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農業結構調整主要是指對產業資源進行再配置,這樣可以更好的促進資源的利用,達到經濟增長的目標。本文通過對七星關區層臺鎮壩區香蔥種植的基本情況與新型農民培育進行簡單了解,并就當前可能存在的問題提供政策優惠、資金、人才、技術和制度等方面措
【摘要】農業結構調整主要是指對產業資源進行再配置,這樣可以更好的促進資源的利用,達到經濟增長的目標。本文通過對七星關區層臺鎮壩區香蔥種植的基本情況與新型農民培育進行簡單了解,并就當前可能存在的問題提供政策優惠、資金、人才、技術和制度等方面措施進行有效解決。
【關鍵詞】產業結構,新型農民,環境保護
1基本情況
七星關區層臺鎮(ID604)壩區位于畢節市東北部,距市中心37公里,東南與小吉場鎮相臨,西南接海子街鎮,西抵八寨坪鎮,北與燕子口和亮巖兩鎮接壤。離畢節城區37公里,夏蓉高速金銀山匝道的通車,使從畢節城區到壩區時間縮短為30分鐘,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非常適宜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
壩區地勢狹長,由西南部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1260米,年平均氣溫約15℃,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壩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氣候獨特,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特點。年平均降水量987毫米,日照率約32%,無霜期長達280天以上,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境內文化旅游資源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獨特神奇,人文景觀歷史悠久。層臺鎮壩區面積511.6畝,涉及向陽村、官廂社區,農戶1054戶,人口421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0戶,貧困人口778人。
壩區以香蔥為主導產業,現有機耕道8公里、人行便道1.5公里,灌溉河道12公里,拖拉機2臺,微耕機11臺,大棚20個,8.85畝。經營企業一家,農機合作社一家。層臺壩區采用蔬菜連作模式,主導產業為香蔥種植,2019年規劃落實香蔥種植510畝,力爭打造層臺壩區為高效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畝收入可達14400元以上(不計勞動投入)。
層臺壩區產業發展注重龍頭企業帶動,產銷銜接的模式發展,現已和云南綠蔥種植有限公司簽訂框架協議,該公司計劃投資1000萬元,采取公司流轉土地自主經營,每畝土地流轉費600元,在壩區核心區向陽村、官廂社區發展香蔥種植511.6畝(包括壩區面積),壩區農戶常年優先在基地務工,年收入可達20000-30000元。公司投資就地修建基礎設施,就地加工銷往全國市場,力爭三年內將香蔥申報為綠色食品,畝收入達到10000元以上。目前壩區企業已經入駐,投資500萬元,土地流轉500余畝,開始翻犁土地,香蔥已經完成育苗,計劃5月下旬開始種植。
為培訓新型農民、提高農民增收致富能力打造新基地。通過壩區建設,發揮其設施裝備先進、人才資源豐富、組織管理高效的優勢,構建起農業專家、農技人員和農民有機聯系、溝通直接的新型信息傳播網絡,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打造一批實訓基地。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提高周邊農民文化素質、科技水平和市場開拓能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提升區域農業整體素質和發展后勁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壩區計劃培訓普通勞動力200人左右,能熟練掌握種植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及蔬菜加工技術等。培訓方式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集中理論學習與實地操作相結合,達到每個培訓人員能掌握2門以上的實用技術。
壩區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龍頭企業提供技術和物資等,自主經營,合作社參與組織農戶務工,把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有機結合,形成產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鏈,覆蓋壩區1054戶、4218人,帶動貧困戶160戶、778人。對2019年發展的香蔥種植511.6畝,由政府與企業簽訂生產協議書,企業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協議書,形成公司、政府、農戶三方捆綁發展的模式,切實保障農戶的根本利益不受損害。
2存在困難和問題
1)壩區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需要進一步完善,資金籌措難;2)壩區農戶受傳統玉米種植影響,對壩區產業發展積極性不高;3)受大批年輕人外出務工影響,勞動力投入嚴重不足。
3工作措施
壩區建設需要積極配合引進公司,結合產業結構調整,1)搞好科學規劃,以公路沿線交通方便,水源條件好,土壤肥力中上等,增收效益好的地塊作為產業發展的基地;2)加大農戶的宣傳動員工作,改變傳統種植模式,積極發展高效農業;3)積極為引進公司搭橋鋪路,做好群眾工作,為公司解決好生產建設用地問題,保障公司成功入住發展打好基礎;
4)積極為引進公司解決流動資金等方面做好協調工作,保障公司正常運轉;5)與公司建立產銷利益連接機制,保障農戶生產的農產品有銷路,公司有市場;6)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依托公司投資,合作社組織生產,壯大當地村社一體專業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助推脫貧攻堅取得成效。讓農戶吃下定心丸,采取土地流轉公司、土地入股公司、農戶訂單發展等模式,提高農戶發展經濟的積極性;申報機耕道、設施農業項目,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生產條件;加大產業扶持資金的投入,為企業和農戶提供有力的保障,加大培訓壩區農戶實用技術培訓,組織農戶積極到壩區務工增加收入。
4保障措施
為了保障壩區的發展,當地政府積極爭取各級政府與主管部門從政策優惠、資金、人才、技術和制度等方面予以保障。
4.1行政保障結合壩區產業結構調整,成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保障此項工作的落實。
4.2資金保障積極協調企業通過銀行貸款、多渠道籌措資金,保證壩區建設的順利實施。
4.3技術保障確保壩區建設中各項建設內容的技術支撐。政府可為壩區項目的申報、實施提供技術咨詢,農業服務中心作為協作單位具有強有力的農業技術服務基礎,實踐經驗豐富的科技人員可為項目的組織實施提供技術保障。
4.4人才保障
1)要建立科技人員人才培養機制:要分層、分級開展農戶和科技人員的技術培訓。對主導產業的技術骨干要通過派出去進修或請進來培養的方法,提高他們的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努力造就農業科技產業的技術帶頭人;2)要啟動對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壩區就業的農民和周圍輻射區農戶進行技術和技能培訓,進而提高農戶的勞動技能和致富本領。
4.5品牌保障
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產品開展規模化種植、經營、有機化生產通過農業品牌認證,生產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奇”的有機農產品創立有機農產品品牌,把壩區農產品打造成最安全、最放心的農產品。
4.6制度保障
1)要切實加強對壩區建設的組織領導:農業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要做好壩區特色農業建設的發展規劃,制定工作計劃、措施。2)要建立工作目標考核制度:將壩區建設項目和運行狀況列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內容,促其健康發展。
3)要加強壩區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政策:壩區為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采用規模經營模式,通過統一供種(種苗)、統一技術、統一防治病蟲、統一采收、統一檢測、統一品牌、統一包裝銷售,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控制水環境污染,保護水資源;建立壩區完善的生態農業技術服務體系。
農業方向刊物推薦:《東北農業科學》(雙月刊)創刊于1960年,是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主辦的綜合性農業科學技術刊物。主要刊登作物育種、耕作栽培、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畜牧獸醫、果樹園藝等專業的科學論著、試驗研究報告、推廣技術、農業科研動態及國外農業考察報告等。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cnzjbx.cn/nylw/20144.html