的茶葉種植地,尤其是優質茶的選址,成為了赤壁市茶葉種植的首要任務。
國內一些學者針對氣候、土壤和地形等因素對茶葉種植的適宜性進行研究,為優化茶葉種植提供科學依據。本文以赤壁市為研究區域,基于GIS技術,利用土地利用、土壤、氣象、DEM等茶葉生長的關鍵基礎數據,選取8個評價因子,確定各因子權重,構建綜合評價模型,為赤壁市茶葉種植規劃提供依據,對茶葉種植綜合評估具有參考價值。
2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區概況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東經113°32'-114°13’,北緯29°28'-29°55’。東接咸安區,南交崇陽縣,西隔蟠河與湖南臨湘市相鄰,東北連嘉魚縣,西北與洪湖市隔江相望。素有湖北的“南大門”之稱。赤壁市總土地面積為1732平方千米,F轄9個鎮、1個鄉、3個辦事處、1個農業開發區、3個國有農、林、茶場?側丝谟2014年統計為54.7萬人。
赤壁市地形自西南向東南一帶偏高,西北到東北一帶略低,形成自南向北傾斜,山地、丘陵、崗埠、平原、湖泊依次排列,構成“六山兩水兩分田”。南部為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中部為丘陵地帶,北部長江沿岸地區為海拔50米左右的沖積平原。赤壁市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在16℃左右,降雨充沛,歷年年均降雨量為1604毫米。適宜的自然環境條件使得赤壁市成為茶葉種植大市。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市茶葉總面積達到13.3萬畝,茶葉年產量3.1萬噸。全市茶產業鏈產值21億元,位居全國100個重點產茶縣市第10位。其中,磚茶銷售市場占全國近35%的份額。
2.2數據來源
DEM數據是全球空間分辨率為30米的數字高程數據產品,利用ASTER GDEM第一版本的數據進行加工得來。數據來源于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
氣候數據包括年平均氣溫、≥10℃年均積溫、年平均降雨等數據信息。氣象數據來源于人地系統主題數據庫。
土壤數據由GLC2000項目開發的基于SPOT4遙感數據的全球土地覆蓋數據的中國子集部分。土壤數據來源于diva地理信息系統網站。
2.3研究方法
收集地形數據、土壤數據、氣象數據等數據,并進行預處理。根據因子選取原則和赤壁市茶葉種植的實際狀況,選取適合茶葉種植的主要評價因子以及確立評價因子權重,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然后對各因子進行評價分析,并進一步進行加權疊加分析,得出赤壁市茶葉種植適宜性分布圖。
3赤壁市茶葉種植適宜性評價分析
3.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結合評價因子選取原則(可操作性、主導因子和綜合性),從地形條件、氣候條件、土地條件三個方面考慮,選取高程、坡度、坡向、降水、氣溫、積溫、地類、土壤8個因子作為主要評價因子。采用專家打分法,由專家對評價因子的權重進行概率估計。經過多輪打分后,得到8個評價因子的權重,如表1所示,構建赤壁市茶葉種植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
3.2單因子評價
3.2.1高程因子分析
茶葉種植技術資料表明,大部分高山名茶的海拔均在400-700米之間。超過800米,茶葉生長會因低溫而受限;诔啾谑械暮0螤顩r,可以不考慮高海拔限制給茶葉帶來凍害的問題。以ArcGIS軟件為平臺,采用赤壁市DEM圖,將高程分為四個等級:3~100米、100~200米、200~400米、400~700米。其中,400~700米地區為最適宜地區,分布在赤壁市東南部的隨陽鎮、竹山鎮一帶,沿赤壁市南一帶也有零星分布,可作為優質茶的種植地。200~400米地區為較適宜地區,分布在陸水以東的整個赤壁市東南部及南部一帶。3-100米地區為不適宜地區,100-200米地區為較不適宜地區。3~200米地區分布較廣,占整個市的3/4。
3.2.2坡度因子分析
茶葉種植技術資料表明,茶樹的種植與坡度關系密切。8。以下的緩坡土壤侵蝕的程度小,易于水土保持,可廣建茶園;15°~25°的中坡,侵蝕作用不大,可進行梯級茶園的建設;25°以上的陡坡區保水、保土和保肥能力差,遇到暴雨則會形成強烈的沖刷作用,不利于優質茶葉的種植。采用赤壁市DEM圖,利用ArcGIS軟件坡度工具生成赤壁市坡度圖。將坡度分為五個等級:0~8°、8~15°、15~25°、25~35°、35~60°。其中,0~8°地區為最適宜地區,分布范圍較廣,赤壁市東中西部均有較多分布,可作為優質茶的種植地。8-15°和15~25°地區為較適宜地區,分布比較分散,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群及中部丘陵附近一帶。25~35°地區為較不適宜地區。35~60°地區為不適宜地區,集中在赤壁東南及南部一帶。
推薦閱讀: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3篇)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1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